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西方节日文化、礼仪文化的英文短文

作者&投稿:泣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篇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英语短文~

As we all know,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efferent culture. “Culture is 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category of people from another.”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has impact on business.For example,when a company is having meeting,the word “table” they mention in American English means to put something on the agenda,but in British English it means to pu something off the agenda.This example indicated how the culture affects the business.
There are four cultural dimensions that were defined in Hofstede’s research :power distance,uncertainty avoidance,individualism and masculinity.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cultural difference is the power distance.“It would condi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employees accept that their boss has more power that have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ccept that their boss’s opinions and decisions are right because he or she is the boss.”Among most oriental corporate cultures,there is hierachism reasons, great centralization,sometimes called ‘power-oriented culture’,due to the historical reasons.That is a high power distance culture that mangers make the decision and superious appeal to be entitled more privileges.Their decision always close supervision positively evaluated by subordinates. In this situation, it is not be regarded if subordinates have a disagreement with their managers.













Diet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篇可以参考:)~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 eating habits is that unlike,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shares.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on of food.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you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 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 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e.g. four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ssible to finish.

A typical meal starts with some cold dishes, like boiled peanuts and smashed cucumber with garlic. These ar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hot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Finally soup is brought out,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starchy "staple" food, which is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or sometimes dumplings. Many Chinese eat rice (or noodles or whatever) last, but if you like to have your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y on.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nk of the situations below. Your mother is busy in the kitchen. She suddenly asks you to fetch a bowl for her. You do so. What’ll your mother’s response be? Probably she’ll just continue doing the cooking. After a while, the dinner is ready. Your mother hands you your bowl of rice. What’s your response? Probably just begin to eat.

That’s what I want to say. In Chinese families, we rarely say “Thank you” to other family members for receiving help or service. Neither will we say so between good friends. It’s such an unpopular response that if you say it, the counterpart will think you are treating him as a stranger, otherwise you are lacking of intimacy.

But in the West, "thank you"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entences. Teachers will thank a student for answering a question; husbands will thank his wife for making a coffee.

However, as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t’s a custom to say "thank you" in Japan. No matter in family or among friends, Japanese chronically use it all the day. This is probably the aberrance of the culture.




望采纳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英美人的种种禁忌,皆因他们身体力行个体主义的缘故。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主要是传统群体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遗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及沿海一带文化水准较高的人,也开始奉行尊重他人私事的原则,不像以前那么好打听、好议论他人私事。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是深受“包打听”及留言蜚语 之害的,因此,尊重他人私事理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身体行为


(1)目光与面部表情


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十二月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 不一定要不时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许是来中国的英美人感到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2)手势和姿态语言


手势和姿态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而且文化差异尤为突出:例如: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O”型手势常用来表示“零”。另外还有坐、站、行、蹲、头部动作,声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7、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


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8、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9.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 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又如:dog一词,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来说都不差,常可泛指“人” 。如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日。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A gay dog 快活的人,好玩的人。但dog 也有形象不佳之时。如dog eat dog ,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a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在汉语里,尽管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如“狗咬狗”、“哈吧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类似用法的词不胜枚举。





身体行为

(1)目光与面部表情。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许是初来中国的英美人感到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交谈双方正视对方是英美人的习惯,但他们又讨厌那种目不转睛的凝视(stare),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好像他们是“物”而不是人,即把他们“非人格化”了。十几年前,当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迎来少数外国人时,英美人发现中国人像看“稀有动物”般地上下打量,进而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使他们感到非常恼火。许多来华的英语族人都对此流露出不满情绪。然而,凝视的汉语意义有时仅是好奇与惊讶,并非无礼。

据说(高慎盈,1991:55),当人们看到有趣的或心中喜爱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厌恶的东西时,瞳孔则会缩小。这种现象据说古时候的珠宝商就已注意到,他们能从顾客的瞳孔变化而知道对方是否对货物有兴趣,从而决定是抬价还是跌价。这一情况如果属实,并无什么文化差异,但谁更谙于此道却有文化差异,比如美国商人与中国珠宝商打交道时,据说要戴上墨镜,以免瞳孔变化被精明的中国珠宝商看见。

(2)手势语。手势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而且文化差异尤为突出:

——中国人用手指头连续从“1”数到“5”,是先张开手掌,然后手指头往掌心弯曲;英美人与此相反,是先握拳,然后手指头一个个伸出去。

——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0”型手势常用来表示“零”,所以有位中国学生问美国教师考试结果时,美国教师以“OK”手势来回答,使这位中国学生吃惊不小:得零分?!

——示意数字“3”,中国人把拇指和食指指尖相接构成一个圆圈,其他三个指头张开伸直(如果弯曲则表示“零”,跟英美人的“OK”手势相仿);而英美人则是举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将拇指接住小指。



——中国人表示“6”、“7”、“8”、“9”、“10”,可以用一只手来对付,如下图所示;





英美人表示“6”、“7”、“8”、“9”、“10”一只手对付不了,所以只好双手配合,如下图所示;




——中国人用食指刮刮脸皮,表示没羞,真丢脸;而英美人表达这一意思是对着讥笑的对象,用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一下一下平削过去(to whittle):

英美人手心向外用食指和中指做V型,意指Victory(胜利,成功或和平),而中国人的这种手势相当于“两个”。尼克松还曾做过三V手势。

——英美人要求搭车时,是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拇指跷起向右肩方向晃动(注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是一种淫荡的动作);中国人搭车是面向车辆,一只胳膊向一侧平伸,掌心向前,作出“停”的手势,或是高举右手或双手,向司机打招呼。

——中国人向人招手示意向其靠近,是掌心朝下;英美人是掌心朝上。有位中国教授去一个美国人家里,要将一件礼物送给这家小孩,当他向小孩招手时,这小孩却往后退。原来中国人掌心朝下的招手方式类似于美国人让人走开的动作。

上面所举各例要么是中国人与英美人动作相仿,但意思不一样;要么是同一个意思,表达手势却不尽相同。

下面则是英美人特有的与手相配合的动作:

——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沿身体两侧向下伸去,表示“完了”,“没救了”。

——双臂在身前上下挪动,勾划出女子的身体轮廓,表示“美人”。

——耸肩:皱动前额,抬眉耸肩,双肘弯曲,双掌向上摊开,甚至还微曲双腿等等,表示“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呢”、“这种状况毫无希望”、“我无能为力”等。

——用手拍打自己后肩,表示“自我庆幸”。

中国人也有不少令英美人难以领会的特有手势: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广东人用食指与中指或多个手指头在桌上点点,以示谢意。现在这一动作已传播到国内许多地区。如果不以这种动作表示礼貌的话,中国人的传统表示方式是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

——两只手送东西给别人或接过东西,以示尊敬。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表示“男女相爱”、“匹配良缘”等。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表示说“秘密的话”。

中外还有不少特殊的手势语,限于篇幅,只好从略。

(3)坐、站、行、蹲。邱文生(1994:20)说:“在西方,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因此,交谈一方采取站立姿势或来回走动,这就意味着他(她)位尊职高,有权决定谈话过程的进行。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一般而言晚辈或地位较低者以站为礼,倾听意见,处于被动地位;长辈或位尊者常坐着,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情况还是具体分析为好。例如:

——在英美两国,到某人家里做客,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进入客厅时,客厅中大多数男士会站起来。各种年龄的英美女士都喜欢这种礼节,尽管现在年轻的一代遵从这一传统习俗的人比过去少了。

——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提问时,学生一般是站起来回答问题;而在美国,学生一般是坐着回答美国教师的问题。

——西方文化强调“女士优先”,所以先请女士就坐,是一种礼貌。女士就坐前,男士们有义务帮她们拉出椅子,待女士落座后,他们才坐下,这也是一种有教养、讲文明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长幼尊卑秩序,强调长辈、上级、尊者先坐,待他们坐下后,晚辈、下级、位低者有的还不是马上就坐,而是等长辈、上级、尊者“命坐”,然后才“谢坐”。宴请宾客时,主宾双方入座前,较传统的人仍保持“让座”、“谢座”的传统礼仪,只是不如以前那么正规了,但不管怎么说,“小人物”总要在“大人物”之后落座才合体统。中国人让坐还体现于舒服的位子不敢坐,请看下面一段对话(Ouyang Fasu,见胡文仲,1988:36):

W:(Showing C the sofa) Sit down,please.

C:No,no. I'll sit here. (Moving towards a chair)

W: Oh,do sit over here on the sofa.

C:No,no.This chair is perfectly all right.

同样是坐,坐姿也存在文化差异:

——中国人传统坐相是“坐如钟”,历来要求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这两处的角度形成直角,要挺直腰杆,收紧膝盖,这就是所谓的“正襟危坐”。中国传统坐具是太师椅,其椅面与椅背就是直角,坐在这种椅子上不太可能仰坐,否则人就滑溜到地下去了。太师椅是对中国“标准”坐法的物质迎合。

——英美人不习惯“正襟危坐”。将一只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是美国人的典型架腿法,名曰“4字腿”。第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曾凭某人架“4字腿”而判定他是美国间谍,加以逮捕。

——美国人架“4字腿”还嫌不自在,有时跟人谈话时,竟将双脚翘到桌面上去。我在即将离美回国时,曾到一家美国银行关闭户头。银行经理谈话中竟将穿着皮鞋的双脚翘到桌面上,好一付“盛气凌人”的派头。回国后,对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心想:或许我的银行存款在这位经理眼中少得可怜,他不屑一顾,再则我是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因而这位白人阔佬可以“居高临下”,把双脚翘到桌面同我谈话。后来我才知道:“美国人双脚翘到桌面,是一种轻松自在,不拘礼节的表示,往往还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敬意。但对一些拉丁美洲及亚洲人来说,这种行为是粗鲁无礼或自命不凡的表现(Jensen,见胡文仲,1990:131)。

——英美人在家里喜欢坐在铺有地毯的地上;在美国大街旁或公共场合,我也见有不少人随地而坐。到中国后,有些英美人也随地而坐,中国人见了觉得不卫生。中国人不得不坐地下时,往往找一张报纸或用手帕铺在地下,英美人见了觉得这才是不卫生,因为在他们看来,手帕怎么能放地下?乱丢纸屑本身就不卫生,而且违反公德。

——美国教师上课时,有的竟坐到讲台上去,中国学生大为惊讶,以为这是一种粗俗行为,但美国教师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课堂的紧张气氛,缩小与学生的距离,是一种不拘礼节的表示。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这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要求,而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实践与这一传统已有相当大的距离。上面谈了“坐相”,接下来再看看“站”、“行”、“蹲”的文化差异。

——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课,除了返身到黑板板书外,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而英美教师特别好动,总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似乎站着不动就受不了。所以英美人觉得中国课堂太保守、太正规、太死板,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而中国人有时觉得英美教师太随便,甚至扰乱了课堂秩序。与此类似,在一般报告会上,中国演讲者一般也是在讲台上稳立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呆板不活”;而英美演讲者在听众面前不停地来回走动,甚至还会走到听众身边,以此加强感染力,演讲者动作频繁,身体前俯后仰,脚跟踮起,甚至为了求得某种效果,还会背向观众,显得“过于活跃”,“有失尊严”。

——英美人站着跺脚,表示不耐烦;中国人跺脚,表示愤怒、恼怒、灰心、悔恨。

——英美人走路昂首挺胸,大摇大摆,阔步向前,所以前苏联人曾说,“美国人走路的架势就像脚下土地都归他们所有一样,英国人走路的样子就像是不屑于理睬谁是他脚下土地的主人”;而有些中国学生说,英美人走路“好像整个世界都归他所有一样”。总之,英美人的站立和行走姿势是运动员和军人姿势;而在英美人眼里,中国人的标准是学者和平民姿势。

——中国人可以两脚根着地,双脚脚尖向外,长时间蹲着。英美人不但感到这一姿势很难做,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且普遍忌讳这一姿势。英美人典型的下蹲姿势是两只脚尖着地,或一只脚尖和一只脚跟着地,不过就是这种“平衡”姿势;他们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休息的话,宁可坐在地上。我发现,中国公厕的蹲位便是中国人“蹲功”的一种体现。中国的不少机场,国内航班候机厅的卫生间内,除了一个“残疾人专用”的坐式抽水马桶外,其余都是蹲式的;而在国际航班候机厅里的卫生间内,所有位子都是坐式抽水马桶。

(4)头部动作。中国人跟英美人一样,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但由于在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时,存在着如前面一节所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头部动作有时也不尽一致了。例如:“You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Mother said to us. We all shook our heads.

前一句的意思是“妈妈对我们说:‘你们不要灰心”;后一句的字面意思是“我们都摇摇头”,如果用言语取代非言语形式表达的话,应是“No.We won't be discouraged.”。可这一句若翻译成汉语,No应译为“是”,整句应是“是的,我们不会灰心”,与这里的No相对应的中国人的非言语动作应是“我们都点点头”;如果用英语同英美人交际,思维方式以及受其制约的非言语行为则要符合英语族人的习惯,以摇头表示这一情景中的“是的”。又比如,中国人和英美人都有扬头兼用下巴指方向的动作,不同的是,中国人还常常伴有撮起双唇,而英美人撮起嘴唇咂着嘴表示“飞吻”!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英美人的种种禁忌,皆因他们身体力行个体主义的缘故。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主要是传统群体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遗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及沿海一带文化水准较高的人,也开始奉行尊重他人私事的原则,不像以前那么好打听、好议论他人私事。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是深受“包打听”及留言蜚语 之害的,因此,尊重他人私事理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身体行为

(1)目光与面部表情

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十二月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 不一定要不时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许是来中国的英美人感到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2)手势和姿态语言

手势和姿态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而且文化差异尤为突出:例如: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O”型手势常用来表示“零”。另外还有坐、站、行、蹲、头部动作,声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7、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

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8、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9.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 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又如:dog一词,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来说都不差,常可泛指“人” 。如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日。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A gay dog 快活的人,好玩的人。但dog 也有形象不佳之时。如dog eat dog ,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a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在汉语里,尽管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如“狗咬狗”、“哈吧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类似用法的词不胜枚举。



身体行为

(1)目光与面部表情。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许是初来中国的英美人感到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交谈双方正视对方是英美人的习惯,但他们又讨厌那种目不转睛的凝视(stare),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好像他们是“物”而不是人,即把他们“非人格化”了。十几年前,当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迎来少数外国人时,英美人发现中国人像看“稀有动物”般地上下打量,进而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使他们感到非常恼火。许多来华的英语族人都对此流露出不满情绪。然而,凝视的汉语意义有时仅是好奇与惊讶,并非无礼。

据说(高慎盈,1991:55),当人们看到有趣的或心中喜爱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厌恶的东西时,瞳孔则会缩小。这种现象据说古时候的珠宝商就已注意到,他们能从顾客的瞳孔变化而知道对方是否对货物有兴趣,从而决定是抬价还是跌价。这一情况如果属实,并无什么文化差异,但谁更谙于此道却有文化差异,比如美国商人与中国珠宝商打交道时,据说要戴上墨镜,以免瞳孔变化被精明的中国珠宝商看见。

(2)手势语。手势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而且文化差异尤为突出:

——中国人用手指头连续从“1”数到“5”,是先张开手掌,然后手指头往掌心弯曲;英美人与此相反,是先握拳,然后手指头一个个伸出去。

——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0”型手势常用来表示“零”,所以有位中国学生问美国教师考试结果时,美国教师以“OK”手势来回答,使这位中国学生吃惊不小:得零分?!

——示意数字“3”,中国人把拇指和食指指尖相接构成一个圆圈,其他三个指头张开伸直(如果弯曲则表示“零”,跟英美人的“OK”手势相仿);而英美人则是举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将拇指接住小指。

——中国人表示“6”、“7”、“8”、“9”、“10”,可以用一只手来对付,如下图所示;

英美人表示“6”、“7”、“8”、“9”、“10”一只手对付不了,所以只好双手配合,如下图所示;

——中国人用食指刮刮脸皮,表示没羞,真丢脸;而英美人表达这一意思是对着讥笑的对象,用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一下一下平削过去(to whittle):

英美人手心向外用食指和中指做V型,意指Victory(胜利,成功或和平),而中国人的这种手势相当于“两个”。尼克松还曾做过三V手势。

——英美人要求搭车时,是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拇指跷起向右肩方向晃动(注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是一种淫荡的动作);中国人搭车是面向车辆,一只胳膊向一侧平伸,掌心向前,作出“停”的手势,或是高举右手或双手,向司机打招呼。

——中国人向人招手示意向其靠近,是掌心朝下;英美人是掌心朝上。有位中国教授去一个美国人家里,要将一件礼物送给这家小孩,当他向小孩招手时,这小孩却往后退。原来中国人掌心朝下的招手方式类似于美国人让人走开的动作。

上面所举各例要么是中国人与英美人动作相仿,但意思不一样;要么是同一个意思,表达手势却不尽相同。

下面则是英美人特有的与手相配合的动作:

——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沿身体两侧向下伸去,表示“完了”,“没救了”。

——双臂在身前上下挪动,勾划出女子的身体轮廓,表示“美人”。

——耸肩:皱动前额,抬眉耸肩,双肘弯曲,双掌向上摊开,甚至还微曲双腿等等,表示“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呢”、“这种状况毫无希望”、“我无能为力”等。

——用手拍打自己后肩,表示“自我庆幸”。

中国人也有不少令英美人难以领会的特有手势: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广东人用食指与中指或多个手指头在桌上点点,以示谢意。现在这一动作已传播到国内许多地区。如果不以这种动作表示礼貌的话,中国人的传统表示方式是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

——两只手送东西给别人或接过东西,以示尊敬。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表示“男女相爱”、“匹配良缘”等。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表示说“秘密的话”。

中外还有不少特殊的手势语,限于篇幅,只好从略。

(3)坐、站、行、蹲。邱文生(1994:20)说:“在西方,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因此,交谈一方采取站立姿势或来回走动,这就意味着他(她)位尊职高,有权决定谈话过程的进行。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一般而言晚辈或地位较低者以站为礼,倾听意见,处于被动地位;长辈或位尊者常坐着,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情况还是具体分析为好。例如:

——在英美两国,到某人家里做客,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进入客厅时,客厅中大多数男士会站起来。各种年龄的英美女士都喜欢这种礼节,尽管现在年轻的一代遵从这一传统习俗的人比过去少了。

——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提问时,学生一般是站起来回答问题;而在美国,学生一般是坐着回答美国教师的问题。

——西方文化强调“女士优先”,所以先请女士就坐,是一种礼貌。女士就坐前,男士们有义务帮她们拉出椅子,待女士落座后,他们才坐下,这也是一种有教养、讲文明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长幼尊卑秩序,强调长辈、上级、尊者先坐,待他们坐下后,晚辈、下级、位低者有的还不是马上就坐,而是等长辈、上级、尊者“命坐”,然后才“谢坐”。宴请宾客时,主宾双方入座前,较传统的人仍保持“让座”、“谢座”的传统礼仪,只是不如以前那么正规了,但不管怎么说,“小人物”总要在“大人物”之后落座才合体统。中国人让坐还体现于舒服的位子不敢坐,请看下面一段对话(Ouyang Fasu,见胡文仲,1988:36):

W:(Showing C the sofa) Sit down,please.

C:No,no. I'll sit here. (Moving towards a chair)

W: Oh,do sit over here on the sofa.

C:No,no.This chair is perfectly all right.

同样是坐,坐姿也存在文化差异:

——中国人传统坐相是“坐如钟”,历来要求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这两处的角度形成直角,要挺直腰杆,收紧膝盖,这就是所谓的“正襟危坐”。中国传统坐具是太师椅,其椅面与椅背就是直角,坐在这种椅子上不太可能仰坐,否则人就滑溜到地下去了。太师椅是对中国“标准”坐法的物质迎合。

——英美人不习惯“正襟危坐”。将一只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是美国人的典型架腿法,名曰“4字腿”。第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曾凭某人架“4字腿”而判定他是美国间谍,加以逮捕。

——美国人架“4字腿”还嫌不自在,有时跟人谈话时,竟将双脚翘到桌面上去。我在即将离美回国时,曾到一家美国银行关闭户头。银行经理谈话中竟将穿着皮鞋的双脚翘到桌面上,好一付“盛气凌人”的派头。回国后,对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心想:或许我的银行存款在这位经理眼中少得可怜,他不屑一顾,再则我是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因而这位白人阔佬可以“居高临下”,把双脚翘到桌面同我谈话。后来我才知道:“美国人双脚翘到桌面,是一种轻松自在,不拘礼节的表示,往往还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敬意。但对一些拉丁美洲及亚洲人来说,这种行为是粗鲁无礼或自命不凡的表现(Jensen,见胡文仲,1990:131)。

——英美人在家里喜欢坐在铺有地毯的地上;在美国大街旁或公共场合,我也见有不少人随地而坐。到中国后,有些英美人也随地而坐,中国人见了觉得不卫生。中国人不得不坐地下时,往往找一张报纸或用手帕铺在地下,英美人见了觉得这才是不卫生,因为在他们看来,手帕怎么能放地下?乱丢纸屑本身就不卫生,而且违反公德。

——美国教师上课时,有的竟坐到讲台上去,中国学生大为惊讶,以为这是一种粗俗行为,但美国教师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课堂的紧张气氛,缩小与学生的距离,是一种不拘礼节的表示。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这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要求,而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实践与这一传统已有相当大的距离。上面谈了“坐相”,接下来再看看“站”、“行”、“蹲”的文化差异。

——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课,除了返身到黑板板书外,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而英美教师特别好动,总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似乎站着不动就受不了。所以英美人觉得中国课堂太保守、太正规、太死板,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而中国人有时觉得英美教师太随便,甚至扰乱了课堂秩序。与此类似,在一般报告会上,中国演讲者一般也是在讲台上稳立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呆板不活”;而英美演讲者在听众面前不停地来回走动,甚至还会走到听众身边,以此加强感染力,演讲者动作频繁,身体前俯后仰,脚跟踮起,甚至为了求得某种效果,还会背向观众,显得“过于活跃”,“有失尊严”。

——英美人站着跺脚,表示不耐烦;中国人跺脚,表示愤怒、恼怒、灰心、悔恨。

——英美人走路昂首挺胸,大摇大摆,阔步向前,所以前苏联人曾说,“美国人走路的架势就像脚下土地都归他们所有一样,英国人走路的样子就像是不屑于理睬谁是他脚下土地的主人”;而有些中国学生说,英美人走路“好像整个世界都归他所有一样”。总之,英美人的站立和行走姿势是运动员和军人姿势;而在英美人眼里,中国人的标准是学者和平民姿势。

——中国人可以两脚根着地,双脚脚尖向外,长时间蹲着。英美人不但感到这一姿势很难做,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且普遍忌讳这一姿势。英美人典型的下蹲姿势是两只脚尖着地,或一只脚尖和一只脚跟着地,不过就是这种“平衡”姿势;他们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休息的话,宁可坐在地上。我发现,中国公厕的蹲位便是中国人“蹲功”的一种体现。中国的不少机场,国内航班候机厅的卫生间内,除了一个“残疾人专用”的坐式抽水马桶外,其余都是蹲式的;而在国际航班候机厅里的卫生间内,所有位子都是坐式抽水马桶。

(4)头部动作。中国人跟英美人一样,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但由于在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时,存在着如前面一节所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头部动作有时也不尽一致了。例如:“You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Mother said to us. We all shook our heads.

前一句的意思是“妈妈对我们说:‘你们不要灰心”;后一句的字面意思是“我们都摇摇头”,如果用言语取代非言语形式表达的话,应是“No.We won't be discouraged.”。可这一句若翻译成汉语,No应译为“是”,整句应是“是的,我们不会灰心”,与这里的No相对应的中国人的非言语动作应是“我们都点点头”;如果用英语同英美人交际,思维方式以及受其制约的非言语行为则要符合英语族人的习惯,以摇头表示这一情景中的“是的”。又比如,中国人和英美人都有扬头兼用下巴指方向的动作,不同的是,中国人还常常伴有撮起双唇,而英美人撮起嘴唇咂着嘴表示“飞吻”!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

  2.感谢和答谢

  �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

  �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英美人的种种禁忌,皆因他们身体力行个体主义的缘故。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主要是传统群体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遗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及沿海一带文化水准较高的人,也开始奉行尊重他人私事的原则,不像以前那么好打听、好议论他人私事。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是深受“包打听”及留言蜚语 之害的,因此,尊重他人私事理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

  �

  5.打招呼

  �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

  6、身体行为

  (1)目光与面部表情

  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十二月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 不一定要不时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许是来中国的英美人感到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2)手势和姿态语言

  手势和姿态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而且文化差异尤为突出:例如: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O”型手势常用来表示“零”。另外还有坐、站、行、蹲、头部动作,声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7、介绍

  �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

  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日本国家介绍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

三月三日是什么节日啊…快点告诉我啊
由此看来,做为情人节,“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将“三月三”做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礼俗又符民情的一项举动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道教的节日?
此日即成为道教重要节日之一。 张天师诞辰 张陵被称为祖天师,为正一派道士所尊奉。 早出的张陵传记无生日记载,最早记其生日的是元道士赵道一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其卷十八《张天师传》谓其“于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LC明初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一《道教源流章...

道教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8、文昌圣诞。《搜神记》卷二,谓玄天上帝“三月初三日生”。明初《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亦谓三月初三日,此日即成为道教重要节日 之一。9、张天师诞辰。《张天师传》谓其“于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十五日) 生于吴地天目山”。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10、三茅君诞辰。《搜神记》卷二始称:...

农历三月三日是什么节日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哪些法定节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节日有“三月三”。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凡属少数民族习惯之假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方人民政府,斟酌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修改并颁布实施的有关放假办法,其中有关内容。2013年12...

湖南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榜上有名。5、布依族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贞丰、望谟等地布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在传统的观念中,为了使全寨人达到禳灾祈福、寨子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目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北盘江畔的贞丰布依族人民在农历...

如何写历史小论文
三是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在每年开始伐竹进厂前,要祭祀蔡伦、山王菩萨、土地菩萨,在春节、月半这样的传统节日里也要将他们与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山歌,现今仍在传唱;同时还保留着多种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据村中刘开胜介绍:以往蔡伦先师发明...

以二月二龙抬头为题材写一则日记
传统的岁时节日也与龙密不可分,正月十五舞龙灯,二月初二引龙回,四月八日龙出水,五月端午赛龙舟,五月二十分龙会,人间的节日直成为龙的庆典。可以说,对于龙的崇信和敬畏,关于龙的神话和故事,早已潜移默化地变成了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认同感,成为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绵绵不绝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 但是,...

郑字的来历(10分钟~在线等~)
(女儿节)、花朝节、等节日,成人仪式,节日庆典,人事咨询,建筑设计,决策顾问,形象策划,修家谱,公祭活动,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少昊颛顼祭典,黄帝祭典,妈祖祭典,泰山石敢当习俗,楹联习俗,灯会,浦江板凳龙、民歌,周礼、周易、文化民俗、故事演绎、古韵、郑风,郑声,郑学,郑码,编辑出版姓氏丛书,图书出版和发行,家谱系列...

博爱县19186144746: 关于东西方节日文化、礼仪文化的英文短文 -
度梦护固: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称呼语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博爱县19186144746: 关于东西方节日文化、礼仪文化的英文短文300、200~100字左右皆可一百字以内最佳、是介绍,不是差异, -
度梦护固:[答案]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称呼语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

博爱县19186144746: 英语介绍节日关于中西方节日和文化习俗(英语)别太少 200句以上好的话再赏分 -
度梦护固:[答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礼待人的礼仪之邦.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礼仪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礼仪的角度谈论了礼仪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交流鸿沟和理...

博爱县19186144746: 对比中西方传统文化节日 100字英语短文 -
度梦护固: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in China,which is celebrate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The festival dates back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

博爱县19186144746: 英语小短文有关节日文化差异 -
度梦护固: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等,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

博爱县19186144746: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100字英文 -
度梦护固: 越来越多的国人受外国文化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外国的节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免带过来外国的风俗.人们每天都在追求新的花样,新的刺激.其实过外国节日对很多方面都有影响,从经济上讲,过外国节日的人多了,...

博爱县19186144746: 把下面的话译成英文; 中西方节日 中西方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 庆祝的节日也有所不同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 -
度梦护固: 中西方节日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 中西方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庆祝的节日也有所不同 Celebrate the festival is also different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 let me introduce your 就这个、

博爱县19186144746: 中西方节日文化 英文 中国的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大体了解 一定是英文!!!!
度梦护固: As far as i know, western festivals focus on the Bible stories and they have their most important day of the Christmas, Chinese festivals focus on ancient legendaries and have the Spring Festival, due to the ancient story of the firing dragon. Also the ...

博爱县19186144746: 求一篇西方节日文化习俗的英语文章 -
度梦护固: typically,family and friends gather together on Christmas Eve,on Dec 24,for a big turkey dinner,completed with Christmas pudding(a rich cake with brandy source).Everyone shares their stories of the year or brings a newsletter to read out for what ...

博爱县19186144746: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英文参考文献(节日文化) -
度梦护固: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