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人物生活在哪个朝代?

作者&投稿:牢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楼梦背景是哪个朝代~

红楼梦是虚构的,没有朝代。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扩展资料:
《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从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中,看到《红楼梦》已成为当时人们谈论的中心。
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 ,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
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 《三借庐赘谈》《庸床斋笔记》等书)。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就更不胜枚举。
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楼梦

这本书没有指明朝代但由于这是曹雪芹写的曹雪芹的家族是清朝的包衣【就是下等满人】而红楼梦中人都是有原型的,是按照曹雪芹的亲身经历所改改编的所以这里面会有许多满人的习俗和满人用品-----------比如说黛玉进贾府,在晚间吃饭时,王夫人和凤姐还有李纨只是在桌旁劝客人进菜,自己在桌旁侍立。这就是满人的习俗,婆婆在桌上吃饭时,媳妇要不得上桌。要等他熬成婆婆,也会像贾母一样。 至于装束为什么是明代。我想应该是,满人的服饰比起其他朝代来都最为特殊。红楼梦有没有指明朝代,所以导演为了随大流,就把人物装扮改成那样的。但那并不是明朝服饰,你用心看下,不论是87红楼梦还是新红楼梦或黛玉传。人物的服饰,也会有清朝的穿着,只不过比较难发现,而且发髻不是清宫戏中的发髻。 例如请看林妹妹的里面的小袄有满人后的纽扣 再者,看黛玉传的宝哥哥,他的袄也有满人的纽扣。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张笑侠先生就按120回本小说拟定了一份比较详细的年表[1],这份年表就是按照小说第九十五回提供的年代信息,即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来编制的。又如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也编了一份年表《红楼纪历》[2],这份年表只取前80回,因此舍弃了第九十五回明确给出的干支纪年,仅标记年次。
不论怎么编,按小说文本提供的年代信息编定的年表,是一份根本无法落实真实朝代年纪的时间表。并且由于小说作者故意制造混乱以隐瞒真实的朝代年纪,完全按小说文本提供的信息来编年表,将会出现无法确定某些年份的情况。所以细心的读者往往会发现小说中有多处“时序混乱”。

现在,以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为基准,我们不仅可以还原出小说各回真实的朝代年纪,而且可以清楚地发现小说作者故意制造时间混乱的“作弊”手法。

9.1 癸卯年(雍正元年1723年)
从第九十五回“忽一天,贾政进来,满脸泪痕”(第1343页)至第一百零八回“于是贾母放心,邢夫人尤氏也略略宽怀”(第1487页)。

前文已经论证,元春死于壬寅年廿九日立春之后,而年份的干支以立春为界,因此贾政通报元春死讯已在癸卯年。由小说所写的其他情节亦可以进一步确证当年的确是癸卯年。
第九十六回写道:“那年正值京察,工部将贾政保列一等。二月,吏部带领引见。皇上念贾政勤俭谨慎,即放了江西粮道。”(第1352页)所谓“京察”,是明、清时考核京官、决定升降奖惩的一种制度。考核时间,明代六年一次,于己、亥年举行;清代三年一次,于子、卯、午、酉年举行 [3]。

另据《清史稿•志八十六•选举六》载:

三载考绩之法,昉自唐、虞。清沿明制,而品式略殊。京官曰京察,外官曰大计,吏部考功司掌之。京察以子卯午酉岁,部院司员由长官考核,校以四格,悬“才、守、政、年”为鹄。

贾政经过“京察”,由“工部郎中”升为“江西粮道”,按照上文推定的年代,这一年恰好是卯年。

第一百零二回写探春出嫁,作者并未明写出嫁的时间。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此时宝玉和宝钗已经“圆房”,按照孝制和贾母等人的安排,宝玉已经过了为姐姐元春守孝的“九个月的功服” [4];另外,第九十九回写道:“所以园内的只有李纨、探春、惜春了。贾母还要将李纨等挪进来,为着元妃薨后,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现今天气一天热似一天,园里尚可住得,等到秋天再挪。”(第1391页)第一百零二回写道:“园中人少,况兼天气寒冷,李纨姊妹、探春、惜春等俱挪回旧所。”(1425页)由这些情节来判断,探春出嫁必定是在深秋季节。

一般认为,第五回关于探春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78页),指的是探春于清明时节远嫁他乡。如果小说作者的用意真是如此,那么第一百零二回关于探春出嫁时间的描写与作者的用意是不相符合的。这个矛盾究竟是如何造成的,还需要仔细斟酌,并不能简单地判断为所谓续作者败露其作伪痕迹的“罪证”。

9.2 甲辰年的乡试
甲辰年(雍正二年1724年) 从第一百零八回“一日,史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第1487页)到第一百二十回“那僧道仍携了玉到青埂峰下,将宝玉安放在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各自云游而去”(第1646页)。

第九十七回写到,贾政离家赴江西粮道任之前,“切实的叫王夫人管教儿子,断不可如前娇纵。明年乡试,务必叫他下场”(第1377页);第一百一十九回则写到了贾宝玉参加乡试和出家的情节,可见宝玉出家一定是在甲辰年。

根据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三年一科),称为“大比”。乡试即乡举考试之谓,中式称举人。乡试在前,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正科”,遇庆典(如皇帝登极等)加科称“恩科”。庆典恰逢正科之年则以正科为恩科,或移正科于前,或移正科于后,或改三月乡试。由于乡试通常在秋天举行,故乡试又称“秋闱”。会试即集中举人会考之意。会试在后,每逢辰、戌、丑、未年举行。若遇乡试恩科,翌年之会试称“会试恩科”。会试在春季举行,由礼部主办,故亦称“春闱”或“礼闱”。

《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载:

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乡试第一曰解元,会试第一曰会元,二甲第一曰传胪。悉仍明旧称也。世祖统一区夏,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殿试以三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

按照清代的科举制度,本来癸卯年并没有会试,而只有乡试;甲辰年并没有乡试,而只有会试;但是雍正于癸卯年登极,特设癸卯会试恩科,又于次年甲辰补乡试正科。癸卯会试恩科的状元是于振,甲辰乡试的状元是陈德华。[5]

由此看来,小说作者安排贾宝玉参加乡试,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进一步限定当年就是甲辰年。

第一百二十回写到,王夫人对薛姨妈说:“我为他担了一辈子的惊,刚刚儿的娶了亲,中了举人,又知道媳妇作了胎,我才喜欢些,不想弄到这样结局!”(第1639页)另外又写到,贾雨村问甄士隐:“现在他府中有一个名兰的已中乡榜,恰好应着‘兰’字。适间老仙翁说‘兰桂齐芳’,又道宝玉‘高魁子贵’,莫非他有遗腹之子,可以飞黄腾达的么?”(第1645页)由这些情节来看,贾宝玉的遗腹子“贾桂”应该出生于乙巳年(雍正三年1725年)。

小说作者在第一百二十回借贾政之口谈到了宝玉的年龄,贾政说:“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第1637页)此时正是“乍寒下雪”,即甲辰年(1724年)的冬天。既然如此,则可以推得宝玉生于19年前的乙酉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张笑侠先生即根据小说所写元春的去世日期和贾政的话,倒推得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乃丁酉年之事[6]。

小说第八十六回写到元春出生于“甲申年”,甲戌本、梦稿本、蒙府本和甲辰本第二回写到元春和宝玉的关系时,都作宝玉是元春出生的“次年”所得的[7]。按照这个写法,宝玉看来就是出生在乙酉年。

按真实的朝代纪年推算,宝玉生于乙酉年;按甲戌本的写法,宝玉也是出生于乙酉年。看来,宝玉真实的出生年代似乎就是乙酉年(1705年)。可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首先,贾政说的宝玉的年龄可能是虚岁。根据民间风俗,虚岁是这样计算的:一出生就算1岁,即从怀胎就开始计算年龄,这样到了过实岁1岁生日时,按虚岁就是2岁;如果出生在年末,不仅一出生就算1岁,到了大年初一又要加1岁,到了过实岁1岁生日时,按虚岁就是3岁了。由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所写的情节可知,贾宝玉出生于四月末的某一天。如果他出生在丙戌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到甲辰年冬天出家时,按虚岁他正好19岁。

又第一百一十四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甄应嘉蒙恩还玉阙》写到,甄应嘉见到贾宝玉,就对贾政谈起了自己的儿子甄宝玉,“问起年纪,(甄宝玉)比这里的哥儿略小一岁”(第1567页)。如果贾宝玉生于1705年,那么甄宝玉就生于1706年,“真”宝玉(即宝玉的原型人物)真实的出生年代也应该是1706年。

另外,第一百零三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 昧真禅雨村空遇旧》写到,贾雨村在知机县急流津渡口遇了甄士隐,他心想:“离别来十九载,面色如旧,必是修炼有成,未肯将前身说破。”(第1444页) 按照本文的推算,这一情节发生在癸卯年年底。如此看来,第一回所写的甄士隐与贾雨村分别是在19年前的甲申年(1704年)中秋,也就是说,贾宝玉应生于1704年。在贾政的“19年”和贾雨村的“19年”中,必有一个为真,另一个为假。由此可以推论,如果这个混乱的描写不是原作者的无心之失,就必然是原作者故意将时序搅乱。

后40回中原作者搅乱时序的证据,最明显的是关于探春出嫁的描写。第一百零二回写探春出嫁,如上文所写,这是癸卯年深秋之事;但到了第一百一十四回第二年的甲辰年,贾政对甄应嘉却说:“弟那年在江西粮道任时,将小女许配与统制少君,结褵已经三载。”

看来,贾宝玉究竟出生在哪一年,还需要通过其他的证据来判断取舍,例如通过逆推第九十五回以前各回的真实年代来作出最终判断。但无论如何,目前至少可以判定,红楼梦的故事开始于1704年、1705年和1706年中的某一年。

9.3 壬寅年与辛丑年的分界
壬寅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从第七十一回开端“话说贾政回京之后,诸事完毕,赐假一月在家歇息”(第1001页)到第九十五回“(王夫人)天天专望兄弟来京”(第1343页)。

辛丑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 从第七十回“原来这一向因凤姐病了,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过年过节,出来许多杂事,竟将诗社搁起”(第938页)到本回回末。

张笑侠先生将第七十回中黛玉重建桃花诗社与第七十一回贾政回家、贾母“八旬之庆”等情节列为一年(即甲寅年)[8],这是失察,上了小说作者故意搅乱时序的大当。

第七十回写道:“这日众姊妹皆在房中侍早膳毕,便有贾政书信到了。宝玉请安,将请贾母的安禀拆开念与贾母听,上面不过是请安的话,说六月中准进京等语。其余家信事务之帖,自有贾琏和王夫人开读。众人听说六七月回京,都喜之不尽。”(第992页)

宝玉知道父亲回来将会查他的功课,所以慌得“至次日起来梳洗了,便在窗下研墨,恭楷临帖”(第993页)。到了“三月下旬”,宝玉“正是天天用功,可巧近海一带海啸,又遭踏了几处生民。地方官题本奏闻,奉旨就着贾政顺路查看赈济回来。如此算去,至冬底方回。宝玉听了,便把书字又搁过一边,仍是照旧游荡”(第994页)。

可是到了第七十一回(按小说所写为甲寅年),贾政竟然于七月回京了,在家休假一个月,正好赶上“今岁八月初三”贾母的“八旬之庆”,岂非咄咄怪事!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惟一合理的结论是:贾政既不是在第七十回所写的那一年六七月回京,也不是在当年的冬底才回,而是到了第二年的七月才回家!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甲寅”年中秋赏月,贾母对尤氏说:“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可是我倒忘了,该罚我一大杯。”(第1082页)尤氏的公公贾敬是在第六十三回某月底去世的,即“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第二天(第901页)。贾敬去世当年的年底,尤二姐吞生金自杀(第六十九回,第984页)。第二年春天,林黛玉等人倡议重建诗社(第七十回,第990页)。由此可见,按贾母的说法,贾敬必定死于“壬子”年,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乃“癸丑”年。

这个时序本来是非常清楚的,可是作者偏偏要将其搅乱。第七十二回写到,贾母八月初三的八旬之庆刚过几天,凤姐对贾琏说:“我因为我想着后日是尤二姐的周年,我们好了一场,虽不能别的,到底给他上个坟烧张纸,也是姊妹一场。”(第1023页)这个“周年”的说法莫名其妙,完全不通,只起到一个混淆视听的作用。

到了第一百零七回(按小说所写为乙卯年),作者写得更加离谱——贾政对北静王等人说:“犯官自从主恩钦点学政,任满后查看赈恤,于上年冬底回家,又蒙堂派工程,后又往江西监道,题参回都,仍在工部行走,日夜不敢怠惰。”(第1476页)如果这个“上年”是指“甲寅年”,当然说不过去;如果是指“癸丑年”,则是完全无视第七十一回所写贾政于七月回京的事实。

以上这两个明显的时序错误一个在前80回,一个在后40回,如果据此断言后者是所谓续作者露出的拙劣破绽,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只有一种可能:这是小说原作者在故意搅乱时序。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明显的例证。第九十四回写到,怡红院里的海棠开了,贾母说:“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十一月,因节气迟,还算十月,应着小阳春的天气,这花开因为和暖是有的。”(第1330页)按照小说的时序安排,此时的确是十一月,但“节气迟”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第九十五回写到,当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可见节气很早。按照本文还原的真实年代,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也算节气比较早的。作者故意将时序弄混,无非是想隐瞒真实的朝代年纪,搅浑我们探察真实朝代年纪的线索。

9. 4 壬寅年黄河大决口
按照本文的年代推定,第八十九回也属于壬寅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该回写到,九月中下旬某日,贾珍告诉王夫人:“部中来报,昨日总河奏到河南一带决了河口,湮没了几府州县。又要开销国帑,修理城工。工部司官又有一番照料,所以部里特来报知老爷的。” “从此直到冬间,贾政天天有事,常在衙门里。”(第1269页)

贾珍的话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黄河秋汛,在河南一带大决口;第二,此前黄河也出现过决口,所以才会“又要开销国帑”,“又有一番照料”。那么,黄河于1722年秋天是否在河南境内出现过大决口呢?这对本文推定的真实朝代年纪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许韶立先生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新说》一文中提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到雍正元年,两年多的时间里黄河在武陟秦厂、詹店、马营、魏庄四次决口。洪水淹没焦作、新乡、安阳后顺地势向北流去,经卫河入海河,直逼京津,危害华北。”[9]

姚伟在《雍正王朝的“黄委会”•之二〈武陟河工牵系天下安与危〉》一文中也提到:“从康熙六十年八月秦厂决口到雍正元年正月马营堵口合龙,清政府集中了倾国之人力财力来与黄河对抗。其间国库曾一度入不敷出,无奈之下,朝廷急令周边各省将应上解京城的白银和粮食直接押送到武陟。”[10]

《清史稿•列传六十四》记载了河道总督陈鹏年于康雍两朝废寝忘食治理河南境内黄河四次决口,以致累死的情形:

(康熙)六十年,命(陈鹏年)随尚书张鹏翮勘山东、河南运河,时河决武陟县马营口,自长垣直注张秋,命河督赵世显塞之。议久不决,鹏年疏言:“黄河老堤冲决八九里,大溜直趋溢口,宜於对岸上流广武山下别开引河,更於决口稍东亦开引河,引溜仍归正河,方可堵筑。”奏入称旨。世显罢,即命鹏年署河道总督。

六十一年,马营口既塞复决,鹏年谓:“地势低洼,虽有引河,流不能畅。惟有分疏上下,杀其悍怒。请於沁、黄交汇对岸王家沟开引河,使水东南行,入荥泽正河,然后堤工可成。”诏如议行。

先是,马营决口因桃汛流激,难以程工;副都御史牛钮奉命阅河,奏於上流秦家厂堵筑,工甫竟,而南坝尾旋决一百二十馀丈,入马营东下。鹏年与巡抚杨宗义谋合之。既,北坝尾复溃百馀丈,鹏年乃建此议。世宗即位,命真除。时南北坝尾合而复溃者四,至是以次合龙,而马营口尚未塞。鹏年止宿河堧,寝食俱废,浸羸惫。雍正元年,疾笃,遣御医诊视。寻卒,上闻,谕曰:“鹏年积劳成疾,没於公所。闻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

由以上引文可知,黄河于1722年的确在河南境内出现过大决口,贾珍所说的“又要开销国帑,修理城工,工部司官又有一番照料”,也许影射的就是清政府处理“(康熙六十一年)马营口既塞复决”的情况;而“从此直到冬间,贾政天天有事,常在衙门里”,也是符合清政府艰难治河的历史实际的。

9.5 庚子年元旦朝贺和老太后薨逝
庚子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从第五十三回“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第744页)到第七十回“只有凤姐儿和李纨房中粗使的大丫鬟出去了,其余年纪未足。令他们外头自娶去了”(第988页)。

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庚子年立春是在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1720年2月4日星期日)[11],因此第五十三回的“腊月二十九日”已属庚子年。

第五十三回写到,“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有诰封者先进宫“朝贺”,回来以后再带着诸子弟入宗祠行祭祀大礼。笔者在第七章已经详细论证过:按照自汉代以来的宫廷礼仪制度,按照清代的法律制度《清会典》和《则例》,贾母的这一次“朝贺”一定是在元旦(正月初一),这个“朝贺”毫无疑问就是去朝贺皇帝;第二天贾母等人又去朝贺,这个第二次“朝贺”毫无疑问是去朝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贾母第二次进宫朝贺,还给生于正月初二的元春祝寿。

如此看来,上一年己亥年的十二月必定是小月,只有29天。那么,历法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己亥年的十二月恰恰是小月,只有29天,“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就是元旦正月初一!

由此可见,小说作者的确是按照历法的实际情况来描写朝贺的,同时也说明小说作者的确是按照真实的朝代年纪来编织故事情节的。作者在第五十三回的回目上明写“除夕祭宗祠”,显然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障眼法”。

第五十五回开篇写道:“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第769页)

这一段文字很有意思,第一,提示“以孝治天下”是国家政策制度;第二,提到了一位“太妃”患病,从而引出后文的一次规模盛大的皇家葬礼。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孝治天下”出自孔子弟子曾参所著作的《孝经•孝治章第八》,曾子君王提出了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原则。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到了清代,更是将“以孝治天下”作为既定国策,形成一套严密的规则加强教化。常建华先生的《论清朝推行孝治的宗族制政策》[12]一文对此有深入的论述,读者可自行参看。笔者要指出的是,第五十五回提示“以孝治天下”是国家政策制度,实际上透露了小说所写故事发生的真实朝代。

第五十五回提到的患病的老太妃,终于在第五十八回死掉了,贾母等人不仅每天要去祭奠守灵,最后还要去送葬,前后折腾了将近两个月: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第817页)

由第五十八回和第五十九回可知,贾母等人前去送灵是在清明节几天之后,那么老太妃下葬应该是在清明节后20天左右。康熙五十九年清明是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公历4月4日)[13],因此老太妃大约在农历三月底或四月初下葬。

那么,康熙五十九年是否真的有老太妃去世呢?查《清史稿•圣祖本纪三》,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并没有老太妃去世,但是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二月却有一位大人物病重去世,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四月下葬:

十二月甲申(笔者按,农历初四,小寒,公历1718年1月5日星期三),皇太后病势渐增,上疾七十馀日矣,脚面浮肿,扶掖日朝宁寿宫。丙戌(笔者按,农历初六,公历1718年1月7日星期五),皇太后崩,颁遗诰,上服衰割辫,移居别宫。……(三月)辛酉(笔者按,农历三月十二日,公历4月12日星期二),上大行皇后谥曰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翊圣章皇后。……夏四月乙酉(笔者按,农历四月初七,立夏,公历5月6日星期五),葬孝惠章皇后于孝东陵。

这个令康熙皇帝脚面浮肿还要每日前去探望,死后又为之举行隆重葬礼的“孝惠章皇后” 究竟是何许人呢?原来她就是顺治皇帝的废后、康熙皇帝的嫡母。《清史稿•列传一》载: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顺治十一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为后。贵妃董鄂氏方幸,后又不当上恉。十五年正月,皇太后不豫,上责后礼节疏阙,命停应进中宫笺表,下诸王、贝勒、大臣议行。三月,以皇太后旨,如旧制封进。圣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

孝惠章皇后虽然不得顺治的欢心,但是康熙却对她极为尊敬孝顺,在她死后又予以厚葬,并将那些对其谥号说三道四的大学士治罪。《清史稿•列传一》:

丙戌,太后崩,年七十七。上号恸尽礼。五十七年三月,葬孝陵之东,曰孝东陵。初上太后徽号,国有庆,必加上。至云南平,定曰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及崩,上谥,大学士等初议误不系世祖谥,上令至太庙、奉先殿瞻礼高皇后、文皇后神位,大学士等引罪;又以所拟谥未多留徽号字,命更议。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清史稿•志六十七•礼十一(凶礼一)》记载了康熙皇帝在脚疾未愈、只能被人抬着吃饭出行的情况下厚葬孝惠章皇后的情形:

世祖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五十六年十二月崩。先是疾大渐,礼臣请如孝康后丧礼。帝言:“孝康升遐,朕甫十岁,辅臣治丧,礼恐未备。后见仁孝后丧仪,条理颇晰,如遇大事,其悉议以行。”及崩,会帝病足,舁近几筵,就榻成服。哭而晕,有间苏。群臣环跽叩劝,乃勉舁侧殿。将移殡宫,设启奠,礼臣请遣皇子代。帝曰:“此初祭,朕必亲奠,宁寿宫中岂能复行此礼耶?”至日遣代奠爵,仍舁几筵旁榻上行礼。梓宫启行,舁榻哭送,出宁寿宫西门,仰望不见灵驾,乃止哀,还苫次。大祭,足疾少愈,即亲诣殡宫行礼。谥曰孝惠章皇后,葬孝东陵。

以上不厌其烦地详细引用史料,是要说明与小说有关的两个问题:第一,所谓“当今以孝治天下”,就是隐射康熙王朝;第二,所谓“老太妃”,就是隐射77岁死去的孝惠章“老太后”。文学人物和现实人物不仅所处的时代环境完全一致,年龄相仿,下葬的日期也很接近,并且下葬的地名也很相似,前者是“孝慈县”,后者是“孝东陵”。

有趣的是,第九十五回写到元春死后的丧事,“贾政又是工部,虽按照仪注办理,未免堂上又要周旋他些,同事又要请教他,所以两头更忙,非比从前太后与周妃的丧事了”(第1344页)。这里的“周妃”指的是在第八十六回死去的“周贵妃”,而“太后”只可能是指上文的“太妃”。如果后40回是与曹家毫无关系的外人所续作,那么续作者凭什么将白纸黑字的“太妃”改成“太后”呢?只有当后40回的作者就是前80回的作者时,这个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上文谈到,孝惠章皇后并非死于庚子年,而是死于3年前的丁酉年,葬于2年前的戊戌年,那么本文对老太妃死于庚子年的推定是否不正确呢?答案是否定的。孝惠章皇后只是老太妃的原型人物,小说作者对其进行了文学加工,二者并不能完全对等。例如,孝惠章皇后死于十二月,而老太妃则死于二、三月间。另外,庚子年的推定还可以通过推定此前此后各回的真实年代来进一步确证。

第五十六回写到,元宵节刚过,江南甄府里家眷进京朝贺(这个朝贺可能是因为皇帝、皇后或皇太子等人过生日),派人来贾府送礼请安,贾母问起了甄宝玉的年龄,甄家的女仆回答说:“今年十三岁。”(第793页)第一百一十四回甄应嘉说,甄宝玉比贾宝玉“略小一岁”(第1567页)。由此看来,贾宝玉在庚子年必然是满实岁14岁,因此他必定出生于14年前的1706年。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 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应该说它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但依照当时的社会情况并没有明指那个朝代,但实际上整个红楼梦的原型就是曹雪芹原来的家族.

一 “假借汉唐”不符事实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段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在对话中,空空道人提出《石头记》“无朝代可考”的疑惑。石头对此的回答是——

若云无朝代纪年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

其实通观整部《红楼梦》,“假借汉唐”是根本行不通的:书中多处出现古人名,其中很多人物如宋徽宗(第3回)、唐伯虎(第4回)、苏轼(第41回)、朱熹(第56回)等都是在唐朝以后的——至于汉朝以后的人物就更不必说了;再者,还有一系列文艺作品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第17回)、西游记(第22回)西厢记(第27回)、等皆诞生于汉唐以后;另外,例如算盘(第22回)、眼镜(第53回)、爆竹(第54回)等生活用品也都是汉唐时所没有的。

此外,《红楼梦》第一回还有这样的叙述:

当时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汉朝时南方政治经济都远不及中原,苏州也不可能成为“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唐朝时“扬(州)一益(州)二”,还有首都兼当时国际大都市长安,苏州自然也与“一二等”无缘。苏州“大显身手”,那是明朝以后的事。

二 似明似清 非明非清

既然汉唐不是《红楼梦》的历史背景,那又该是什么呢?其实在很多读者眼中,《红楼梦》里的人不是生活在明朝就是生活在清朝。诚然,书中一些地方体现了这种观点,略举一二如下:

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剩下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第16回)

尤氏道:“你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今第一个才子。我们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如何?(第74回)

所谓“会票”是明清时对汇票的称呼,其他朝代并非如此,比如唐代就称之为“飞钱”;而“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对明朝科举考试廷试一甲的第一、二、三名的称呼,亦非他朝所有。

除此之外“守备”(掌管分守城堡或负责粮饷等事的官员,见第15回)、“堂官”(衙属长官,见第13回)、“八股文”(第81回)以及《西游记》(第22回)、《牡丹亭》(第23回)等著作都是明清所特有的,那是否就可以说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就是明清时期了呢?

首先,明朝是显然不行的。因为和汉唐一样,全书中也有明朝不曾有过的新事物,如《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第22回)、《满床芴》(第29回)等大量戏曲和《庄子因》等著作都是清初产生的。

其次,《红楼梦》里的人物也不生活在清代。清代男性是要剃发的,而红楼梦中的男性——比如贾宝玉,则是“头发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历来有关红楼梦的插画以及戏曲中的人物来看,他们也根本不是清朝人;另外第四回中说皇帝开恩典,“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其中的“才人”是宫中女官名,为魏晋时设置,但清朝的宫中并没有才人一职。这进一步说明了清朝和明朝一样,也不是宝黛等人的生活时期。

三 混乱的官制

《红楼梦》里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官衔和官署,可谓混乱不堪:

王子腾升了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题。(第2回)

如今代善早已去世……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 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第2回)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两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第4回)

如今闹破了,被锦衣卫拿住送入刑部监,要问死罪的了,前几天被人告发的。(第81回)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唐、五代、宋、明、清等朝代所特有的官制在红楼梦里被安排在了同一个时期,进行了一场“同台上演”:节度使是唐宋时的官制;(宋朝有虚名无实权)“都检点”是五代时禁军的最高统帅,宋朝初年并被废除了;“锦衣卫”更是只有清朝才有的特务机构;清代六部之下设司,“员外郎”是司主管郎中的副手,而“主事”则是员外郎的下级。

以上官制虽十分混乱,毕竟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红楼梦》里更有大量虚构的官制: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苏州人氏……(第2回)

那时已将入都时,却又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第4回)

贾珍便命贾琼……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第13回)

上述的兰台寺大夫九省统制阴阳司皆为作者虚拟的官名或官署名。另外还有龙禁尉(第13回)、体仁院总裁(第13回)、都太监(第16回)等等,都属于这种范畴。

由此可见,《红楼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无朝代可考”,没有历史背景、打破时间上的约束,这也正是《红楼梦》成为一大奇书的一大奇处。

参考资料:http://210.28.33.29/sjweb/discussion/user_view.asp?action=view&id=241432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人曹雪芹,小说的内容以作者的经历和他见过的事情为素材,应该也有一些艺术加工.作者并没有说明小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朝代,是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类的迫害.
电视剧之所以用明朝的打扮,你可以仔细看原著,原著中有描写人物服装的,电视剧<红楼梦>的服装道具师就是根据这些人物服装的描述来判断是哪个朝代的,另外有些红学家还根据建筑,文化习俗等特点来判断.具体怎么判断的,那就是很专业的了,一般人回答不了的.

《红楼梦》中的人物生活在清朝.演绎的是明朝时代的内容.


红楼梦里人物生日是??
据考证,《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生日如下:贾宝玉1706年6月8日、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年四月二十八乙卯日 。林黛玉:1707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十二)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二月十二乙未日 。薛宝钗:1705年2月25日(农历正月二十一)。贾母: 农历八月初三 9月7日 (《红楼梦》七十一回) 。王熙凤:农历九月初...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哪些?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如下:1、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出身于声势显赫的封建大家族,却是个封建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鄙弃功名利禄,能平等待人。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2、林...

红楼梦所有人物形象
《红楼梦》人物画-王熙凤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结局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14] 。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

红楼梦里有哪些人物?
主要人物:1、贾宝玉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是神瑛侍者转世真身,出生时衔玉而诞,这块玉是女娲补天剩下未用的一块顽石。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贾府通称宝二爷。因衔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自幼深受祖母贾母疼爱,住贾母院。2、林黛玉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

红楼梦里有哪些人物?
贾宝玉也曾在太虚幻境之梦中遇见警幻仙子之妹可卿(字可卿,乳名兼美,脂批称此暗喻并兼黛玉、宝钗之美),关于贾府中的秦可卿与宝玉梦中的可卿的关系,说法不一。近年有红学家强调秦可卿的研究,甚至标榜为“秦学”。 《红楼梦》写了几十个各有性格的人物,描述得栩栩如生,全书总共出现了768人之谱,当中丫鬟特多,数...

《红楼梦》各个人物形象是什么?
写她与贾府外部的关系,表现她勾通官府,大胆、胡作的性格。5、贾母:这个老太太的人物形象写得极好,是中国老年“女强人”典型代表,季学源先生称其为“中国文学史上之第一母仪”。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则从《红楼梦》开篇中的女娲神话开掘出去,视贾母为“大母神”。

《红楼梦》里的人物名字有哪些?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3、王熙凤 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

红楼梦人物有哪些?
由于史家经济拮据,也没有过上贵族小姐娇生惯养的生活;经史湘云的判词中推测,她最后嫁了一位才貌俱佳的郎君,但夫婿很快亡故,过着拮据的孤寡生活。5、秦可卿 秦可卿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秦业的养女。她还有个无血缘关系的弟弟秦钟。来自仙界清净女儿之境,是...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后贾兰中举,书中未写明李纨的结局,看判词应该是没有享福就仓促去世了。12、秦可卿 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她与公公贾珍关系暧昧,与他们偷情被暴露后,由于她羞愧不堪而在天香楼上吊自杀。

《红楼梦》里面所有的人物名字??
红楼梦人物清单 (二) 二木头 二丫头 卜氏 卜世仁 卜固修 入画 入画之叔 入画之婶 (三) 于老爷 大了 大姐 大姐儿 万儿 万虚 山子野 小红 小霞 小螺 小蝉 小鹊 小厮 小丫头 小幺儿 小内监 小舍儿 小蝉儿 小鸠儿 小道士 小吉祥儿 川宁侯 门子 义忠亲王 卫若兰 女尼 女先儿 马尚 ...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哪朝的 -
解谈适今: 应该是清朝的吧 《红楼梦》的原型其实就是曹雪芹家,在康熙时期曹雪芹家达到顶峰时期,但到了雍正年间,开始就落寞了.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是写的明朝还是清朝 -
解谈适今: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朝的事情,曹雪芹只是把人物的穿着想象了一下,但是里边用的器物和礼仪都是清朝的,包括打钎,包括用的只有清朝才有的东西.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中的人物生活在哪个朝代?《红楼梦》成书于清代,它演绎的是什么时代的内容? -
解谈适今:[答案]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人曹雪芹,小说的内容以作者的经历和他见过的事情为素材,应该也有一些艺术加工.作者并没有说明小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朝代,是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类的迫害. 电视剧之所以用明朝的打扮,你可以仔细看原著,原著中有描...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说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
解谈适今: “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上面引的是原著中的文字,无朝代年纪可考,这就点明了,此书中并非写的是哪一个朝代. 曹雪芹之所以这么写,一是文学上的原因,如果指明是清朝,那文中的主人公,岂不是要换成清朝人的装束?可整部书中,人物的服装以及各种礼仪风俗,并非是清朝所独有.再就是政治上的原因了,曹雪芹写这部书时,正是清朝文字狱最盛行的时候,这么写也是为了避免陷入文字狱.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究竟是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
解谈适今: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这本书的时候,为了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所以隐去了时代背景,但是据后来的专家考证,他们认为写的是清朝时候的故事.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里人物是什么朝代的人 -
解谈适今: 好像是清朝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的故事讲述的是哪个朝代???在那里的发生的事 -
解谈适今: 红楼梦中故意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作了隐瞒,但是,现在一切都将水落石出,因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回忆录大体可定,曹雪芹的生卒年已大体可知.据考证曹雪芹大约出生于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红楼梦中宝玉出场是在黛玉进贾府那一回,黛玉当时约为六岁,宝玉大约7-8岁,刚刚记事,时在1720年左右(康熙五十九年),曹家被抄家是雍正六年(1728年),其时,曹雪芹已16岁.贾府被抄家不久,宝玉就离家出走.故事结束.因此,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到雍正九年(1731年),主要是写那十年中发生的故事.由于曹家这十年一直在南京,所以可以肯定红楼梦故事发生在南京.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说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啊
解谈适今: 一 “假借汉唐”不符事实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段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在对话中,空空道人提出《石头记》“无朝代可考”的疑惑.石头对此的回答是——若云无朝代...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是那个朝代的故事 -
解谈适今: 这本书没有指明朝代但由于这是曹雪芹写的曹雪芹的家族是清朝的包衣【就是下等满人】而红楼梦中人都是有原型的,是按照曹雪芹的亲身经历所改改编的所以这里面会有许多满人的习俗和满人用品-----------比如说黛玉进贾府,在晚间吃饭时,...

洛阳市15891488947: 《红楼梦》故事是以哪个朝代为背景的 -
解谈适今: 《红楼梦》故事是以清朝为背景.因为红楼主要写"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没落,进而描写封建社会的没落.在没落的社会中描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在写一 了一帮女孩的悲剧.这其中就有许多情节是作者的生活经历.要知道没有这样的经历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正是作者的家族没落,正是清朝的没落为作者提供了素材.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也深深感到作者所描述的社会跟清朝千须万缕.所以说红楼是一本反映清朝的小说,但是他也超越清朝,反映整个封建社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