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作者&投稿:杜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年诗四首作者是佚名作的吗?~

佚名是指不知道诗的作者是谁,一般古诗或文章不知道作者都写为佚名。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岳阳楼】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归园田居】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送别诗
百科名片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目录

简介
特点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运用名言 直抒胸臆
类型谢别
恋别
壮别
阔别
代表人物及诗作
诗歌赏析简介
特点 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运用名言 直抒胸臆
类型 谢别
恋别
壮别
阔别
代表人物及诗作
诗歌赏析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1]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2]
编辑本段特点
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运用名言 直抒胸臆
送别诗运用种种手法言情,并不排除在诗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关键是这种语言是否真切,是否具有“芬芳悱恻之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几句诗:“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如果缺乏如此四句诗,特别是前两句,这首诗就不能长期广爱青睐。同样,如果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佳句,《别董大二首》(其一)也不能广为流传。这些名句并非孤立的,它同是一首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亮点。总之,把借景抒情等手法与选用至理名言直诉胸臆有机结合起来,便大大有助于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来深化诗意,从而把情言响、言高、言深。[3]
编辑本段类型
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2]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及诗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 高适:《别董大》 骆宾王:《于易水送别》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编辑本段诗歌赏析
1.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4.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11.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四平市18759587649: 七年级冰心诗四首的写作背景
薄莎舒达: 冰心这四首诗,选自《繁星》《春水》.这是冰心五四时期的诗歌结集.分别写于1921年和1922年,都是很短的小诗.是诗人瞬间灵感的记录,诗中有关于对母亲、童真、人类、自然和上帝的爱,也有关于对死亡、永生、黑暗、哀伤、沉默和悲观的理解,还有些许难以理解的神秘.从20年代到30年代冰心的诗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内容上逐渐从个人情感的象牙塔走进悲凉的现实世界,走向多灾多难的祖国和人民;在形式上已从“零碎的篇儿”变到绵绵的抒情,节奏、韵律、音乐性上刻意追求,不少诗有新月派诗的韵律风格.

四平市18759587649: 李白的静夜思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成的? -
薄莎舒达:[答案]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平市18759587649: 回乡偶书的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
薄莎舒达:[答案]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

四平市18759587649: 《七步诗》是曹植在( )的情况下写成的. -
薄莎舒达:[答案] 在七步之内写成的 在他哥哥曹丕想害他,逼迫他在七步之内写诗

四平市18759587649: 《泊船瓜洲》是?(作者)在?的情况下写成的一首诗.
薄莎舒达: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而愁绪满腹了呢?

四平市18759587649: 春夜喜雨 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写的
薄莎舒达: 从诗句一句句来分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很容易知道吧,春雨绵绵的时候,而且,作者一反别人常态,不写春愁,把春雨写成一场及时雨,该发生的时候发生,可见,作者此诗的基调不是悲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嘛,...

四平市18759587649: 《清平乐 村居》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 -
薄莎舒达: 这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因此他创作了《清平乐村居》

四平市1875958764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在什么情况写成 -
薄莎舒达: 与孟浩然惜别是写下的,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知趣相同.所以在孟浩然离开的时候.李白写下了自己的肺腑之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品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平市18759587649: 千锤百炼为一绿中,王安石是在什么的情况下写成的一首诗 -
薄莎舒达: 王安石做官时实行变法改革,历经磨难.晚年在钟山定居,江南明媚的湖光山色抚慰了他劳累困顿的心.他寄情于山水,写了许多歌咏江南青山绿水美景的名篇佳作.后来,朝廷又招他去京城做官.王安石怀着眷恋的心情乘船渡过了长江,来到瓜洲....

四平市18759587649: 诗四首 分别写了什么景 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薄莎舒达: 归园田居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