诸葛亮的缺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堵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诸葛亮的最大缺点——不善用人
  善于用人应为开国之君最重要的能力。用人方面刘邦大约可以算作第一。三国时曹、刘、孙皆善用人,而以曹操为最。曹操有五大良将,而其中三人张辽,张
郃,徐晃都是降将(原分别是吕布、袁绍、杨奉部将),都得到曹操的信任,立有大功,成为统帅一方之大将。谋士贾诩原是张绣的人,在南阳曾把曹操搞的相当狼
狈,其子曹昂、爱将典韦皆死,而贾诩投降后,曹操颇为信任,成为重要其谋士,在曹丕时更身任太尉要职。
  与之相比,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差的就很远了。下面举魏延、刘封、马谡说明之。

  一,魏延
  魏延是率自己的私人武装(部曲)加入刘备集团的,英勇善战,立有战功,很得刘备信任。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后,选他为汉中太守,“一军尽惊”,汉中太守当
时大概是除留守荆州的关羽外,最重要的驻守一方的大员了。刘备在宴会上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
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以为说的很好。后曾为诸葛亮北伐先锋,曾大破郭淮(应是诸葛亮北伐中最重要的胜利)。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
人”,曾提出过子午谷偷袭长安的计策,是蜀汉这边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悍将。
  刘备去世后,魏延也立了不少战功,先后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先后封都亭侯,南郑侯。是蜀汉军界最高官员之一,但再没有像刘备时代那样成为一方大员。
  诸葛亮临死时,“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样的大事,
竟瞒着最重要的将领魏延,且把后事交给杨仪等人,诸葛亮十分清楚杨仪和魏延私人关系极恶,以诸葛亮之智慧,这显然就是设一个圈套让魏延向里面钻。
  这根本就不是对一个有大功于国的名将的合适态度。
  结果,魏延和杨仪矛盾大爆发,一根筋的魏延果然头脑发热,鲁莽行事,结果被杀。事实上,魏延虽然有缺点毛病。但他是忠于蜀汉的;而杨仪倒有可能心怀二
心(后来,杨仪因自己官不够大,竟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可惜这样忠诚的悍将了,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且最后不明不白死去,诸葛亮难推其咎。
  
  二,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有武艺,力气过人,累立战功。曾率军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在刘备占领汉中后,率军沿汉江而下,占领陕西
东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些地区。和孟达、申耽等驻守在西城、上庸、房陵一带(现陕西西康、湖北房县、竹山一带)。关羽攻打襄樊时,令刘封、孟达发兵相助,刘
封和孟达以山区郡县刚刚归附,不能随意行动使它不稳定为藉口推辞,不接受关羽的命令。在关羽因东吴偷袭失败后,孟达降魏。魏国派夏侯尚、徐晃攻击刘封。孟
达劝刘封投降,刘封不听。申耽也投降魏国。刘封打败了,逃归成都。
  刘备因关羽失败而责备刘封,这是正常的。而诸葛亮认为他刚猛,不易控制,就劝刘备借口杀了他,这就太过分了。
  实际上,刘封并无大过。刘封所管区是新占领刚数月,离开并不合适。关羽关羽曾调守江陵军支援,结果江陵被孙权偷袭,若调安康军支援,难保安康不被曹魏袭取或地方势力反叛。
  虽然关羽在襄樊失败,但是其悲剧式的败亡,却是出于东吴的偷袭。所以把这些帐都算在刘封身上是不公正的。
  刘封没听孟达的话,逃回成都,或见他还是忠于刘备的。杀了刘封以后,刘备自己也知道冤屈了这个干儿子,不禁“为之流涕”。(在演义中刘备爱哭,在史书中难见到他哭的记载。)刘备杀刘封,诸葛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最初也可能有过作为继承人的想法。这发生在刘备到荆州时,也就是建安六年左右,而阿斗出生应比赤壁之战稍早一点时间,也就是就比建
安十三年早一两年时间。这段时间并不长,刘备也不会匆匆忙忙确定刘封为继承人。所以,刘封的地位问题不会是个没法解决的事。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主要还是
因为刘封的性格有刚猛,不怎么听话的一方面。
  即使刘封有野心且不易控制,杀的也太早了一些。有刘备、诸葛亮两人在,还制不住一个刘封?看来诸葛亮对于刚猛的武将的厌恶。
  不论是魏延还是刘封,都有自己的弱点毛病,或是“刚猛”,或是“矜高”,但都是忠于蜀汉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本应适当重用,但诸葛亮不但不能发挥其长,最后置于死地。
  
  三,马谡
  虽然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马谡又有街亭之败,但这个人并不是一无是处,诸葛亮重用他也并不奇怪。
  在诸葛亮南征前,问计于马谡,马谡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接受其策,在战胜后赦免孟获,使其心服,诸葛亮在时,南方不敢复反。
  《三国志》中说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器重他也是有道理的。
  不过,这只是个政治人才,而非将帅之才。诸葛亮如果在第一次北伐时,以魏延或吴壹有经验的战将为先锋,而以马谡为为军中文职高官,则胜负还在两可之间。
  只可惜,诸葛亮令他“统大众在前”,仿佛是前敌总指挥,似比先锋官还高一些。结果他的失误造成了整个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有这样的不足是很正常的。他是个具有极高智慧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即当时被称为名士的那种人。在他二十八岁出山前,高卧隆中,歌《梁甫呤》,绝
对是个名士。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是蜀汉的事实领袖,如果蜀国真能统一天下,诸葛亮在事实上就起到了开国的作用(好像清朝的多尔衮)。其实,名士们根本就没
这种本事,诸葛亮也没有。(在诸葛亮的时代,名士们多是严肃的,如建安七子。名士们放荡不羁、酗酒服药是魏晋之交的竹林七贤。)
  有位伟大的人物说过,最高领袖就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另一就是用人。这见识是很高明的。出主意就是要确定正确的国策大政,然后就是用合适的人去执
行,这就可能成其伟业。诸葛亮看来不明白这一点,凡事亲躬,累死了,也没能成功。陈寿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确没错,不过其不足从根本上说,
还是不会用人。如果会用,把帐下的将领谋士们的潜能发挥出来,自然会有人去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
  诸葛亮一生忠诚谨慎,忠于自己的人生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招降纳叛,大概也得先考察其品德如何,看是不是合乎自己的品味,不会像曹操那样任用
天下之英才,无德有才也可用。如发现表面上不易控制的部下,会惴惴不安,唯恐发生什么问题,能除去就尽早除去,也算符合“一生唯谨慎”的思维习惯吧。这样
的人守成可以,为成一代伟业,只能当助手,不可能是开创之主。
  刘备死时,以诸葛亮全权管理蜀国,就注定蜀国在军事上永无翻身之日;其原因在于,诸葛亮根本不能信任那些刚猛悍将,更不能培养提拔那样的战将。在名士
们看来,这样人不是同类,也是不易控制的。魏延、刘封的悲剧,根源就在此吧。虽然这些人不一定那么听话,作为最高掌权人,除了发挥及长处外,还应设法控制
,使之听话。以诸葛亮之智,应能做到这一点,不过他却没有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如果不能用那些刚猛彪悍的战将,只用能讲出道理且听话的人为将,于是有了街亭之败,这应该说是马谡的悲剧的根源吧。

1.太聪明.聪明是好事,但任何方面只要过度就是缺点. 2. 让自己活太累.人都要善待自己,他这点都做不到,可以说是个大缺点

(一)不能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

诸葛亮专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贤”。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是些歌功颂德、保守有余的庸吏。蒋琬执政,“为尚书令”,与群僚相处,“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一切如旧,毫无作为,却连年晋升,直到“加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费祎为魏之降人所杀。杨举只是个人怀有对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见其在太守任上有什么作为。诸葛亮所收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虽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二人矛盾很深。费祎每每“裁制”姜维的“兴军大举”。姜维“本羁旅一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 朝廷昏暗,宦官黄皓弄权,竟阴谋废掉姜维,致使姜维在“自危”中不敢再还成都,继续执行诸葛亮不合实际的北伐政策,最终死于钟会之乱。

陈寿在三人“传”后“评曰”:蒋琬、费祎“咸防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全凭自已的好恶用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像李严、廖立、魏征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杀戮的结局。可见诸葛亮“任人唯贤”是虚,在用人上远不如“唯才是举”的曹操。

(二)不用改过自新之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旨,“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李严闻亮退军,故作惊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后主刘禅,言“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章证,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天雨,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责任也不在李严。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以众将要求为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免官禄、节传、印缓、符策,削其爵士”,假旨严惩,将李严废为平民,“徙梓渔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实为可惜。习凿齿亦言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李严、马谡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不注意锻炼人才

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则是绝对不抵抗的“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簿”。这种战术完全漠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诸葛亮的个人专断。这无疑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蜀汉政权所用的后续人才。

一、谨慎过头。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用兵方面并没有演义里面说的那么神。

《晋书》中记载有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亮虑多决少”,《三国演义》九十五回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看起来诸葛亮的谨慎至甚是事实,这从他与司马懿的几次交锋来看,诸葛亮用兵的原则就是谨慎当先,他摆空城计一事在历史上肯定是没有的,可想而知谨慎的诸葛亮不会这样“玩火”。

谨慎在为人处世方面可能还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行军打仗却未必管用,以少胜多的战例往往都是指挥员敢于冒一定风险取得胜利。

用兵打仗时谨慎固然能减少损失,但过度谨慎常常会贻误战机,考虑太多就会踯躅不前。古今中外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总而言之诸葛亮算不上一个军事家。

二、事必躬亲。

《三国志》中对诸葛亮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他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诚然诸葛亮是很有职业道德的,一篇《出师表》就可以看出他对蜀的忠心耿耿。

然而可悲的是他不是一个会抓工作重点的领导,事必躬亲犯了大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不是神,即使他再有能力,将所有的事都自己包揽也会透支光他的精力和体力,事实上他也是这样活活的累死的,才五十四岁,并不算大。

三、用人不善。

在诸葛亮的一生当中错过了这样的三个大将,没有将他们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让蜀国走向灭亡,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有武艺,力气过人,累立战功。曾率军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在刘备占领汉中后,率军沿汉江而下,占领陕西东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些地区。和孟达、申耽等驻守在西城、上庸、房陵一带(现陕西西康、湖北房县、竹山一带)。

关羽攻打襄樊时,令刘封、孟达发兵相助,刘封和孟达以山区郡县刚刚归附,不能随意行动使它不稳定为借口推辞,不接受关羽的命令。在关羽因东吴偷袭失败后,孟达降魏。魏国派夏侯尚、徐晃攻击刘封。孟达劝刘封投降,刘封不听。申耽也投降魏国。刘封打败了,逃归成都。

刘备因关羽失败而责备刘封,这是正常的。而诸葛亮认为他刚猛,不易控制,就劝刘备借口杀了他,这就太过分了。

魏延是率自己的私人武装(部曲)加入刘备集团的,英勇善战,立有战功,很得刘备信任。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后,选他为汉中太守,“一军尽惊”,汉中太守当时大概是除留守荆州的关羽外,最重要的驻守一方的大员了。

刘备在宴会上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以为说的很好。

后曾为诸葛亮北伐先锋,曾大破郭淮(应是诸葛亮北伐中最重要的胜利)。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曾提出过子午谷偷袭长安的计策,是蜀汉这边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悍将。

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对于这位大将则是没有发现他的才华,而是处处提防他,甚至将军权都交给魏延的死对头,以这种方式来气他,实在是让人们无法理解,魏延的离世也是让人们惋惜,认为此人的存在定会为蜀国的发展带来贡献。

马谡本是个颇有见地的参谋型人才,但在实战上显然还缺乏经验。而孔明却偏偏一下子就把他放到一个独当一面的关键场合上去与优势魏军作战,一旦失败,就死心眼的非要杀了不可。

李严长期镇守白帝城,负责东方防务,本是个有用之才。只因一次运粮不及时,又文过饰非,就被孔明一棒子打倒,再不录用,直到最后大哭病死。

扩展资料:

诸葛亮除了性格上有缺陷,战略上的也有致命错误。

诸葛亮错在隆中对有战略设计,却没有抓住实现这战略的关键环节:归还荆州,吴蜀结盟。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想法真实、真切,他也明知单靠经营蜀汉积聚力量,然后策动军事攻伐无法达成这目的。

联吴伐魏是唯一可取的战略路线,诸葛亮也始终主张加强吴蜀联盟,但却没有认识到实现巩固的吴蜀联盟的关键环节是处理好荆州。

诸葛亮这位三国智慧第一的千古名相却的确没有掂量出荆州的份量和最佳利用,拒还荆州,逼友为敌,最终断送了原本可以成就的战略意图。荆州战略权重极大,对于蜀汉是或加或减都加乘一倍的份量。

吴国无荆州便与蜀国结怨为敌,以荆州换取与吴国巩固的政治军事联盟,灭魏复汉的前景则一片光明,得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诸葛亮贪荆州说明他战略思维能力其实一般,作为蜀国战略的主要制订者的诸葛亮的确错了,应负全责。不还荆州是两个敌人;放弃荆州是一个强大同盟和一个敌人,而且关羽20万荆军回归西川从纯军事角度说也将蜀国的军力提升一倍。

这个帐以诸葛亮的智慧没有计算清楚不能免责,他若算清楚了,以他对刘备的影响力和刘备为人一定会采纳,从接近正史的《三国演义》看刘备有归还荆州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蜀汉真正灭亡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不善用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评点《隆中对》:诸葛亮战略失误在何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1.太聪明.聪明是好事,但任何方面只要过度就是缺点. 2. 让自己活太累.人都要善待自己,他这点都做不到,可以说是个大缺点

(一)不能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

诸葛亮专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贤”。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是些歌功颂德、保守有余的庸吏。蒋琬执政,“为尚书令”,与群僚相处,“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一切如旧,毫无作为,却连年晋升,直到“加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费祎为魏之降人所杀。杨举只是个人怀有对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见其在太守任上有什么作为。诸葛亮所收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虽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二人矛盾很深。费祎每每“裁制”姜维的“兴军大举”。姜维“本羁旅一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 朝廷昏暗,宦官黄皓弄权,竟阴谋废掉姜维,致使姜维在“自危”中不敢再还成都,继续执行诸葛亮不合实际的北伐政策,最终死于钟会之乱。

陈寿在三人“传”后“评曰”:蒋琬、费祎“咸防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全凭自已的好恶用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像李严、廖立、魏征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杀戮的结局。可见诸葛亮“任人唯贤”是虚,在用人上远不如“唯才是举”的曹操。

(二)不用改过自新之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旨,“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李严闻亮退军,故作惊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后主刘禅,言“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章证,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天雨,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责任也不在李严。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以众将要求为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免官禄、节传、印缓、符策,削其爵士”,假旨严惩,将李严废为平民,“徙梓渔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实为可惜。习凿齿亦言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李严、马谡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不注意锻炼人才

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则是绝对不抵抗的“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簿”。这种战术完全漠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诸葛亮的个人专断。这无疑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蜀汉政权所用的后续人才。

1:亮哥太认真,凡事必躬亲,自己操劳不说,也没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2:发掘人才以及用人方面有问题。用马谡就不说了。几次北伐都是用刘备那些老本,身边的将领不是刘备心腹就是追随刘备多年的,等这些人一死,就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了。问题是偌大的蜀中就真的穷到没有大将人才的地步了吗?还是亮哥没发掘到?在这方面亮哥比刘皇叔差远了。
3:作战方针有问题。魏国和蜀国相比孰强孰弱一目了然。但亮哥的作战方针就是正面推进,虽然占了一些便宜,但魏国方面无伤大碍。敌强我弱的时候应该出奇制胜,不能正面死磕。后来魏灭蜀的时候正是出奇制胜一战成功。
4:身后事安排不周。知道魏延的性格,还下发了一道埋下祸根的遗命,致使魏延和杨仪内讧,双双身死。姜维后来又在朝廷上遭到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的排挤。

诸葛亮的优点】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诸葛亮的缺点】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呵呵,优点3条,缺点3条也。


三国演义故事短篇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读《三国演义》有感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 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 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

朱葛亮的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猝...朱葛亮劝戒刘备的儿子而写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猝...朱葛亮劝戒刘备的儿子而写的。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先人一步,探秘华为P50宝盒 珍藏友谊 2007-02-13 · TA获得超过92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4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87万 ...

八年级语文枣核的测试卷及答案示例
4.“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的是什么?为什么?(3分)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6.古往今来,有无数游子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请默写两句相关的诗句。(4分) ⑴ ⑵ 第二部分: (...

大家觉得我长的怎么样!优缺点说一下,不许骂人
就身材还行。。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写,性格特点和主要事迹。
蜀军在强攻了20多天后还没有攻破,蜀军粮草不足,曹魏名将张合也带领大军前来支援;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汉中,设伏兵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陈寿之父)取武都、阴平两个小郡。第三次北伐虽然是获得了两个郡,但无法扭转被动的劣势。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魔兽真三国无双后期谁最厉害~
后期没什么技术需要留意,和中期一样打法就行,主要不要死就行了。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很容易被人家忽略,可是有好的心理可以让你胜利的几率增加50%以上。心理要注意的无非有几点:1、忍。忍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对手委琐地打你的时候,如果你不冷静的话,很容易中了他的圈套或被兵打。到时候得不偿失。2、处于劣势...

关于运气好的诗句
——拉罗什富科6、正在走红的人们是不大会纠正自己的缺点的,当错误行为也给他们带来好运时,他们总是相信自己行为合理。 ——拉罗什富科7、勤勉乃好运之母。 ——塞万提斯8、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有好运比什么都强。 ——海明威9、交好运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令人敬佩。 ——塞内加10、好运难得屈尊去和天才做伴。 —...

历史真的赵云到底能力怎么样?
多次见爱赵派说赵云没有缺点,所以很"完美"。前一阵网上这个完美那个完美乱扣帽子已经好一阵了,皆个人偏好使然,老帐不必再提。可居然有人说赵云"完美",本罪马实在看不下去。完美本是用来形容昆山玉无瑕桂林枝无疵的,非要说一块没有节瘤的木头或者一块没有弊裂的瓦块完美,岂不糟蹋这完美这个词?要说诸葛亮?

三国中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

康保县17313438060: 诸葛亮的缺点是什么? -
不店恩再: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

康保县17313438060: 诸葛亮有什么缺点? -
不店恩再: 诸葛亮心胸狭窄,不能用人,不能容人,自认为自已天下第一聪明能干,不给别人发挥的机会.整个执政期间没有招聘人才,也没人才投奔. 三国鼎立,魏国是战将千员,雄兵百万,江东孙权也在设立“招贤馆”广招贤能.而刘备的军中却只有...

康保县17313438060: 诸葛亮有什么缺点吗? -
不店恩再: 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优点是会用人,最大的缺点还是用人.他在主持大局的同时,把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杖则20以上必亲自过目,致使蜀国没有后备人才.一旦没有了他,蜀国完了.他最大的失误是会用人不会培养人. 培养姜维,姜维也确实是个很好的人才,但是“杖则20以上必亲自过目”,使得姜维没有机会展示才华,没有在军中树立威信.所以没有了诸葛亮,姜维也难以服众.

康保县17313438060: 诸葛亮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
不店恩再: 诸葛亮的优点】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

康保县17313438060: 诸葛亮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
不店恩再: 事必躬亲,不相信别人.他用人比刘备差太远,从错信马谡开始他就变得事必躬亲,最后积劳成疾 当然这是指三国演义 正史上诸葛亮是个很会搞内政的人,军事能力好像平平 楼主提出这个问题来大家一起讨论,我说的不对你可以提,但像你这种人张口就骂人的我不认为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和别人讨论这种问题

康保县17313438060: 三国中诸葛亮的缺点是什么? -
不店恩再: 不会用人 不懂得用人 或者说 用人太限制了 他所谓的人才 都是以他自己为模本的 于是很多有能力 但是人不咋地的人才 被错过了 没被重用 曹操不管这些 只要是人才 都用上 所以魏国自始至终人才济济 区区郝昭都能抵挡诸葛大军

康保县17313438060: 三国诸葛亮缺点是什么 -
不店恩再: 身体素质不如刘关张,会文不会武

康保县17313438060: 诸葛亮有什么缺点啊?我有作业,请大家帮帮忙.
不店恩再: 诸葛亮的三个缺点诸葛亮无疑是杰出的战略家,注意是战略家(就是子房一级的人物,三国里还有郭嘉、贾诩等人),但并非杰出的战术家,领军打仗是差点(不要和我争...

康保县17313438060: 诸葛亮的致命缺陷是什么呢?
不店恩再: 蜀汉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之中竟没有“千古贤相诸葛亮的身影,岂非咄咄怪事!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曾发生过严重分歧,甚至是重大矛盾刘备利用草根集团和巴蜀集团压制着荆州集团,把诸葛亮边缘化了《资治通鉴》在这十多年的历史里,除了记载诸葛亮“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外,还记录了他刚入川时(公元214年)的三件事,第一是对法正“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的容忍,第二是“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其与法正的一番辩论,第三件是诸葛亮为“众事不治,时又沉醉的蒋琬求情

康保县17313438060: 诸葛亮的缺点
不店恩再: 优柔寡断,大权独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