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郑和的故事

作者&投稿:广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郑和的故事~

郑和,原名马三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他一生中七下西洋,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等等,为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郑和,原名马三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他一生中七下西洋,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等等,为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往来青楼 曾食鸦片 回眸瞎子阿炳的惨淡人生 阿炳生前的照片来自于当时日寇占领无锡期间所发的“良民证”。它是阿炳本人一生中照过的唯一的一张照片。54年前,一个叫华彦均的无锡艺人吐血病故,尽管他妻子在29天后紧随的死让邻里多少唏嘘了一阵,但也仅此而已,因为在大家看来,这不过是一起屡见不鲜的不务正业者的潦倒——少年得志就一时形骸放浪,结果烟花巷弄瞎了眼,鸦片烟败尽了家,落得一辈子卖艺讨生活。除了偶尔让不听话的半大孩子惹得当家长的唠叨起这个能拉几下二胡的瞎子的不甚光彩的过去以外,还有谁会记得他呢——如果不是在最后三个月里生命的掌纹有了一次意外的分*,有谁会记得他的不寻常,记得他就是创作了《二泉映月》的阿炳。在二十岁老去电影大师费里尼曾经遇到过一位行止怪异的邻居,常见他在早晨穿着睡袍走出来,随手关上房门,静静地停在那儿,接着又猛地打开门并把头探进去。有一天大师实在耐不住好奇心,终于走过去问这个邻居为何要这么做,那人回答说:“我是在闻自己的房间里有没有老去的气息。”

有人说阿炳的老随处都嗅得到,在打结的琴弦上,一条腿的脏墨镜背后,甚至是阿炳这个称呼里。他的父亲叫华清和,无锡一所道观的主事,他的母亲自然没有明媒正娶,且在阿炳很小时就给族人逼死了,在道观里长大的他只能称生父为师傅,自然也很少有人当面叫他华彦均的。总被唤做阿炳的他26岁上成了道观的新当家,得了家传衣钵的阿炳将法事经营得红红火火,据说一年的进饷足够两年花,无锡城里也是羡煞人的。可有谁想到一个少年得志的他却在20岁上忽然透出一身朽气。

费里尼说,所谓“老”,一定是你身上的什么东西破了。26岁的阿炳却是满眼光鲜的,打结的弦子和一条腿墨镜还是以后的事。尽管当演奏时也不乏围上来嚷着要出大价钱点他曲子的,可通常都是他们这些乐工仰着脸,即使最热烈的赞赏也不会跃过他们的肩的。如果在20岁就老去,那一定是你不再对越过头顶的一切有所指望。无论是阿炳还是无锡城里的看客,都当那是一份差事、一个活儿,而不是所谓音乐,就像将阿炳唤做华彦均,不仅乱了习惯,还惹出不少尴尬。于是习惯了阿炳这个称呼的他也按大多看客都想得出的方式挥霍起了自己的好日子,花柳场里弄瞎了眼睛,吸鸦片又上了瘾,上世纪二十年代不到30岁的阿炳就已沦落街头,看上去和后来50岁的样子已无大分别。

一生只活90天 阿炳的浸淫声色与后来的传世绝响令我们很多关于人生艺术的判断都显得有些暧昧。不同于弘一法师阅尽人间后的空明禅意,也不同于另一位民乐大师刘天华天道酬勤的艰难历练,他的完全市井的生活如何将那么多曼妙融入一弦一曲之中?或许这是仅有的一次音乐史上的意外,就像阿炳那充满意外的人生,青春得意时意外地瞎了眼睛,默默无闻了两万多个日子后,居然在生命的最后90天一鸣惊人。

事实上,此前也有一些机会可令一切改变。就在阿炳沦落街头的时候,同时代的另一位民乐大师刘天华就曾多次到江苏采风,向民间寻谱,不可思议的是,两位大师竟从未有缘相遇,四十年代初他还谢绝了黎松寿代为安排在上海的一次录音,据说唱片公司要收他们5美元,而这位黎先生就是师从刘天华的一位门生。时间到了1949年的春天,与阿炳熟识的黎松寿到南京就学于刘天华大师的大弟子储师竹,一次练习手指时无意拉了在阿炳那儿听到的一个旋律,不想老师马上追问音乐的来历,得到的回答是:“无锡一个卖艺的,瞎子阿炳。”
1950年9月2日晚,几位音乐界的好心人找来一台钢丝录音机和一把二胡,在根本不知录音为何物的情况下,阿炳拉了好几首曲子,其中第一首便是后来的《二泉映月》,录音23天后,阿炳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三个月后,吐血病故。据说阿炳会拉的作品有300多部,而那次录音的钢丝只够刻上六首。

阿炳的传世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文 有人说阿炳的老随处都嗅得到,在打结的琴弦上,一条腿的脏墨镜背后,甚至是阿炳这个称呼里。他的父亲叫华清和,无锡一所道观的主事,他的母亲自然没有明媒正娶,且在阿炳很小时就给族人逼死了,在道观里长大的他只能称生父为师傅,自然也很少有人当面叫他华彦均的。总被唤做阿炳的他26岁上成了道观的新当家,得了家传衣钵的阿炳将法事经营得红红火火,据说一年的进饷足够两年花,无锡城里也是羡煞人的。可有谁想到一个少年得志的他却在20岁上忽然透出一身朽气。

费里尼说,所谓“老”,一定是你身上的什么东西破了。26岁的阿炳却是满眼光鲜的,打结的弦子和一条腿墨镜还是以后的事。尽管当演奏时也不乏围上来嚷着要出大价钱点他曲子的,可通常都是他们这些乐工仰着脸,即使最热烈的赞赏也不会跃过他们的肩的。如果在20岁就老去,那一定是你不再对越过头顶的一切有所指望。无论是阿炳还是无锡城里的看客,都当那是一份差事、一个活儿,而不是所谓音乐,就像将阿炳唤做华彦均,不仅乱了习惯,还惹出不少尴尬。于是习惯了阿炳这个称呼的他也按大多看客都想得出的方式挥霍起了自己的好日子,花柳场里弄瞎了眼睛,吸鸦片又上了瘾,上世纪二十年代不到30岁的阿炳就已沦落街头,看上去和后来50岁的样子已无大分别。

一生只活90天 阿炳的浸淫声色与后来的传世绝响令我们很多关于人生艺术的判断都显得有些暧昧。不同于弘一法师阅尽人间后的空明禅意,也不同于另一位民乐大师刘天华天道酬勤的艰难历练,他的完全市井的生活如何将那么多曼妙融入一弦一曲之中?或许这是仅有的一次音乐史上的意外,就像阿炳那充满意外的人生,青春得意时意外地瞎了眼睛,默默无闻了两万多个日子后,居然在生命的最后90天一鸣惊人。

事实上,此前也有一些机会可令一切改变。就在阿炳沦落街头的时候,同时代的另一位民乐大师刘天华就曾多次到江苏采风,向民间寻谱,不可思议的是,两位大师竟从未有缘相遇,四十年代初他还谢绝了黎松寿代为安排在上海的一次录音,据说唱片公司要收他们5美元,而这位黎先生就是师从刘天华的一位门生。时间到了1949年的春天,与阿炳熟识的黎松寿到南京就学于刘天华大师的大弟子储师竹,一次练习手指时无意拉了在阿炳那儿听到的一个旋律,不想老师马上追问音乐的来历,得到的回答是:“无锡一个卖艺的,瞎子阿炳。”
1950年9月2日晚,几位音乐界的好心人找来一台钢丝录音机和一把二胡,在根本不知录音为何物的情况下,阿炳拉了好几首曲子,其中第一首便是后来的《二泉映月》,录音23天后,阿炳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三个月后,吐血病故。据说阿炳会拉的作品有300多部,而那次录音的钢丝只够刻上六首。

阿炳的传世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文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郑和,原名马三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他一生中七下西洋,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等等,为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郑和下西洋相关作品
600年前,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宝船队七下西洋,拉开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中国海洋文化学者房仲甫、李二和历经数载,披阅古籍,寻访遗迹,重新梳理这段辉煌历史,讲述有关郑和航海鲜为人知的故事。《与郑和相遇海上》作者以史料、事实为据,披露研究郑和的最新成果,融史料性、可读性为一体,...

郑和远航相关介绍
这些不稳定因素对明朝南部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同时也损害了明朝的国际形象,阻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面对这一局面,明朝政府采取了和平外交策略,即“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他们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西洋,旨在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各国间的矛盾,确保海上交通的安全,从而将中国的...

郑和远航的资料
郑和不论是在泉州造舶放洋还是在沿途各港口登陆,都可以见到中国客商、穆斯林水手。远航,在陌生的港湾停泊,从华夏文明进入印度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郑和的世界主义身世或许能使他感觉不到异乡风物的殊异。有关记载大多说这些遥远的国家地区与中国“民物咸若,熙嗥同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主义目光...

郑和远航的有关知识!
郑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从1405年到1431年,他率领船队七次远航,到过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印度,最远到过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的许多国家。郑和带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每次远航的船队,都由60多艘“宝船”组成。有的“宝船”很大,长146米,宽60米,可以装下几千□货物,同时可以乘坐...

郑和和郑成功啥关系
而郑成功则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抗清将领,他是郑芝龙之子,曾在福建、台湾等地抵抗清斗争,最终在台湾建立了“大明国”,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虽然郑和和郑成功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但是他们都与中国的海外扩张和对外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和的航海活动为中国与海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打开了大门...

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件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

关于郑和的资料!!!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

郑和和郑成功有何关系?
郑和和郑成功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两个时代的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郑和(1371年 - 1433年),原姓马,小名三宝,又作三保,法号福吉祥,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明成祖赐姓郑,故称郑和。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术家。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开始他的七次远航...

明代的航海家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为何会有子嗣后人?
话说,郑和此人除了身世、后代这两个疑点之外,他的身上其实还存有其它疑点。比如说,郑和的离世也存在诸多疑点。郑和去世的时间是1433年,当时他还处于第七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有关郑和真正的去世地点以及其入葬地点,时至今日依旧存有很多争议。位于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据传有可能只是衣冠冢,里面并无...

关于郑和和戚继光的历史姑故事怎么写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

雁山区18922179422: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100 - 200)字 -
机览盐酸:[答案] 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祖籍云南)带领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的西洋指的是我国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地.郑和一共带了两万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还有各级官员、技术人员、翻译和医生.他们乘坐62条大船,从今江苏的太仓出发,...

雁山区18922179422: 郑和的主要航海事迹 -
机览盐酸: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

雁山区18922179422: 郑和生平事迹 -
机览盐酸:[答案]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 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雁山区18922179422: 概括郑和的主要事迹 -
机览盐酸:[答案] 早年生活主词条:明平云南之战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时称“色目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郑和原本姓郑和[9]马,名“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

雁山区18922179422: 郑和的主要航海事迹 -
机览盐酸:[答案]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

雁山区18922179422: 关于郑和的故事有谁知道郑和除了下西洋的故事,还有其他故事吗? -
机览盐酸:[答案] 故事一:1405年7月11日,奉成祖命,郑和偕王景弘率2.78万人第一次下西洋.沿途各国人民热情欢迎中国使者,纷纷派遣使节随中国宝船来华访问.在回航途中,船队于旧港遇到了海盗陈祖义的袭扰,郑和从容自若地指挥全体探险队员...

雁山区18922179422: 郑和远航历史故事说些什么,写下来 -
机览盐酸:[答案] 详细请参阅百度百科郑和,现简述郑和远航历史故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

雁山区18922179422: 谁知道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史料故事? -
机览盐酸:[答案] 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

雁山区18922179422: 郑和下西洋故事我需要详细的关于郑和的故事,开头要有介绍郑和身世的一段话,然后在写郑和下西洋途中的事,要一件不拉的写出,最后要有一个很好的结... -
机览盐酸:[答案]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

雁山区18922179422: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100 - 200)字 -
机览盐酸: 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祖籍云南)带领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的西洋指的是我国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地.郑和一共带了两万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还有各级官员、技术人员、翻译和医生.他们乘坐62条大船,从今江苏的太仓出发,经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