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治资料

作者&投稿:顾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成功比较简单点的资料~

郑成功生平介绍
[编辑本段]
郑成功(1624-1662年)
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效忠君国 抗击满清
[编辑本段]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郑成功最重要的盟友——晋王李定国

若说郑成功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与西南抗清领袖李定国的关系。

郑成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

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为他收服台湾,更是因为他顽强抗击清兵侵略,为南洋海外华人提供保护,创立“天地会”留下抗清火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后的“同盟会”。

史学界论述李定国与郑成功关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从他俩都坚持抗清,战绩远非其他抗清武装所能比拟,而且又书信往返,缔结为姻,故赞扬之词充塞史著,仿佛二人都是忠贞于复明事业、共赴国难的佼佼者。

但是,就历史事实而言,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研究郑成功起兵以后的整个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对峙,国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鉴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在政治影响上也无法同明、清两个并存的政权争夺民心(包括官绅),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两方谁能让他独断专行,或者说割地自雄,他就奉谁“正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不愿成为“槛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总之,只能“遥奉”,不能“受制于人”。这就是他和后来的郑经一贯提出的“比于高丽”的思想根源。

清廷多次招抚(郑方称为“和议”)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爵厚禄,决不答应给他以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做一个“明臣”。同样的道理,他的“始终为明”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在东南沿海,隆武帝遇难后,他“始终为唐”(张煌言语),对近在咫尺的鲁监国以客礼相待,而且极力设法使原属鲁监国的兵将听命于己。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

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明清之际最优秀的军事家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孙可望的嫉恨,无法在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回报是虚应故事,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成功对广东潮州地区一直非常重视,这是郑氏家族军粮的主要来源地。郑鸿逵和郑成功多次进兵潮州原因就在于此。但他的意图却是希望把潮、惠地区据为自己的粮饷、兵员补给地,而在郑军和永历朝廷之间最好是留下一片清方管辖区,打掉这座隔火墙对郑氏集团不利。于是,他在李定国心急如焚的情况下,一味采取拖延推宕的策略。上面已经说过,李定国部署二次入广战役在半年前就已经把预定的会师日期通知了广东义师,决不可能不通知指望在全局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郑成功。

四月间定国在高州派遣的使者到达厦门后,郑成功正同清方“和谈”,将使者软禁。八月才派李景为使者来到定国军中,定国的回信中说“兹不谷已驻兴邑”(广东新兴县),据为定国治病的陈舜系记载,他在八月十六日随定国大营往广、肇(新兴属肇庆府),可以证明这封信写于八月十六日以后,信中所说“五月至今,所待贵爵相应耳”,是说他四月派出使者预料五月可得回音,不料等到八月,成功使者才姗姗来迟,带来的消息又不明确。定国的回信除了明显地流露出不满情绪,仍抱有会师的极大希望,“慎勿然诺浮沉,致贻耽阁。要知十月望后,恐无济于机宜矣”,真可谓语重心长。

从《先王实录》中得知,李景和定国使者携带复信返抵厦门不迟于九月初三日,“藩得会师二书,即欲调兵南下勤王。以虏使在泉,令差暂住金门”①。然而,他偏要拖过定国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师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师南下,与晋王(是时李定国尚未封晋王)等会师勤王。委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提调军中一切机宜;委右军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率兵数万、战舰百只,“克日南征”,同时派官员林云琼赍勤王师表诣行在,并持书会晋王等(定国时为安西王),书云:“季秋幸接尊使,读翰教谅谅,修矛戟而奏肤功,大符夙愿。……兹叠承大教,宁忍濡滞以自失事机?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伐而未利于南征。……即欲遣师南下,与贵部共取五羊,缘风信非时,未便发师。……兹届孟冬,北风飙起,即令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等统领,扬帆东(?)指,虽愧非顺昌旗帜,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师攻其三面,陆师尽其一网,则粤酋可不战而擒矣。”①

郑成功这次出军有几点很值得注意。第一,郑成功自起兵以来凡遇重大战役都亲临指挥,这次入粤之战对南明和清方都关系重大,西线是安西王李定国任主帅,给他的信中又反复强调了会师广东的战略意义,如说“粤事谐而闽、浙、直争传一檄”,那么,他为什么不肯亲自统军西上呢?惟一的解释是他已有卸责于下的准备。第二,郑成功在众多将领中选择林察出任水陆师正提督可谓独具慧眼,永历朝廷初立之时正是这位林察拥立绍武政权,大打内战,这时让他统军接应永历朝廷的主力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最佳人选”。第三,郑成功是一位久历戎行的统帅,在给其弟世忠信中也说自己“用兵老矣”,何况郑军同清军作战时几次因救援不及时而失城丧师,他当然明白“胜负之际,间不容发”的道理,那么,他在九月初收到定国谆谆嘱咐的十月十五日为郑军到达指定位置的信后,为什么要拖到十九日才调集官兵“克日南征”呢?第四,郑成功自上年就已知道李定国东西夹攻,一举恢粤的计划,其间定国还再三遣使催促他领兵接应。

在帆船时代里,海上航行受季候风影响较大,无疑是事实。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郑成功没有出兵决不能用“风信非时”来解释,否则,郑、李使者又怎么能往来海上?何况,上年(1653年)六月至八月郑成功曾经率领舟师南下潮州、揭阳;下年(1655年)八月郑成功又曾派舟师南下广东,九月占领揭阳、普宁、澄海三县,证明秋季并不是不可能南征。退一步说,顺治十年(1653)李定国计划次年东西合攻广东之时,具有丰富海上经验的郑成功如有会师诚意,也应当把海上用兵的最佳时间通知李定国,以便定国确定东西会师打响的月日。明眼人不难看出郑成功的态度暧昧。第五,最引人注意的是,郑成功派出的援师行动极其缓慢,有大造声势之形,无实际作战之心。

从清方档案来看,十月初一日郑成功发牌调集兵将,部署南征事宜;初四日他亲临铜山(今东山县)视察兵丁、船工,“授辅明侯林察为正提督,闽安侯(周瑞)为副提督,管辖一百艘大船,派往广东与西部贼兵会合”①。十月二十二日,清广东水师副将许龙报告,“上游有数百只船集结,闽安侯周瑞、辅明侯林察有率兵南下之势。盖于二十三、二十四日起程,有言去碣石,有言去广东”。十一月十九日,林察部泊于南澳扎营,“商议军务”。铜山距南澳不过百里,郑成功信中说“兹届孟冬,北风飙起”,正值顺风,一天可到。郑成功十月初四日在铜山阅兵命将,一个半月之后才停泊南澳扎营商议什么军务。又过了一个星期即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林察等率领的舟师三百余艘进至广东海丰磡寨村(当即瞰下寨,在海丰县南海滨)。十二月初五日,林察领船只四百余号、士卒三万余众进抵平海所(今惠东县平海)。同月十四日林察派出一队白艚船驶抵大鹏所(与平海隔大亚湾)征输村寨粮米,在这里遇着了广东沿海义师李万荣、陈奇策的队伍,据清方侦察,李万荣曾以猪、酒犒劳郑军。十五日,林察等部乘船三百余艘驶至佛堂门外(在虎门南面二百余里处,距广州四百余里)①。

上文已说过李定国在新会战败的日期是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林察所遣部分船只到大鹏所同李万荣、陈奇策义师相遇的那一天。当时李万荣等只知新会正在激战,不可能知道定国败退,几乎可以肯定是由于他们的极力劝说,林察才在一天内即从平海进至佛门堂。大约几天之后,他们必定从广东义师处得到定国大军战败急速西撤的消息,在海面观望了很长时间(其中必有派人向郑成功请示之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返回厦门。

明、清双方留下的档案和记载都表明,郑成功虽然派出了军队,却没有参战意图。清闽、粤两省高级官员非常注意郑军动向,向朝廷报告林察等南下的日期和活动颇为详细,却没有任何交战之事内容,也就是说林察、周瑞部决不是遭到清军阻击不能早日到达定国指定位置;从十月初四日到十二月十四日磨蹭了两个月零十天才驶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鹏所村寨征收粮食,而杨英记载林察、周瑞出兵时,他以户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议”计发行粮十个月,可见也不是由于粮饷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释就是郑成功在命将时即已亲授机宜:不可假戏真做。这一判断不仅可以从上述郑军处处拖延时日上看出,从清方档案和郑方纪载中也找不到任何作战痕迹,给人印象似乎是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南海旅游,对组织这次改变明、清战局的战役的李定国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手段,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台湾外纪》卷四记林察、周瑞返回厦门后报告“舟师次虎头门(即虎门),侦知李定国战败,梧州失守,不敢进兵,还师”。郑成功玩弄权术,责备林察、周瑞等“勤王入援,君命原无俟驾,逗遛观望而回,朝典何在?尔等合心畏避,当尽正罪”。随即下令将周瑞“削职夺爵,解其兵柄,永不叙用”;林察等人降级有差。在给李定国的信里写道:“客岁蘧使遥来,同仇同袍之订,甚符夙心。用是敿干敹胄,大集楼船,方刻程期,而敝员李景复以台命至,展读再四,知殿下内急君父之忧,外切仇雠之痛;不佞恨不能征帆悠忽,直扫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舆。讵意船师未到,而大师已先班回数日。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者,细讯其故,盖以骄兵致挫。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会师,又不能奋图后援,实与有罪焉。已将水陆各将,审定功罪,乃知依违不前者,闽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责,革职闲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①

郑成功对南征诸将的处理和复李定国书是大有讲究的。1654年能否实现东西合击,奏捷广东,直接关系着永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郑成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决不至于看不到这一点。他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把关键性战略意图未能实现等同于一般战役的胜负,可说是官样文章。信中首先批评了李定国“骄兵致挫”,然后才谈到自己的舟师“逗遛”、“依违不前”,意在把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对方。我们不能说李定国没有犯过骄傲轻敌的错误,但是新会战役的失败却决不能说成是定国“骄兵致挫”。

在人员处理上,郑成功治军之严,在历史上很著名,惟独对这次对南明有决定命运意义的战役中逗留不进的将领却轻轻发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将,郑成功却把“依违不前”的罪责加在副提督闽安侯周瑞头上,原因是林察为郑氏嫡系将领,周瑞原是鲁监国将领,亲疏之分显而易见。顺便说一下,郑成功的跋扈自雄在致定国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按明、清制度大将专征时皇帝授予的最大权力仅限于副将以下违反节制可以不经请旨以上方剑处斩。周瑞位居侯爵,成功信中说“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国之主的口气。总之,南征之役无功而返是按照郑成功自己的意志行事殆无疑义。

综上所述,1653—1654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役,是南明中兴的最后一次机会。定国计划的重点是联络郑成功东西合击,配合广东各地义师首先全歼广东清军,再展宏图。在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义师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于郑成功志不在此,终于功亏一篑。广东义师为了实现定国的战略意图表现的积极性颇足称赞。在定国新会战役失败之后负责联络广东义师的明两广总督连城璧仍然为这一东西合击战略奔走呼号。他在1655年六月给永历朝廷的奏疏中呼吁:“所望西师迅发,闽帆再扬,而臣与辅臣郭之奇一鼓再鼓,乘敌之疲,用我之壮,粤东不足平也。”①次年(1656,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七月,连城璧又在疏中说他联络的粤中义师“坚处海滨,……枕戈以待王师重来,与闽师期会,收前此未济之功”②。由于李定国在新会战役中兵员器械损失较大,又急于赶赴安龙迎接永历帝入滇,顾不上粤东战场了。大好良机付之东流,曷胜浩叹。



东进台湾
[编辑本段]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乾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湾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传说被郑经害死。康熙皇帝题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国立台湾博物馆藏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俨,诣明末大儒钱谦益时受字大木。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荷兰等西洋国家根据“国姓爷”的闽南语发音Kok-sèng-iâ,称之为“Koxinga”。 郑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将,父为海盗出身的南明将领郑芝龙,母为日本人田川氏。郑成功籍贯福建泉州石井(现拆分为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他在郑芝龙投降建虏而被俘虏后,领军和建虏对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势力,期间一度以大军包围金陵,但功败垂成。他并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并接收其领地,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史称明郑时期。
  编辑本段生平
  少年时期 台湾台南郑氏家庙
  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成功小学校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 隆武时期 1645年大明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 郑成功画像
  当年七月改元“隆武”。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隔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元年(1645年),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隆武帝赐国姓。这就是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郑肇基因为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兵将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建虏的决心。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却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 起兵抗清 郑成功势力范围示意图
  郑成功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城,清军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军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大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正,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朝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永历三年灭亡。 永历三年(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后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潮州之役 郑成功
  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大明的官方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土皇帝;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建虏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于永历二年时就已随李成栋反清,但其曾经袭击施琅、郑鸿逵的部队,也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成功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郑军为难,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建虏亦再次攻入广东,使得郝尚久在潮州处于背腹受敌的情形,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引清军进入潮州城,一同对抗郑成功。郑军围困潮州城长达三个月,除了久战不克、士气低落,亦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夺取厦门 永历四年(1650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厦门失守 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军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永历帝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 郑成功
  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另一方面,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永历五年五月,郑成功麾下大将施琅处决郑成功手下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使得郑成功决定诛杀施琅一家。施琅在友人帮助下虽逃过一命,但父亲、亲弟都被郑成功处死,从此与之结下深仇。施琅逃离厦门后,决定再次向大清投降。 漳州、海澄之役 永历五年(1651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郑成功,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永历六年(1652年)一月,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 郑成功塑像
  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朝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永历六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固山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 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 与清议和 清军两度大败后,于永历七年八月遣使与郑成功议和。郑成功见军队征战连年已然兵疲马困,也想借此机会筹措粮饷,稍事休养,于是便答应与清朝谈判。清廷拟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顿兵将;这样的条件不为郑成功所接受。 永历八年(1654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浙、苏地区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攻入长江,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为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永历八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永历八年十一月,清军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设六官、改中左为思明州 永历九年(1655年),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永历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军定远大将军和硕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泉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厦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将苏茂、黄梧、杜辉一起处死,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斩首苏茂一人,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为主。但是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情报组织洪门。1950年厦门市将市区改名为思明区,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长江、南京之役 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决定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隔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一时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永历十四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军将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收复和建设宝岛台湾 热兰遮城复原模型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前往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湾拥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的普罗民遮城。四月初一(1661年4月30日),郑军经由鹿耳门海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a,今台南赤崁楼)。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五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五月二日,郑成功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 《被遗误的福尔摩沙》书中插图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八日(1662年1月28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人终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1662年2月9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宜兰),南至琅峤(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现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爱新觉罗·玄烨当上清朝皇帝后,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燕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圆弧时期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永历十六年五月(1662年6月23日)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市)。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南明永历帝之正朔。后因降将施琅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内陆。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对此关注,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俨,诣明末大儒钱谦益时受字大木。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荷兰等西洋国家根据“国姓爷”的闽南语发音Kok-sèng-iâ,称之为“Koxinga”。 郑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将,父为海盗出身的南明将领郑芝龙,母为日本人田川氏。郑成功籍贯福建泉州石井(现拆分为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他在郑芝龙投降清朝而被俘虏后,领军和清朝对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势力,期间一度以大军包围金陵,但功败垂成。他并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并接收其领地,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史称明郑时期 .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中文名: 郑成功
别名: 郑森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日本九州平户藩
出生日期: 公元1624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 公元1662年6月23日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驱逐荷兰人,收复宝岛台湾
父亲: 郑芝龙
母亲: 田川氏(日本人)
爵位: 延平郡王

目录

简介
生平
诗词
官位
爵位
家族
对外关系
历史形象与评价
死亡
祀奉庙宇
相关影视
携保生大帝赴台简介
生平
诗词
官位
爵位
家族
对外关系
历史形象与评价
死亡祀奉庙宇相关影视携保生大帝赴台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国立台湾博物馆藏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俨,诣明末大儒钱谦益时受字大木。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荷兰等西洋国家根据“国姓爷”的闽南语发音Kok-sèng-iâ,称之为“Koxinga”。 郑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将,父为海盗出身的南明将领郑芝龙,母为日本人田川氏。郑成功籍贯福建泉州石井(现拆分为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他在郑芝龙投降建虏而被俘虏后,领军和建虏对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势力,期间一度以大军包围金陵,但功败垂成。他并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并接收其领地,建立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史称明郑时期。
编辑本段生平
少年时期 台湾台南郑氏家庙
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成功小学校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 隆武时期 1645年大明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 郑成功画像
当年七月改元“隆武”。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隔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元年(1645年),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隆武帝赐国姓。这就是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郑肇基因为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兵将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建虏的决心。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却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 起兵抗清 郑成功势力范围示意图
郑成功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城,清军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军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大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正,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朝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永历三年灭亡。 永历三年(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后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潮州之役 郑成功
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大明的官方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土皇帝;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建虏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于永历二年时就已随李成栋反清,但其曾经袭击施琅、郑鸿逵的部队,也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成功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郑军为难,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建虏亦再次攻入广东,使得郝尚久在潮州处于背腹受敌的情形,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引清军进入潮州城,一同对抗郑成功。郑军围困潮州城长达三个月,除了久战不克、士气低落,亦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夺取厦门 永历四年(1650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厦门失守 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军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永历帝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 郑成功
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另一方面,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永历五年五月,郑成功麾下大将施琅处决郑成功手下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使得郑成功决定诛杀施琅一家。施琅在友人帮助下虽逃过一命,但父亲、亲弟都被郑成功处死,从此与之结下深仇。施琅逃离厦门后,决定再次向大清投降。 漳州、海澄之役 永历五年(1651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郑成功,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永历六年(1652年)一月,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 郑成功塑像
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朝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永历六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固山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 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 与清议和 清军两度大败后,于永历七年八月遣使与郑成功议和。郑成功见军队征战连年已然兵疲马困,也想借此机会筹措粮饷,稍事休养,于是便答应与清朝谈判。清廷拟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顿兵将;这样的条件不为郑成功所接受。 永历八年(1654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浙、苏地区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攻入长江,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为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永历八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永历八年十一月,清军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设六官、改中左为思明州 永历九年(1655年),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永历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军定远大将军和硕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泉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厦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将苏茂、黄梧、杜辉一起处死,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斩首苏茂一人,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为主。但是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情报组织洪门。1950年厦门市将市区改名为思明区,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长江、南京之役 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决定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隔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一时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永历十四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军将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收复和建设宝岛台湾 热兰遮城复原模型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前往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湾拥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的普罗民遮城。四月初一(1661年4月30日),郑军经由鹿耳门海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a,今台南赤崁楼)。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五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五月二日,郑成功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 《被遗误的福尔摩沙》书中插图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八日(1662年1月28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人终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1662年2月9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宜兰),南至琅峤(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现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爱新觉罗·玄烨当上清朝皇帝后,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燕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圆弧时期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永历十六年五月(1662年6月23日)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市)。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南明永历帝之正朔。后因降将施琅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内陆。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对此关注,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编辑本段诗词
郑成功是一代儒将,不光写得一手好字,诗词也写得极好,可惜英年早逝,传世之作极少。春三月至虞谒牧斋师同孙爱世兄游剑门 西山何其峻,嘎岩暨穹苍。 藤垂涧易陟,竹密径微凉。 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 乔木倚高峰,流泉挂壁长。 仰看仙岑碧,俯首菜花黄。 涛声怡我情,松风吹我裳。 静闻天籁发,忽见林禽翔。 夕阳在西岭,白云渡石梁。 嗽腭争峡虮,青翠更苍茫。 兴尽方下山,归鸟宿池傍。 越旬日复同孙爱世兄游桃源涧 闲来涉林趣,信步渡古原。 松柏夹道许,瞻盼无尘喧。 清气荡胸臆,心旷山无言。 行行过草庐,瞻仰古人园。 直上除荆棘,攀援上桃源。 桃源何秀突,风清庶草蕃。 仰见浮云驰,俯视危石蹲。 拭石寻旧游,隐隐古迹存。 借问何朝题,宋元遑须论。 长啸激流泉,层烟断屐痕。 遐迩欣一览,锦缔罗江村。 黄鸟飞以鸣,天净树温温。 远色夕以丽,落日艳危墩。 顾盼何所之,洒然灭尘根。 归来忘所历,明月上柴门。 孟夏草木长,林泉多淑气。 芳草欣道侧,百卉皆郁蔚。 乘兴快登临、好风袭我襟。 濯足清流下,晴山绿转深。 不见樵父过,但闻牧童吟。 寺远忽闻钟,杳然入林际。 声盈白云飞,谁能窥真谛? 真谛不能窥,好景聊相娱。 相娱能几何?景逝曾斯须。 胡不自结束,入洛索名妹。 《复台》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断,不信中原不姓朱。
编辑本段官位
宗人府宗正协理宗人府事 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 御营御武副中军勋戚、总统御营军务 招讨大将军
编辑本段爵位
忠孝伯- 受封于隆武二年三月(1647年) 威远侯- 受封于永历二年十月(1648年) 漳国公- 受封于永历三年七月(1649年) 延平王- 永历帝于永历八年八月(1654年)敕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谦辞不受。九年四月(1655年)永历再次下诏并赍延平王册印至厦门,郑成功乃不再推辞受封为延平王。[10] 潮王(辞未就)- 永历帝于十一年十一月(1657年)敕封郑成功为潮王,郑成功谦无功辞不敢受。 潮武王(追谥)-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四月郑克塽追谥其祖父为潮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

中日混血,南明小朝廷的核心,民族英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扩展资料 1、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经过7年设计研发,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的首架机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总装下线,公开亮相。 2、世界首颗 “量子卫星”发射升空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

郑成功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
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郑成功率部进入台湾后,严以治军,下令不许骚扰高山民族,不许侵占高山民族的耕地。还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区设乡塾,送子女入学者可减免赋税和徭役。

外国历史上人治成功的例子
人治必定人亡政息,从来没有完全成功的例子。一定要说,只要举几个 君士坦丁大帝,东罗马开国皇帝,他雄才大略,气吞山河,在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里,统一了思想,创造了盛世,临死前颁布《米兰赦令》,接受基督教洗礼,为基督教在西方1500多年的思想统治,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巨大成就
社会: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

关于郑成功的资料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

新中关国科学技术伟大成就有哪些
(1)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40)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赴...

好的方法更有助于成功,大禹是如何巧妙“治水”的?
在勘测的过程中,大禹亲眼所见当地百姓深受水灾之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看到民众眼里的挣扎与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坚定了不治水灾不言归家的决心,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为曾见过他刚出世的儿子。 最终大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驯服了咆哮奔腾的黄河,使其平缓地流入渤海,黄河沿岸的田地皆成为了万亩良田,百姓...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简短点。
2、建成了一大批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平的工程: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宝钢、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 。3、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4、科教文事业蓬勃发展。5、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6、人民思想也同时得以解放。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

沉睡的巨龙,中国至今的各种伟大成就归功于哪些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部分内容,所以两者在一起选择时,选择B。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

我国科技发展上的成就有哪些
(1)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历下区19884817330: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将领) - 搜狗百科
姓扶己酮:[答案] 郑成功 (1624~1662) 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石井乡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父郑芝龙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一作翁氏)为妻.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在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

历下区19884817330: 谁知道郑成功的资料? -
姓扶己酮: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历下区19884817330: 郑成功的个人简介(要短)
姓扶己酮: 郑成功(1624-1662年),座驾:闪电追风马,兵器:龙泉剑,经典之战:收复台湾 . 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历下区19884817330: 有谁知道郑成功的资料?
姓扶己酮: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汉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于公元1624年8...

历下区19884817330: 郑成功的资料 -
姓扶己酮: 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幼名福松,因受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故世称“国姓爷”,又因受永历帝封延平王,故也称“郑延平”,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母亲的故乡日...

历下区19884817330: 关于郑成功的资料 -
姓扶己酮: 民族英雄郑成功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

历下区19884817330: 郑成功的主要事迹 -
姓扶己酮: 国姓爷忠孝始终两全东都瀛海泣血持父之志收复大员矢忠不贰含孝九泉无私无愧无遗无憾勿疑勿忘对藩主郑成功的看法——瀛海雄师辟疆土、秉承父志扬霸业、矢忠不贰作孝臣、旷世英豪千古颂、永垂不朽代代传对国姓爷郑成功的看法—抗清驱...

历下区19884817330: 郑成功
姓扶己酮: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俗称“国姓爷”[1].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曾...

历下区19884817330: 谁有郑成功的资料? -
姓扶己酮: 郑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人,民族英雄.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