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作者&投稿:穆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做出的很多种行为,可能就无法自己控制。往往在实际之中,一些无意的行为就变成了攻击性行为。导致了伤害的出现,但是幼儿还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等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等。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先天的遗传
性格是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从生物学的方面来说,是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幼儿的生理特征。有的幼儿出生开始就是容易急躁,这样的幼儿长大遇事稍有不顺就容易大发雷霆,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自我胜任感和重要感
自我胜任感低就会自我否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担心拒绝从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除攻击性行为。其次是重要感,许多幼儿感觉到自己被他人忽视的时候,就想要引起重视和注意,往往攻击性行为就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注意,于是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就包括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自身性格,家庭教养方式。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氛围温暖和谐中成长的幼儿,较家庭关系紧张中成长的幼儿对待他人的态度更加的友好,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身心受到潜移默化,也会渴望家庭之外与他人的友好和谐相处;其次是家庭主要成员的性格,多指父母的性格。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许多行为,处事方式都是在幼儿眼里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
幼儿在很多方面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才能够矫正幼儿的心理素质,这样才不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父母很多行为不要在幼儿面前表现,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高,所以后期就容易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为了幼儿的健康发育,还是多考虑如果让宝宝发育好的问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
(一)社会环境
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电视、游戏和书刊等。这些因素对幼儿行为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
1.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儿童接触的传媒主要是电视,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儿童提供了攻击样板,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放松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把攻击性行为合理化、经常化,降低了对暴力的敏感性。经常观看有暴力行为的电视节目的儿童,易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游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今的孩子很小就学会了使用电脑,很多电脑游戏的主题都是战争、搏斗、暴力厮杀,这些暴力内容作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榜样,激活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联想,增加了儿童的敌对性和焦虑感,鼓励了攻击性行为,助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从而增加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及发生频率。
3.书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书刊的诱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报刊和杂志,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或助长其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环境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幼儿的发展影响也不同。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在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很多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他们更加宠爱孙儿,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和放任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让孩子看书、学习,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却因太过自由便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有的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任其自由发展。对孩子缺少关心和重视,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会表现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三)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习性学家劳伦茨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
1.活动资源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幼儿园都将班级限制人数,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过多,但游戏活动资源空间有限,同样的玩具不能人手一份,幼儿之间很容易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幼儿园活动场地的大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狭窄的活动空间会使幼儿感觉压抑,彼此间的碰撞机会多,发生争斗的几率也会变大。
2.同伴之间的影响。幼儿生活在集体环境之中,同伴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比如班上有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幼儿,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很霸道,和他玩在一起的小朋友就会认为他很厉害,便跟着他一起欺负其他小朋友,认为自己的行为很男子汉。使那些本来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开始模仿那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3.教师教学态度与方法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活动场所,师幼间、间伴问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若教师对幼儿在教学生活上教育不当,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平常的教学中,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草率安排教育,游戏活动,就会激发幼儿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没有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没讲清游戏规则等,幼儿就会发生争抢行为。教师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时,会采用一些“看谁先回到座位上”、“看谁做得最好”等语言,不经意间强化了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则认为这是一种学习与竞争的方式。比如幼儿为了成为最快回到位子上的小朋友,便在奔跑过程中故意推倒其他小朋友。   
另外,教师对幼儿的消极评价,也会间接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教师在对攻击性强的幼儿几经教育不见成果的情况下,就会失去信心,往往认为“这孩子就这样,没法改变了”,对其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甚至还为这样的孩子贴上“攻击性强”的标签,在老师的影响下其他幼儿也会认为“他是个爱打人的孩子”。当其他幼儿带着“偏见”与这样的幼儿交往时,往往就会引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社会环境策略
从媒体源头消除负面影响。大众传媒在带给儿童美和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接触到了许多不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因素。因此,社会应抵制大众媒体为幼儿带来的这种不加限制的暴力节目,应多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着想,播放一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电视、电影和动画节目,用积极向上的节目为幼儿展示亲社会的行为品质。
(二)家庭环境策略
家长应运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设一个奖惩分明的家庭环境。
1.家长明确对孩子的教养责任。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祖辈,在潜意识中忽视对孩子的教养义务,这是不对的。即使家长再忙也应该多花时间陪孩子,关心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两代人的教养态度保持一致。父母祖辈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孩子哭闹发脾气时,祖辈出于溺爱,而经常迁就保护孩子。这样即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正确也没用。因此,父辈祖辈应经常沟通教养方式,努力做到和谐一致。
3.培养幼儿的爱心和采取轻微惩罚相结合。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与爱心可以有效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家长可以通过有关文学作品的讲述或与孩子一起进行种植花卉、饲养小动物,绘画、音乐、亲子游戏等等方式来让孩子切身感受生命的珍贵,萌发同情心与爱心。另外,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可以采取轻微惩罚。对较容易与别人冲突的孩子,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如将他关在房间里思过、反省,直到其平静下来为止。家长应注意实施惩罚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在他人面前惩罚幼儿,避免伤害幼儿自尊心。
(三)幼儿园环境策略
1.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减少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教师应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幼儿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应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幼儿则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2.创造发泄情感的空间。幼儿在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时,攻击性行为就会经常发生。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分组活动时,多提供机会让此类幼儿当组长,这样既有约束力,又使其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里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的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3.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根据心理理论,移情就是体验到和对方相致的情绪反应,这是从根本上消除儿童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教师可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听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方法,强化有攻击行为儿童对被攻击者所承受痛苦的体验,从而提高移情能力,减少和防范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另外,群体的建立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幼儿生活在有良好情感气氛的群体中,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而且可以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心情舒畅,有安全感,从而消除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四、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崐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三、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形象、具体、直观的,加强幼儿的认识,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观看录相、表演、和孩子交谈等,设法让他们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在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四、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幼儿,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能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呀!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

  五、有了一些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

  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尤其幼儿意志比较薄弱,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尤其对幼儿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应循序渐进地解决,让幼儿在反复的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

  幼儿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哪些
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言语攻击 幼儿会表现出口头攻击行为,如直接说出侮辱或挑衅的话语,可能会嘲笑、讽刺其他孩子。这种言语攻击是幼儿之间人际冲突的一种表现。二、身体攻击 身体攻击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中较为直接和明显的一种,表现为打人、推搡、咬人等行为。这种攻击行为通常是由于幼儿想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
1.攻击人的行为:在2~3岁,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是暴怒发作和吵闹,以后逐渐变为违抗或拒绝服从成人的命令,推拉或动手打其他小孩。到学龄期后,攻击性行为更加明朗化,常以言语伤人,扰乱课堂纪律;对抗老师,恃强凌弱,威胁或恐吓他人;索要或抢劫财物,经常挑起打架残忍地伤害、虐待他人和动物,使用可能...

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较高。这可能表现在争夺玩具、游戏角色,或者因无意中造成伤害而引发的攻击,有时也可能是报复性行为。此外,活动空间的拥挤和游戏材料的不足也是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常见原因。2.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工具性攻击逐渐向敌意性攻击转变。在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较为常见,而...

简述幼儿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因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4)幼儿的攻击性...

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参考答案](1)幼儿发生攻击行为的频率较高。争玩具、争游戏角色、无意攻击、报复性攻击等,另外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2)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3)幼儿多是身体...

什么是儿童攻击性人格
预谋型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外界的人、事和物产生的攻击性行为,以获取和自身相关的利益。例如,幼儿对某一人物有长期强烈的负面情绪,为满足自身的报复心理故意对该人物进行造谣和污蔑,甚至损毁与该人物利益相关的事物。总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由于其身心发育的不健全而产生的。

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在幼儿早期,争吵、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4岁前,男孩和女孩发生踢打、哭叫的次数大致相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更具有攻击性。(2)攻击方式的变化。攻击行为的方式随...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经常性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攻击性的行为,这在幼儿时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形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专制心理:幼儿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充满占有欲,过分放纵他们的愿望,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家长过度宠爱,让幼儿产生目中无人的心态。当他们在外界遇到...

简述幼儿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因玩具和其他物品而发生的争吵和打架,这种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而非其他原因。2. 幼儿更多采用身体上的攻击,而非言语上的攻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尚未完全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或者在表达情绪时更倾向于使用直观的方式。3.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工具性...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 攻击性行为频繁发生:幼儿在未能满足需求或感觉权利受到侵犯时,可能会频繁表现出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行为。2. 身体攻击多于言语攻击:幼儿通常更倾向于使用身体动作来表达不满,如打、踢、咬等,而不是通过言语来解决问题。3. 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最初...

清水河县15188628104: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枞水金黄: 1、先天的遗传性格是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从生物学的方面来说,是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幼儿的生理特征.有的幼儿出生开始就是容易急躁,这样的幼儿长大遇事稍有不顺就容易大发雷霆,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自我胜任感和重要感自我胜任感低就会自我否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担心拒绝从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除攻击性行为.其次是重要感,许多幼儿感觉到自己被他人忽视的时候,就想要引起重视和注意,往往攻击性行为就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注意,于是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3、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就包括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自身性格,家庭教养方式.

清水河县15188628104: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枞水金黄: 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 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比如,上述“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中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清水河县15188628104: 小孩子攻击性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枞水金黄: 心理专家在咨询中,有时候会遇到让家长焦头烂额的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家人想尽了办法却不能奏效.这种情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 案例:浩浩两岁半了,与小伙伴玩时,经常发生咬人、打人的现象.浩浩的奶奶就轻轻地打他一...

清水河县15188628104: 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
枞水金黄: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

清水河县15188628104: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
枞水金黄: 幼儿攻击性通常是因为其愤怒没有得到科学的方式释放而产生的消极行为,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应该给予爱和理解,通过耐心的引导慢慢改善. 其次,孩子的恐惧也会引起其攻击性,所以要增强他的信心和安全感. 排除以上因素,就要归结于环境对他的影响,比如家庭父母的争执,他通常会模仿强者的一方的行为.再有就是电视暴力节目对于孩子的影响.

清水河县15188628104: 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
枞水金黄: 以下几种因素是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常见原因:(1)困难型气质特征这种儿童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冲动,自控能力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