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货币理论对我国当前的财政金融政策进行分析,800字。

作者&投稿:淡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并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宏观政策调控。~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4.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4.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5.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6.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2.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3.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21世纪初期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种建议认为,考虑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的协调衔接,近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有以下八个方面:
1.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反周期”宏观调控方针。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中国经济运行基于“自然节律”的周期波动趋于明显,因此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下“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势必要更加自觉和坚定不移地在目前所处的经济运行低谷阶段,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作扩张性的“反周期”调控操作。只要经济景气还未回升到(并相对稳定到)接近中位的水准,市场预期还未普遍由看淡转为看旺,扩张政策调节的取向就不能改变,并要审时度势保持调控措施必要的力度,掌握好各方面具体措施的优化组合。
压力。2.酌情对积极的扩张财政政策在实施重点和操作方面作出微调。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通盘考虑,近期的投资重点,应向兴办基本农田水利、防治环境污染、建设一般民用住宅等方面适当调整并更为收拢。同时,针对现实问题,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严防挪用,加快资金到位速度,并努力改进工程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以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财政职能应在退出“越位”和填补“缺位”两个方向上作出积极调整和探索。随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调整,财政应在一般竞争性的生产建设领域“淡出”,其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需要更加强调和重视,摆到更靠前的序位上。
4.“费改税”渐入快车道。以“清费规税”为重点的政府财力整合,代表了现阶段财政政策的一个必然导向。这也意味着对政府行为的规范约束和对“既得利益”的调整,将随之进入更深入、更具体的阶段。
5.改革的深化将引出进一步的机制磨合过程。财政政策是服务于发展和改革的,目前既需要作出不同寻常的短期调节,又需要掌握中长期的总体机制转换、协调与配套。财政体系自身走出困境的“振兴”,也有待经济发展、市场成熟过程中财力状况的改善和政府财力运作的规范化。
6.新调控方式与手段的探索将成为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财政政策需进入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轨道,因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可行的间接调控新方式。1998年在以财政贴息支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已经破题,而今后经济生活中的客观需要将推动这种探索向更宽广的政策性投融资领域扩展。
7.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现实生活正在呼唤财政收支管理的进一步严密化和与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财政政策指导上看,今后必将强化对收入、支出、转移支付的各个环节与相关领域的管理,使之严密和规范。
8.进一步推进统一市场和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既定方向和动态过程。随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国统一市场的规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也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第二种建议认为,在我们看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积极效应的同时,还要对其下一步发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适度,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研究。这是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中长期看,我们必须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要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内的物价走势、国债资金使用效果及还本付息等进行密切监测,早作应对。俄罗斯等国因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而引发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教训,我们要很好研究,以兴利除弊,未雨绸缪。
2.要把激活消费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而不宜简单地再靠政府投资推动。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今后要逐步把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转到引导刺激消费上来,要修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限制消费的税费等政策,制定鼓励和引导消费的税费政策。有计划地把工作重点放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和引导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进而带动民间投资上。
3.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措施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必须发挥政策要素的组合效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主要手段,首先必须相协调、相配合,要继续适度加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消费信贷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以充分发挥两个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力。
4.要研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要特别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更多地采取通过财政贴息和为高新技术贷款提供担保等间接手段,用较小的投入去启动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且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但地方财政必须做到收支平衡。
第三种建议认为,对“十五”财政的测算,要按照坏、中、好的经济大环境做三个方案。具体测算如下:
方案一:整个“十五”时期仍未走出经济低谷,需最大限度运用财政扩张政策。
方案二:“十五”中期走出经济低谷,需维持现行财政规模的扩张过渡政策。
方案三:2001年经济走出低谷,恢复适度从紧财政政策。
方案一、方案二各年的赤字绝对额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方案三各年与“九五”末期2000年持平。从赤字率(赤字占GDP 的比重)看,方案一各年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方案二各年与“九五”末期2000年持平,方案三各年比“九五”末期2000年减少。从支出与收入年均增长比较看,方案一支出高于收入1个百分点,方案二收、 支增长同步,方案三支出低于收入1个百分点。
三个方案测算的结果说明,无论最大限度运用财政扩张政策方案,还是维持现行财政规模的扩张过渡政策方案,还是恢复适度从紧财政政策方案,“十五”期间财政赤字绝对量都不可能比“九五”时期减少。因为我国支出刚性的特点所造成的财政政策缺乏弹性的问题,始终还未在机制上解决。按最乐观的方案三所展现的情况,“十五”期间要实现每年保持2000年赤字绝对额不变的水平,财政支出年均增幅必须低于财政收入年均增幅1个百分点。那么,要实现2000 年赤字绝对额减少的目标,起码要低于1个以上的百分点才行。在经济逐步回升的初期, 要求财政大幅度缩减开支,很不实际。
为此,建议选择赤字率的相对标准,作为“十五”期间的财政状况的调控指标,将之控制在GDP3%(含债务利息口径)之内,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机采取提高、维持不变或者缩小。

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近期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是,凡出现通货紧缩,大都是在财政和货币方面同时实行松的政策,以促使经济回升。但在中国,“双松”政策往往引发诸多经济问题。采取“松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就成为较佳选择。但是究竟两者如何搭配才能奏效?尚有待研究和探索。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二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

  1.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财政分配一般是无偿的。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信贷政策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国民收入的分配,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

  2.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就社会消费需求而言,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政策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政策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二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货币信贷。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不仅如此,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必然会发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调控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及其效果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有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如何有效贯彻、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有利于实现加速我国经济增长及维持温和的通货膨胀率的政策目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但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十分艰巨。为保持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要研究如何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近、中期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理由是,1.我国四年来的国债发行总规模是5004·05亿,实际的项目是6000多个。这6000多个项目的总投资约需要24000多亿,已经投入了15000亿。如果把这些项目都停了,不都变成半拉子工程了吗?搞建设项目正所谓“金上马银下马”,上马得花钱,下马也得花钱。因此,不能稍微有点转变,就马上调整政策。2.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瓶颈” 约束不仅与以前出现的历次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失衡有关,而且将对当前及今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3.支持各项重大改革的实施,需要相应增加财政支出。

  (二)坚决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认为,主要抓以下几方面:

  1.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是及时调节货币供应量,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的合理需求。目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存贷利率水平,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应保持稳定。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对运用国债项目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给予贷款支持;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支持;继续增加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贷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为改变企业过分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要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

  2.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积极培育票据市场,使之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稳步推进利率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3.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增加其资本金,提高透明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把由中央银行推荐上市,改为商业银行申请上市,中央银行提供金融监管信息。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现代银行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4.继续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亏、资本充足率、内控制度的真实性进行全面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5.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外汇管理,打击逃骗汇行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完善人民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本币与外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严格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切实加强资本项目的管制,为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进程创造条件。(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绝对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所以我们认为略有节余、略有赤字都是财政收支平衡。
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合理。过渡的财政赤字会带来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所以减少财政赤字和政府支出有保有压是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的措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指出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通过举债弥补财政赤字,可以不增或少增发货币,政府既得到急需的资金,又不破坏供需平衡,从而防止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给经济带来的损失,也给商品生产正常进行提供了基本保证,因而国债成为我国弥补国家财政赤字的最佳选择。
稳健的财政政策指出要尽可能的压缩国债发行的规模,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以往偏重效率
到更加注重公平。马克思经济学原理货币部分指出货币发行量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事实上很多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往往是财政扩张导致财政赤字严重,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所造成的。所以必须尽可能的压缩国债发行规模,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指出适度的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财政赤字不能取消,只能控制。政府从以往偏重效率到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更有效的提高了货币的利用率。与科学发展观与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相辅相成。
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人民银行还将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并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农民工首先受到冲击,返乡数量大增。农村是最大的内需市场。 加大对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投入,能有效利用农村闲置资金,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能为农民工自主创业与乡镇农村企业提供资金,能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爆发后返乡后的就业压力,农业保险的推广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能有效的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有利于打开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长足发展。以上是金融方面的,货币理论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写银行职能
我劝你还是自己多看看高中政治书或者到网上多找找类似资料吧 这种东西回答你的人肯定不多的 但是我是自己写的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

一、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服务业发展,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性增值税,减轻企业税赋,促进企业增加自主创造和技术改造的投入。
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实行单边征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
三、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要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同时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要稳步推进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
金融政策方面:
根据有关方面预测据鉴于中国的利率已大幅走低,未来数量工具的使用频率或高于价格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有望频繁下调,预计来年逐步小幅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为政策首选。

提高我过综合能力


我国货币层次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试论增强我国...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 1.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针对目前我国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微弱这一症结,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切实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利率市场化一方面要减少央行对利率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又要求央行通过公开...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有什么作用?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我国货币政策管理中,中央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的。从一般货币理论看,...

...论述中央银行如何运用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经济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

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应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
一般来讲.政府的货币政策只有两种:一种是货币紧缩,一种就是宽松货币了.紧缩货币政策通俗的意思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货币紧缩手段就是以下两种...

5.以宏观视角研究货币需求的有哪几个学派?以微观视角研究货币需求的有哪...
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渊源的学派,通常是主张自由,政府少干预的 ;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渊源的学派,通常都是认为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2、微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使本国币值稳定的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手段。使本国币值稳定的根本是货币发行量与国家有效经济总量等比增长。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来实现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手段,是促进投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使本国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

货币贬值和升值对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影响?
从升值的预期看,近几个月来,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多数货币走强,大体升值在5%~10%之间;美元利率相对于人民币利率的利差在扩大。这些因素的出现,弱化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利于防止投机。因此,目前是推进汇率改革的有利时机。3.灵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应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我国采取了一次性升值2%,继而...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有些学经济的还用这句话来解释当今的货币政策,就是胡扯了。 在银庄发放钞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比黄金或者银子拥有量更多的发钞票??因为钞票不可能立刻要兑换成黄金。特别是对于那些大银庄,他们的钞票因为信誉好,甚至可以直接像黄金白银那样来买东西,人们也就不在乎是不是一定要兑换成黄金白银了。这样,银庄...

货币政策的论文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是指,在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则不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货币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的论文 范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摘要: 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

辽中县15183611616: 结合我国国情谈谈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原理【西方经济学】 -
苌李荷叶: 无论具体经济活动怎样,我国当前通胀是事实.考虑到通胀的不良后果,抑制通胀,保持物价平稳永远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所以,货币政策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减少货币发行量从而提高利率.这可以通过改变货币运用成本从而抑制通胀....

辽中县15183611616: 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年的哦) -
苌李荷叶: 2003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隐忧,2007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加.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安排由“双稳健”转变为“一稳一紧”...

辽中县15183611616: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如何? 2、对我国面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看法 -
苌李荷叶: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

辽中县15183611616: 1论述结合我国当前形式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应用!2论述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
苌李荷叶: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辽中县15183611616: 我国目前实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有什么作用 -
苌李荷叶: 根据凯恩斯的非理性预期理论 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达到刺激经济,增加总需求的目的;最后使产出上升,商品和劳动力市场重新回归均衡;

辽中县15183611616: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论述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 -
苌李荷叶: 积极的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

辽中县15183611616: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
苌李荷叶: 财政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控制财政收入与支出来进行宏观调控,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支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等.而货币政策主要有:控制法定准备进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实行的是宽...

辽中县15183611616: 货币政策的运用与当前经济关系
苌李荷叶: (1)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必要和重要的 ①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多种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结果. ②货币政策本身有局限性,如时滞、作用范围等.尤其在我国货币政策及作用环境尚待完善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就更...

辽中县15183611616: 如何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 -
苌李荷叶: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举个例子就是,如果市场流通中的货币数较多,有通货膨胀的危险,就可以使用提高利率,增加居民的存款,同时抑制贷款,达到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目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和政府支出.比方说中国的4万亿投资,美国的救市投资等都属于财政政策.主要是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由政府来增加投资,扩大需求,以期调节经济.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在需求不足的时候,当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进入流动偏好陷阱,也就是说再低的利率也不会促进投资,增加国民收入,这时就需要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直接投资)来使经济恢复发展.

辽中县15183611616: 评论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详细! -
苌李荷叶: 总的导向是要扩大需求. 财政政策可以: 减税、尤其是印花税、燃油税、减少国企上缴红利、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也就是这次的四万亿)、具体应该增加在民生方面,我觉得应该关注农业补贴、提高退休工人退休金给付标准、加大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灾区灾民的生活补贴、就业岗位的创造、职业技能培训、出口企业的补贴、金融企业的补贴,国家直接投件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兴修铁路等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这些. 货币政策: 减存贷款利息率、减存款准备金率、减再贴现率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