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作者&投稿:简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试析伊拉克战争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陶文钊研究员二十五日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称,这场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美国单边主义倾向战后可能进一步发展。伊拉克战争与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不同,是美国绕开联合国发起的战争,美国起先想给单边主义披上一层联合国授权的外衣,未果之下公然抛开联合国发起战争。这意味着冷战结束以后,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政治中的均势被打破,美国一超独大,其单边主义势必更加发展。
——伊拉克战争在国际关系中制造了一个不良的先例,可能导致国际关系中武力的滥用。美国二00二年《国家安全报告》中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美国违背大多数国家意志、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无疑是这一战略的第一次实践。
——伊拉克战争导致美欧关系出现裂痕。安理会的多数成员国包括美国在欧洲的盟国法、德等强烈反对美国战前提出的新决议案,这是美国决策者始料未及的。美欧裂痕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因素,双方之间的矛盾会闹到什么地步,还有待观察。
——美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会出现微妙变化。伊斯兰国家对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态度极其复杂,但多数国家反对这场战争,他们担心,如果美国这次从外部更迭一个主权国家政权获得成功,以后对别的阿拉伯国家会不会照此办理。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很不满,要把伊拉克作为改造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步。战后,美国与伊斯兰国家关系因此会出现一些变化,美从外部要求伊斯兰国家实行民主化的压力也会增大。
——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到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此次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动武,是对联合国威信的一个损害。这场战争对于联合国今后如何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如何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陶文钊指出,从战前到开战至今的全球反应上不难看出,“美国的单边主义在发展,国际社会对单边主义的制约也在发展”。这位专家表示,虽然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格局会产生上述五大影响,但它不会根本改变国际政治现在的“一超多强”基本格局,也不会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原因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过程: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连同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为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影响: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被俘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美国的“倒萨”行动虽然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严峻的战后局势却让处于大选之年的小布什在中东问题上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而且这一局势已经并正在对美国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就目前来看,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美国政府以反恐为名谋求世界霸权的做法, 极大地削弱了美国的 "软实力" , 在国际上破坏了美国政府的形象.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多次指出,美国赢得了战争,却使自己的软实力大受影响。近年来全球反美主义不断增强,使美国的软实力,特别是通过政策的合法性及其包含的价值观来感召其他国家的能力不断下降。在伊拉克问题上,战前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众多反对,悍然出兵伊拉克导致国际反恐联盟的分裂,战后美国又连续爆出“情报门”、“虐囚门”事件,一连串的事件使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威信大打折扣。在二战后的国际舞台上,美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孤独”。美国虽然在战前竭力拼凑了“攻伊联盟”,但是不少盟国都面临国内反对派的压力,并且战后持续不断的恐怖活动使一些国家“离意”渐增。西班牙、菲律宾、新西兰等国从伊拉克提前撤军无不如此。
2.导致了美国新安全战略和中东战略的 "微调" . 尽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不顾许多盟国反对,公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但战后的严峻形势促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先前的一些单边主义做法,重新寻求联合国和盟国的帮助。2003年9月小布什在联合国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此举被视为布什政府向多边主义回归的重要一步。在今年年初提出的“大中东计划”中,美国也已开始注重与北约、八国集团及联合国的合作,并且过分倚重武力的做法也有所改变。在6月份的八国会议上,布什总统明确表示,有关国家应当减少对伊拉克的债务,北约应该在伊拉克局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北约应该加入到伊拉克事务中来,并且我们有了一个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06月14日。}。尽管布什的“温和”姿态不乏对总统大选的考虑,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布什政府正在汲取伊拉克问题上的教训、逐步而有限地向多边主义回归。
3.加剧了国内高层的政治斗争, 原有的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自小布什上台后,新保守派借“9.11”事件的契机势力达到顶峰,小布什的支持率也一路攀升,一改上台之初的弱势总统形象。然而伊拉克战争却使美国政府陷入了意想不到的泥沼,先是“情报门事件”使布什政府疲惫不堪,并导致中情局局长特尼特辞职;继而出现的“虐囚门事件”又使布什班子雪上加霜,国内要求拉姆斯菲尔德下台的呼声此起彼伏,小布什的支持率也跌至最低点。民主党众议员霍尔弗就主张,拉姆斯菲尔德应当与特尼特一起下台,理由是他们犯的错误严重损害了美国的世界地位以及美国的反恐战争。面对国内外的压力,小布什也被迫对保守主义的做法有所抑制,转而更加重视国务院的作用。打着反恐旗号的伊拉克战争却激起国际恐怖主义浪潮的反弹,高唱道德主义高调的新保守主义又使美国在世界的道德权威全面下降,无论是对于布什本人还是美国的反恐政策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伊拉克问题与美国选举政治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伊拉克问题使小布什在“9.11”后形成的政治优势逐渐减弱,并促成了今年大选中新一轮的外交政策辩论,而伊拉克问题则是辩论的一大焦点。
美国NBC专栏政治分析家查尔斯?E.库克指出,布什在今年大选中的命运将主要取决于三个问题:首先是美国经济增长能达到何种程度?能增加多少就业?其次是伊拉克的形势将会如何?美国人将会如何看待这一形势?伊拉克军事占领和重建等问题是否会销蚀公众的信心?最后是大选之前是否会有针对美国或者美国公民的重要袭击,如果有的话,美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袭击的?*{See Charles E. Cook, From Swings to Pole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3, P.213.}实际上,后两点都可以归结为伊拉克反恐战争对大选的影响。民主党总统竞选外交政策顾问菲斯特恩(Feinstein)明确指出,“在战争过程中,布什外交政策的总体倾向有很多可以批评的空间。……这正是克里所采取的策略。" *{ "CAMPAIGN 2004-Editorial Briefing with Lee Feinstein" , http://www.cfr.org/publication.php?id=6750.}这样,激烈的总统角逐使伊拉克问题成为双方的一个重要政治工具,克里试图通过攻击小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漏洞而提高自己的政治得分,小布什则力图尽快稳定伊拉克局势,使之按照自己的预想轨道运行以避免新的失分,进而挽回优势。双方斗争的背后隐藏的是各自巨大的政治利益。
另一方面,这次外交政策的辩论也是美国既有的外交政策之争的继续。有关外交政策问题的辩论在以往的大选之年也经常可见,冷战后美国国内对外政策中关于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分歧和讨论也一直存在。2001年小布什的上台,使新保守派主张的单边主义暂时占了上风,但相关的争论并未平息。人们在怀念前总统里根和克林顿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对他们的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的认同和期望。伊拉克问题上的困境和此次大选争论使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实际上,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是新保守派还是自由派,他们在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和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确保国家安全等战略目标上并无多大异议。争论的焦点仅仅在于实现霸权的途径和方式,即通过单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维护美国霸权的问题。作为民主党人的前国家安全顾问伯杰就指出“一个民主党政府仍需要重申在必要时使用武力维护美国核心利益的意愿。但是再没有比恢复美国在全球的道义和政治权威更紧迫的事情了,这样在我们行动时就可以劝说其他人的加盟。" “如果我们不改变方法或者是领导的话,我们最重要的全球目标--通过推进中东民主来击败恐怖主义,极有可能失败。" *{Samuel R. Berger, " Foreign Policy for a Democratic President" ,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2004.}
尽管克里利用布什班子的失策,在安全与外交问题上得分不少,但仍然存在着两难选择。如果一直以温和的面貌出现,就会被认为过于软弱,不能采取有效的反恐政策,保护国家安全。“克里必须使足够多的美国人相信,布什仅仅依靠强硬是不能赢得反恐战争的;而他克里,也将会强硬,同时他也将会同样重视国际合作。*{" Gelb, " Foreign Policy Likely to Be Major Topic in 2004 Campaign" , http://www.cfr.org/publication.php?id=6850.}另一方面,如果克里立场太过强硬,难以和布什拉开距离,就会因为缺乏执政资源而陷于不利地位。这种两难的困境,其一是美国在伊拉克的局势所决定的,无论在情报上或是战后局势控制上有多少失误,美国人都希望尽快控制局势,而不是仓促的撤军和逃避。这种局面留给克里的政策选择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其次是克里的竞选策略,克里选择伊拉克问题作为突破口,决定了他必然要采取不同于小布什的对伊政策。但实际上,克里更多的只是针对小布什政策的批评,本身并没有与小布什截然不同的或者相对成熟的对伊拉克政策。
今年6月份,克里提出了新的国家安全政策,即领导一个有力的联盟以应对“9.11”后的世界;加快军队现代化以应对新的挑战;增加军事力量,改进外交、情报系统、增进价值和观念的吸引力;使美国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中解脱出来*{John Kerry , "New Strategies to Meet New Threats" , West Palm Beach, Fla. June 1, 2004.}。实际上,克里的政策虽然更多地强调了多边主义精神,但在现有情况下,面对恐怖主义持续攻击的危险,任何当选的总统都必须采取坚定的强硬反恐立场。
对于小布什来说,向多边主义的回归既是选举的策略,也在代表着未来的政策取向。表明布什政府开始逐步摆脱新保守主义“乌托邦”式的构想,汲取反恐战争中的教训,向着理想和务实方向调整。就克里而言,除了在税收、财政赤字等经济问题上向小布什发难外,采用多边主义外交修补同盟国的关系,进而摆脱目前在伊拉克的困境无疑是其选举中得分的有力武器。
结 论
伊拉克战争作为美国新世纪安全战略调整后发动的战争,它不仅改写了中东传统的国际格局,而且也对美国的国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美国新安全战略和中东战略的一个尝试,伊拉克既可能是这次安全战略调整的起点,也可能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帝国霸权”政策受挫的肇端。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布什政府利用反恐扩展霸权的战略目标已经得到部分实现,但小布什个人的政治目的却显然没有完全达到。 "9.11”后的反恐战争树立了小布什政府的威信和支持率,而伊拉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则使这种原有的支持和信任正在下降。
虽然伊拉克问题不可避免地与这次美国总统大选直接挂钩,然而大选后的美国政府不会也不可能放弃在伊拉克的战略利益。美国的确难以忍受持续的人员伤亡、物力投入和战后伊拉克的社会动荡,但同样无法想象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美国会放弃在这一海湾战略要地。因而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中长期来看,美国仍将会加强对伊拉克的控制,以继续推行“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维护在这一地区的巨大战略利益。经过这次选举辩论之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会更多地转而求助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以摆脱目前的尴尬处境,更有利地实现“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正如有国际舆论所指出,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他都必须为这次战争付出代价,调整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单边主义政策,获得国际社会的援助和谅解,因此“下一届总统需要尽可能赢得其他国家的忍耐和谅解”Ian Williams: "Is the US clever enough to rule the world?" http://www.atimes.com/atimes/Front_Page/FF17Aa01.html.这一点,对任何一位新总统都不例外。而被美国顺利实施政权更迭的伊拉克,在不久的岁月中能否再如白宫所设计的国家重建进程,在海湾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亲美民主政权”,显然直接关系到白宫战略家们精心打造的“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和“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蓝图的兑现。


美苏冷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事物应当是一分为二的,所以我们应当看到他的积极面与消极面,积极面: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可以抵住资本主义国家一举天下的局面,这样就打破了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局面。为第三世界国家出了面。消极面:毕竟他们的冷战还是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以及他们的冷战也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一定的...

为什么海湾战争打破了世界格局?
二、战争爆发背景:东西方两大阵营长达40年的冷战局面被打破,作为战后世界战略格局支柱的雅尔塔体系开始瓦解,世界的主要矛盾即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它一方面给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酝酿和产生...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什么怎样的变化
努力成为政治大国的日本、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中国。这几个国 家与美国组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当然,“一超”指美国是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在政 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都占据优势地位;“多强”则表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对国际事务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请问两伊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对地区世界格局的影响?
4.伊拉克对库尔德人态度实行双重标准,对内镇压库尔德人的非法分裂行为.对伊朗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在战争开端,伊拉克占据优势,但后来伊朗进入伊拉克领土,美国和苏联开始援助伊拉克,使战争陷入...

中东战争当前的格局及外在影响是什么??
在情急之下,沙俄先后两次发动对土动武,但均已失败告终。但随后的《圣斯蒂发诺和约》却使沙俄达到了占领土耳其的目的。由于沙俄占领两海峡的预谋没有达成,矛盾不断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二、 中东内部虎虎相争 (一)两伊战争这是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

局部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局部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从历史来看,并不是每一场局部战争都能影响到世界格局,但往往局部战争的影响和结果又是很难预料的,在近代历史中,从日俄战争到朝鲜战争再到越战,到苏联发动的阿富汗战争,这几场局部战争确实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对一些国家的衰落...

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和世界和平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②经济发展的支柱受到破坏。两伊都是石油生产大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工业。战争中,双方不惜余力地对对方的石油工业进行破坏,双方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急剧降低。③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趋于恶化。战争没有解决两伊之间的问题,致使两伊双方关系没有根本缓和;在战争中随着中东地区格局的改变,两伊的...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动有哪几次?
帝国主义战胜因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二次变动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力量空前膨胀...

阿富汗战争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应该说是 伊拉克和阿富汗同时两场战争使美国国力下降,中俄趁机崛起

...历史启示分析阿富汗战争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2.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局部战争,以精确制导的空袭为主,同样属于非对称战争。这场战争对军事理论的贡献在于丰富了空袭的多样性,并且开启了西方国家非正义战争的先例。3. 阿富汗战争分为苏联和美国两个阶段,目的相似,都是为了推翻阿富汗的政权并扶持亲己方势力。特别是美国发动的...

安泽县18429899634: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
商纯小儿: 1.使美国的威信大打折扣.2. 给世界经济给来了大的波动.3.导致反对美国霸权注意越来越多,世界变的不太稳定了4.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霸占必将进一不加深别的国家对能源危机个恐慌,进一步是世界变的不稳定 我自己总结的这几点,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自己分析着用吧

安泽县18429899634: 近年影响世界和平事例有哪些 -
商纯小儿:[答案] 具体事例没找到,但根源与因素跟定存在!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是多元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有持久因素也有临时因素. ...

安泽县18429899634: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商纯小儿: 影响就是,有的死了,有的没有死

安泽县18429899634: 美国队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
商纯小儿: 对世界不知道 ,伊拉克战争准确地说是倒萨战争 ,伊拉克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伊拉克是中东的巴西 .

安泽县18429899634: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成什么样子的了? -
商纯小儿:[答案] 一、1945——1989 两极格局 1.1945——20世纪70年代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与苏联对峙,美占优势. 2.20世纪70年代——1989 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的力量兴起,冲击两极格局,美因越战,相对衰落,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二.1989...

安泽县18429899634: 从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国际社会的政治格局是什么? -
商纯小儿: 和平还很遥远.强权即真理.哪里有财富哪里就战争 地缘政治很重要 我诅咒马可波罗

安泽县18429899634: 苏联为何解体,解体后分为几个国家,对世界造成哪些影响? -
商纯小儿:[答案]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联的经济体制,在长达70年的运行中,被证明是不可行的.80年代... 吉尔吉斯、俄罗斯. 苏联解体,对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主要由四方面组成: 一、冷战时代结束.冷战的两极格局结束,形...

安泽县18429899634: 两伊战争对世界的和平都有哪些影响?
商纯小儿: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安泽县18429899634: 有哪位能给我分析一下中东关系? -
商纯小儿:近年来,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即:多点地区冲突同时爆发,互相呼应,互相影响;地区政治力量出现新的消长变化.政治伊斯兰势力上升,传统大国地位下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