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的尾联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此典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作者&投稿:弥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左思《咏史》中用了谁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1、①左思《咏史》共8首,其中用典的是第二首。诗中使用了冯唐的典故:“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②用意是:通过描写冯唐易老,“白首不见招”的现实,批判当时的用人选人体制,那些权贵子弟可以世代沿袭,而冯唐这样伟大的有用的人才,到老了也没能受到重用,一则是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二则也是来抒写怀才不迫的郁愤。

2、原诗如下:
咏史(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3、注释:
①离离:下垂貌。苗:初生的草木。
②荫:遮盖着。以上四句以山上的小苗比无才而有权势的人,以涧底的高松比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
③胄:后裔。“世胄”,世家子弟。下僚:小官。 
④金张:“金”指金日磾家,自汉武帝时起,至汉平帝时止,金家七代为内侍。“张”指张汤家,七代为内侍、中常侍者凡十余人。旧业:先人的遗业。七叶:七世。珥汉貂:冠旁插貂鼠尾为饰。
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都戴貂(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这两句是说金氏、张氏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⑤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曾对文帝指出当时法律严苛,不能用将等弊。老年仍居郎官小职。伟:奇异。不见招:言不被进用。
4、品评:
这是《咏史八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抨击了门阀制度对人材的压制,倾诉了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诗歌围绕着“地势”悬殊这一主题展开,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诗歌的一开头,即展示了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苍松以百尺之材,处于“涧底”;而径寸小苗。却高踞于山上,荫影还要档住“涧底松”。诗人以这个反常的白然现象作比兴,将人世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一畸形的现象非常鲜明地突出出来。一边是处于涧底的苍松,一边是踞于山上的寸苗;一边是“蹑高位”的世胄,一边是“沉下僚”的英俊;一边是显赫一时的金、张旧家,一边是年老官卑的冯唐——这一组组鲜明的对比,无可辩驳地证明着门阀制度的荒悖。因此,诗人痛切地感到:人的命运并不取决于他的才华,而是由他所处的“地势”高下来决定。
全诗激荡着一股郁勃不平之气。 尤其是结尾:“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采用反问句式,显得沉痛有力。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扣动了后世不少文人的心弦,他们曾反复运用它来抒写怀才不迫的郁愤。
5、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使至塞上⑴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金粉东南十五州, 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 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稻粱谋”,语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这两句,犹如一柄两面见锋的尖刀,一语双关,既讽刺了读书人埋头故纸堆中讨生活、不问世事的卑琐精神面貌,实质上又斥责了朝廷的专制
诗结尾两句,借用田横殉难的历史典故来刺世讽时:
田横曾自立为齐王,汉高祖刘邦即帝位后多次招降,以封列侯相许,但田横及部下五百壮士不为名利所动,全部自尽。诗人用这一历史上著名的知义守节的壮士事迹与东南:文人的无耻行径对照,一方面反衬忍辱偷生的文人,“田横五百人安在”乃是对现实生活文人灵魂的呼唤;另一方面,再一次戳穿了朝廷对文人始以高压相胁、继以名利相诱的伎俩。末句“难道归来尽列侯”,以诙嘲调侃的口吻结束全诗,锋刃内含而又无比犀利。


急需龚自珍《咏史》一诗的醒世与警世意义
再看尾联:“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这两句是说,如今在那些东南名流中,再也找不到有骨气的人了。这是对当时那些奴颜婢膝、醉心功名利禄,而向清朝统治者卖身投靠的士大夫的讽刺。这里用了一个典故。田横是楚汉相争时齐国的贵族,曾经占据齐国旧地,自立为齐王。刘邦消灭项羽之后,田横带领...

冯唐成就的诗句
冯唐,西汉时赵国中丘(今邢台内邱)人,曾居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史记》、《汉书》有传。冯唐冯唐,经常因为这样几篇文字而被人提到:其中一篇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少年天才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在这篇传世杰作中,王勃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一篇是;还有一篇是左思在《咏史》...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3、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解析】 1、英雄气概;仰慕、崇敬 2、诸葛亮;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 3、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4、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

咏史怀古诗10首
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

简单的会考历史问题,谢谢大家帮忙
律诗还规定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形成两联。第一二两句和第七八两句不一定要对仗,但为了方便指称,也称为联。于是一首律诗就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P> <P> 律诗限写八句(特殊情况下可以加长),从律诗中拿出一半来形成四句一首的诗称为绝句,有五绝,有七绝。四句一首的诗古已有之,那种...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分别是引用什么典故?何意?
一、“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话化用南海鲛人的故事。《博物志》卷二有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如绩,其眼能泣珠。”这句话意思是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二、“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话是根据《长安志》的记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搜神记》记载...

龚自珍《咏史》的团扇才人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典故?
前两联愤怒地揭穿当时身居高位,凭借权势的人物尽是些盐商、“狎客”、酒色“才人”。他们彼此勾结,狼狈为奸,又以个人恩怨而互相排挤。颈联写一些有识之士却慑于反动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无所作为,但求个人安全逸乐而虚度年华。尾联借汉时田横殉难的历史典故反讽士人无节,紧扣题目。诗中借古讽今,深刻...

晏殊与欧阳修的词在风格上有何异同?
尾联作者引用了田横五百壮士这一充满壮烈情调和高扬铮铮气骨的故事,和现实形成反差强烈的鲜明对照。隐含着对醉心功名利禄、不敢争取命运自主的士大夫们的讽劝。主旨 题为《咏史》,实为讽今。它针对整个社会风气,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并对东南地区一批流连声色、醉心功名利禄的所谓名流人物加以讽刺,感慨当时江南名士...

读唐诗 学写诗 《夜泊牛渚怀古》赏析
      尾联:“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此联抒发了诗人不可得后的寂寞,诗人在此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寓情于景,借景结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美景图。诗人想象、明天独自挂帆而去,枫叶纷纷飘落,天地之大,知音难遇,枫叶相送,意境凄美。  &#...

曹元忠《汉武帝》咏史诗
《文选·长门赋序》谓陈阿娇失宠后别居长门宫,闻司马相如文名,以五百金请作赋悟主,复得幸。(按:实则无复得幸事。)“赋有名”即指此。此句盖取意于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写陈阿娇的哀怨。尾联“钩弋狱”指汉武帝临终前立钩弋所生儿为太子...

全州县18480492973: 《咏史》的尾联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此典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
春蚀葛根: 金粉东南十五州, 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 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稻粱谋”,语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这两句,犹如...

全州县18480492973: 咏史其二中最后四句使用了哪些历史典故 -
春蚀葛根: 汉代的金日(dī)和张汤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做汉朝的高官.七叶,七世.珥汉貂,插着貂尾的帽子.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帽上都插着貂尾.藉,借助、依靠.珥,插..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像汉代冯唐这样的英俊之士,到了老年时尚职位低微,不被重用.冯公,汉代的冯唐,文帝时年已七十左右,仍作中郎署长,一个很小的官.伟,人才出众.招,召见、重用..

全州县18480492973: 咏史其二左思最后四句使用了哪些历史典故?诗人使用这些历史典故要说明什么? -
春蚀葛根: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最后四句“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

全州县18480492973: 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历史典故主要有哪些 -
春蚀葛根: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

全州县18480492973: 咏史(八首其二)中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
春蚀葛根: 典故:1,金张藉(或籍)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指西汉金日磾和张汤两家的子孙.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2,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即冯唐,汉文帝时人.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作用: 抒发了寒门子弟在门阀制度重压下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抗争,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反映出寒门与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又引用史实说明有才之士横造压抑乃古有之.这样的诗歌所评论的就不止是现实,而且包容了历史;所谴责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的痼疾;所抒发的也不只是作者的个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来寒士们的不平之鸣.

全州县18480492973: 左思咏史的历史典故 -
春蚀葛根: 左思是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左思少年时以才气自负,他在《咏史》诗中,表达自己的志向: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

全州县18480492973: 咏史其二典故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这两句的典故说下 谢谢 -
春蚀葛根:[答案] 金张:即汉武帝时的金日惮和张汤.这句话的意思是,金张两家后人依靠着祖先留下的功绩,七代人都做了高官.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侍中插左、常侍插右).冯公:即冯唐,以文才著称.汉文帝时为中...

全州县18480492973: 咏史龚自珍为何要引用历史上田横和他五百部下殉难的典故,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
春蚀葛根:[答案] 此诗以东南一带上层社会生活为背景,对这一现象作了充分的揭示.首联以概括之笔,渲染东南名流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暴露其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颔联写市侩小人、虚浮之徒把握权柄、占据要津的不合理现象.颈联则反映处于思想...

全州县18480492973: 用典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请说说 咏史 一诗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
春蚀葛根: 在诗歌中加入历史的典故,如杜甫的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以古人自况

全州县18480492973: 东汉班固的诗作咏史咏叹了哪个故事 -
春蚀葛根: 讲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西汉一位名叫淳于缇萦的女子上书汉文帝,为她即将受刑的父亲仓公求情,文章情辞恳切,打动了汉文帝,汉文帝因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