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礼仪故事

作者&投稿:赧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孟子有关的礼仪,道德小故事~

 孔子: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孟子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


扩展资料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作为社会的一员,难免要面对纷扰的社会与生活。在生活方面,孔子是一个近情近理重情重义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孔子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

扩展资料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作为社会的一员,难免要面对纷扰的社会与生活。在生活方面,孔子是一个近情近理重情重义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孔子



1、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春秋战国,《论语·学而》(对待行人的礼仪)

看见穿孝服的,虽然平日很亲密,也一定改变容颜。看见戴着正式礼帽的人和瞎子,虽然经常遇到,也一定表示礼貌。遇到穿丧服的,在车上俯身表敬意,同样那些为国家修筑城门、城墙之人,我们也要躬身行礼。

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春秋战国,《论语·子罕》(对待朋友的仪礼)

朋友死了,没有人收殓,孔子便说:“由我来负责丧事。”朋友送礼物,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不行拜礼。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这里点出孔子交友之道:重感情,讲原则。礼物重意义的重轻而非财物之厚薄;祭肉涉及祖先,礼重,故拜。

3、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春秋战国,《论语·雍也》(孔子对各个阶层的礼仪)

孔子在老乡中间,从来恭顺谦逊,好像不会说话。但是他在宗庙和朝廷中,讲话却雄辩,但很谨慎。在朝廷中,他与同级说话,直率畅快;与上级说话,温和恭顺;国君在的时候,敬畏不安,态度严肃。可见孔子会对不同人行不同礼仪。

4、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春秋战国,《论语·雍也》(孔子对外宾的礼仪)

国君命孔子迎接外宾,他面色马上变得庄重,起步快速。向站着的人们作揖行礼,或左或右,他的衣服前后飘动,都很整齐。很快地行走,像鸟展开翅膀一样。宾客走后,一定回来报告君王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意思是说,一直等宾客走远不再回头作别时,自己才回来,以示慎重和礼貌。

5、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春秋战国,《论语·为政》(孔子对于祭祀的礼仪)

孔子斋戒,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一定改变饮食,改变住房。古代斋戒一定要洗澡,所以有浴衣。

这些都是为了节制自己的享受和快乐,以表示忠诚、崇敬和畏惧。儒家的“敬”、“畏”一直保存这种宗教性的禁欲特征,发展为宋明理学的“灭人欲存天理”的著名理论。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
”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就是仁。颜回又问:“怎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那些不符合礼制的事情。除了以上典故外,还有许多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例如“孔子游于匡地”、...

老子的故事之四—孔子问礼
这一次,孔丘提出的问题仍集中于丧礼方面。老子针对孔子提出的问题都一一作了耐心的解答。教授之后,又带领孔丘拜访大夫苌弘。苌弘非常擅长乐理,教授孔丘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丘观看祭神的典礼,考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孔丘在这个地方逗留了好几天。        在周王朝做图书管理工作已达...

言谈之礼文言文小故事
故事类素材: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用于《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

古代关于礼貌的故事
谦虚礼貌的孔子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

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汇编15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1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

关于古人,注意了是古人讲礼貌的故事(不要程门立雪,孔融让梨)_百度知 ...
谦虚礼貌的孔子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

孔子之饮食礼仪文言文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5.“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的文言文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

儿童文明礼仪故事大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界,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儿童文明礼仪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

450字的孔子礼貌待人的故事
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孔子故事之七五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孔子说:“鲁国人...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中老子是何人?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仪和道德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当时,老子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年长孔子20岁(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而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这个故事不仅表明了孔子对礼仪和道德的重视,也突显了他对学习和求知的渴望。孔子向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请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

全南县15531887738: 450字的孔子礼貌待人的故事 -
底秋康乐: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

全南县15531887738: 体现孔子仁义礼智信的六个故事
底秋康乐: 义的故事: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

全南县15531887738: 关于孔子的礼仪故事 -
底秋康乐: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全南县15531887738: 孔子的10个小故事,财富悬赏20 -
底秋康乐:[答案] 孔子的故事: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

全南县15531887738: 关于孔子的故事(要简练,一两句话) -
底秋康乐:[答案]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大家才恍然...

全南县15531887738: 孔子有关礼的奇闻轶事
底秋康乐: 听一哥们讲,弟子问孔子,以德报怨好吗?孔子回答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我不太赞成孔子这个观点,你懂的.

全南县15531887738: 古今中外名人讲礼貌的故事 -
底秋康乐:[答案]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

全南县15531887738: 有关孔子的短故事(50字左右)要快要快!!!!!!!!!! -
底秋康乐: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

全南县15531887738: 能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小故事有哪些? -
底秋康乐: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下面讲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

全南县15531887738: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底秋康乐: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