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重生

作者&投稿:市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重生~

戏曲的困境基本扭转不了,因为社会在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壮大、辉煌、没落、灭亡的规律,戏曲只是农耕时代的娱乐方式,新时代有更多的娱乐方式。要想摆脱困境,只有与时代接轨,吸引更多的观众买单……

简而言之:戏曲方面:需要注重表演,扩大服装容量,内容贴近群众,培养新生观众,普及戏曲知识,讲解如何鉴赏,等。观众方面:支持传统艺术,认真聆听内容,主动了解戏曲,了解音乐体系,了解如何鉴赏,不对戏曲文化排斥。国家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楼上是个棒槌,还说有研究,我看根本就是瞎听过几回,还很不喜欢,根本不懂事怎么回事。振兴能对戏曲有害处么?不可能。等到真进了博物馆想哭都没地方哭去。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没错,现在是文化多元化,但不能因为给新生文化让路就去消灭旧的文化。如果这样那为什么不消灭歌剧?为什么不消灭交响乐?为什么不消灭芭蕾舞?这些也都是我们不是很熟知的艺术形式,也都是比较古典的艺术形式。那么为了给新生艺术让路他们被请进博物馆因该是首当其冲的! 从细里说,那么首先要知道戏曲的问题出在哪了,才能对症下药。我简单分析一下。我认为要分内外因来看。首先内因:戏曲的行头是独有的,在装扮上是十分繁琐的。在表现现代的东西时这些行头就很难用上了。但如果全部抛弃的话,就使戏曲失去了它的一部分魅力。京剧是集美术、音乐、表演于一身的的艺术形式,其综合性是无法想象的。不用旧的衣箱,就使他的美术方面大打折扣,故此,戏曲在演出现代剧目的限制太大,无法充分表现。而全演古装剧有很明显脱离时代,难以让现代观众长期接受,所以服装问题是急需改革的一个方面。另外,现在的戏曲是重曲不重戏(还好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调整)。戏曲戏曲,先戏后曲,曲没有戏不是戏曲,但戏没有曲还是戏曲。所以在表演方面一定要重视戏的问题,以曲托情,才能使戏曲发挥到最大的魅力。那么外因呢?我首先要说的是文革,它对全国各种文艺都是很大的打击。它直接导致的问题时演员断代,更重要的问题是观众断代。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是死亡。所以不能忽视文革对京剧的打击。另一个外因就是突然的改革开放大批引进外来文化对本渡文化的冲击。这如果没有文革的话情况可能还会好点,但在观众断代的情况下,突然引进外来文化又夺走了一部分市场。这使的戏曲的生存更加艰难。另外,演员也需要找原因。相声界的郭德纲在研究过观众与演员面对相声发展的问题上,他发现还是演员有问题:脱离群众。农村市场十分广阔,值得开辟。那么城市呢?想在城市发展就要回归剧场,也是小剧场,而且需要长久的坚持。这是中国小剧场文化特有的。中国的文化都是草根文化,要立足于群众,要离群众最近。群众支持的发展是会超过国家的扶持的。只要有群众支持,他就会经久不衰,常演不断。 有人还提到了:现代生活节奏快了,而戏曲唱腔多慢是一板一眼的,所以很难为多数人接纳。我认为是不对的,如果真是因为戏曲慢的话,那你可以听听京剧的【西皮流水】、【西皮快板】,豫剧的【二八板】、【二八连板】,晋剧的【二性】、【小流水】,秦腔的【二六板】、【拦头】等等板式,它们的速度我相信,有的《双节棍》都赶不上。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地方戏中的方言问题。多数地方戏都适合自己的方言配套的,这很容易使一些观众听不懂唱词,也就不难理解的为什么喜欢的人越来越少。

建国以来,有关部门曾多次统计全国戏曲剧种,由于消亡、新增等原因,始终没有
一个确切数字。1997年连续获得全国辞书工具书一等奖和全国图书奖的《中国
戏曲剧种大辞典》收录了335个。专家认为,这个数字是经过反复研究并建立在
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较符合实际。它涵盖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
辖市,横跨宋元至现代900多年历史,凡历史上流传过今已消亡或建国后新戏种
都一并收录在内。
以下剧种见专条: 京剧、昆剧、吉剧、皮影戏、花鼓灯、莆仙戏、晋剧、傣剧、
滇剧

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原称黄梅调、采茶歌,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
发展成熟于安徽安庆。清道光年间开始成为小戏
,演唱以安庆方言为主,后吸收了徽剧、青阳腔特点,逐步有了大戏的基础。建国
初还仅限于安徽、湖北、江西沿江一带流行。50—60年代,黄梅戏的影响力曾
达到第一次巅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等,代表人物是严凤英、王少舫等。19
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80年代,黄梅戏达到了第二次巅峰,代表剧目
有《红楼梦》、《孟姜女》、《郑小姣》等,代表人物是马兰、黄新德、陈小芳、
吴琼、韩再芬、潘启才等。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安徽新创作的剧本超
过1000部,其中大量被排演,从中产生了一批精品。1991年,黄梅戏《红
楼梦》面世,并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50年代,弦乐被引进黄梅戏。
70年代后期,黄梅戏音乐开始管弦乐化,吸收了西洋歌剧的一些表现方法,如重
唱。从80年代中期开始,黄梅戏开始被导入电视,黄梅戏与电视的嫁接,是这种
古老艺术的又一次飞跃。黄梅戏先后有60多部、200多集被拍成电视剧。大众
电视金鹰奖从第三届开始,连续12年被黄梅戏电视剧获得,其中著名导演胡连翠
独得五届。 吕剧 吕剧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迄今有100年历史。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
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多是
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
。 传统剧目有《画龙点睛》、《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借妻》、《
石龙湾》等。 代表人物有郎咸芬等。 二人台 二人台是中国内蒙古的地
方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清朝末年,一直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民间流传,由民
间小曲、丝弦坐唱、逐渐演变到化妆、着装打地摊小型演出。 二人台剧目有强
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的语言生动风趣,表演火爆热烈,唱腔粗犷豪放
、高昂悠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倍受欢迎。 桄桄剧 桄桄剧又叫
汉调桄桄剧、汉中梆子戏,是陕西省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是全国
稀有剧种之一。桄桄剧始于元代,其鼎盛时期,约有19世纪中末叶。自光绪年间
起,汉中一带有40多个专业桄桄班社。民国20年(1931)后,各班社大多
迫于生计而停散,境内仅有同乐、协和两个班社,亦流落异乡演出。解放后,政府
组织人力挖掘出桄桄剧目723个,整理绘制脸谱200多幅。50年代,南郑桄
桄剧团成立,“文革”受冲击,到70年代恢复原名,专演汉调桄桄。至此,专演
这一剧种的仅南郑剧团一家。 彝剧 彝剧最早形成于云南省大姚县直苴、昙
华一带彝族聚居区。1958年正式定名为彝剧。它流行于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
州和部分彝族自治县,从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多为业余演出,1984年3月
正式成立楚雄州彝剧团。 彝剧最早形成的剧本是1947年由大姚县直苴乡利
皮埂小学教师罗守仁、李凤章编演的《委员下乡》、《光棍会县长》等剧目。代表
剧目有《蔑独尼闹店》、《半夜羊叫》等。 彝剧的音乐唱腔因彝剧流行的地区
不同,形成的音乐也不尽相同,所以至1995年也没形成比较固定的板腔化或联
曲体的音乐唱腔。彝剧的伴奏乐器有葫芦笙、笛子、小闷笛、三弦、二胡、四胡、
哔噜、向蔑等。打击乐有锣、鼓、钹等。 眉户戏 眉户戏相传出自陕西眉县
和户县,后流传至晋南地区,因而具有山西的特色,在西北各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眉户戏起初是弹唱故事,后演变为登场扮演的形式,它大量采用民间流行的小曲
、歌谣,以朴素的语言表现人民生活。眉户戏有72大调,36小调,没有严格的
格律限制。 碗碗腔 碗碗原为流行于陕西东部一带的纱窗皮影戏。由于乐器
中有小铜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因而得名。1956年在皮影戏的基
础上发展成为舞台剧。 上党皮簧 上党皮簧流行于晋东南,是上党梆子的一
种声腔,与上党昆戏、上党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同台演出,合称“昆梆罗
卷簧”。皮簧传入上党地区至少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传统剧目有90多个。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
不仅盛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农
村,是一个流行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的剧种。河北梆子多为河北口语,通俗易懂,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高亢激越,伴奏亦铿锵有力。 评剧 评剧原名“平
腔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其前身是河北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
莲花路”。在华北、东北及其它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剧
、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解放后特别是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 丝弦 丝弦是河北省地方戏曲中历史较长的剧种之一。丝弦属“
弦索声腔”系统,因以弦索(一种形似柳叶琴的弹拨乐器)伴奏而得名。丝弦流行
于石家庄、保定、邢台一带,产生于农村,流行于农村,因此从唱腔到表演均具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伴奏乐器以后改以板胡、笛子、笙三大件为主,弦索退居次要
位置。 闽剧 闽剧发源于福建闽海带,一般称为“福青戏”,流行于福州市
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角 色分行早期很简单,
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逐渐
完整。闽剧的传统剧目有1千多出。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
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初流行于闽南农村的一种装扮梁山
英雄、表演武打技巧的化妆游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闽南剧种中流传区域最广
、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音乐曲调来自南音,但旋律节奏比较自由活泼
。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丑旦戏”三大类,传统剧目有900多个。
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居住地区也
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这些
剧种相互影响,并吸收了广东民间曲调,于雍正前后汇合形成粤剧。角色分行有末
、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10行。 山歌剧 山歌剧也叫客家
戏,流行于广东的兴宁、梅县一带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原为客家山歌,后吸收了广
东汉剧和梅县地区的民间音乐,发展为舞台剧,基本以笛子高胡、二胡等乐器进行
伴奏。 北昆 北昆又称“高阳昆腔”,流行于北京市和河北省各地,约有1
00多年的历史,是昆曲在北方的一个支流。昆曲在明代中叶以后,便由士大夫们
带入北京,并逐步流传到河北各地。过去的艺人以河北高阳、玉田籍的为多,也兼
演一部分高腔戏,唱白基本用北方语言。 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
许多省区和城市。清末在浙江绍兴地区的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它剧种的曲
调和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30年代以后在上
海接受话剧、昆剧的影响。1942年起始称为越剧。主要曲调有四工调、尺调、
弦下调等。 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 州、建德、淳安、桐庐
以及赣东北一带,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94年秋定名为婺剧。
自明末以来,流行昆腔、高腔、乱弹、徽戏等大戏和滩黄明调等小戏,在发展过程
中,常常同班演出,相互影响,艺术风格上逐渐接近。后来各剧团大多兼唱各种腔
调,而以乱弹、滩黄演唱较多。婺剧传统剧目较多,高腔剧目多为明代作品。特技
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角色行当分15行。
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由曲艺文琴(又名“扬琴”或“贵州弹词”)于50年
代发展而成,当时称“文琴剧”。1958年起改为黔剧。主要曲调有清板、二板
、三板、阳调、二流、苦禀等。伴奏以扬琴和高胡为主。 采茶戏 采茶戏是
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各种采茶戏的统称,
均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以江西最流行,支派也最多,有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武定采茶戏等,历史都在一二百年左右。采茶戏同花鼓戏、花灯戏
等的艺术风格相近。 楚剧 楚剧旧名“西路子花戏”,流行于湖北以及江西
的部分地区。原系湖北东部的花鼓戏,先后吸收了民间歌舞以及汉剧、京剧的唱腔
和表演方法,逐渐提高发展。 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也叫“河南高腔
”,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明代秦腔、蒲州梆子先后传入河南地区
同当地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豫剧有豫东调两个支派,豫东调音调高亢,唱用假嗓
,称为“上五音”;豫西调音调较低,唱用真嗓,称为“下五音”。 藏剧
藏剧俗称藏戏,在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中,是产生最早、流传甚广的剧种之一。藏剧
大多是歌舞剧,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故事,过去都在广场演出
,现已搬上舞台。 彩调 彩调素有“快乐的剧种”的美誉,是广西主要地方
剧种之一。曲调中大多夹有“哪嗬咿”、“咿嗬嗨”等衬词,故彩调又有“嗬嗨戏
”之称。 彩调表演以载歌载舞见长,是典型的“三小戏”。扇子、手帕、彩带
统称为彩调“三件宝”。彩调的内容大多反映民间传说故事。 漫瀚剧 漫瀚
剧1986年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同年内蒙古包头市漫瀚剧团式立。第一
部漫瀚剧为《丰州滩传奇》。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创于明而兴于清,当时叫
“昆腔班”,后叫“老乱弹”,以唱乱弹腔为主,保留部分昆腔戏,同时也吸收了
高腔戏,形成了昆、高、乱三腔合唱的乱弹班。台州乱弹的音乐用丝竹伴奏,唱腔
委婉抒情,并以小丑为主角,曾流行于浙江台州、温州和宁波等东南沿海一带。
至清末民国年间,台州的乱弹班子已发展到28个。台州乱弹剧目有300多本
,集台州的民间音乐、村巷小曲、武术、民间风俗之精华。1954年被文化部列
为全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
只要我们不断传扬这种文化 相信这种艺术 我们的国粹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首先我国要快速发展,在国际上有重大地位,才会受重视,戏曲才好走向世界.
七下语文书上的吧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主要是让观众接受,而这需要两个手段:1、改进自我,适应观众欣赏口味 2、提高观众欣赏水平,让观众能从中品种韵味。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发展特色,在传统中创新,政府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渠道,在政府的一些活动中,可以免费演几次,扩大知名度。要学会为自己的戏曲做广告,让让别人一听到戏就想到你们。其次,要学会取精华,去糟粕,总结传统戏剧缺点,稍微改动,让较年轻的人也能感兴趣,但不要太离谱,会有人骂的。可以借助媒体,到乡村...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先不要行政干预,由得佢自由发展,但政府适当拨款资助.干预是指对戏曲的表演方式,剧本,改革方向等戏曲自身的东西进行干预.但政府是需要出钱资助,使戏曲得以有助力发展.其必先在一个时期内对好演员,好乐师,好篇剧,好作曲这些人才予以高薪.如果一个昆曲演员,能有一百万年薪.我睇一定N多人趋之若鹜的去学...

如何振兴中国的戏曲,如何让中国戏曲摆脱困难?请你给出几个金点子_百度...
1.戏曲青春化,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等 2发动名角的号召力,吸引更多观众,如越剧王君安。但需要演员的配合,如博客、QQ等与戏迷经常性交流 3.剧本的创新,需要注入年轻的气息,如越剧《画皮》4剧团的联盟,强强联手,如越剧明星版《梁祝》就先这些,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如有...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脱困境,获得新生?议论文,300字
戏曲面临着观众老龄化的危机,长此以往,它将不复有生命力。戏曲亟待革新。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戏曲需要加强推广。当今社会是流行乐的盛世,戏曲逐渐被边缘化。要抓住年轻观众的心,一定要加强宣传的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和多媒体技术,将戏曲之美在年轻人中传播开来。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戏曲的...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依我个人的观点,多挖掘、恢复传统戏,少排新戏方是正道。现在各个剧团动辄就耗费巨资排演新戏,舞台、灯光都很漂亮,可怎么看怎么都像奥运会开幕式,根本没有戏曲的味道。中国传统戏曲从简易的舞台上成长起来,过去的戏班子,一辆马车拉着演员和家伙,全国各地的去演出,根本不可能带太多的东西,所以中国...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
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传统戏剧在现代网络、电视、电影等娱乐活动的冲击下,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主要是因为它的演出形式过慢,跟不上现在年轻人快速的生活节奏,剧本过于依赖古本,新出的好的剧本比较少,还有古代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的一个断档,等等。要摆脱困境首先是要国家的大力扶持,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政府已经...

你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为什么?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
当然留!传统戏曲中饱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发展的坚实基础。比如看见戏曲脸谱就会想到中国 那是一个民族的最大特色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重获新生?作为饱含传统文化思想及地域风情的中国传统戏曲,应该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取长补短的态度,将传统与现代、...

中国戏曲应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提至少两条建议。
改编一些新的剧,丰富一些内容,适当迎合一下中青年 其实中国戏曲在很多地方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只不过很多是稍微落后点儿的地区……另一方面,在国外还名声不错……俩极端………落后地区的先不说,国外的话还是该抓住机遇,应该多向外宣传宣传的。现在有不少跟风的,虽说这样不怎么好吧,但总之外面形势...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中国戏曲应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请至少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
姬匡氟哌: 主要是让观众接受:(1)、改进自我,改编一些新的剧,丰富一些内容,适当迎合一下中青年适应观众欣赏口味(2)戏曲是要功底的,一般人看不明白,听又不懂.除了真正的戏迷票友,大家对戏曲的认识太少,都知道那是好东西,但不知道它好在哪儿.所以,一些行内的东西不妨抖出来,让人们明白他的好!比如,这个动作好在哪儿,这个眼神说了什么,这个唱腔妙在哪里...... 于丹出书了,掀起论语热,易中天讲三国,掀三国热-----因为他们教会了人们读书的方法跟乐趣,告诉人们原来深奥的东西也可以拉近距离弄明白的(3)要宣传.让年轻人能很容易,很随便就接触到戏曲.而且很容易就能学懂看戏曲.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去是留?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
姬匡氟哌: 当然留!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特别到了元代曲艺之词鼎盛著名代表作:《桃花扇》《长生殿》至今唱不绝口,像现在经常老生常唱的《抬花轿》《铡陈世美》,所选故事单一,唱词陈旧逐渐在青年一代失去市场,我认为应该大胆革新唱腔,不断出现新歌词新故事来满足青年人的心理祝你成功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200字) -
姬匡氟哌: 首先我国应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占有重大地位.然后就会被受道重视,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就会被世界重视,就会走向世界.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你认为中国戏曲应自生自灭还是吉利弦扬?中国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重生,提两条合 -
姬匡氟哌: 作为文化遗产为什么不弘扬呢??摆脱困境!!那就是培养新一代人对戏曲的兴趣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各个偶像剧里面加上戏曲的唱调!这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再就是加入到各教材里面让学生认识到戏曲的博大精深!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中国戏曲如何摆脱困境 获得新生 -
姬匡氟哌: 宣传吧,最重要的就是宣扬戏曲的意义和内涵,让没有接触过存着偏见的人有所改观.或者巡回演出的方式,在各个高校演出,就像当初白先勇的青春版的《牡丹亭》一样,在年轻一辈中引起大的反响.其实戏曲在老一辈的心中还是有些地位的,主要是在青年一辈中比较没落,但只要接触到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国粹的精华部分,还是会被其魅力倾倒的.本人就是从接触到戏曲课程,而逐渐的迷恋上我国的戏曲艺术的.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请你为振兴中国传统戏曲,使它们摆脱困境,获得新生献上一计,进上一言. -
姬匡氟哌:[答案] 前戏曲缺乏年轻观众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嫌太长.我是属于同龄人中比较热爱戏曲的,但是我也觉得一直坐在剧场中很煎熬.如果在电视上看戏曲频道,也不可能几个小时不换频道.我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像电视剧一样分集.每30...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的新生? -
姬匡氟哌: 首先是玩意不能丢,东西都没了就谈不上摆脱困境了.然后是演员的传承和文化素质,从业人员的活路不宽或者文化素质不高,观众也不会认可.之后是演出得平民化,不能把它当成"博物馆艺术"供起来,得让传统的东西注入新的内涵,让古老的艺术与现在的生活有新的交叉点,能与观众的视角碰撞出火花,找到一种与现代生活交融的角度.最后是相关政策的支持,这个就要看政府怎么引导和支持了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提两条好的建议 -
姬匡氟哌: 个人感觉:1、政府重视,将着力点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只是喊口号和戴高帽;2、改善剧团的体制问题.

库尔勒市17284303603: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难,获得新生 -
姬匡氟哌: 宣传吧,最重要的就是宣扬戏曲的意义和内涵,让没有接触过存着偏见的人有所改观.或者巡回演出的方式,在各个高校演出,就像当初白先勇的青春版的《牡丹亭》一样,在年轻一辈中引起大的反响.其实戏曲在老一辈的心中还是有些地位的,主要是在青年一辈中比较没落,但只要接触到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国粹的精华部分,还是会被其魅力倾倒的.本人就是从接触到戏曲课程,而逐渐的迷恋上我国的戏曲艺术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