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的发展历史呢

作者&投稿:崇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计算机显卡的发展史~

显卡的发展史:
一.2D显卡时代:民用显卡的起源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了。在1981年, IBM推出了个人电脑时,它提供了两种显卡,一种是“单色显卡”(简称 MDA), 一种是 “彩色绘图卡” (简称 CGA);1982年,IBM又推出了MGA(Monochrome Graphic Adapter), 又称Hercules Card (大力士卡), 除了能显示图形外,还保留了原来 MDA 的功能;
在2D时代向3D时代推进的过程中,有当前不能忽略的显卡就是Trident 8900/9000显卡,它第一次使显卡成为一个独立的配件出现在电脑里,而不再是集成的一块芯片。而后其推出的Trident 9685更是第一代3D显卡的代表。不过真正称得上开启3D显卡大门的却应该是GLINT 300SX,虽然其3D功能非常简单,但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3D AGP显卡时代I:3DFX的光荣
时间推移到1995年,对于显卡来说,绝对是里程碑的一年,3D图形加速卡正式走入玩家的视野。那个时候游戏刚刚步入3D时代,大量的3D游戏的出现,也迫使显卡拓展到真正的3D加速卡。而这一年也成就了一家公司,不用说所有人也知道,没错,就是3Dfx;
1995年,3Dfx还是一家小公司,不过作为一家老资格的3D技术公司,他推出了业界的第一块真正意义的3D图形加速卡:Voodoo;而后在96年又推出了S3 Virge,它是一块融合了3D加速的显卡,支援 DirectX,并包含的众多先进的3D加速功能,如Z-buffering、Doubling buffering、Shading、Atmospheric effect、Lighting,实际成为3D显卡的开路先锋,成就了S3显卡的第二次辉煌,可惜后来在3Dfx的追赶下,S3的Virge系列没有再继辉煌,被市场最终抛弃。

1997年是3D显卡初露头脚的一年,而1998年则是3D显卡如雨后春笋激烈竞争的一年。九八年的3D游戏市场风起去涌,大量更加精美的3D游戏集体上市,从而让用户和生产厂家都欺盼出现更快更强的显卡;
98年虽然是Voodoo2大放异彩的一年,但其他生产厂家也有少许经典之作;Intel的I740是搭配Intel当时的440BX芯片组推出,Riva TNT是nVidia推出的意在阻击Voodoo2的产品,而一直在苹果世界闯荡的ATI也出品了当前名为Rage Pro的显卡,速度比Voodoo稍快。
三.3D AGP显卡时代II:NVIDIA的崛起
1999年,世纪末的显卡市场出现了百花齐开的局面,而且这一年也让市场摆脱了3Dfx的一家独霸局面,由于战略的失误,让3Dfx失去了市场,它推出了Voodoo3,配置了16Mb显存,支持16色渲染。虽然在画质上无可挑剔,当然昂贵的价格以及与市场格格不入的标准让它难掩颓势。世纪末的这一年,显卡的辉煌留给了nVidia。
99年的显卡市场不可遗忘的还有来自Matrox MGA G400,它拥有16Mb/32Mb的显存容量,支持AGP 2X/4X,还有支持大纹理以及32位渲染等等,均为当时业界相当流行和肯定的技术,除此之外,独特、漂亮的EMBM硬件凹凸贴图技术,营造出的完美凹凸感并能实现动态光影效果的技术确实让无数游戏玩家为了疯狂,在3D方面,其速度和画面根本均为介于Voodoo3和TNT2之间,并且G400拥有优秀的DVD回放能力,不过由于价格以及它注重于OEM和专业市场,因此,在民用显卡市场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从99年到2000年,nVidia终于爆发了。它在99年末推出了当前革命性的显卡---Geforce 256,彻底打败了3Dfx。代号NV10的GeForce 256支持Cube-Environment Mapping,完全的硬件T&L(Transform & Lighting),把原来有CPU计算的数据直接交给显示芯片处理,大大解放了CPU,也提高了芯片的运用效率。GeForce256拥有4条图形纹理通道,单周期每条通道处理两个象素纹理,工作频率120MHz,全速可以达到480Mpixels/Sec,支持SDRAM和DDR RAM,运用DDR的产品能更好的发挥GeForce256的性能。其不足之处就在于采纳使用了0.22纳米的工艺技术,发热量相对其它的来说很高的。
在两千年,nVidia开发出了第五代的3D图形加速卡---Geforce 2,采纳使用了0.18纳米的工艺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发热量,而且使得GeForce2的工作频率可以提高到200MHz。Geforce 2拥有四条图形纹理通道,单周期每条通道处理两个象素纹理,并且运用DDR RAM解决显存带宽不足的问题。在Geforce 256的基础上,GeForce2还拥有的NSR(NVIDIA Shading Rasterizer),支持Per-Pixel Shading技术,相应情况下支持S3TC、FSAA、Dot-3 Bump Mapping以及硬件MPEG-2动态补偿功能,完全支持微软的DirectX 7。而面对不同的市场分级,它相继推出了低端的GF2 MX系列以及面向高端市场的GF2 Pro和GF GTS,全线的产品线让nVidia当之无愧的成为显卡的霸主。

而现在作为nVidia主要竞争对手的ATI,也在两千年依仗T&L技术打开市场。在经历“曙光女神”的失败后,ATI也推出了自己的T&L芯片RADEON 256,RADEON也和NVIDIA一样具有高低端的版本,完全硬件T&L,Dot3和环境映射凹凸贴图,还有两条纹理流水线,可以相应情况下处理三种纹理。但最出彩的是HYPER-Z技术,大大提高了RADEON显卡的3D速度,拉近了与GEFORCE 2系列的距离,ATI的显卡也开始在市场占据主导的位。
四.3D AGP显卡时代III:NV/ATI上演铁面双雄
踏入2001年以后,象是桌面处理器市场的Intel和AMD一样,显卡市场演变为nVidia与ATI两雄争霸的局势。nVidia方面,依仗刚刚推出的Geforce 3系列占据了不少市场,Geforce 3 Ti 500,Geforce 2 Ti和Geforce 3Ti,Geforce MX分别定位于高中低三线市场。与GeForce 2系列显卡对比,GeForce 3显卡最主要的技术革新之处就是增加了可编程T&L功能,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画面效果提供硬件支持。GeForce 3总共具有4条像素管道,填充速率最大限度可以达到每秒钟800 Mpixels。Geforce 3系列还拥有nfiniteFX顶点处理器、nfiniteFX像素处理器以及Quincunx抗锯齿系统等技术。

而作为与之相抗衡的ATI Radeon 8500/7500系列,采纳使用0.15微米工艺制造,包括6000万个晶体管,采纳使用了不少新技术(如Truform、Smartshader等)。并根据显卡的核心/显存工作频率分成不同的档次——核心/显存分别为275/550MHz的标准版,核心/显存为250/500MHz的RADEON 8500LE,生产核心/显存频率分别为300/600MHz的Ultra版,以及中端的Radeon 7500,低端的Radeon 7200,7000等产品。值得一提的是Radeon 8500还支持双头显示技术; 2002年,nVidia与ATI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五.PCI-E显卡时代
进入2005年,PCI-E平台已渐渐为普通用户所了解和接受。显卡也渐渐进入到PCI-E平台的时代。nVidia的Geforce 6200系列,6600系列,6800系列,与之对应的ATI的X300系列,X700系列,X800系列,让整个显示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就是AGP取代PCI一样,PCI-E接口代替AGP接口的趋势不可避免。而处于交接时代,AGP或者PCI-E,消费者也有了更大的择定空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新技术总能为用户带来更快更好的显示效果,满足玩家心动刺激的感官享受。

花了一周时间 因为前几代泰坦年代久远 查阅了很多资料 进行了自我筛查 最终整理出了这个上集视频 因为远古素材过少 所以很多地方没有图片视频素材可以放上去 就只能这样了 希望大家还能喜欢

抄来的,好像很专业,我看不懂……

往事越千年,如果说没有3DFx,那么3D发展的历史将出现不可逾越的断章,3DFx如同消失在沙漠里的楼兰古城,这个曾经异常繁荣强大的帝国创造了3D最初的辉煌和鼎盛。Voodoo1的出现是极具划时代意义的产物,它将我们的视野带入了真正的3D世界,树立了3D前进史上第一块光辉的里程碑,把游戏推向前无仅有的视觉体验。它支持硬件雾化、镜面高光(Specular Hilight)、色键透明处理(Color-Key-Transparency)、阿尔法透明处理(Alpha Transparency)、双线性过滤(Bi-Linear filtering)、三性线过滤(Tri-Linear filtering)、贴图过滤(MIPMAP Linear)、抖动处理(Dithering)、透视校正(Perspective Correction)、动画贴图(Animated texturing)、抗锯齿(Anti-alasing)、高氏调节(Gouraud modulATion)、次级像素矫正(Sub-pixel correction)等划时代的3D效果,显存容量达到非常大的4M,核心频率达到50/55Mhz,像素填充率达到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45M Pixels/s。提供对Glide、D3D和OpenGL的全面支持,尤其是Glide标准凭借良好的易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众多软件游戏开发商的大力支持,红噪一时的《古墓丽影》采取的即是这个API,同时对OpenGL的强力支持,也使得Voodoo在Quake里傲视群雄,日渐奠定了它统治帝国的地位。虽然Voodoo在当时如此强大,但本质上它只是一块功能单一的3D子卡。
1996年11月Voodoo Rush
1996年的显卡世界,显得有些单调和平静,Voodoo如同一个孤独的领跑者,继续灿烂在一个人的世界里。Voodoo的空前成功让3DFx不甘于自已的芯片只做为3D子卡出现,虽然2D并不是它的长项。Voodoo Rush配备了6MB大容量显存,同时还整合了Alliance的AT3D图形芯片以提供2D功能,提供了硬件MPEG-I解码、软件MPEG 2解码和TV-OUT输出的功能。从技术指标上看,Voodoo Rush的功能要远强于Voodoo1。惋惜的是加入了第三方2D控制芯片后的Voodoo Rush在驱动程序和兼容性上漏洞百出,最终导致了3DFx在整合显卡上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1997第一季度3D RageⅡ
ATi第一块真正3D核心的图形处理器,支持硬件Z-缓冲、纹理压缩、双线性和三线性过滤以及Direct3D 纹理混合,像素填充率达到了10M Pixels/s。但是在Voodoo的光芒下,它也只能黯然失色。
1997年2月3D Rage II+DVD
多媒体视频技术是ATi在OEM市场多年经营积累的长项,3D Rage II+DVD首次采用了这些技术,它是第一块提供了硬件运动补偿的图形芯片,把CPU从软件播放DVD的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使ATi成为DVD加速领域的先行者。
1997年4月3D Rage Pro
3D Rage Pro是第一块基于AGP总线的图形处理芯片,它提供了和Voodoo1同样的45M Pixels/s的像素填充率,AGP总线的高带宽加上改良后的运动补偿,使3D Rage Pro在提供高质量的DVD回放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相当出色的3D加速性能,也因此得到了众多OEM厂商的喜爱,创下了可观的销售业绩,但由于不完善的驱动程序,没有得到广大游戏爱好者的认可,最终没能大量进入零售市场。可笑的是直到1999年5月,ATI 才发布了Rage Pro的最终驱动程序,使游戏性能有了20-40%左右的增长。但却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先机,驱动程序对显卡成功的重要性也因此可见一斑。
1997年5月Permedia2
Permedia2V

Permedia2的图形质量相当不错,但是其游戏性能仍然不敌强大的Voodoo,从那个时候3Dlabs开始逐渐远离了零售市场,开始把精力投入到专业图形处理领域。1997年上半年SIS6326
SIS6326同时具备PCI和AGP 1x接口的32位图形处理芯片,采用VLIW架构的浮点几何多边形发生器(Geometry),每秒产生80万个几何多边形图案,并支持线性、双线性、三线性材质贴图,最大的特点在于内置了DVD硬解压功能,在它推出之后,ATi 3D Rage Pro在这方面的优势便被其取而代之。虽然其3D性能并不出众,但是其良好的兼容性和低廉的售价加上优秀的DVD回放能力,SIS6326最终也赢得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ASUSV3000(RIVA128)

NV1出师不利,nVIDIA并未一蹶不振,于1997年8月携NV3再次杀回3D图形芯片市场,它是一款基于128bit的2D、3D图形核心,核心频率为60MHz,一条单材质处理单元的像素管线,最大像素填充率达到60M Pixels/s,支持4MB SDRAM/SGRAM显存,显存带宽达1.6GB/s,采用AGP 1×接口,其内置的硬件三角形处理引擎每秒可以进行5亿次浮点运算,120万个三角形生成量,在性能上已经不逊于Voodoo1。更为主要的是它也提供了对微软的Direct3D的完整支持。虽然在画质上依然不及Voodoo,但是比Voodoo便宜的多的价格也让它获得了不小的市场认知度,为进一步挑战3DFx的霸权攒足了筹码。

帝盟的Voodoo2
Voodoo2的发布使3DFx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Voodoo2使用了很多革新的技术,首先是时钟频率由Voodoo1的50/50MHz一下提高到90/90MHz,提高了将近一半。显存数量的也从Voodoo1的4MB一下扩充到了8MB或12MB,像素填充率也达到90M Pixels/s,更为重要的是首次采用了“单周期双纹理”技术与“SLI(交错互连)”技术,使Voodoo2在相同时钟周期内能能比Voodoo1多处理一倍的数据,同时允许将两块Voodoo2以SLI的方式联合工作,提性能得到成倍的提升。
多块Voodoo2经 SLI组合,变为一块性能空前强悍的3D加速卡
所有这些新技术的采用都使Voodoo2与Voodoo1有了质的不同,在当时流行的Quakev Ⅱ里,Voodoo2是无可置疑的画质速度之王,巫毒如图腾一样深入在每一个超级玩家的心里,唤起了一代游戏玩家最激动和狂热的崇拜。

[春秋纷争,显卡群雄割据]
1998年到2000年初是3D图形芯片世界的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显卡厂商加入到这场混战之中,新旧混杂、兴衰更替,新产品层出不空,新技术突飞猛进,许多著名的“战役”使3D时代大步迈进,Voodoo王朝灰飞烟灭,天下合并鼎立之势逐渐形成…
1998年2月Intel i740
时间的飞舟驶入1998年,3D游戏及图形芯片市场的蓬勃发展让很多厂商看到未来的3D世界将是一块膏腴的土壤,1998注定又将是一个动荡的时期。Intel如半路闯出的一匹黑马,推出了风光一时的i740 图形芯片,i740支持AGP2X规格,象素填充率达到55Mpixels/s,三角形生成率为500K Trianglws/s,支持DVD解压,尽管2D速度一般,但它的3D性能在当时还算不错,加上相对便宜的价格和Intel在芯片组领域的头羊地位,i740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3D市场竞争的加剧,Intel干脆将i740芯片组整合到自已的主板芯片组内以此提高主板性价比,时至今日它的整合显卡依然牢牢盘踞着很大的市场份额。
i750
市场上难得一见的Intel的i750芯片组,它已不是Intel正式推荐的图形芯片组,只能在一些极少的场合见到。
1998年2月Rage Pro Turbo
其实依然是Rage Pro,只不过ATi为其发布了最新的Turbo驱动程序并更名为Rage Pro Turbo,但是驱动带来的有限的性能提升并不能捍不动Voodoo2分毫。i750
市场上难得一见的Intel的i750芯片组,它已不是Intel正式推荐的图形芯片组,只能在一些极少的场合见到。
1998年2月Rage Pro Turbo
其实依然是Rage Pro,只不过ATi为其发布了最新的Turbo驱动程序并更名为Rage Pro Turbo,但是驱动带来的有限的性能提升并不能捍不动Voodoo2分毫。1998年5 月Savage3D
2D时代的叱咤风云的霸主,S3自然不甘于3D战场的沉寂,在推出Virge之后,S3苦心打造终于推出了第一块真正的3D加速卡, Savage3D采用128位总线结构及单周期三线性多重贴图技术,最大像素填充率达到了125M Pixels/s,三角形生成率也达到了每秒500万个。支持Direct3D与OpenGL,最大显存容量可达8MB SGRAM或SDRAM,支持AGP 4×规范,同时也支持当时流行反射和散射、Alpha混合、多重纹理、衬底纹理、边缘抗锯齿、16/24位Z-buffering、Tri-linear Filtering(三线性过滤技术)等技术,并首次采用了鼎鼎大名的S3TC智能纹理压缩技术,在播放MPEG-2时拥有极低的CPU占用率。它无疑应该是一款收获成功的产品,可是它面对的却是TNT和Voodoo3这两款功能强大的对手,加上驱动程序Bug连连和最多只支持8M显存的缺憾,最终也只能在低端市场独自徘徊。
1998年8 月3Dlabs Permedia3
由于3Dlabs在推出Permedia后重心转移,加上Permedia3上市时间较晚,在3D性能上并无可圈可点之处,上市之后市场反响平平,不过它在3D设计中的表现却不容轻视,是一块定位于入门级的专业3D加速卡。

1998年9月VOODOO Banshee
帝盟的Voodoo Banshee
Voodoo2带来的再次成功将3DFx王朝不断推向鼎盛时期,荣耀和光环任谁都不能甘心自己的产品只能做为一块子卡出现,Voodoo Rush虽然最终折戟沉沙,但是3DFx依然不屈不挠地推出了美丽的女妖Voodoo Banshee试图再次创造奇迹。Voodoo Banshee整合了2D/3D引擎,最高支持16MB显存,核心和显存频率分别为100MHz/125MHz,100M Pixels/s的象素填充率和300万每秒的三角形生成率,它的硬件性能超过了Voodoo2,但是由于两条渲染流水线被缩减到了一条,导致了它的3D性能降低不少。不过它内建的2D引擎在性能上基本上可与Matrox G200相媲美加上不错的超频能力,使Banshee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D性能也获得了大众的首肯。
Rage128 GL

ATi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顽强不屈的斗志,为了与Riva TNT和Voodoo2对抗,ATi发布了Rage 128,Rage 128的核心专门针对32位渲染而设计,在32位渲染环境下仅会造成不到5%的性能损失,所以在许多测试中它的性能与TNT2相较也相差无几,它还内建了MPEG2解码以及动态补偿电路,可以流畅的播放DVD。Rage128又分为GL和VR两种型号,VR主攻低端而GL专对高端。Rage128 GL也是第一块硬件上完全支持OpenGL的显示芯片。但由于上市时间太晚和驱动程序的问题使它没能像TNT2那样为世所瞩目。

可以说Intel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CPU的发展史,下面以Intel为例简单说一下CPU的历史。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现在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这就是X86指令集的来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制造商设计主板。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块CPU。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可以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了。

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块芯片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Burst)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197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978年,Intel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并根据外设的需求推出了外部总线为 8 位的 8088, 从而有了 IBM 的 XT 机。随后,Intel 又推出了 80186 和 80188,并在其中集成了更多的功能。

到1982 年的时候, Intel 在8086 的基础上推出了80286,IBM 则采用80286 推出了AT 机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进而使得以后的 PC 机不得不一直兼容于PC XT/AT。

到了1985 年,Intel 推出了80386, 但并没有引起IBM 的足够重视,反而是 Compaq 率先采用了它。可以说,这是 P C 厂商正式走“兼容”道路的开始,也是AMD 等 CPU 生产厂家走“兼容”道路的开始和 32 位 CPU
的开始,直到今天的 P4 和 K7 依然是 32 位的 CPU(局部64位) 。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
指令。

随后,AMD、Cyrix 等陆续推出了 80486 的兼容CPU,于是人们只知有 386 和 486 之分而不知有 Intel 和非Intel 之分。 鉴于这种情况, Intel 没有将486 的后一代产品称为 586,而是使用了注册商标 Pentium,Pentium 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正如其中文名“奔腾”一样,其速度全面超越了 486CPU。尽管有浮点运 算错误的干扰,但对手的 5X86 更像是一个超级 486,就算是后来的 AMDK 5 也因为推出较晚和浮点运算不够强劲而大败于Pentium。在Pentium 家族中,早期的 50MHz、60MHz 为P5,而75MHz~200MHz的产品则为P54C。随后,Intel将MMX技术应用到 Pentium 中 ,这一代产品从 133MHz到233MHz,即P55C。其中的Pentium 166 MMX 的产品被玩家们亲切地称为 “黑金刚” ,从此张口不离超频二字。 其实在 P55C 之前,Intel 早就推出了Pentium Pro,但是当时微软的Windows95 尚未推出,彻底抛弃了 16 位代码的Pentium Pro在运行DOS时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因而Pentium Pro只能在高端的32 位运算中一展风采。但正是Pentium Pro奠定了P6架构,甚至我们可以说PentiumⅡ= Pentium Pro + MMX。

后来的事儿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 Intel 用来对付对手的Slot 1 架构成了自己的绊脚石,于是便有了
Celeron、Celeron A、Celeron Ⅱ,而AMD则趁机在Socket7 架构上改进广受好评的 K6 并命名为 K6-2, 一时间,Celeron 和K6-2 成了穷人的宝马。随后,为了应战只手遮天的Intel,AMD推出了利齿K6-3,但这并没有咬动Intel分毫, 毕竟Celeron太好用了!真正让Intel大败的应属K7,加上 Intel 接连的失误,AMD 毫无疑问地坐在了高端的宝座, 尤其是Duron的推出使得AMD成为高性价比的代名词,此时的 AMD 除了兼容性外,应该说是已渐入佳境。真希望AMD 的大锤(K8)能狠狠地砸在P4 上,如此我等消费者又收渔翁之利了,呵呵。

在了解了 CPU 的成长史后,我们再来看一下 CPU 的选购。作为 DIY 一族,选购一个合适的 CPU 无疑是相当
重要的,而这其中我们要遵循“老二主义” 。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一个产品刚刚推出时虽然囊括了
许多新技术,但由于没有经过市场的检测,这个技术未必就一定会流行。加上新产品处于厂商的暴利期,软件
的支持也跟不上,所以如果你不是专业的评测人员或发烧的温度尚浅,大可不必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等该CPU 的更高频率出来并大规模降价后,通常可以以初期价格的一半甚至1/4或更低买到几个月前天价的CPU。打
个比方说, K7-500 初出时要卖 3000 多大洋,可等 K7-650 出来不久以后它就只卖 1000 多。另外,在高频CPU流行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追逐潮流而多花数百甚至上千元多买几十兆赫兹,因为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是感觉不出这点差距的。一般而言,只要两个 CPU 主频差不超过20%,不用测试软件是不容易分辨得出速度差距的。就拿小生的CPU 来说,从366 超到 550,虽然有50% 的差距,但在运行像 Word 之类的软件时根本就体现不出这种差距,因为 366 已经足够快了!就目前来看,AMD 的 Duron 无疑是最佳性价比的CPU,低于Celeron 的价格高于 Celeron 的性能,普通家用完全足够。但如果你是专业应用的话,小生还是推荐使用 P Ⅲ,因为像Solid Works 99 之类的专业软件会不认AMD K7 家族的CPU, 此时可以把注册表中的 CPU 类型改为 Intel 的 X86 即可。当然,如果十分在意速度的话,雷鸟(Socket A Athlon)是当之无愧的最快的CPU(要知道,雷鸟1G比PⅢ1G曾经便宜到1万多大洋) 。又或者你既重视兼容性又没钱并且还爱超频,Celeron Ⅱ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最后,如果你确实没有钱,用VIA的CPU好了。

小鸟知识点: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它是计算机的心脏,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CPU 的速
度用MIPS (百万个指令 / 秒)表示,XT 机采用的 8088速度为0.75MIPS, 而超频至 450MHz 的Celeron 速度为1000MIPS 左右。 通常地,我们更喜欢用 CPU 的主频来衡量它的快慢:CPU主频=外频×倍频其中外频即系统总线频率,现在常用的有 66MHz(Celeron) 、100MHz(Duron) 、133MHz(新 P Ⅲ) ,至于倍频大多已被CPU厂家锁定,可以不用理会它。通过提升外频我们可以对 CPU 进行超频(Over Clock) ,比如 300MHz的 Celeron 外频 66Hz,倍频为4.5,当把外频调到 100MHz时 CPU 主频即为100MHz × 4.5=450MHz,这可是 1999 年一个近乎神话的超频。调整外频可以通过修改 BIOS 设置或者跳线、拨动DIP开关来实现,这一点请参考主板的说明书, 不过CPU的超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不可盲目试之。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 :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曾被玩家们戏称为麻麻叉。 它是Intel针对日益发展的多媒体处理需要在1996年发布的,它一共包括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目前的主流CPU都支持它(新 P Ⅲ带有支持更多指令的 MMX2) 。

3D Now!:由AMD公司推出的类似于MMX的多媒体指令集,AMD 以及 VIA 的 CPU 支持该功能。

nVIDIA-从失败开始的NV1、NV2
谈起nVIDIA公司,很多人都会想到当代显卡市场的霸主,但是你是否知道,曾经的nVIDIA公司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从失败到成功,到底nVIDIA公司是如何励精图治达到顶峰?让我们来真正的体会一下nVIDIA公司的那段不寻常的故事!
1.从失败开始NV1、NV2
谈起nVIDIA公司的历史,那么至少要追溯到1993的1月,当时nVIDIA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en-Hsun Huang还是LSI Logic的“system-on-a-chip”的核心软件主管。nVIDIA的首席技术长官Curtis Priem则是构建过第一块 PC 图形处理器,IBM专业图形适配器的技术师。而Chris Malachowsky,硬件工程副总裁,则是 Sun Microsystems 的资深高级工程师,也是GX图形体系的核心设计者。三个人在当时3D显卡刚刚兴起的时代一拍即合,开始努力研发nVIDIA的第一款3D图形加速芯片。
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在1995年5月,nVIDIA的第一代产品NV1终于推出,这也是nVIDIA第一次开始向3D芯片领域进军。在当时,许多3D标准尚未建立,多边形还没有成为3D游戏的标准,nVIDIA选择的3D实现方式是二次方程纹理贴图而不是多边形。就是这样,它还是拥有了完整的2D/3D核心,而且nVIDIA的第一件产品NV1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图形加速器,它整合了一个具有350MIPS的声音“单放”处理核心,这使得它有 32 路并行音频通道,16位CD音质和实现简单的 3D音效的硬件相位调整,NV1实际上比许多第一代PCI声卡更加引人注目。 并且首次在显卡上采用VRAM做显存储器。NV1的游戏端口远远胜过传统的15针游戏端口,它直接支持世嘉土星游戏手柄和游戏操纵杆,可以用在支持直接输入的游戏中。
但是由于当时微软在Windows 95系统开发中制订了Direct3D API规范(一个以多边形填充为基础的3D加速方案,使用多边形、三角形成像技术),允许开发人员编写代码使得它能够在默认的芯片上运行。要命的是nVIDIA采用了和Microsoft的Direct3D API不同的标准,虽然 NV1 拥有透视画法、二次方程纹理贴图等出色的技术,但是它还是无可挽救的被宣判了死刑。不管 nVIDIA 和 Diamond 怎么努力,开发者都不再愿意为 NV1 开发产品了。为了争取用户,Diamond 大幅度消减了 Edge 3D 的价格,并且捆绑附送一个世嘉的游戏手柄,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又因为运作开发方面的原因,它没能打开主流市场。不过其中提供的二次方程纹理映射功能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nVIDIA逐渐在很多人心目中树立起技术派先驱的形象。
由于微软的Direct3D,nVIDIA差一点就扼杀在初始阶段。兵器PC OEM厂商也拒绝接受不兼容Direct3D的芯片,这时的nVIDIA清楚,他们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一件全新的支持 Direct3D 的图形加速器投放市场。公司从公众热点中撤退了,被迫解雇部分员工。
nVIDIA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世嘉的土星游戏机芯片制造上,由于世嘉公司的资助,nVIDIA公司开始研制NV2芯片。这个芯片促进了世嘉土星游戏机附件的销售,世嘉的程序员也熟悉了二次方程曲面。更重要的是,Direct3D 还不是非常流行,只要能获得更好的性能,许多日本游戏机程序员都打算并乐意采用非传统的二次方程曲面。在这个时期当中,世嘉斥资用于NV2的研究工作,这一点对 nVIDIA 来说其意义之重大,是我们现在不能想象的,也许,如果没有世嘉对NV2的支持,nVIDIA也活不到今天。但是,世嘉最终放弃了 NV2,并和PowerVR签订了合同,NV2彻底失败了!

不幸失败的NV1
nVIDIA-初显身手的NV3-RIVA128
2、初显身手的NV3-RIVA128
NV1、NV2的失败使得nVIDIA公司元气大伤,是继续延续与游戏机厂商的合作,还是转向pc图形芯片的研究,成为了当时nVIDIA公司不得不仔细考虑的一件大事,而这也成为了公司成功的转折点!公司最终选择了后者,于是,nVIDIA将精力全部投入到pc图形芯片的研制当中。不久之后,工程师开发出了针对DirectX的NV3也就是后来为大家熟知的RIVA 128。这也是第一个提供硬件三角形引擎的图形芯片,虽然RIVA 128的图像质量比不上3dfx Voodoo,但是凭借100M/秒的像素填充率和优良的性价比RIVA 128还是迅速赢得了用户和OEM厂商的心。
而且Riva128也是当时最早的支持AGP1x规范的显示芯片之一,因为1997年的8月底Intel正式发布了支持第一款支持AGP1x的LX芯片组,将AGP规范引入了主流,这次nVIDIA做出的选择非常明确。1997年底,Dell、Gateway和Micron相继使用了RIVA 128显卡。零售市场上,Diamond、STB、ASUS、ELSA和Canopus等等都相继推出了基于此芯片的产品。久战不胜的nVIDIA也在NV3的带领下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而当时如日中天没有人认为会有别的厂商能超过的3Dfx却依然固守着PCI和GLIDE。
但是Riva 128显示核心最大仅仅支持4MB显存,这一点使得它的最大3D分辨率只能支持960x720或者800x600。为此在六个月之后,nVIDIA推出了NV3的加强版本—RIVA 128ZX。与NV3相比增强版本的RIVA 128ZX在于这颗芯片所支持的帧缓冲从4MB增加到8MB,增加了对OpenGL的支持,并开始支持2x AGP模式,整合了250MHz RAMDAC所以可以最大支持真彩1280x1024分辨率桌面。从总体性能上,RIVA 128ZX同Riva 128依然处于同一个水平,因此,当时的Voodoo、Voodoo2、Verite 2x00和i740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但正是这款NV3使nVIDIA抢占先机,也正是凭借着NV3的出色性能,nVIDIA得以走上正轨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资本基础


信用卡的来历是什么?
经过代办,摸索经验,1985年,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发行了珠江卡。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填补了中国金融史册上的空白。中国人民银行在1988年进行银行结算制度改革时,把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纳入了新的银行结算制度体系,从而为我国信用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用卡的历史最早在廿世纪初,信用卡的发源...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信用卡业务的
信用卡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信用卡出现于19世纪末。19世纪80年代,英国服装业发展出所谓的信用卡,旅游业与商业部门也都跟随这个潮流。 但当时的卡片仅能进行短期的商业赊借行为,款项还是要随用随付,不能长期拖欠,也没有授信额度。 据说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

信用卡史话(三) 横空出世的运通卡
信用卡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是和金融行业有关系,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信用卡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与金融甚至是经济行业没有一丝关联,他最早发行的机构也并不是银行,虽然信用卡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但是有吉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信用卡的发展史。 信用卡它起源地是美国,而且是由当地一些比较传统的行业,比如商店所开始...

信用卡在中国哪一年开始发行的?
信用卡在中国哪一年开始发行的?1979年10月。上世纪70年代末,张联利在中国银行分管国际业务,他第一次听到“信用卡”这3个字,他向国外的同行求教。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他写了一份名为《信用卡起源》的报告,交给了上级领导。经过仔细的市场调研后,中行决定引入信用卡。1979年,中行广东省分行率先...

中国首张信用卡的诞生是哪一年?
他用这么多信用卡主要是用来消费和理财的,并有专门书籍讲座介绍如何用信用卡理财。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行的?从1985年第一张信用卡“中银长城卡”发行以来,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已突破历史记录的近1.3亿张。而中国信用卡发展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9年到1995年信用卡导入发展期,二是...

SD存储卡是什么?
SD卡的发展历史:SD卡是由松下电器、东芝和SanDisk联合推出,1999年8月发布。SD卡的数据传送和物理规范由MMC发展而来,大小和MMC卡差不多。长宽和MMC卡一样,只是比MMC卡厚0.7mm,以容纳更大容量的存贮单元。与MMC卡保持着向上的兼容,MMC卡可以被新的SD设备存取,兼容性则取决于应用软件,但SD卡却...

银行信用卡业务为什么会发展的这么快
信用卡的发展历史 信用卡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信用卡出现于19世纪末。19世纪80年代,英国服装业发展出所谓的信用卡,旅游业与商业部门也都跟随这个潮流。 但当时的卡片仅能进行短期的商业赊借行为,款项还是要随用随付,不能长期拖欠,也没有授信额度。 据说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

唐卡在国内发展的历史
国唐包括刺绣、堆绣、贴绣、缂丝、织锦等丝绸类唐卡。“止唐”主要指绘在布或绢上的唐卡。还有一种为木版单色印刷后再填色的唐卡,但传世量不多。唐卡主要用于在各类寺院和民舍经堂悬挂,供佛徒香客顶礼膜拜、修行观想。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宗教的发展,唐卡以其庞大的内容体系、独特的民族形式...

硬卡发展历史
昆腾公司的历史始于对硬盘驱动器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其全闭环伺服系统的应用。1980年,由IBM和Memorex的主管及设计人员创立的昆腾,以加州Milpitas为基地,专注于磁盘驱动器和磁带驱动器的生产,以8英寸硬盘驱动器Q2040和Q2080的卓越性能,迅速占领了25%的市场份额,显示了其技术实力。昆腾的突破点在于其硬卡...

信用卡背景
经过代办,摸索经验,1985年,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发行了珠江卡。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填补了中国金融史册上的空白。中国人民银行在1988年进行银行结算制度改革时,把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纳入了新的银行结算制度体系,从而为我国信用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信用卡的历史最早在廿世纪初,信用卡的发源地...

达州市15957035020: 谈显卡的发展 -
宣到氨苯: 显卡的集成度早就超过CPU .PC的显卡都2核了,将来甚至要替CPU分担家务,想一想:以后的热水器可以省了,把水直接连的电脑上 当水冷,冬天可以取暖.…… “后天”来了也不用怕,把10 台、8台电脑打开就可以了,没人能冻死.

达州市15957035020: 显卡从无到有的过程的历史.
宣到氨苯: http://diybbs.zol.com.cn/frmView.php?frameon=yes&subcatid=198&bookid=63823&ref0= http://www.baidu.com/s?wd=%CF%D4%BF%A8%B5%C4%B7%A2%D5%B9%C0%FA%CA%B7这里有··希望对你有帮助··

达州市15957035020: 笔记本电脑核心显卡发展历程 -
宣到氨苯: 最早是amd和NVIDIA做在主板上的 后来ati被amd吃了,amd开始做apu,就是高级的核心显卡 然后intel也想分一杯羹,开始做hd核心显卡 最后intel和apple,IBM关系好,所以做了很多超级核显给超薄本用,赚了很多钱 差不多就这样,剧情很狗血,但其实根本就不及独立显卡实用

达州市15957035020: 求显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 -
宣到氨苯: d9 到d10 五年 d10到 d11 1年 所以未来就是淘汰越来越快 以后听说有cpu集成gpu的趋势 所以肯定越来越小 最后和cpu合体 以后买电脑就变的简单多了 哈哈 当然 还有目前gpu的主频已经接近1ghz有可能兼备cpu的能力 所以各自独立 还是合体 那取决于未来的游戏 和人们需要

达州市15957035020: 电脑显卡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
宣到氨苯: 显卡全称显示接口卡(Video card,Graphics card),又称为显示适配器(Video adapter),显示器配置卡简称为显卡,是个人电脑最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显卡的用途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

达州市15957035020: 求N卡和A卡的发展史,能到今年最好
宣到氨苯: NVIDIAnbsp;PCI-E显卡发展史http://tech.sina.com.cn/h/2006-12-12/0011186243.shtmlATInbsp;PCI-E显卡发展史http://tech.sina.com.cn/h/2006-12-13/0018187527.shtml比HD3870高端的有HD3870nbsp;X2、HD4850、HD4870以及HD4870nbsp;...

达州市15957035020: 求A卡和N卡的发展历程....想了解下显卡的发展
宣到氨苯: 目前主流显卡的两大显卡显示核心制造商.其中,A卡就是ATi,N卡就是nVIDIA.他们都是世界上一流的GPU(显示核心芯片)生产商.近年来,nVIDIA基于其强大的研发团队,已经向主板芯片组市场发力,其nForce4 5系列的主板已经公认是对...

达州市15957035020: 哪位大虾给介绍下笔记本显卡的发展史,包括独立显卡和板载集成显卡.(要全面讲到ATI和NVIDIA,还要比较下两个显卡的区别) -
宣到氨苯: 显卡发展史 显卡是电脑中很有特点的一个主要部件,而且对于大多数的游戏玩家而言,它的重要性甚至比电脑心脏(CPU)都要大得多.原因是:电脑必须将由CPU处理完的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才能被人们识别.对于影像,完成这一转换...

达州市15957035020: NVIDIA显卡发展历程,越详细越好 -
宣到氨苯: 您好,WP酷七手机助手团队为你解答 这种信息你去百度百科一查就行了,很全面: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endsqGObyEWVsviC1q93J_xKJYU-Ykm26FloOMcoKpOUGYw3yXWctiIuuM9FkVP_4gBVwSr9KGVlFLbVia87a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