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一下历届诺贝尔化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任举一位谈谈他的简历或事迹,并指出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主要原

作者&投稿:赏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英裔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与日本科学家吉野彰共同获得此奖,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3人将均分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650万元)的奖金。
3位科学家研发的锂电池,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自从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锂电池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可以储存大量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
约翰·古迪纳夫是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电池产业的重要学者。他目前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斯坦利·惠廷厄姆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化学教授;
吉野彰是日本化学家,现任旭化成公司研究员、名城大学教授。今年97岁的古迪纳夫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打破了2018年以96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瑟·阿什金的年龄纪录。他最早在美国耶鲁大学就读的专业是文学和数学,而化学只是大一时的选修课,但古迪纳夫后来却在锂电池领域获得辉煌成绩,被形容为“为锂电池而生”的科学家。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前往实验室,研究与锂电池相关的课题,至今仍未退休。
追溯起来,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成为学术界关切的问题。今年的获奖者之一惠廷厄姆,正是从那时起致力于开发无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方法。他与古迪纳夫因在锂电池领域取得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在2015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
而从1981年开始研究锂电池的吉野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做研究的原始动力是我的好奇心,它驱使着我前进。”
上述3人都被誉为“锂电池之父”。多年来,锂电池一直被各种诺奖预测“看好”,今日众望终有所归。

魏尔塔南(Virtanen,Artturi Ilmari)

芬兰生物化学家。1895年1月15日生于芬兰(当时是俄国的一部分)赫尔辛基;1973年11月11日卒于赫尔辛基。

1919年魏尔塔南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曾赴德国、瑞士和瑞典深造,1924年参加赫尔辛基大学的教工作。

在二十年代期间,魏尔塔南研究绿饲料的保存方法。他发现,如果把饲料进行适当的酸化,那么就能阻止会引起变质的各种反应,而料的营养价值并没有任何损失。这种方法对于在漫长的冬季里喂养牲口是十分经济的(在象斯堪的纳维亚那样的北方地区这是一个 考虑点);当然,这对于人类的营养也是有益的。1945年魏尔塔南光荣地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首先我来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 A .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
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
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
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
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
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
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
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
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
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人)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隔膜
2004年 以色列 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国 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伊夫·肖万、美国罗伯特·格拉布 理查德·施罗克 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美国 罗杰·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德国 格哈德·埃特尔 表面化学研究

.

诱人的“桂冠”之首

——1901年获奖者: 〔法国〕阿尔芒·苏利-普吕多姆

(Rene Sully—Prudhomme)

当影响深远、规模宏大、奖金丰厚而被视为整个世界最重要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开场锣鼓敲响的时候,多少文豪墨客,学者骚人纷纷登场,竞赛一开始就呈现出激烈角逐的局面,面对使获奖者“一夜成名”魔力的第一顶诺贝文学奖“桂冠”,他们无不发出渴求而羡慕的惊叹:多么诱人的“桂冠”之首。

在首次诺贝尔文学奖庞大的角逐阵营中,波兰推出了著名作家显克维支;德国则推出了三位作家——一位诗人,一位文史家、一位歌谣作家,而法国的一名著名科学家伯希洛以他的院士身份保荐左拉参加竞选……陆续寄到瑞典皇家学院的那些建议书及推荐函,为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文坛勾勒了一个壮阔的轮廓。

颇有意思的是,在这场诱人的“桂冠”之首的争夺中,还发生了一件“拉关系”的插曲。一位名叫瓦耶西·哈多特的作家(他曾为岳父写过一本传记—— 《巴斯特传》),在法国文艺界交游甚广,他利用这种关系,促使一名作家、院士把他推荐给瑞典文学院。但后来这种“拉关系”并未获得成功。1901年11月14日,瑞典文学院经过一整天的冗长会议,终于作出了授予法国作家阿尔芒·苏利——普吕多姆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理由是为“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结晶之实证”。

普吕多姆于1839年3月16日出生在巴黎,早年当过工程师,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致力于诗歌创作。 1864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诗集《居留诗集》,当时知名作家、评论家塞因特·贝乌凡称赞这部作品是“当代诗歌中的杰作”。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崇尚形式至上,强调客观主义。曾参加过宣扬这一诗歌主张的帕尔纳斯诗歌运动,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但他以后的创作,如发表于1872年的《命运》、1875年的《徒然的柔情》、1878年的《正义》和1888年的《幸福》等,已明显地摆脱了强调客观主义的“无个性诗歌”的倾向,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除写诗之外,他还是一个散文名家和理论家、翻译家,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论美术》(1883)、《诗句艺术断想》(1883)和《巴斯卡尔主张的真正宗教》(1905)等。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普吕多姆得知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激动万分。他在给瑞典文学院的信中说:“我感到一种自豪的喜悦,并欣然认为,此项奖为作家们所力争的最高荣誉,但她应归于我的祖国——因为我的作品所以能赢得此项荣誉,却是得之于她的。”

《材料仿生与思维创新》上的题啊!
今天晚上就要交喽~
咱们一个班的哦,,嘻嘻悬赏五分给我吧。。
上面其他人的回答也是扯。淡。
问的是化学或医学奖,看清楚嘛一楼大哥,
顺便鄙视2楼 复制+粘贴的!

我觉得是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和他们的勤奋努力


2000诺贝尔获奖名单
1、诺贝尔物理学奖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赫伯特·克勒默、杰克·基尔比。2、诺贝尔化学奖 艾伦·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尔维德·卡尔森、保罗·格林加德、艾瑞克·坎德尔。4、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Gao Xingjian)《灵山》法国。5、诺贝尔和平奖 金大中( 韩国)Kim Dae...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欧内斯特卢瑟福,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以表彰他揭示原子奥秘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单如下:1、法国的苏利·普吕多姆。2、德国的特奥多尔·蒙森。3、挪威的比昂斯滕·比昂松。4、法国的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5、波兰的亨利克·显克维支。6、意大利的乔祖埃·卡尔杜齐。7、英国的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8、德国的鲁道尔夫·欧肯。9、瑞典的西尔玛·拉格洛夫。10...

诺贝尔的设置的原因?奖项的设立?历年来的获奖者?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和平奖)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在瑞典,由国王为获奖者授奖。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宣布,2006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10月第一周和第二周举行,各奖项的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 1901年12月10日第一...

为什么说2016诺贝尔化学奖“终于”颁给了纯化学
虽然诺贝尔是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的设定是诺贝尔专门提及的,化学奖要颁给那些在化学领域有重大发现和贡献的科学家。但是在过去100多年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过的107次中,获奖最多的却是生物化学领域,有50次与该领域相关(后附全部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可查),其中绝大多数与物质结构鉴定相关。自2000年后...

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主要事迹
诺贝尔化学奖19世纪、20世纪之交发生的物理因此而生长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学科,促成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手段的出现,揭开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在这场伟大的科技革命中,一些化学家也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卢瑟福、居里夫人、索迪就是其中的代表。索迪于1910年提出了同位素假说, 1913年发现了放射...

史上唯一一位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是谁?_百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sanger简历
弗雷德里克·桑格曾经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四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唯一获得两次化学奖的人。1918年8月13日出生在英国格洛斯特郡格伦斯特郡的一个小村庄里德科姆姆,他是一位全科医生弗雷德里克·桑格的第二个儿子。1927年,Sanger9岁的时候,被送进了Downs小学,这学校是由教会...

近几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的内容是什么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邹全明在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言语之间充满了兴奋,他所领导的课题组攻关十余年的“幽门螺杆菌疫苗”在近期有望投入商品化生产。发现该菌的两位同行荣获诺贝尔奖,无疑对他们的研究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他表示,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全...

第一次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谁?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临武县13594529606: 请求历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与医学奖获奖的相关情况人名主要是获奖原因(XXX发现了……),贡献(……发现有……贡献) -
宇海更舒:[答案]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nbsp;(1901年——2005年)nbsp;1901年nbsp;范霍夫nbsp;(Jacobusnbsp;Henricusnbsp;van'tnbsp;Hoff,1852—1911)nbsp;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nbsp;1902年nbsp;E.费歇...

临武县13594529606: 历届化学诺贝尔奖的得主有哪些?
宇海更舒: 1925年R.A.席格蒙迪(德国)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临武县13594529606: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是什么?
宇海更舒: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临武县13594529606: 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 -
宇海更舒:[答案]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的5个奖项得主分别是: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

临武县13594529606: 历届诺贝尔奖生物学获得者和研究课题 -
宇海更舒:[答案]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

临武县13594529606: 请问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后有谁? -
宇海更舒:[答案] 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