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李将军列传

作者&投稿:束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司马迁要把李广的后人也写入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1]对李广有很高的评价。王昌龄广为流传的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深刻表达了对李广这位名将的仰慕之情。但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却有过这样的文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代名将,能力有目共睹,为什么终身未得封爵?又为什么以自刎结束一生?是本文欲探讨的问题之一。而李陵算是李广后代子孙中的佼佼者,但际遇为何与其祖同样不幸,其原因是本文欲探讨的问题之二。

由李广、李陵生平重要事迹谈起,并探讨两人的人物性格。李广事迹于《史记‧李将军列传》[2]有详细叙述,而李陵事迹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汉书‧李广苏建传》[3]、《汉书‧司马迁传》[4]等。所以,本文即以这些相关篇章为讨论文本。最后,探讨两人在关键时刻是求生还是求死的问题。

二、生平重要事迹

(一)李广

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是一位深受后人尊敬的军事将领,经历多次战役,生平的重要事迹当然与军事表现密不可分。

文帝十四年(西元前166年),匈奴大举侵入,李广善于骑射,斩杀很多敌人立下战功,所以被任命为汉中郎。

景帝初年,任李广为陇西都尉,之后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立下功劳。可是由于李广的将军印是梁孝王私自授给,因此,朝廷没有封赏他。之后调任上谷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并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任陇西太守时,曾诱骗八百多名羌人投降,之后却把他们都杀了。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朝廷派来宦官跟李广学习。有一次,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的射雕手。宦官被匈奴人射伤了,骑兵也几乎被杀光。李广得知后就带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人。李广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此时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惊险时刻靠着智取回到军营中。

武帝时,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之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由于李广折损的士兵太多,自己又被敌人活捉,本应判斩首,允许他赎了死罪,削职为平民。

之后,任他为右北平太守、郎中令。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时,曾公报私仇杀了霸陵尉。在右北平时,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不敢入侵。后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卫青的军队讨伐匈奴,李广未立战功。之后,与博望侯张骞一同出征,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当然也没有封赏。

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李广多次请求随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武帝勉强同意,任他为前将军。但武帝暗中警告大将军卫青,认为李广年纪大了,命运又不好,最好不要让他与敌军对战,恐怕对战事不利。最后李广因为承担所有迷路罪责而自刭,结束一生。

《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对李广的叙述基本上是以人物的生命经历为主轴,「对故事发展过程的叙述不是简单的先后次序,而是在这个次序中表现了叙述者所理解的时间过程所展现的意义。」[5]各事迹间的因果与结局是由李广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而在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6]写全国军民对李广死亡的悲伤,当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悲伤,在此司马迁早已将个人生命情感融入角色中。

(二)李陵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司马迁因为李陵之事而惨遭腐刑,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恐怕不适合多说什么,因此传中对于李陵叙述得较为简略。史料有关李陵投降匈奴的事迹较为详细的是《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司马迁传》等。

李陵承袭李广善于射箭爱护属下的特质,最初,汉武帝派他率兵察探匈奴地形,表现不错,武帝因此封他为骑都尉。数年后,武帝派他与贰师将军李广利一同出兵匈奴,李陵主动请求担任分散匈奴兵力的任务,汉武帝明白告知没法给他马匹,李陵依然无所畏惧,只带了步兵五千人。

开始时,李陵还命人将部队经过的地形绘制成图,派陈步乐送回长安,汉武帝非常高兴。初时的确如李陵所愿以少胜多、战绩辉煌。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7]单于复召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率军边战边退,还斩杀匈奴三千余人。本来单于的部属认为,这次是单于亲自率领数万大军攻击,若还是不能消灭数千汉军,就应返回,以免遭受本国臣子及汉朝的轻视。而就在汉军又杀伤匈奴二千多人,匈奴即将撤兵之时,一名反叛的汉军把李陵部队没有后援、箭矢也将用尽的状况告诉匈奴。单于得知后情势逆转,至李陵部队将五十万支箭全部用尽,李陵还想凭一人之力生擒单于,但此事失败。之后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汉武帝原本希望李陵能死战,后来知道李陵兵败被俘,非常愤怒。

当时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率极少兵力拼命对抗,最后之所以没有自杀,应当是还想找机会报效国家。但汉武帝却将司马迁下狱并处以腐刑。李陵在匈奴经过一年多,汉武帝曾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军队接回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又说:李陵帮忙匈奴训练士兵对抗汉军。汉武帝听后,下令诛杀李陵家族,以至于李陵的母亲、弟弟、妻子都被处死。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后,汉武帝才对当时让李陵军队处于孤立无援的事感到懊悔。

汉昭帝时,派任立政等人到匈奴招李陵归汉,但李陵担心再次受到侮辱而不敢答应。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最后在匈奴病终。

三、人物刻划

(一)李广

司马迁塑造李广的形象,选材方面主要是透过几个较大的战役,如「上郡之战」、「雁门之战」、「右北平之战」、「随卫青击匈奴之战」等,以及一些能表现李广特色的细节来描写。

1.优点

李广是一位深受后人尊敬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当然有值得称道之处。前文提到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对李广的见解:「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分点叙述于下:

(1)「勇于当敌」

在「勇于当敌」方面,李广历经无数次战役(李广自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8]),与敌军对战都能勇敢无惧,即使在雁门关被俘,也能想办法脱困。当然「勇于当敌」也必须要靠他的「善于骑射」才能有所成就。文中对他的箭术非凡多所著墨,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等。最有名的事迹应该是他外出打猎,误认草中石头为老虎而将箭头射进去石头里,及驻守右北平时,一次射杀老虎的事。

(2)「号令不烦」

在「号令不烦」方面,汉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有名的将领,程不识曾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9]李广、程不识一宽一严,呈现不同的带兵风格,然「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10]司马迁利用对照方式突显李广带兵的特色。

(3)「仁爱士卒」

在「仁爱士卒」方面,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经常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粮食缺乏水源不足的时候,若看到水,还有士兵没有喝到水,李广不靠近水。有士兵还没有吃到饭,李广则一口饭也不吃[11]。他对士兵宽厚不严苛,因此士兵爱戴他,乐于为他效力。因此,当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军中同袍及天下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老百姓,都为他哀痛。

2.缺点

由司马迁笔下,李广是一个具有善于骑射、为官廉洁、爱护部属等优点的人。但同时他也有不少缺点:

(1)木讷少言

李广不善言辞,是一个木讷少言的人[12]。在官场上不易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优点。

(2)「号令不烦」

前面提到的「号令不烦」是优点但也可以是缺点。如同前文所引程不识所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如果遇到敌人突然攻击,李广军队恐怕就不易抵挡了。

(3)「自恃其能」

且李广恐怕也犯了「自恃其能」的毛病[13]。明明箭术有缺陷:必定要在数十步之内,且确定能射中才会发射。因此造成他曾受困敌军、曾被猛兽所伤的惨痛经验。而且至汉武帝时,对匈奴作战已经采取主动出击战略,与文帝、景帝时的以防守为主已明显不同[14]。李广既然知道自己的箭术有缺点却没有想办法改善,在此情况下想建功立业非常困难。

(4)缺乏政治智慧

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15]李广身为国家重要的将领,却看不清楚汉景帝与梁孝王兄弟之间的政治斗争,也难怪无法受到封赏。

(5)心胸狭隘

李广性格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心胸狭隘。他曾杀霸陵尉:当李广被削职为民时,有一天带着一名随从外出,回来时经过霸陵亭,霸陵尉当时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等人通行。等到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时,趁机请求让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但到了军中就将霸陵尉杀了。很明显地李广是在「公报私仇」,也不管掌权者对他杀霸陵尉这件事做何感想。而这件事也说明了李广缺乏容忍与宽恕他人的雅量。

(6)诈骗而杀死已投降的敌军

李广自认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但是却无法封侯,曾与精通望气之术的王朔私下讨论原因。王朔请他回想是否曾做过令自己悔恨之事。李广回想后说,在陇西太守任内,有一次羌人反叛,他使计谋诱骗八百多人投降,之后却还用诈骗手法把他们都杀了,使他非常悔恨。王朔说,人的祸事莫过于杀死已投降的人,这也就是您无法封侯的原因[16]。

最后,李广因生霸陵尉的气而杀人及不愿受指责而自刭,都突显了他无法忍受别人一丝一毫的侮辱。虽然,「李广之死固然是为了保全个人的自尊和名誉的自杀行为,但汉武帝和卫青两人多少是要负上相当一部分责任的。」[17]但李广保全个人的尊严,欠缺「忍辱」的修养,还是造成他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

(二)李陵

李陵如同其祖李广,也是一个善于骑射、爱护部属的人。汉武帝派他带领骑兵八百人,深入匈奴领土察探地形,表现出他的胆识过人与勇敢机智。

《汉书‧李广苏建传》对李陵的一生,基本上围绕在李陵兵败投降这个重要事件上,对李陵寡不敌众及投降敌军前后的复杂心情做了详细地描写,也借此展现他的人物特色。

1.作战「深具谋略」但「自恃其能」

李陵带兵作战虽「深具谋略」但「自恃其能」。事件的开始,汉武帝召李陵,只想命他帮忙贰师将军做其部属。但李陵的雄心壮志显然不止于此,且在汉武帝说:没有马匹可以分配给他时[18],李陵还自负地回答说:用不着马匹,希望率步兵五千能以少胜多。李陵对于匈奴的作战确实深具谋略,斩杀许多敌军。但兵力实在过于悬殊、得不到援军及反叛汉军的献计,被匈奴几万大军包围,李陵的军队在极凶险的处境中虽然浴血作战,依然难逃战败的命运,最后投降匈奴。

在投降前,李陵曾说:如果再有数十支箭,我们就能够逃脱了。他对于战败充满悲愤与不甘。他曾对部下叹息说:「兵败,死矣!」但为部属所劝,因此又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此时即已对生或死产生过犹豫。当汉武帝问司马迁对李陵之事的看法,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时说: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鬬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19]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或许就是李陵当下决定活着的重要考量。

2.内心的冲突与矛盾

(1)忧「丈夫不能再辱」

汉昭帝时,派任立政等人到匈奴招李陵归汉。他的回答从:「吾已胡服矣!」到「归易耳,恐再辱,奈何!」再到「丈夫不能再辱。」[20]李陵此时内心应是充满着「无言的悲痛」[21],由于公孙敖之误,他的亲人早已被杀。

(2)生与死的矛盾

由李陵对苏武之言:「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22]可以看到李陵对自己辜负汉朝的痛苦,也对汉武帝法令的变化无常充满疑虑。可是当他看见苏武的至诚时,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23]表达了他对苏武深深的自惭与羞愧不如。

最后,在苏武返回汉朝之前,李陵与苏武道别时说:

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24]

之后,陵起舞,又歌曰: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报恩将安归! [25]

李陵将自己陷入了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但母亲等家人却又已被杀死的矛盾情境。这无可挽回的局面,形成的是一种悲凉的氛围,让他把哀伤、难过、痛苦、羞愧、怨恨等复杂的情绪纠结于心。他内心的绝望、悲凄也在与苏武道别时表露无遗。

四、结语

由上文的探讨,李广与李陵祖孙两人到最后其实都身陷有志难伸、有口难辩的境地。王勃云:「李广难封」,李广终身未得封爵,除了他本身明显的性格缺点外,汉武帝曾私下对卫青说:「李广老,数奇」[26],「数奇」则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李广不能封侯的暗示[27]。所以,李广终究难封。而李广最后因羞对刀笔吏,不愿受辱而自刭,则完全是为了捍卫个人的自尊和名誉。

而李陵际遇与其祖李广同样不幸。李陵自炫其勇、自恃其能,仅率步兵五千出征,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但汉武帝听信谗言、不明事理、刻薄寡恩,又何尝不是加深了他个人与家族的不幸的重要原因。且最后虽投降不死,心里复杂的情绪抑郁纠结终生。 《汉书‧李广苏建传》论赞云:「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28]班固对苏武的推崇赞扬是毋庸置疑的,但赞扬苏武有节有义的同时,即隐含了班固对李陵不能以死殉国的不满。

生死是人生重大事件。李广与李陵在关键时刻一人选择自刭,一人选择活下去,这里牵涉到面对关键时刻求生还是求死的问题。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这些观念,长期且深深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有学者统计,《史记》中自杀可计数者有622人[29]。关于自杀的模式,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分类法[30]。自杀,成为一种避免受辱的方式,而「为避免个人尊严受辱而自尽,此类事件在《史记》中出现频率极高。」[31]因为「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命的存在不能以牺牲生命的尊严为代价。」[32]所以,司马迁《史记》中对那些在关键时刻为实践理想、宁死不辱而从容赴死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如:项羽、屈原、李广等人。

但在此同时,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赞扬了许多关键时刻保全生命、忍辱负重的人,如伍子胥、韩信、季布等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也认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33]虽然最后兵败到投降这样不得已的地步,之所以苟且活下来,是想要忍辱以求将来建功。且「勇者不必死节」、「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34]在死得其所的前提下,司马迁为李陵、也为自己的隐忍苟活、发愤著书找到了立足点。

因此,「如何评价生死的价值,关键就在于在何种条件下为何种目的去决定一个艰难的选择。」[35]李广不愿受辱自刭而死,悲剧英雄的形象也就因此铭刻在人们的心上。而李陵对生存的选择,与传统「家国、节义的价值取向」[36]这样的观念显然是完全违背的。虽然有司马迁为他辩解,但终须面对许多平常人难以忍受的挫折与苦难,他的悲哀与无奈将更胜于李广吧。

司马迁对李广如此青睐,有几层原因。最表层原因,可以说司马迁能够通过文字传达出他写作《史记》列传的总意旨。
  司马迁自称他的这部著作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对人生的理解(天人之际)又在社会总结(古今之变)之先。并说要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立传,可见《史记》是以人物为本位的,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推崇人格美。《太史公自序》作《史记》篇目提要中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这指明了司马迁为李广作传是因其仁、勇的为人,这与“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的徒为其战功大不相同。
  司马迁曾在《报任少卿书》中表明他所推崇的人格美:“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李广作为武将,“善射”且“专以射为戏,竟死”,并依靠善射屡屡解困克敌,全赖“修身”之功;治军既宽缓不苟,又廉洁奉公,“得赏赐皆分麾下,饮食与士共之”,颇得“爱施之仁”、“取予之义”;杀霸陵尉,宁死不愿复对刀笔吏,有耻辱心,故有以寡陷众而不乱之“勇”;文帝为之哀,公孙昆邪为之泣,单于素闻其贤,“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立名于天下久矣。李广身兼五善,正是司马迁心中的理想人格,难怪传末一连串赞词,无一字涉及其它。司马迁写《卫将军骠骑列传》,是因为卫青、霍去病的军功,而对于他们的为人,司马迁认为足可列入《佞幸列传》,只配列于《李传》之后。

李将军列传,出自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列传》:“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按照这个标准,李广是不够格称为“列传”的。然而,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为了难为我们后人


明朝三袁 求啊
其中第七首写得还不无情趣:“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悉,可怜谷隐老禅伯,被唾如何亦见羞。”(18)因此,袁宏道将庞蕴的偈颂与白居易的诗视为同类,曰:“销心白傅诗,遣老庞公偈。”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响很明显(且有摹拟之作),对庞蕴的推崇之理自可推绎。 以上所述主要是袁宏道前期思想与庞蕴的契合点...

司马迁为何要创作《史记》一书
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诸多,根据司马迁的的家庭文化背景、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司马迁的游历经历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来,这些都能成为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马迁下蚕室嵇康就囹圄的意思
1、马迁下蚕室,嵇康就囹圄的意思是司马迁和嵇康受过刑住过监牢,还能有一番成就。2、诗句出处:《读史五首》;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3、原文: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

李将军列传中讲了 李广哪几个事件?
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写了四个战役 上郡之战,突出李广“善射”本领和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雁门之战显示其机智和应变才能;右北平之战,凸现其胆识和神威;从卫青袭击单于之战,则重点叙述李广遭遇的坎坷。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时,还穿插一些其他事件:对比李广与程不识不...

中国十大神秘未解之谜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马迁所说...

中国古代有哪十大未解之谜
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这12个铜人呢?这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一天,秦始皇梦中遇到天象大变、昏暗元光,且鬼神作怪,遂惊恐不已,在万般元奈之际,有一道人前来指点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秦始皇梦醒后,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缴集中于咸阳,铸成十二铜人。有的学者指出,...

中国十大未解之谜是什么及内容?
一种说法认为,明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o 九鼎,...

中国有什么未解之谜?
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

中国十大未解
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

中国古代有哪十大未解之谜
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麼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後世百思不得其解!关於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於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

诏安县19149134213: 司马迁为何为李广立传?在这篇传记中,他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党承巴戟: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李广立传,并满怀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这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凭着花和果实,自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成一条路.此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成为人们广泛应...

诏安县19149134213: 为什么司马迁要把李广的后人也写入李将军列传?
党承巴戟: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1]对李广有很高的评价.王昌龄广为流传的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诏安县19149134213: 司马迁为什么这么推崇李将军 -
党承巴戟: 司马迁对李广如此青睐,有几层原因.最表层原因,可以说司马迁能够通过文字传达出他写作《史记》列传的总意旨. 司马迁自称他的这部著作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对人生的理解(天人之际)又在社会总结(古今...

诏安县19149134213: 急~!!帮忙回答史记中<李将军列传>的几个问题,,谢谢了 -
党承巴戟: 有人是这样回回答的: 1、揭露朝廷赏罚不公,刻薄寡恩,黑暗无道.在这篇传记中,体现他对李广的才略、人品的钦佩和对李广遭遇、结局的同情.他对汉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对李陵始终抱着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平之鸣...

诏安县19149134213: 高二语文 为什么司马迁要把李广后人写入《李将军列传》 -
党承巴戟: 因为飞将一生戎马为大汉立下无数功劳,但是他的后人却没有好的生活,太史公既为将军感到不公,又对政府感到失望.

诏安县19149134213: 司马迁为什么会对李广 -
党承巴戟: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史记》的安排上,卫青的诸多副将中只有李广设有专传,就连功名显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也是附在卫青传之后,可以想见司马...

诏安县19149134213: 司马迁对李广有什么评价? -
党承巴戟: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呕心沥血之作,历来被誉为史传中的名篇.传主李将军即西汉名将李广,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满含悲愤之情塑造了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并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刻薄寡恩、排挤人才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

诏安县19149134213: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悲剧色彩 -
党承巴戟:[答案]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也是我国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它开创 了一个以写人物为中心的新天地, 刻划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上至帝王 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 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

诏安县19149134213: 需要关于对《史记》中《李将军列传》的评价 -
党承巴戟: 在《李将军列传》里,司马迁虽然忠实地记录了李广的优点和缺点,但还是能看出他抬李贬卫/霍的倾向.李广经历的战斗次数不少,可能拿得出手的军功却不多,司马迁写《李将军列传》的时候避开了斩首、俘虏的具体数字,而着重描写李广的...

诏安县1914913421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关于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关于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 -
党承巴戟:[答案] 李广. 西汉大将,人称“飞将军”.《滕王阁序》里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后一句说的就是他. 司马迁《史记》对他特别看重,其传记不叫“李广列传”,而叫“李将军列传”,这是破格的. 就在这篇《李将军列传》的结尾,司马迁运用了“桃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