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鲁迅先生。

作者&投稿:赞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别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1.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2.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3.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4.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5.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众取。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李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6.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日录,大概就没人政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还不是对普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7.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拓展资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权威者的评价里,在大作家、学者的眼中,在毛泽东、陈独秀、曹聚德等人的对鲁迅的评论里,我们怎么去认识鲁迅这个人?语言:“一味信书不如无书”,在其言论中,我们始终都不能偏听偏信,也要根据资料来了解和证实,这是学问,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鲁迅的个性所在。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中,写道“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英勇、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等论述,而毛泽东的言论,有作者评论到这是对“鲁迅身份的异化”;曹聚德先生曾指出:“鲁迅先生在近十年间,努力克服个人主义的气氛,要和为社会舍身的战士们的步骤相一致”。“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在陈独秀的《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评价鲁迅的作品:“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鲁迅是人非神,这当然是对的,当然对于这些众说纷纭,这些众多的对于鲁迅的评价,这些有关鲁迅的大量文字,我们都要根据时间的磨砺去验证以及自己的思考去验证这些话正确与否。不掺杂任何的主观情感去看待鲁迅,去了解鲁迅,不对鲁迅的人格存在个人崇拜,对于这些大家对鲁迅的评判,始终秉持着客观理性态度,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然而在鲁迅13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家境败落,经历“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在这坠入的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过早地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1898年,鲁迅远赴南京求学,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接触进化论思想,这是鲁迅出走故乡后接触到的异于那个逼仄农村的思想,强烈的求学意识、对知识的渴望,这也是鲁迅思想的启蒙年代。1902年,鲁迅远赴日本留学,深受日本言论环境的影响,鲁迅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1904年9月,鲁迅进仙台医学专门的学校学医,怀揣着科学救国梦继续在日本求学;然而,在日俄战争期间,鲁迅渐渐地对国人感到失望,渐渐地意识国民思想的愚昧和麻木,科学救国梦破碎;鲁迅弃医从文,为了拯救国民精神,用文字来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于是开始了他的国民批判道路;1909年,鲁迅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北京期间,鲁迅寄住于绍兴会馆,1912年至1918年,鲁迅处于人生的沉默阶段,因为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鲁迅看不到中国的希望,对中国的未来感到失望,但内心的希冀还是存在的,对于中国的未来还是有所憧憬的。在钱玄同的劝导下,也出于对中国未来的希冀,鲁迅开始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无疑是开创者。对国民意识的失望,于是崛起要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沉默了十年之后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所表达出的是鲁迅在这隐默的十年间,在这十年的沉思间,对中国历史文化“吃人”本质的洞察。通过“狂人”意识对外在世界的扭曲反映,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鲁迅把视野放观整个民族文化,切也不显得深奥难懂,切近民众。在“狂人”的世界里,他认为他所生活的现实环境是“不正常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认为他周遭的每一个人都想“吃人”,想“吃”他,而唯有自己是没有“吃人”的想法,认为“吃人”是不对的。因而“狂人”一直这般地对周围的人劝诫道:“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个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高呼道:“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些呐喊,这些诳语,是鲁迅运用象征手法对历史、对文化“吃人”本质的愤怒和批判,对几千年伦理道德背后“吃人”的残酷本质的揭露。鲁迅通过“狂人”的诳语,呼吁道:“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这可以说是鲁迅在意识到封建礼教“吃人”本质震惊绝望之后的苦口婆心的劝求,企图唤醒国民麻木不仁的精神品性。而鲁迅在《狂人日记》最后发出的恳求:“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鲁迅对国民性的绝望和内心的呐喊的振聋发聩以及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可怖,但鲁迅仍没有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他把希望寄托在那些还没“吃过人”的孩子们的身上。对中国社会的黑暗,鲁迅在沉默的十年间早已洞察得一清二楚,也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对国民的麻木不仁绝望透顶,但他仍认为中国还有一点星火所在,还有希望所在,而不愿放弃在唤醒国民性这条路上的努力和坚持。《狂人日记》在揭示封建中国“吃人”的本质的意义上,是中国小说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篇现代小说。而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便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国民性批判道理。
《阿Q正传》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阿Q典型不是对国民劣根性的一般表现,而是整体表现,鲁迅在小说中全方位地展开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3)或许这样的评价无可厚非,但却不够力度。《阿Q正传》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度剖析,用丑陋,不登大雅之堂的面目来让你看,让你无法去反驳,觉得羞愧的同时又无地自容,害怕我们自己也是阿Q,或者做过跟阿Q一样的蠢事,跟阿Q一样有着为人不耻的品性,无知又不愿承认,期弱怕硬,自己无能却又改变不了,在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苟活的、怕被人可怜的样子。这种揭示是残忍的,但这种揭示也是最有力的,用尖锐的笔尖剖开的劣根性。鲁迅在揭露国民的劣根性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和态度?有所愤怒,是对长期以来压迫在民众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愤怒,然而,鲁迅怀有的更是深切的同情,对受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迫的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不单只是批判,不但只是冷血的旁观,鲁迅内心深切的煎熬,看着这些将痛苦当作常态的中国民众,他的内心是难受的,他的内心是受苦难的。早在1925年,鲁迅在《俄文译本序及著者自序传略》中说道:“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写出一个我们现代国人的魂灵来。??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那么,阿Q是国民的劣根性所在,那真正的中国魂灵又在何处呢?在鲁迅认为理想的人生“是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诚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这是鲁迅所认为的真正的国民所该有的真性情,硬气,不懦弱,不屈服的顽强,鲁迅对国民的期望,出自内心的期盼。这是鲁迅,冷嘲热讽,嗤笑怒骂,却始终不失炙热的鲁迅。
四、鲁迅与人的相处
鲁迅在生活中与人的交谈多是幽默风趣的。一个内心怀着国民的伟人,不会是自怨自艾的。鲁迅待人是和善的;据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回忆,“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5)鲁迅对人对事是认真和负责的,是性情中人。当家里来客人,必拿出美味佳肴来招待,而自己一家人平时在家就只吃清淡蔬菜。鲁迅待人也是爽朗的,笑的时候开怀,沉默的时候沉重。
我们所见到的鲁迅大抵就是书中的鲁迅,照片中的鲁迅,然而伟人的精神确是真实可感的,肉身无法长存,而精神却可以永垂不朽。年轻人读不懂鲁迅,但是不曾试读,那将永远不懂,伟人精神能长存,揭示的只是最本质的东西,表达的也只是最真挚的情感,只是这最内质的东西,你又怎么能置之不理,你又怎么能以读不懂的借口来搪塞呢?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重重黑夜;一头不屈的黑发,根根显示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这就是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鲁迅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败,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等.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来,他到南京,到日本学习等,都可以印证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解剖课成绩60分而受到日本人的怀疑,认为是因为老师露题了,这让他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还有一次,他在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而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的片段,精神受到了很大很大的打击,从而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他弃医从文,用文字来揭露国人丑陋的灵魂,讨伐封建专制.我们都热爱祖国,但我们关键要学习鲁迅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精神.
我眼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真实不假的人.他敢怒、敢爱、敢恨、敢骂、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弃对前妻朱安的道德责任,更爱红颜知己许广平;呵护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对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强忍决裂之痛;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也真挚地感念跨洋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恩情.他的真诚不假,是我们有些现在的人没有的.
在祖国母亲倍受创伤的旧社会,正是他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语,使多少有志的青年聚集在这位先行者的周围,跟着他的呐喊,他用自己的心血,冒着生命的危险,抱着永恒的信念引导了代代莘莘学子走上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日本回归中国,从寿老先生到藤野先生,从长妈妈到闰土,从孔乙己到阿Q,鲁迅先生留下可他无限的欢笑与回忆.深深的抒情和呐喊,也许他曾彷徨,也许他曾犯下过许多的错误,但他永远不怕改正错误.他在严酷的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时,以更为严酷,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残忍的态度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严格意义的真正的人!
我们应该继续发扬鲁迅的精神,因为他的成就是用坚毅筑成的,像钢铁般的坚硬……

正面评价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149-150]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中性评价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153] 

夏志清(美籍华人,著名文学史家):“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负面评价

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王朔(当代作家):“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苏雪林(现代作家):“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



对于任何一位历史人物,人们根据对其生平的理解,自己心中都会有自己的评价。不可能完全统一。甚至正、反面都会有偏差。下面是他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供您参考:
正面评价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中性评价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夏志清(美籍华人,著名文学史家):“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负面评价
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王朔(当代作家):“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苏雪林(现代作家):“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

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代骁将,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毛主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即便在20世纪30年代的当时,虽有"左"的右的以及自称"中间"的各方势力夹击,进步青年却一直奉他为精神领袖。现在我们知道了,领袖也是人不是神。探讨鲁迅先生的缺点与不足,也是可以的。但鲁迅的精神决不容亵渎。
  最近几年陆续看到一些出版物,说鲁迅爱骂人,明里暗里为被鲁迅痛骂过的人平反,对此我心里总有点不太舒服。被鲁迅骂过的人,不一定都错,更不一定都坏,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都是好样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钊老先生和梁实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被鲁迅所喜欢的人,解放以后好象都倒过一点霉。胡风成了反革命,丁玲、冯雪峰是右派,而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革中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当然后来这些人也都平反了。也有被鲁迅骂过现在真成了坏人的如迪克即张春桥。但鲁迅在骂他时只是痛恨他为虎作伥,并不知道他后来充当特务或者想篡党夺权。平心而论,鲁迅骂人,常常对事不对人,骂过就算,并不记仇。他骂的,常常是深及国家存亡、民族文化存亡的大事,而形态上却是与个人论战。不在那个时代,难以体会其苦心,难以理解那是在国民党反动高压政策下与反动派斗争的不得已的巧妙战法,目的是保存自己。所以,他也有骂错人、骂过火的时候。我们今天看来,就觉得他好象有点过分。

  朋友,你要我告诉你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立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地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
  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些时候我常常想:这个被我们大家敬爱着的老人,他真的就死去了?我不能够相信。但是这些悲戚的面容,这些悲痛的哭泣却明白地告诉我,这个老人绝不会再坐起来,带着温和的笑容对我们高谈阔论了。
  二十一日夜里,已经过了十一点钟,我和几个朋友准备动身回家。灵堂里很静。我一个人走到灵枢前面,静静地站了四五分钟的光景。我借着黯淡的灯光,透过了那玻璃棺盖,痴痴地望着我们所熟习的那张脸,眼睛紧紧地闭着,嘴也紧紧地闭着。一种温和的表情笼罩在这张脸上。没有死的恐怖。仿佛这个老人就落在深沉的睡眠里。这四周都是鲜花扎成的花圈和花篮,晚香玉的馥郁的香气一股一股地沁入我的心肺。我不禁想着:这难道不是梦?我又想:倘使这个老人一翻身坐起来呢?
  但是一个沉重的声音在我的心上叫起来:死了的不能够复活了。
  死者的遗体是在这天下午入殓的。我跟着许多朋友行了礼以后,站在人丛中,等着遗体入殓。前面一片哭声刺痛我的心。我忍不下去了,含着眼泪回过头来,无意地看见那个高身材的朋友红着眼睛,伸出手拚命在另一个朋友的肩头上抓。我看见他心里难过,自己心里也更难受了。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死者的纪念。
  出殡的日子我和一个朋友早晨七点半钟到了殡仪馆。别的朋友忙着在外面做事情。我一个人绕着灵柩走了一周,以后又站了片刻。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颜。空气里依旧弥漫着浓郁的晚香玉的芬芳。我又一次想起来:这也许是梦吧,倘使他真的坐起来呢?
  朋友,这不是梦。我们大家所敬爱的导师,这十年来我一直崇拜着的那位老人永远离开我们而去了。旁边花圈上一条白绸带写着“先生精神不死”。然而我心上的缺口却是永远不能填补的了。
  我不能够这样地久站下去。瞻仰遗容的人开始接连地来。有的甚至是从远方赶来看他们所敬爱的老人最初的也就是最后的一面。“让我们多看几眼吧,”我伸手拉帷幔的时候,常常有人用眼睛这样地恳求。但地方是这样狭小,后面等着的人又有那么一长列,别的朋友也在催促。我怎么能够使每个人都多看他几眼呢?
  下午两点钟,灵柩离开了殡仪馆,送葬的行列是很有秩序的。许多人悲痛地唱着挽歌。此外便是严肃的沉默。
  到了墓地,举行了仪式以后,十三四个人抬起了灵柩。那个刚刚在纪念堂上读了哀词的朋友,突然从人丛中跑出来,把他的手掌也放在灵柩下面。我感动地想:在这一刻所有的心都被躺在灵柩中的老人连接在一起了。
  在往墓穴去的途中,灵柩愈来愈重了。那个押柩车来的西洋人跑来感动地用英语问道:“我可以帮忙吗?”我点了点头。他默默地把手伸到灵柩下面去。
  到了墓穴已经是傍晚了,大家把灵柩放下。一个架子上绑着两根带子,灵柩就放在带子上面。带子往下坠,灵柩也跟着缓缓地落下去。人们悲声低唱安息歌。在暮色苍茫中,我只看见白底黑字的旗子“民族魂”渐渐地往下沉,等它完全停住不动时,人们就把水门汀的墓盖抬起来了。一下子我们就失去了一切。
  “安息吧,安息吧……”这简直是一片哭声。
  仪式完毕了,上弦月在天的一角露出来。没有灯光。在阴暗中群众像退潮似地开始散去了。
  ……夜晚十点钟我疲倦地回到家里,接到了一个朋友的来信,他说:“……我如果不是让功课绊住,很想到殡仪馆去吊周先生。人死了,一切都成为神圣的了。他的人格实在伟大。他的文章实在深刻……”事实上,写信的人今天正午还到殡仪馆来过。我那时看见他,却不知道他已经寄发了这样的信。
  我的书桌上摆了一本《中流》。我读了信,随手把刊物翻开,我见到这样的一句话,便大声念了出来:“他的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的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深湛的著作永留人间。”
  朋友,我请你也记住这一句话。这是十分真实的。


如何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Lu Xun)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鲁迅以其犀利的社会批判和文学创作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种问题,包括封建制度、帝制统治、文盲、医疗、妇女权益等。评价鲁迅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

对鲁迅的评价有哪些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2.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

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鲁迅先生,是个平凡而伟大,严厉而慈详,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有着直率的、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鲁迅的精神:一是斗争精神,敢于和黑暗的、落后的传统,反动的旧势力作最坚决的斗争,敢于一针见血...

怎么评价鲁迅?
鲁迅先生,是个平凡而伟大,严厉而慈详,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有着直率的、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痛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鲁迅先生的人物评价
4. 鲁迅的有关事迹:1) 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2) 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的句子简短
我推荐的名人对鲁迅的评价的简短句子: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的作品直面人生,犀利尖锐。 3、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4、鲁迅的杂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5、鲁迅的小说描绘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 6、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7、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精练...

如何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给我留下了对学习的认真,对后代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反动派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却也乐观向上,对劳苦大众的帮助,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可贵品质印象。尤其是从玩笑暗喻碰壁一节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反动派活动猖獗对革命运动者迫害肆无忌惮,鲁迅受到的迫害尤其严重,境遇...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1、叶圣陶先生认为,鲁迅的精神不仅未死,反而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他的影响力持续增长。2、郑振铎先生评价鲁迅的逝世,不仅意味着中国失去了一位勇敢的青年领导者,也使全体人民失去了一位真诚且热心的朋友。3、郭沫若先生认为,鲁迅虽非有意为诗人,但其偶尔之作,却堪称绝妙。4、老舍先生通过鲁迅作品...

如何评价鲁迅先生?
1、鲁迅先生被誉为什么?。2、鲁迅,被誉为什么。3、鲁迅被人誉为什么。4、鲁迅被人们称作为什么。5、被鲁迅称为。6、鲁迅被称作为。1.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中国的民族魂”、“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2...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什么精神?什么品质?
鲁迅先生,是个平凡而伟大,严厉而慈详,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有着直率的、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鲁迅的精神:一是斗争精神,敢于和黑暗的、落后的传统,反动的旧势力作最坚决的斗争,敢于一针见血...

拱墅区17752461299: 鲁迅先生(1925年张凤举创作的评论文章) - 搜狗百科
豆东曲同: 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拱墅区17752461299: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
豆东曲同:[答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

拱墅区17752461299: 评价鲁迅,50字左右.
豆东曲同: 鲁迅以其犀利、深邃的洞察力,对以儒道释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整体性的批判.正因为他敢于向旧文化营垒猛烈开火,从一开始,鲁迅就以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异端”登上中国的思想舞台.他被当时包括新文化界在内的一些人士的误解甚至歪曲、攻击,也就不难理解了.即使到了今日,鲁迅也未被中国的整个社会所接受,但是,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鲁迅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他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无可置疑的.

拱墅区17752461299: 对鲁迅的评价 - 有哪些名人对鲁迅评过价?
豆东曲同: .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