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自然灾害预测预防中激发因素与分析方向的意义?

作者&投稿:郝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所有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副高压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到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高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变换位置。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地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度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区。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所以,地理环境是整体性的,它们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联系的。

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形态和外貌。作为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为岩石地貌复合体。地貌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因为地貌是大气、水和生物作用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因此,岩石地貌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部分。

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地表的热量和水分两个气候要素影响了生物土壤的形成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大气搬运地表松散物质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水与大气的物质、能量交换,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热的配置,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还起着独特作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生物界。因此,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种水文过程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起着纽带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要素。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也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同时又把所截获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着周围环境。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整体性是一切系统的本质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其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各单独组成部分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如一个自然带的整体特征,绝不是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个别作用的累加,而是各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形成的统一体。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既不能把它简化为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也不能离开组成部分和要素去谈论整体,而只能从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高度去认识它。自然地理环境既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又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所以说,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实质。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总是作为整体的—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各自然要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环境整体特征的反映。因为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作用是隶属于整体的,同类要素在不同性质的整体中具有相应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例如,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类型的气候,同类型的气候在不同地区有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由于气候转暖,冰川退却,从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海岸的变化,在陆地上引起风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变化,以及植被带与相应的动物群向极地移动,等等。所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改变了全球的地理结构。

由此可见,其整体性如此严密和具有如此的普遍性,以致“牵一发动全身”,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件.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地理环境是各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的各项活动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以及生命的支持系统。从空间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从时间看,自然环境又时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针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当今社会出现的众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是人类活动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破坏的结果,所以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及荒漠区。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陆地面积缩校同时,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陆地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以上表明大陆部分冰川的伸展与退缩,影响范围扩及全球。在这里,显然冰川的扩大与收缩是原因,其影响是结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缩又是许多原因造成的。这里,同样也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互换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以上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体,反之,整体也制约着部分要素的发展变化。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特性
1、气候多变,季风影响显著 。2、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即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方向或者其他一定方向,分异成相互有一定差别的不同等级单元的现象。自然综合体是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有规律地结合成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地域分异规律的根据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外动力分布的地带性和与地球内...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大气的整体性表现: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2)水的整体性表现: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着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3)地形的整体性表现: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地壳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
阐述一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气候背景;2)地形特征;3)土壤与植被特征;3)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情况.4)地质环境;5)河流与水系情况;6)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某一...

从某一个方面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怎么写啊!?
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某一个方面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怎么写啊!?
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特征是一样的吗,是不是都从同 ...
自然环境特征:(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环境的区域性――在于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方式、组成程序、能量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出区域的特征。(3)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

地理环境特征怎么回答 从哪些方面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教科书上一般是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3.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自然地理特征就是这些要素的...

河津市18032368365: 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任意两个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原因及措施 -
纳看易息: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因为不合理耕种、放牧、植被破坏,可以采取种植植被,固坡,合理放牧 西部丘陵地区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是因为乱砍滥伐(人为)自然地形、降水(自然),采取植树造林

河津市1803236836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纳看易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河津市18032368365: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纳看易息: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发展变化的.各个要素通过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各...

河津市18032368365: 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如果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河流,动物,地下水,土壤分别会发生哪些变化? -
纳看易息:[答案] 河流流量减少,动物数量减少,地下水减少,土壤流失严重

河津市18032368365: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纳看易息:[答案] 1.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4.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河津市1803236836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什么方面 -
纳看易息: 不同版本的教材分别有三个或者四个整体性的表现: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河津市1803236836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什么? -
纳看易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河津市18032368365: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纳看易息: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河津市18032368365: 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 -
纳看易息: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所有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

河津市1803236836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纳看易息:[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②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