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作者&投稿:索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曾国藩甘愿称臣的原因有四;一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二是当时曾国藩兵力不足;三是清政府有意识地钳制;四是列强不会坐而观之。
曾国藩虽说是湘军统领,但是他并不是一位武将,而是一个文臣。自古以来领兵造反并成功坐上皇位的大多都是武将。而文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身后名的顾虑,很少会出现反叛现象。曾国藩乃是文臣受儒家君君臣臣,伦理纲常的影响,对起兵作反,那是根本不会考虑的。

当时曾国藩手握湘军,华军以及楚军,共计40万余人,但是曾国藩只有名义上的统辖权,真正归他管制的只有10万余人。如果曾国藩举旗造反,这剩余的30万人究竟是会跟随曾国藩的步伐,还是摄于满清威势不敢动作或是干脆背后一刀,都是未知数。在这样兵力不足,环境不明的情况下,起兵作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

况且当时朝廷派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并不是没有想过这样的情景。所以清政府早早的便对此作了打算,在长江上下游都部署有清政府直属军队。虽说名义上是配合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但实际上也有钳制曾国藩军队的目的。如曾国藩稍有异动,这两路大军上下夹攻,任谁都无法承受。

再来说一说国际形势方面,国际列强都愿意保持清政府执政,所以纷纷站在保护清政府的立场上。如果曾国藩造反,造成中原地区发生战乱,这样并不符合国际列强在华利益。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国际列强肯定会对清政府伸出援手。
如此,即便是手握重兵,且有实力称帝的曾国藩,不愿意造反称帝,反而屡屡向朝廷表示忠心,最后才能功成身退,没有被清政府卸磨杀驴。

其实在当时的处境中曾国藩造反并没有像我们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曾国藩自己心里面其实是不想造反的,他一直以忠君爱国来标榜自己,另外清政府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的脆弱,也有一直监视着曾国藩的动向,而且湘军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曾国藩来指挥和管辖的,还有左宗棠的一部分,左宗棠跟曾国藩是有矛盾的。

不得不说曾国藩是有实力称帝的,以他的才华和能力足以取代清帝。曾国藩的学生曾经问曾国藩:老师这江南的半壁江山,您有意取代之吗?曾国藩当场暴怒,训斥他的学生: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曾国藩的弟弟也曾经试探过他,也被曾国藩驳回了。

并且在战争过后,曾国藩就立马解散了湘军,他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他是十分忠心的。所以在他自己的心里面是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的。湘军在当时确实是清朝战斗能力最强的队伍,可是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的队伍了,若是曾国藩有一丝想要造反的意图,那么监视曾国藩的官员会立马禀告,然后其他的军队就会联合起来打压,这样的局面对于他来说是十分的不利的。

左宗棠也是湘军的重要领导人物,湘军有一大半的势力在他那里,左宗棠同曾国藩之间有很大的矛盾,纵然左宗棠不会阻挠曾国藩,但是也绝对不会让自己的湘军去支援他。这样一来,曾国藩就没有很大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一部分。所以这样看来造反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前言:按正常思维来说,曾国藩手握三十万湘军,实力雄厚,当时的大清朝,朝局动荡,内忧外患,八旗子弟组成的八旗军,军心涣散,战斗力低落,八旗子弟们整日遛鸟赌博下窑子,可以说此时曾国藩只要振臂一呼,扶汉驱满,率军拿下南京,顺势一路北上直取北京,推翻满清还是有机会的,既然有机会推翻满清,有机会自己称帝,我什么曾国藩宁愿一生为臣呢?是不是有着其他的原因呢?

一,曾国藩到底有没有足够实力推翻满清呢?答案是有的!

作为曾国藩来说,完全有足够实力在当时动荡的朝局下顺势成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因为湘军号称拥有军队三十万,战斗力极强,在之前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是立下赫赫战功,在当时湘军在大清朝各军序列里排名前列。

原因之二:自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针对汉人的一些政策导致汉人与满人积怨已久,反清复明可不单单是汉人的口号,而是付诸于行动的,而曾国藩是恰恰是汉人,只要曾国藩愿意,振臂一呼,反清复明,驱除鞑虏,匡扶汉室,此义举,此大业相信会得到很多人支持。

二,那么既然已经具有称帝的实力为什么还甘愿一生为臣呢?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自古以来,造反也好起义也罢,讲究时机,作为曾国藩,时机也正好,当时清政府时局动荡,各地民怨四起。曾国藩起兵口号也有了,驱除鞑虏,匡扶汉室,军队也有了,三十万湘军,为什么不愿意动手呢?其实曾国藩也算是聪明的,表面看来军队有了,人心有了,但是要顺势起兵,还差很多,很难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第一,清政府对于汉军湘军的使用策略是既用且防。

作为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军,曾国藩的湘军在战斗中渐渐壮大,实力不断扩充,这些,清政府统治者是看在眼里的,以汉制汉,湘军是必须要用的,但是随着它的壮大,大清朝廷对这支湘军防范心越来越强,疑心越来越重。湘军打下南京之后,清政府阿便做了相应部署限制湘军,比如江宁将军富明阿入驻南京城,镇江驻扎了冯子材绿营军,蒙古铁骑僧格林伈部也已经南下。

第二,湘军虽然号称拥兵三十万,但是派系众多,内部矛盾激烈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曾国藩占了,大清朝局动荡,正是乱中争夺天下的时机,人和呢并没有占?三十万大军里,曾国藩的嫡系只有吉字营和水师,其他各营军队,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并不一定听从曾国藩调遣,到时候,一旦曾国藩高举反清义旗,估计军中反对者不少,还没出战自己内部先乱,怎么取胜。

结束语:利弊上文分析的很清楚了,趁势起兵,看似条件成熟了,当时清朝朝局不稳,自己又有雄兵三十万,打上反清复明旗号便可以得到广大百姓支持,实际上呢?朝廷对于湘军早就有了防范,既用既防,刚取得胜利就布置富林阿冯子才僧格林伈等军队严密监防,加上自身三十万湘军又派系林立各自为政,试问该如何反清如何造反?这种情况之下,本身就深受儒家思想,忠君卫道的曾国藩主动选择了削军减俸的策略,来缓解朝廷对他的疑虑,可以说曾国藩不选择臣势起兵,甘愿一生为臣也算是正确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在曾国藩时代,虽然腐朽的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但是还没有到了行将崩塌的地步,所以并不是推翻大清的好时候

曾国藩对朝廷的忠心。即使他再有实力,也抵抗不了他不想称帝的那颗决心。

因为曾国藩虽然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但是曾国藩本人信奉程朱理学,也就是提倡忠君卫国,所以即使他有实力称帝,思想上也没有想过反大清。

首先是儒家思想长期在曾国藩思想上形成的的忠君报国思想
其次是手下虽然有实力,但一旦反朝廷未必会有人响应


同样是手握重兵,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直接造朱元璋的反?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另外,唐朝与明朝分封制度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朱棣无法学李世民。单论军事实力,朱棣其实并不比李世民弱,毕竟他手握重兵,镇守边境,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明朝的皇子分封制度与唐朝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让他很难迅速政变成功,夺取皇位。众所周知,李世民...

手握重兵的吕光,为何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自立为王?
不仅如此,就算不是开国皇帝,也没有几个帝王能够允许自己卧侧之塌有他人酣睡,因而朝中掌有实际兵权的武将们,都是历朝历代皇帝重点防备的对象。但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将军,在职的时候能够手握重兵得到皇帝信任,他的势力之大,甚至能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听到皇帝去世,直接自称为帝,这个人就是后凉...

蒙恬明明手握30万重兵,为何甘愿被赐死,也不敢反叛?
你自己想想你应该受什么惩罚吧。”蒙恬面对这种情况,知道自己肯定是逃不了要被赐死的命运了。但此时他是手握30万重兵的一方豪强,如果要起兵反叛的话胜算也是有的,但是蒙恬家族三代为大秦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忠心耿耿,蒙恬为了不辱没自己的家族声誉,也不敢有反叛的念头,最后还是服毒自杀了。

溥仪明明手握百万部队,为何还要退位,而不是奋力一搏呢?
这其实是由于他心中很清楚,在当时那样的一种状态之下,他已经处于穷途末路的状态了,所以说即使手握百万大兵,他也不会轻易的去进攻。其实在傅仪他当时所面临的那一种状况是让人感到非常的感叹的,他当时在继位的时候,由于年纪比较的小,所以说他其实就是一个表面上的皇帝,实际上的政权并没有真正的...

李渊为什么还会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可是却一直都让李世民统领重兵,这也是为了让唐朝更加稳定。李渊字叔德,出生于官换世家。但是李渊小的时候十分可怜,他父亲早早就去世了,家里面只有母亲照顾着他。而李渊十分喜欢舞枪弄棒,又酷爱军事。于是母亲便找来很多军事方面的书籍。李渊长大后更是很有想法。他的梦想就是为朝廷出力,成为国家有用的人。后来遇见...

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都是李建成,那他为什么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呢?
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居然没有上前线统帅唐军作战的经历,在建立唐朝以后李渊除了游山玩水就是与后宫佳丽寻欢作乐生孩子。而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九岁,又是嫡长子,李建成老成持重,仁厚孝顺,政治军事才能不亚于李世民,李渊选择李建成作为继承人作为储君可谓顺理成章,那李渊为什么要让李世民手握重兵呢?原因...

历史上手握重兵,完全可称帝的将领,最终却被赐死的有哪些?
他更是率兵北上,打得匈奴规规矩矩,不敢越界。但是当秦始皇死后,赵高因为个人恩怨,想要矫诏将蒙恬和公子扶苏一并赐死,扶苏死后,蒙恬对于皇帝的命令非常怀疑,而皇室根本不准他怀疑,逼他自杀。而无论是岳飞还是蒙恬,他们本来都是掌握重兵,如果想要自立为帝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却都被奸人害死。

投降满清的吴三桂,为何又在康熙帝时期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
康熙帝登基之后决定要削蕃,首当其冲便是吴三桂,这让吴三桂不得不铤而走险,利用自己是前朝旧臣的身份揭竿起义。吴三桂原本是明朝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清军来犯的时候,奉命驻守山海关,但却在紧急关头投降清军,开关将他们放了进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一度被称为叛臣。清朝建立之后为了表彰吴三桂的功劳...

于谦手握重兵,完全能制止夺门之变,为何却选择坐视不管?
1430年时任皇帝的明英宗因为没有向权势滔天的宠臣献礼,所以他被朝中的乱臣贼子们冤枉下狱。所以英宗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失去了肱骨之臣的支持。后来在1449年的时候,一场土木堡之变又把英宗掳走了。朝中大臣本来就对英宗抱有不满的情绪,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把他赎回来,而是转头就拥立了英宗的弟弟代宗...

纸上谈兵的故事
而且上党地区自来是天险,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会有人向赵王献谗。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你决战,胜负当在伯仲之间。败则,吾家不存。胜则,冲天之功,必为赵王忌惮。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赵王求赏,置办家业,替子弟求封;而你须孤身出征,家中子弟尽留邯郸,以此示你...

龙口市13575041499: 手握重兵的晚清曾国藩,为什么履次拒绝称帝 -
郝潘复方: 其一,基本盘不足曾国藩的基本盘并不大,攻下天京之后,曾的湘军嫡系不过10万左右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是自成一体,和湘军不是一条船上的,曾起兵,他们会怎么样?而且湘军当时有钱了,军心散了,下面的士卒都不想打仗了更何况要北上的话,缺乏骑兵其二,缺乏理论基础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当时的口号只是为了保护清王朝,要是这时的曾国藩自己称帝的话,定会落得个众矢之的的下场.考虑到大局,曾国藩只得放弃帝王的想法

龙口市13575041499: 重兵在握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四次拒绝称帝呢?
郝潘复方: 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曾说他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曾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

龙口市13575041499: 曾国藩一生中四次拒绝称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郝潘复方: 曾国藩主观上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曾氏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满清历代都不多见,这显然与皇家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对满清皇朝,曾氏心存感激. 此外,曾氏客观上也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

龙口市13575041499: 郦老师您好,曾国藩确有实力称帝清军的战斗力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暴?
郝潘复方: 曾国藩不造反,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性格、信仰与思维习惯都有影响,最重要的是个人理想,他想做圣贤,而非英雄……

龙口市13575041499: 曾国藩是如何证明自己的实力的?
郝潘复方: 曾国藩把与别人钩心斗角的精力都用在了团练上,终于以一支相对强大的正规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