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作者&投稿:寸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黄梅戏的资料~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

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知识拓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著名的黄梅戏有《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等。到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源头的历史最早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三种传说,但并没有最后下结论。现有的各种学术和非学术文章和词典等都依此选择材料写就,这里将本书观点完整介绍如下: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这种可能性不大。
  现代学者也对黄梅戏源头多有探索,如最近吴福润先生在《黄梅戏艺术》杂志撰文,认为安庆“黄梅戏”全国闻名,而黄梅戏起源地众说纷纭,部分人认为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黄梅戏”的确与“黄梅”二字息息相关,但“黄梅”不是人们所说的黄梅县,而是“黄梅山”。传说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腊月山上遍开黄色梅花而得名,后来“黄梅”逐渐稀少,现在偶尔也能发现“黄梅”踪迹。
著名文史学者张健初先生则指出 :“此黄梅非彼黄梅”。
原黄梅戏艺术研究所所长、80岁高龄的郑立松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将他数十年来收集的资料及他本人的观点逐一道来。
郑老告诉记者,争论黄梅戏源头的核心在“黄梅”二字上,“黄梅”二字有两个解释:一是黄梅季节;二是湖北黄梅县,即“源于鄂东黄梅县的民间小调,即黄梅采茶调,在清代乾隆年间随当地逃水荒的灾民来到安庆地区。”郑老认为“黄梅季节”的说法倒还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于后者,他认为并不妥。
郑老出示了他收集的资料,在《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有两条记载:咸丰六年(1853年)3月,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光复宿松,县城内连演三天花鼓戏(即其后之黄梅戏)迎接天兵进城;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在宿松县城内建戏楼,演花鼓(黄梅)戏,邀各营队长及文吏观戏。郑老还曾见过一本晚清时期的戏联集手抄本,上面记载:清咸丰丙辰六年(1856年),在安庆对江,流传有一副对联“颂德歌应抒白雪 登高调不唱黄梅”。
郑老认为这些是有关黄梅戏记载的最早资料,黄梅戏应当形成于咸丰年间,“黄梅戏”的名字是安徽人命名的。“乾隆年间,还没有黄梅戏呢,逃水荒灾民带来的是湖北的民歌小调,连采茶调都不是。”郑老还肯定地说黄梅戏是安徽独有的,民国初年怀宁籍学者程演生所著《皖优谱》中有句为证:“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他省无此戏也。”
交谈中,郑老还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有关湖北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事。此口号提出后,1984年左右,中国记者协会曾经邀请郑老一同到湖北去采访,采访中,对于官方观点,湖北戏剧界则有不同看法,以湖北戏剧专家、资深学者桂遇秋为代表的部分戏剧研究者认为,湖北省没有必要在黄梅戏上投入过多,应当在湖北采茶调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戏剧艺术,而“把黄梅戏请回来”,只会使“安徽增加一个剧团,而湖北丢失了一个剧种(采茶调)”。
  另有相关学者认为:安徽安庆桐城的《桐城歌》是明朝时就传到黄梅(湖北——引者按)一带。 黄梅戏是由桐城县罗家岭的严凤英唱红的,罗家岭的方言是纯正的桐城腔。
由此可见安庆是黄梅戏的源头最具说服力。
  也有部分江西民间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但此种说法基本未为大众认可。
  也有人认为如今争论黄梅戏属于哪儿已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当今戏曲领域中的地位。

  也有部分江西民间传说,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但此种说法基本未为大众认可。

  也有人认为如今争论黄梅戏属于哪儿已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当今戏曲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保护区域是安徽省的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县。
国家文化部公布的三位黄梅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均为安徽人:39岁的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安徽安庆人)、41岁的赵媛媛(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安徽安庆人)、61岁的黄新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安徽芜湖人)。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原名“采茶戏”、“花鼓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之一。它以美妙动听的曲调,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深受全国人民和海外人士的喜爱,成为全国新兴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后与民间歌舞相结合。清道光年间,传人安庆、怀宁、宿松、望江一带,汲取了民间音乐、岳西高腔、青阳腔及徽调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故又称“怀腔”,成为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黄梅戏唱腔以抒情见长,韵味丰醇,优美动听。唱腔分平词和花腔两大类:平词是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于大段抒情与叙事;花腔大多是民间歌谣与小调。在表演艺术上,注重从生活中提炼程式,既能表现动作的内容,朴实平易,一看就懂,又能抒发人物细致的思想感情。伴奏主要乐器是高胡,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后又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肪等。他们演出的《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等剧目,脸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梅戏传统剧目习称36大戏,72小戏,实际上约有200多个。剧目《天仙配》、《朱门玉碎》、《慈母泪》等曾拍成电影,《遥指杏花村》、《柯老二人党》则被拍成电视连续剧。

  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发展。合肥及安庆市均有黄梅剧团、黄梅戏剧学校,农村有业余剧团,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吉林、浙江等省也成立了专业黄梅剧团。


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黄梅戏的起源却是众说纷纭。2006年5月20日,安徽安庆黄梅戏与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同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戏已有两百余年的 历史 ,它的起源有五种传说: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由黄梅调发展而成的,黄梅调又称黄梅歌采茶调,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安徽安庆地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载,早于唐代,黄梅县采茶歌就...

黄梅戏 发展历史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黄梅戏的特点有哪些?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却在安庆得到发扬,那为什么不改名字呢?_百度知 ...
现在黄梅戏各种民间小剧团有几百个,每到节日各乡村都有黄梅戏剧团,家里有红白喜事,也请小剧团唱几天。黄梅戏的起源历史是改也改不了的,争名夺利是人的本性,黄梅戏来源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黄梅采茶调演变而来,谁也不能改变历史实是。寻根问祖就象...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哪里!!【没补充】
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

黄梅戏的简介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专门网站:http:\/\/www.chinahuangmeixi.com\/ 参考资料:http:\/\/wz.qsng.cn\/html\/bkjzx\/xjView\/2006040865675.html ...

黄梅戏为什么叫黄梅戏
这些都是真实文献资料记载关于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记载。戏曲界认定的”黄梅戏鼻祖“是蔡仲贤,蔡仲贤,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民国三十一年(1942)殁于至德县(今东至县)马坑乡后河蔡坑,终年78岁。他幼年...

黄梅戏和别的戏有什么不同
2、服饰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3、妆容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

为什么黄梅戏不是黄梅县的发源地?
这些都是真实文献资料记载关于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记载。戏曲界认定的”黄梅戏鼻祖“是蔡仲贤,蔡仲贤,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民国三十一年(1942)殁于至德县(今东至县)马坑乡后河蔡坑,终年78岁。他幼年...

黄梅戏的代表作简介
却与忠厚老实的顾客蔡鸣凤感情相投,二人产生了爱情。但蔡鸣凤终究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分别之时,二人悲痛欲绝。剧中在柳凤英得知蔡鸣凤家中还有妻子,而且决意辞店回家,分别之际,严凤英用曲折哀婉的三百二十句唱腔表现了人物撕心裂肺的悲痛情绪,演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

海丰县18090716517: 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搜狗百科
玉受盐酸: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

海丰县18090716517: 黄梅戏的资料 -
玉受盐酸: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丰县18090716517: 黄梅戏简介,越少越好 -
玉受盐酸: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海丰县18090716517: 黄梅戏简介少一点 -
玉受盐酸: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五大剧种之一.它发源于黄梅多云山,与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采茶歌.其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 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等.

海丰县18090716517: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
玉受盐酸: 黄梅戏http://www.huangmeixi.org/wenxian/content/index2.html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的形成 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传统剧目清单 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严风英

海丰县18090716517: 黄梅戏的由来 - 黄梅戏的由来
玉受盐酸: 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很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起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是与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仍.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这样,就把黄梅戏传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

海丰县18090716517: 黄梅戏的知识 -
玉受盐酸: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海丰县18090716517: 跪求黄梅戏介绍,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玉受盐酸: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

海丰县18090716517: 介绍一下戏曲 -- 黄梅戏 -
玉受盐酸: 说实话,黄梅戏作为安徽的剧种,成为世界知名艺术,是有它的原因的.从发音声腔来看,其清新优雅,适合喜剧,而不可否认大众审美有偏向喜剧的倾向(这点大家都有体会).同时从黄梅戏发展史来看,其发展还是不太成熟的.黄梅戏是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