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学前儿童常见的一般心理行为问题及保健

作者&投稿:段干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环境、教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有为数不少的幼儿会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里,出现或多或少的在情绪或行为上的轻微偏异。例如:情绪不稳、爱发脾气、任性、多动、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行为、敏感、多疑、胆怯、退缩、依赖性强等。这些在情绪或行为上的偏异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关心的往往是儿童的身体健康,除非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否则大多数家长不太容易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但等到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往往很难再矫正过来,因此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以预防为主。
儿童心理问题的界定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指处于6、7 岁以前的儿童行为在持续时间上和严重程度上偏离了大多数儿童的正常行为标准。关于儿童期心理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儿童心理内化水平很低,其行为异常可以视为心理异常所致。第二,没有妨碍到正常生活的程度较轻的异常行为不能视为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种类比较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自闭症
  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对幼儿的社交、语言、感知觉、认知等方面会产生全方位的严重影响的疾病。其产生原因很复杂,可能涉及到遗传、病毒感染、疾病、环境污染、辐射等。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
  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开口说话较晚,有的患儿甚至终生不语。患儿只能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别人的提问不能回答。如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患儿也会说:“你叫什么名字?”别人叫他的名字,患儿也不会做出应答。有的患儿不会运用代词:把“我的”说成“你的”。说话时很少看着对方,甚至把头扭过去。
  2.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与别人没有目光对视,没有与他人拥抱、亲吻的意愿;被爱抚时也不会表现出温情。不区分熟人、陌生人,对家人和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一样的。父母只是患儿生活起居的依赖,并非是情感的依赖,只有饿了才会找妈妈,然后又不理妈妈。经常独处,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看见别的儿童玩游戏,也没有参与的愿望或观看的兴趣。
  3.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儿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如玩弄自己的手掌、反复拍手、转圈等。很多患儿拒绝接受变化,行为刻板,如玩具一定要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回家要走相同的路线,一旦这些行为被制止,会出现敌意或反抗行为。
  4.兴趣狭窄、奇异
  患儿对周围事物不敏感、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其他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或卡通动画从不关注,反而喜欢一些单调乏味的东西,如会盯着旋转的电风扇一连看数小时,或对某个电视广告特别衷情,经常性地背诵某句广告台词。
  5.智力障碍
  在自闭症儿童中,智力水平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患儿智力正常,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有一部分患儿甚至在某个领域智力超群,远远超出其他正常人,堪称天才,令人惊叹。关于这一现象,目前心理学界还无法解释。

  矫正措施:
  1.行为疗法
  该疗法源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对于患儿病态、刻板行为不予关注,更不要制止,对于偶尔出现的意义行为马上给予表扬鼓励,及时强化,以提高意义行为出现的频率。
  2.宠物疗法
  即给患儿抚养一些宠物,这种方法是针对患儿的情感淡漠、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提出来的,患儿在抚养宠物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照顾小动物的责任,会逐步培养出他的爱心,使他产生爱的情感。
  3.艺术疗法
  艺术活动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宣泄人的负面情绪,如:绘画、舞蹈、音乐等,通过患儿所绘的图画可以反映他的潜意识内容,成为进一步治疗的重要依据;而音乐可以提高患儿的感知能力,训练他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患儿在音乐的激发下所产生的无意识反应也可以反映患儿内心的情感,有利于更好地观察了解患儿。
  4.游戏疗法
  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全身心的放松,游戏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还可以起到改善和促进作用。在游戏中可以模拟社会生活领域的真实情景,使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培养实际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技能,促进他们社会认知的发展,提升社交能力。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又称“幼儿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和活动过多为主要症状的心理发展障碍。其产生原因有:神经系统病变、母亲孕期高热、社会文化影响等。
  临床表现:
  1.活动过多
  在刚学会走路时,就以跑带走。手脚活动很多,总是忙个不停。不顾及场合、时间的乱跑、乱跳、大声喊叫,即使家里来了陌生人也是如此。如活动时,小动作多,坐立不安、身体扭来扭去,甚至来回走动,大声说话,干扰其他同学;不能很好地投入某一个游戏中,在多个游戏中挑来挑去。
  2.注意力不能集中
  很难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周围很小的声音或细微的事情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听别人说话时总是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不能复述别人刚刚说过的话,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废,不能自始至终把一件事情做完,往往在一件事情刚做没多久,就去做另一件事情。
  3.冲动任性
  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做事情很任性随意,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不知危险。如教学活动过程中突然大声吵闹;在大街上盲目乱跑,从不注意来往的车辆;不听从成人的劝告、教育等。
  4.学习困难
  理解困难,对教师的提问反应迟钝。计算或阅读时经常出错,不能完成作业。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有困难,较粗心,如:把“6”看成“9”,把“b”写成“d”,虽经多次提醒,依然如此。
  5.动作不协调
部分患儿的动作不协调,如:难以完成系鞋带、扣纽扣的活动,快速轮换动作较笨拙。走路或跑步呈“S”前进,难以直线前进。
  矫正措施:
  1.冷处理法
  对于患儿的大吵、大闹,满屋子乱跑,不要呵斥或打骂,也不要给予目光上的关注,成人依然做自己的事情,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样会让患儿觉得没有意思便会慢慢安静下来,等到患儿安静下来,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2.教育示范法
  成人可以在患儿面前大声地演示自己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比如:“我先做第一题,第一题是计算题,我先认真地读题,2+3 等于多少,我想一想啊,两个苹果加上三个苹果,一共是五个,所以2+3 应该等于5。”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患儿的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3.限制看电视、上网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对电视和网络依赖的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则注意力越难以集中,因为电视节目、网络的信息量都很大,会让儿童难以静下心来选择。
  4.感觉统合能力训练
  对于有运动不协调症状的患儿,可以进行感统训练,如跳绳、踢毽子、打球等。这些运动简单、容易操作,可随时随地进行,而且效果良好。
  5.非言语交流法
  患儿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地听别人说话的内容,在和患儿交流中,成人可以一直和患儿进行身体接触来引起患儿的注意,如:可以一边抚摸着患儿的脑袋一边和他们说话,说完后可以提问“我刚才说什么了?”如果患儿仍然不清楚,可以再抚摸着患儿的脑袋,重新说一遍,直到他能复述为止。


攻击行为
  产生原因:
  攻击性儿童在认知上一般存在错误,他们对自己的体能优势评价较高,在遭遇不良的心境体验时,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把攻击性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还有部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来自于对其他人的模仿。
  矫正措施:
  1.培养儿童的野移情冶能力
  “移情”是指儿童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涉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很多儿童之所以会攻击别人,往往和他的“移情”能力发展不足有关,不能够体验被攻击儿童的无助和恐惧,没有同情心。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感受被攻击时的委屈和伤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2.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儿童面前争吵或发生肢体冲突,以免强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夫妻之间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会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起到宣泄、缓解的作用,降低他们的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
  3.多从事体育活动
  攻击行为较多的儿童,往往体能过剩,精力充沛。成人可以带领儿童从事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爬山、游泳等,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消耗他们多余的能量。
  4.让儿童学会用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当儿童遇到问题不懂得怎样解决,就本能地产生攻击行为。如儿童因为不会轮流玩玩具,都要先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攻击行为。成人要教会儿童遇到问题时能通过商量、妥协,或按照某种制定的规则来解决。
  5.对儿童多一些关注
  有些儿童会攻击别人,是因为长期被成人忽视,没有体会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安全感,通过攻击其他儿童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哪怕是父母的呵斥和打骂。所以父母要多陪伴儿童,当感受到父母的呵护和爱的时候,攻击性行为自然会减少。

偷窃行为
  产生原因:
  偷窃行为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问题行为,其原因有:儿童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不理解物品具有所有权,觉得喜欢就可以随便拿,不能抵抗物质的诱惑,被其他人唆使,想要获得具有相似行为儿童的认同感等。
  矫正措施:
  1.不要轻易地给儿童贴上野小偷冶的标签
  当发现儿童有偷窃行为时,家长态度要保持冷静、和缓,切忌对儿童大声批评,甚至责骂儿童是“小偷”,一些儿童本来是无心的行为,而且他们根本就没有“偷”的概念,如果此时家长过早地给他贴上“小偷”的标签,这会令儿童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种行为就是“偷”啊,今后反而会更容易出现偷窃行为,这种现象叫做“心理暗示”。
  2.帮助儿童建立野物权冶意识
  家长可以给儿童建立一个“私人空间”,里面只放儿童自己的物品,不要和其他人混用。让儿童从小建立“我的”“你的”的概念,同时帮助儿童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物品,除非经过同意,否则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3.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
  所谓延迟满足指:能够克服眼前所想要物品的诱惑,等待更适合的时间和场所来实现自己愿望的能力。也就是让儿童学会等待和忍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确实有偷窃动机的儿童提出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儿童十分想要的玩具和零食,成人不要当场满足,告诉他们过几天再买,或者要求儿童完成某件事情然后再给予满足。
  4.让儿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当儿童出现偷窃行为时,成人要教育儿童直接面对问题,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回避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成人带领儿童归还或赔偿所偷物品,而且给儿童一点惩罚,让儿童明白,做错事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惩罚必须适度,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如可以把取消一个月的零食作为惩罚的一种手段。
  学前期是人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和幼教工作者要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首要的工作,看成是儿童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基础性工作,给儿童一个阳光、积极的童年。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学龄前儿童容易有的心理问题,常见的有什么?
否则就会躺在地上哭或发脾气。事实上,幼儿时期发脾气任性是 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孩子具有独立性的一种表现。主要的解决方案是,孩子第一次生气时,必须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不要让孩子以为生气就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一般来说,父母在孩子生气或任性时,可以采取疏忽的方式。也就是说,离开他。还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二、分类法 分类法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及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诊进行概括的过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分类方法是指学前儿童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学前儿童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挑选分类、二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有几种?
组织儿童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锻炼,以形成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形成和巩固儿童社会行为最有效的方法。第七,强化评价法。强化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方法。强化评价多种多样,一般常用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

学前特殊儿童的分类依据
表现为认知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障碍,如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3、情感行为障碍: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社交交往障碍等,这些障碍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多重障碍:指一个学前儿童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的残疾或障碍,这种情况在学前特殊教育中也比较常见。

在幼儿园常见的游戏分类中,什么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类型,贯穿于幼 ...
游戏的种类有很多种,按照游戏的目的性来分类,游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 所谓的创造性游戏,是由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游戏。前提是孩子独立思考想出来的游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氛围,从而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人格。这类型的游戏又...

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偏异行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类心理问卫...
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这些行为可能涉及攻击性、过度活跃、焦虑、抑郁等问题,它们可能由遗传、家庭环境、社交互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特别是家庭环境,它在孩子性格形成和行为模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学校和其他社交环境同样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同伴间的冲突或...

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什么,它具有许多游戏特点
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游戏的课程视角,是从课程的角度审视幼儿园游戏内在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生成的可能性,丰富和增强游戏活动的育人价值。幼儿园游戏活动兼具自然性和教育性,不同于幼儿园之外的自然游戏。在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要勿忘育人初心,牢记教育目标。“优秀教师所做的一切,包括创设环境、设计...

幼儿常见行为问题原因及对策
儿童心理分析: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例如,当你...

幼儿教育综合知识题目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4.参考答案:A,B,C,D,E 参考解析: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5.参考答案:A,B,C,D,E 参考解析: 学前儿童常见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6种方法的概念叙述
(3)分解示范:把学习材料分成几部分,分部、分段地示范,使幼儿掌握每一处要领和学习的重点。(4)不同方向示范:从正面、背面或侧面进行示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一般舞蹈、律动时用得较多。二、提问法:是教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导幼儿观察、学习的主要方法。1、描述性提问:...

中牟县15767164807: 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哪些 -
弘世银杏: 儿童的行为问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物功能行为问题,如遗尿、多梦、睡眠不足、夜惊、厌食、挑食等. (2)运动行为问题,如儿童擦腿综合征、咬指甲、吸吮手指、咬或吸唇、活动过多等. (3)社会行为问题:如破坏、偷窃、说谎、攻击等. (4)性格行为问题:如屏气发作、惊恐、害羞、忧郁、社会退缩、交往不良、违拗、易激动、烦闹、胆怯、过分依赖、过分敏感、嫉妒、发脾气等. (5)语言问题:如语言发育落后、口吃等.

中牟县15767164807: 孩子的这几种行为属于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 -
弘世银杏: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一:自卑.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有缺陷、学习成绩差、动辄犯错误等,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无药可救,特别是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现实,而变得心...

中牟县15767164807: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
弘世银杏: 5.任性嚣张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的,所以习惯于家人的专宠,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会比较任性嚣张,总是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

中牟县15767164807: 学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主要有哪些 -
弘世银杏: 1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其特殊的需要包括:特殊的教育场所、特殊的教育方法、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育者和教学手段等.2训练中心模式是指在固定的场所内有专职或兼职的特殊...

中牟县15767164807: 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行为有什么?
弘世银杏: (4)依赖行为不同年龄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是正常现象,但过分依赖与年龄不相称时则为不正常行为

中牟县15767164807: 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哪些?
弘世银杏: 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吆喝,会影响孩子今后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牟县15767164807: 儿童常见心理缺陷有哪些 -
弘世银杏: 生活中比较多见的心理缺陷. 1、比较过于自恋狂妄自尊大、过于自信导致自负、自视过高的心理 2、耐挫能力差,情感比较幼稚,内心脆弱的心理 3、过高的估计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志大才疏 4、内心自卑过重自卑感严重的人在自卑心作祟下 ...

中牟县15767164807: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主要问题?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主要问题
弘世银杏: 一、学前期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1.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儿童是通过感知表象,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客观事物,具体的表象左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这个主要体...

中牟县15767164807: 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弘世银杏: 发脾气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1过度溺爱,使发脾气成为要挟家人的手段,是构成本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这种儿童在家中常常受到娇宠,当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出现大声哭闹,又喊又叫,地上打滚,以头碰壁,撕扯自己的头发等过火行为,家长一方面由于心疼孩子,缺乏耐心,或者是为了不伤家长自己的面子(例如孩子在公共场合、有客人在场等情况发脾气)进行了让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终止了孩子发脾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