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矿床特征

作者&投稿:势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典型矿床特征~

1.广西大厂式锡多金属矿床
(1)地质背景
广西大厂式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赣湘粤桂褶皱带南丹-河池褶断带上。出露地层主要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其次是三叠系。泥盆系是重要的赋矿地层,其岩性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细碎屑岩-硅质岩-灰岩组合,并发育生物礁。锡主要赋存在灰岩及硅质岩中,铜和锌多局限于有机质较富的页岩夹泥灰岩中,汞常见于炭质灰岩或白云岩化灰岩中。
燕山晚期岩浆多次活动,第二、三、四次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与成矿有关,并控制了矿田及矿床的分布。大的岩体均呈隐伏-半隐伏状产于矿田深部,地表仅见岩墙、岩床或岩脉群。岩体钨、锡、钼、铅、锌等成矿元素比我国酸性侵入岩平均值高数倍至数十倍,属壳源重熔型成矿花岗岩。
构造以NW向丹池断裂和一系列雁行排列的紧密狭长线形褶皱为主体,辅以NE向褶皱和断裂,复合叠加部位是成岩、成矿的有利部位。矿床紧密地围绕岩体分布,并产于多组构造叠加隆起的背斜轴部。矿体或矿带受NW向、NE向、EW向及SN向断裂、褶皱鞍部的虚脱部位和层向破碎带、穿层的裂隙带以及花岗岩体接触带控制。
(2)矿床地质特征
该成矿带从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麻阳、芒场、大厂、北香及五圩矿田,围绕燕山晚期花岗岩体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钨钼矿床直接产于岩体内,锡多金属矿床邻近岩体,而锑汞砷硫化物矿床则远离岩体分布。
大厂矿田位于丹池成矿带中段,丹池大断裂和主背斜从矿田中部通过,将矿田分为西、中、东3个矿带。西矿带有铜坑、长坡、巴力、龙头山等锡多金属矿床;中矿带有拉么铜锌矿床、茶山坳钨锑矿床;东矿带有大福楼、坑马等锡多金属矿床。西矿带锡多金属矿床产于上泥盆统硅质岩、条带状灰岩、扁豆状灰岩中,自上而下有大脉型、细脉带型、似层状细脉型和似层状网脉型矿体,其中似层状网脉型矿体规模巨大;中带拉么铜锌矿床属矽卡岩型,呈似层状产于龙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外接触带,并叠加有黑(白)钨矿-辉锑-石英-萤石脉状矿床;东矿带锡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和细脉状产于中、上泥盆地层中。
大厂矿田主要有铜锌、锡多金属、钨锑3种矿化类型,相应形成矽卡岩型铜锌矿石、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硫盐)矿石及钨锑矿石。其中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石是大厂矿区的主要类型,金属矿物除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外,以富含Ag、Cu、Sn的锑铅硫盐矿物为显著特征。矿石矿场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即铅、锑的硫化物在矿床上部呈方铅矿、辉锑矿单金属硫化物出现,向下则以铅、锑的硫盐矿物产出。
围岩蚀变为岩体接触带发育的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化期发育电气石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和菱铁矿化。
(3)成矿模式
丹池成矿带大厂式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燕山晚期地壳重熔型含矿黑云母花岗岩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强烈的燕山运动,引起花岗岩的侵入活动,随着岩浆分异演化和结晶作用,形成了富含矿质和挥发组分的岩浆期后热液,在构造作用配合下,含矿热液沿围岩的裂隙运移,因物化条件变化,破坏了含矿热液体系的平衡,造成矿物的快速沉淀,于是围绕花岗岩体形成了一系列排列有序的、从高温到低温的锡多金属矿床组合:云英岩型钨钼矿床-矽卡岩型铜锌矿床-高、中温热液锡多金属矿床-中、低温银多金属、钨锑、汞锑矿床(图3-1)。
(4)找矿综合信息标志(模型)
1)地质标志:拗陷带中多组构造复合叠加隆起的背斜轴部;在背斜轴部发育富Sn的燕山晚期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具有泥盆系中、上统含有机质的细碎屑岩-硅质岩-碳酸盐岩组合;多组断裂、裂隙发育;围岩发育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和矽卡岩化蚀变;围统岩体矿化具明显的分带。
2)地球物理标志:布格重力异常大型重力梯级变异带拐弯部的NW向局部重力低,航磁△T局部磁力高、磁力低变异部的正磁异常区。
3)地球化学标志:有明显的W、Sn、MKo、Bi和Ag、Pb、Zn综合异常,异常规模大且与矿区对应好。单元素Sn、W、Pb、Zn、Ag等异常亦较明显。
4)遥感标志:遥感图像显示NW向线性构造有成群分布的小环形构造,并有次级NE向线性断裂与NW向构造相交。
2.广东曲江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
(1)地质背景
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赣湘粤桂褶皱带,粤北晚古拗陷区盆边,断裂构造交汇区。
1)地层:为富含W、Sn、Pb、Zn、Cu、Ag、Au元素的寒武系、震旦系基底和泥盆系矿源层。矿床赋存于海西期第一个海侵旋回、由碎屑岩向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过渡的部位。即中泥盆统棋子桥组底部钙质、白云质细碎屑岩夹石英细砂岩和上泥盆统天子岭组灰岩,其性脆、孔隙发育、化学性质活泼。
2)构造:矿床位于坳中隆过渡带。在长期活动的EW向、NE向断裂及NW向断褶带作用下,矿体定位受EW向断裂及沿岩层层面、不同岩性界面产生的层间断裂控制,后期褶曲致使矿体增厚、富集。
3)岩浆岩:与燕山期浅成-超浅成壳幔混合源中酸性花岗闪长岩、次英安斑岩有关。

图3-1 丹池成矿带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成矿模式图

(2)矿床特征
矿床类型有接触交代型钨铋矿床、斑岩型钼矿床、岩浆热液铜铅锌矿床(伴生金银)及风化淋滤褐铁矿矿床。
铜铅锌矿体为似层状、透镜状并与地层同步褶曲,以多层状富集于向斜槽部。矿石矿物组合复杂,由上至下主要有:菱铁矿、黄铁矿组合,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银)组合;磁黄铁矿、黄铜矿(金)组合及外围白钨矿、黑钨矿、辉钼矿组合。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黄铁矿化,碳酸盐岩化以及外围接触交代型矿床的矽卡岩化。
(3)成矿模式
矿床位于复式背斜倾状端及穹隆边缘;分布于中、上泥盆统灰岩夹细砂岩与中下统碎屑岩过渡层中;发育高角度断裂及中等幅度褶曲;出露燕山期浅成 超浅成中酸性壳幔混合源(同熔型)岩浆岩(图3-2)。

图3-2 粤北层控铜铅锌猛矿成矿模式图

(4)找矿综合信息标志(模型)
1)蚀变矿化:广布铁锰帽;围岩具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或矽卡岩化。
2)地球物理标志:位于布格重力异常北西梯级带等值线向北东或南西方向拐弯扭曲部位;航磁△T异常,局部磁力高、磁力低成群分布区内的规模较大、形态不规则的正磁异常凹凸变化部位。
3)地球化学标志:有与矿床相对应的化探异常,其组分复杂、套合好、浓集中心及浓度分带明显,主要组分是Cu、Mo、Pb、Zn、Ag,其次为 As、Bi、Hg、Ni、Co、V、Cd、Mn、Ba,异常走向为NW向并与矿体延伸一致。
4)遥感标志:有由NWW向与NE向线性构造组成的近EW向展布的菱形构造图像和由构造或岩浆岩显示的环形图像。
3.江西岩背锡矿床
(1)地质背景
矿床位于武夷山隆起区的古生代褶皱带,属于闽西-赣东南构造-岩浆岩活动区。中生代以来表现为强烈断裂、张陷和岩浆活动,沿深断裂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溢和浅成相的中酸性花岗岩侵位。矿床产于NNE向石城-寻乌深断裂控制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盆地中。
(2)矿床特征
岩背矿床位于密坑山破火山口的南东方向,锡矿化发生于EW向、NNE向和NW向断裂复合地段。成矿作用与超浅成并具隐爆特征的次火山岩 花岗斑岩活动有关。矿体赋存于鸡笼嶂组(J3j)流纹质凝灰熔岩与花岗斑岩的内接触带,其中内接触带占三分之二。矿体总体走向NNE,倾向 N,倾角18°。主矿体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圆状,长450m、宽250m,最厚处达89m。在纵剖面上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矿石矿物主要有锡石、黄铜矿,其次为闪锌矿、磁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黑钨矿、辉银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黄玉、绿泥石、绢云母、萤石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构造,部分角砾状构造,具交代结构、结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床蚀变发育,呈面型分布。锡矿化主要与黄玉石英化、绿泥石黄玉、石英化关系密切。
(3)成矿模式
岩背矿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含锡花岗岩体不是次火山岩体,而是继密坑山火山喷发之后,另一构造——岩浆-成矿期的多阶段侵入的花岗岩系列,成矿母岩为高侵位细粒似斑状花岗岩体。成矿岩体有别于斑岩型锡矿床中的次火山岩体(图3-3)。

图3-3 岩背锡矿成矿模式示意图

岩背锡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成矿的特点。含锡花岗岩岩浆期形成铷、稀土和铌钽矿化;气化-高温热液期形成岩体内接触带的含W、Sn黄玉石英岩带;高温-低温热液期形成近接触带的锡石、闪锌矿矿床,远离接触带为裂隙型银矿床。
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有地表水加入。成矿物质Sn、Fe、Cu、S等主要来自深源同熔中酸性火山-侵入岩。由深源同熔中酸性岩浆分异演化,形成岩浆期后含矿热气流体沿大断裂和古火山通道上升,在适当的构造部位充填交代成矿。
(4)找矿模型
矿床产在横向叠加于NNE向基底隆起之上的近EW向晚侏罗世火山盆地内的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
火山-次火山岩喷发或侵入通道附近并有成矿杂岩体侵入或隐爆角砾岩筒分布,成矿杂岩体前峰和隐爆角砾岩筒顶部或内侧是形成矿体的最有利部位。
断裂、裂隙带发育部位,特别是多组断裂复合部位。
(5)找矿标志
有与矿区位置较吻合的Sn、W单元素异常及W、Sn、Mo、Bi综合异常显示。矿区通常出现Sn、Be、Bi、Cd、Zn、Ag元素异常,Sn异常衬度大并与Be、Bi、Cd、Zn等元素在平面上叠置,且具明显的浓集中心。
4.湖南骑田岭芙蓉锡矿田
(1)地质背景
矿田位于NE向炎陵-郴州-蓝山岩石圈断裂与NW向郴州-邵阳地壳断裂交汇部,构造位置属华南褶皱系赣湘粤桂褶皱带,处于骑田岭复式岩体南段。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碳酸盐岩间夹粉砂岩、砂岩)、二叠系(底部为碳酸盐岩,中上部为砂泥质、硅质岩石),二叠系栖霞组为主要赋矿地层。区内褶皱、断裂发育,以NE向为主,次为NW向和SN向。NE向断裂最为醒目,主干断裂控制着锡矿带的分布,次级断裂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岩浆岩属骑田岭复式岩体的一部分,有印支期、燕山期两个超单元及燕山晚期岩脉。骑田岭岩体内部共分解为210个呈岩基、岩株、岩瘤、岩脉状产出的侵入体,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红长石化花岗岩及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细粒花岗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
(2)矿床地质特征
锡矿体在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中成群、成带分布,组成白腊水-安源、黑山里-麻子坪、山门口-狗头岭3个NE向锡矿带,带间以区域性断裂分界。单矿带长4~8km,宽1~2km。矿床(体)类型齐全。共有矽卡岩-破碎带蚀变岩复合型(岩体残留顶盖)、矽卡岩型(正接触带)、云英岩型(成矿岩体顶面附近)、破碎带蚀变岩型(岩体中,有绿泥石或云英岩化两类矿化蚀变)、蚀变花岗岩型(岩体中,受节理、裂隙带控制)、岩脉型(细粒花岗岩脉、斑岩脉等)等主要锡矿类型,且自岩体南接触带往北向岩体内大致出现以上顺序的空间分带,以矽卡岩-破碎带蚀变岩复合型锡矿规模最大,次为蚀变花岗岩型和岩体型。
1)破碎带蚀变岩型:为区内的主要锡矿类型,矿体赋存于岩体内外接触带,受NE向破碎带控制,呈大脉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具成群成带分布特点;单脉规模长500~3155m,厚0.8~57.41m,矿物成分较复杂,矿体平均品位0.11%~2.685%,大都在0.8%以上。该类型矿床以芙蓉矿田19号矿脉为典型代表,近地表受构造破碎带及矽卡岩分布范围的双重控制,与矿化矽卡岩复合形成不规则的厚大矿体,深部则只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呈脉状产出。矿体走向长大于2050m,厚9.60~57.41m,矿化蚀变带宽50~150m,Sn品位0.101%~1.362%,平均品位为0.629%。矿石矿物组合复杂,种类较多,金属矿物主要为锡石,次为磁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辉铋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透闪石、透辉石、石英等。矿石结构主要有结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等。锡石多为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粒径一般为0.1~0.5mm,多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矿石类型以磁铁矿-锡石矿石、透辉石透闪石-锡石矿石为主。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云英岩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矽卡岩化、硅化,锡品位与蚀变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2)矽卡岩型:位于岩体南外接触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不规则状产出。矿体长50~1000m以上,厚3~20m,平均含锡0.2%~0.6%。
3)岩体型:位于成矿岩体顶面附近,受节理裂隙带控制,与花岗岩呈过渡接触关系。矿体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主矿体控制长100~500m,宽30~60m,含锡0.2%~0.3%。矿物成分主要为锡石、石英、绢云母,金属硫化物较少。
4)破碎带蚀变岩型:受NE向断裂控制,呈大脉状、脉状、透镜状产于岩体内,具成群、成带分布特点,单脉长500~1580m,厚0.8~2m以上。矿石矿物为锡石、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等。围岩蚀变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
5)蚀变花岗岩型:矿体分布于花岗岩中,受NE向断裂或节理裂隙带控制,矿体呈产状平缓的面状体,垂直厚为3~48m,形态变化较大。金属矿物以锡石为主,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绿泥石、绢云母、长石等。赋矿围岩为红长石化花岗岩,围岩蚀变为强烈的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6)岩脉型锡矿:产于NE向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脉及NW向细粒花岗岩脉内。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是锡石,非金属矿物为长石、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等。矿石具浸染状、“隐爆角砾状”构造。围岩蚀变不强,仅有微弱的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3)成矿模式
芙蓉矿田不同类型的锡矿,是在相似的地质作用和物质来源下,于不同演化阶段、不同的控矿条件及不同的部位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组矿床(图3-4)。

图3-4 芙蓉矿区锡矿成矿模式图

(4)找矿模型
芙蓉锡矿田的找矿模型见表3-2。

表3-2 芙蓉锡矿田矿找矿模型

5.湖南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
(1)地质背景
深部构造-岩浆岩带及构造位置与骑田岭锡矿田相同。位于千里山花岗岩体南东内弯外接触带,共计探明多金属储量166×104t。其中WO375×104t,Sn48×104t,Mo13×104t,Bi30×104t。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云质灰岩和上统佘田桥组泥质条带灰岩夹泥灰岩为主要赋矿围岩。褶皱有泥盆系组成的NNE向柿竹园向斜、野鸡尾背斜等。断裂以NNE向和NE向为主,次为NW向及近EW向。NE向断层多被花岗斑岩充填,近EW向断裂是铅锌、黄铁矿容矿断裂,SN向断裂为成矿后的石英斑岩、辉绿岩脉。千里山岩体出露面积不足10km2,时代为燕山早晚期,从早至晚形成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和石英斑岩( )、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二长花岗斑岩( )、辉绿玢岩( )。以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矿化蚀变有矽卡岩化、云英岩化、硅化、长石化、萤石化、电气石化和绿泥石化等。
(2)矿床特征
矿床总体为一近SN向展布的似层状矿,略向E倾,倾角5°~20°,长约1000m,宽600~850m,厚150~300m(最厚500m),上部裸露地表,下界与燕山早期花岗岩顶面一致。共查明有用矿物142种,自上而下大致呈4个矿石带产出,其间界线为渐变并时有穿插和包含。1带(锡铍)为网脉大理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以锡石为主;2带(钨铋)为矽卡岩,组分复杂、连续性好,以白钨矿、辉铋矿为主;3带(钨锡钼铋)为紧贴花岗岩并有云英岩网脉产出的矽卡岩,系矿床最富、最厚矿体,矿石矿物以白钨矿、黑钨矿、辉铋矿、辉钼矿、锡石为主;4带呈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化较均匀。矿体具有西强东弱、西钨东锡、下钨上锡的富集规律。矿石矿物主要有用组分为WO3、Sn、Mo、Bi,伴生BeO、S、Cu、CaF2、Nb2O5、Ta2O5等,且具有钨铋同步消长、接触带富集,从上至下锡变贫、钼变富,呈上白钨下黑钨的分布规律。
(3)成矿模式
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岩。前寒武系、泥盆系跳马涧组成矿元素丰度高,使重熔型花岗岩富含钨锡等成矿元素并随着演化逐步富集。千里山岩体位于这一巨大深部岩浆岩带高侵位顶部,并与化学性质活泼的碳酸盐岩侵入接触。当矿液运移至富钙镁围岩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成矿元素于矽卡岩中沉淀形成矿体。多次侵入活动带来的成矿作用迭加,是形成规模巨大的多金属矿床的必要条件(图3-5)。
(4)找矿模型
湖南柿竹园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见表3-3。

表3-3 柿竹园锡多金属矿找矿模式


图3-5 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图

粤北盆地西南缘发育以红岩矿床为代表的与盆地压实流体有关的数十个大、中型黄铁矿矿床,在英德地区形成长6km的黄铁矿矿带;盆地东缘发育与海底火山热液沉积有关的大宝山中高温多金属矿床;盆地北缘发育与海底热液作用有关的凡口中低温铅锌银汞矿床。三类成因不同的矿床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其中与盆地压实流体系统有关红岩型黄铁矿床成群、成带分布于盆地边缘有利的岩相古地理环境中,而大宝山和凡口则为单独出现在特殊构造部位的矿床。如红岩矿区位于东西向的英德盆地西南缘,五点梅花古陆的北侧;马口黄铁矿矿床位于英德盆地南缘中段、泥盆-石炭纪英德海沟发育的部位;凡口铅锌矿位于曲仁盆地的北缘;大宝山矿床位于曲仁盆地与英德盆地交界处,贵东-大东山东西向构造带与吴川-四会-大宝山-赣江构造带交会处附近的吴川-韶关海西-印支裂陷槽之中。不同构造部位控制四类矿床的形成,各自特征如表4-1所示。

图4-1 粤北盆地地质矿产略图

(据陈学明等,1992)
1—中泥盆统以后地层;2—中-下泥盆统桂头群;3—前泥盆系;4—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5—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6—花岗闪长岩;7—地质界线;8—断层;9—矿床(点)

表4-1 四类矿床地质特征

粤北盆地成矿的多样性受整个盆地的演化历史制约,尤其是与盆地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同生断裂和多种成矿流体的控制相关联。

主要选择铜、铅锌、钼、锡等矿种的典型矿床进行介绍。

(一)福建上杭紫金山铜金矿床

1.地质背景

该矿床位于永梅坳陷之西南,上杭云霄NW向深大断裂带与NE向宣和复式背斜南西倾伏端交会部位、上杭NW向白垩纪陆相火山断陷盆地东缘。区内地质体主要有:

震旦系浅变质砂泥岩和泥盆系、石炭系粗碎屑岩,分布在NE向复背斜的核部和两翼;白垩系陆相火山沉积建造,沿NW向火山断陷盆地分布;燕山早期酸性复式花岗岩体,呈NE向沿复背斜核部大规模侵入并遭受后期强烈的热液蚀变,是铜金矿主要容矿围岩;燕山晚期(早白垩世)中酸性潜火山相英安斑岩、隐爆角砾岩、花岗闪长斑岩,沿紫金山火山通道侵位于燕山早期的复式花岗岩体中,形成长1.5km,宽0.5km,长轴走向呈NE向的椭圆形复式岩筒,其顶部发育环状隐爆角砾岩带和震碎花岗岩带,两侧沿NW向裂隙带发育英安斑岩脉和热液角砾岩脉群,由它们组成的紫金山火山机构在平面上总体呈“蟹形”,是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气液活动体系。

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NE向和NW向两组。成矿前的NE向与NW向断裂交汇处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控制着紫金山火山机构、复式斑岩筒的形成;成矿后的NE向和NW向断裂导致南东、北东断块的上升,矿体遭受剥蚀。控矿的NW向裂隙成群成带沿紫金山主峰两侧展布,形成长大于2km,宽大于1000m蔚为壮观的NW向裂隙密集带,英安斑岩、热液角砾岩、含铜硫化物等脉体大多沿该组裂隙分布,并具有一致的产状等特征,表明NW向裂隙是矿床最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2.矿床地质特征

紫金山铜、金矿带围绕着斑岩筒分布,矿带主要分布于岩筒北西侧外接触带,南东外接触带因断裂抬升剥蚀,仅见零星矿化。

矿化具上金下铜的垂向分带,铜矿带分布在潜水面以下,“铁帽形”金矿带叠置在铜矿带之上的潜水面以上。铜矿体呈脉状、透镜状,长、宽近等,一般700~900m,厚3~15m,产状与NW向裂隙一致,矿体由一系列主要沿NW向裂隙充填的含铜硫化物细脉组成,脉幅一般0.2~3cm,长几米至几十米不等。铜矿体成群成带、近于平行排列,剖面上呈右行侧列、间距5~15m,总体构成平行于斑岩筒长轴展布的长约2000m,宽约1000m的矿带。金矿体呈透镜状,长300~1000m,厚50~200m。产状与铜矿体近于一致。

矿石的矿物组成较复杂而独特,铜矿物以蓝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明矾石、迪开石、绢云母和黄铁矿等。金矿物主要以自然金赋存在石英、褐铁矿之中。铜矿石品位Cu一般为0.8%~1.3%,单样最高可达42.7%,伴生Au为(0.1~0.26)×10-6,金矿石品位一般为(3~5)×10-6,伴生Ag、Cu、Pb、Zn等。

铜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他形晶结构,交代残余、交代环边结构,叶片状、格状固溶体分解结构。铜矿石构造以细脉状、网脉状构造为主,次为细脉浸染状、斑点-斑杂状构造。金矿石构造有胶状、蜂窝状、角砾状等,自然金呈包裹体金、裂隙金存在于石英、褐铁矿中。

矿床内出露的各类岩石均遭受强烈的热液蚀变,原岩除原生石英外,其他造岩矿物几乎全被蚀变矿物所替代。主要蚀变类型有石英绢云母化、地开石化、石英明矾石化、低温硅化。其中石英明矾石化是该类型矿床的特征蚀变,又是铜矿的近矿蚀变;低温硅化是次生金矿的近矿蚀变。

热液蚀变以复式斑岩筒为中心作环带状展布。平面上环绕着复式斑岩筒呈接触带式分带,英安斑岩体内为石英-地开石-绢云母带,自接触带往外依次为石英-明矾石带→石英明矾石-地开石→绢云母带-地开石带→石英-地开石-绢云母带。铜矿物组合也具有一定的分带性,靠近热液活动中心的石英-明矾石带,硫砷铜矿、蓝辉铜矿占优势,远离中心的石英-地开石-绢云母带、石英-绢云母带铜蓝占优势,黄铜矿、斑铜矿随之增多。

3.成矿模式

紫金山铜金矿床成因属潜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其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为中低温、低盐度、酸性、近地表处形成的,成矿物质Cu、Au主要来源于燕山晚期的中酸性岩浆,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水以天水为主,混合部分岩浆水。在成矿后期,近地表裂隙密集地带大气降水作用进一步增强,浅部的铁铜硫化物被氧化,产生含H2SO4的强酸性,强烈淋滤围岩,致使除SiO2外的其他组分被淋失,从而形成了浅部多孔状强硅化含褐铁矿-自然金组合的金矿体。

该矿床形成于一个与燕山晚期深源中酸性潜火山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中,定位于火山机构潜火山岩岩筒外接触带的隐爆角砾岩、热液角砾岩脉带及周围。

在紫金山矿田同源同期中酸性岩浆成矿演化过程中,在其他不同的空间部位,由于构造围岩条件和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的不同,还见有斑岩型铜(钼)矿、中低温热液型铜(金)矿、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铜金矿等其他类型的矿床。

4.找矿标志

(1)深断裂旁侧复式背斜倾伏端NE、NW向断裂构造复合部位的区域成岩成矿构造环境;

(2)燕山晚期壳幔混源型中酸性钙碱性岩系岩浆活动地带,发育半隐伏次火山岩体和浅成斑岩体的有利岩浆条件,存在双峰式火山产物的白垩纪火山-构造洼地边缘;

(3)火山喷发-侵入穹隆构造的火山通道下部次火山岩体或次火山浅成复式斑岩体接触带,隐爆角砾岩及热液角砾岩脉发育地段,花岗岩裂隙构造密集带;

(4)石英明矾石化,多孔状低温硅化近矿蚀变组合,硫化物氧化带(褐铁矿化);

(5)磁场变化区;较强激电异常和自电异常;

(6)原生晕As、Sb、Au、Ag、Cu组合异常,具Hg、Pb→Sb、As、Ag、Au→Cu的组分分带;

(7)遥感特征具火山喷发-侵入穹隆环形影像与线性影像交会、有色异常。

(二)福建福安赤路钼矿床

福安赤路钼矿床处在浦城-宁德NW向断裂带、寿宁-莲江SN向断裂带及寿宁-华安NE向断裂带复合部位。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岩性包括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碎斑熔岩等。构造以断裂为主,可分为NE向、NW向及SN向3组,近SN向断裂控制矿脉的产出。区内晚燕山期侵入岩发育,主要有以岩基状产出的似斑状花岗岩与钼矿关系密切。

钼矿化产于赤路岩体龙岬石穹状体的内、外接触带。矿体的总体形态与似斑状花岗岩穹状体基本一致,以穹状体顶部为中心,平布呈NEE向的椭圆形,剖面上,外带中矿体呈不规则眼球状,内带矿体呈似层状,二者均向南缓倾斜。

矿体主要由许多沿裂隙充填的辉钼矿细脉组成,脉长数米至百余米不等,脉幅1mm至数厘米。矿脉走向以NNW向为主,其次为NW向,少量为近EW向。矿石按矿物组合可分为黄铁矿-辉钼矿型、磁铁矿-黄铁矿-辉钼矿型、黄铜矿-辉钼矿型3种类型。构造类型以细脉状、细脉浸染状为主,次为条带状、团块状、晶洞状、脉状等。辉钼矿呈半自形他形叶片状单晶及集合体,同其他金属矿物及非金属矿物共生。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钼矿、黄铁矿,极少量黑钨矿、白钨矿、磁铁矿、辉铋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围岩蚀变强烈,主要包括钾长石化带-钾化云英岩化带-硅化云英岩化带-硅化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矿体具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特征。赤路钼矿的形成是在中深-中浅成深度缺氧的封闭环境内生成的,成矿属岩浆成因。成岩成矿物质来自地壳深部。产于燕山晚期岩株顶部穹起的内外接触带的矿体,是深源安山质岩浆演化来的超酸性岩浆期后含矿气化-高温热液,在雨水、地下水参与下,在弱碱性还原环境沿断裂、裂隙充填交代而成的大型钼矿。

(三)福建尤溪梅仙铅锌矿床

1.地质背景

尤溪梅仙地处闽北隆起、永梅拗陷与闽东火山断陷带的交接部位。其主体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以东的火山基底隆起带内。梅仙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在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具明显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梅仙铅锌银矿床和闽中地区其它同类型的矿床一起共同被称为梅仙式矿床。

矿床位于NE向寿宁-华安火山基底断隆带中段的变质岩“天窗”东部。“天窗”周边广泛分布上侏罗统火山岩,不整合(或断层)覆盖在基底变质岩之上;“天窗”内发育中晚元古界东岩组。东岩组原岩为一套以基性、酸性“双峰式”火山岩为主夹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可分为6段,第一、三、五段为主要含矿层位,总称绿片岩段,岩性主要为绿帘石岩、绿帘透辉石岩、阳起片岩、绿泥片岩、钠长阳起绿帘石岩、大理岩夹钠长浅粒岩、钠(斜)长变粒岩,原岩主要由基性-酸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组成的细碧角斑岩建造;第二、四、六段为无矿段,岩性以变粒岩为主,原岩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正常碎屑沉积岩。区内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呈NE向岩墙状分布,对矿化具有叠加改造作用。矿区褶皱由两对宽缓的背向斜组成,褶皱轴向NE,卷入褶皱的地层主要为中晚元古代地层。褶皱核部是有利的容矿部位,矿体加厚,品位增高。断裂构造有NE向、近EW向和近SN向3组,多为陡倾角断裂。NE向和近SN向断裂为成矿后断裂,造成地层的缺失和矿体的破坏;近EW向断裂可见被晚期铅锌矿脉充填。

2.矿床地质特征

铅锌矿体赋存在东岩组的第一、三、五绿片岩段,受细碧角斑岩建造控制,可分为3个矿带,每个矿带由1~6个矿体组成。矿体呈似层状、层状、透镜状,产状与围岩片理一致。丁家山主矿体长450~1800m,延深210~420m,平均厚1.29~6.92m,最厚达25.77m,平均品位Pb为0.96%,Zn为4.21%,Ag为40.28×10-6,富矿品位Pb+Zn大于20%,Ag品位变化大,部分可构成工业矿体。

矿石呈块状、条带状构造,少量呈细脉状、浸染状和团块状构造。矿石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磁铁矿、黝铜矿和银金矿;非金属矿物有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透辉石、钠长石、方解石、石英和石榴子石。

矿床中铅锌矿物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深部矿体矿石中闪锌矿含量明显多于方铅矿,矿物组合以磁黄铁矿-闪锌矿为主,上部方铅矿数量相对增加,Pb/Zn比值明显增大,矿物组合以闪锌矿-磁铁矿-方铅矿为主。

围岩蚀变有绿帘石化、透辉石化、石榴子石化、硅灰石化、阳起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梅仙铅锌矿床成因属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其成矿过程大致为:中-晚元古代在拉张的裂谷环境发生海底基性-酸性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的细碧角斑岩建造含锌、铅、铜、银等矿源层,伴随海底火山喷发的多次增强和发展,含矿热水也循环喷流、沉淀、堆积,促使矿胚和矿层不断发育,品位变富,规模扩大,形成顺层状硫化物矿床。加里东期褶皱隆起,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活化、运移过程中不断接纳新的矿质,并在相应的物化条件下和构造空间中形成新的矿物相和矿物组合,导致部分矿质聚集、叠加、重结晶、富集或造就新的矿层。燕山期的岩浆侵入及热液活动的叠加,可使原矿变厚、变富,也可使原矿缺失、贫化或异地迁移成矿。

(四)广东梅州玉水铜铅锌矿床

1.地质背景

矿床位于永-梅坳陷中南段,中生代梅州断陷盆地的东北侧边缘。是一个以富铜为主的铜铅锌(银)矿。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①中泥盆统-下石炭统,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建造,呈角度不整合于褶皱基底前泥盆系浅变质岩之上,常夹2~4层厚5~10m的沉凝灰岩;②中、上石炭统,主体为浅海-滨海相碳酸岩;③上侏罗统陆相火山岩,有中基性-中性、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等,以喷发不整合覆盖于中、上石炭统之上,厚约30~80m;④下白垩统内陆湖相火山-碎屑沉积建造,岩石以紫红色为特征,厚大于500m,呈角度不整合覆于上述地层之上。需要指出的是,在中泥盆统-中石炭统顶部至中上石炭统底部之间普遍存在一套火山碎屑岩,岩性以凝灰岩、沉凝灰岩及赤铁矿岩为主,另有硅化岩,局部见玄武岩。虽然厚度不大,但较连续且与主矿层形影相随,其中沉凝灰岩以富钾及铁、钛含量高为特征,硅质岩则具有高硅、低铝、钾、钠、钙、镁及Fe2O3/FeO比值低等特点,与正常沉积岩有明显差别。

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复杂,按与成矿的先后关系可分为两类,一为成矿期或前期断裂,隐伏于上侏罗统之下老断裂,如矿区北部NE向F23断裂,与矿化在空间密切相关,厚富的矿体都明显集中于靠近断裂处,这些断裂后期多有再活动,局部破坏矿,并被后期花岗斑岩、辉绿岩等充填。另一类为产生于中上石炭统、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之后,如NNE向F12断裂、NWW向F7断裂等,为成矿后断裂。

区内未发现较大规模的侵入体,仅见频繁出现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呈岩瘤、岩脉、岩枝状产出的花岗斑岩和辉绿岩等,可见其穿切矿体,为成矿后侵入的,系燕山晚期产物。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的主矿层呈层状、似层状产于古断裂(F23)南侧、泥盆系-下石炭统与壶天群的接触面的碎屑岩与碳酸盐之间。产状与地层近于一致,走向NW,倾向NE,规模不大,水平分布范围仅0.2km2,主矿体走向长约200m、沿倾斜宽约500m,厚度0~29.2m不等。受碳酸盐局限台地相及古断裂控制明显,具明显的层控特点。

主矿层中,下部为具细密层理的块状多金属矿石,上部为多金属矿化赤铁硅质岩、薄层状砂质白云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等混合沉积层,水平层理发育,主矿层之下为热液蚀变矿化带,与现代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矿床一致。此外,赤铁硅质岩中Al、K、Ti、Na偏高,块状矿石中常见有团块状、角砾及不规则状的凝灰岩夹层,矿石中见有硅铍钇矿、磷钇矿,以及伴生有较高的Y、La、Ce、Zn、Sm、Nd、Gd、Er等稀有稀土元素等,都反映了成矿与火山喷发作用有关。

矿床内各岩矿石类型都以靠近古断裂处相对发育,尤其是主矿层之下的矿化砂岩的矿经蚀变强度也是靠北部增强,由此说明F23断层可能是海底火山喷发及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通道。

矿化类型以Cu、Fe、Pb、Zn、S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其次为黄铁矿、辉铜矿,少量硅锌矿、锌尖晶石、赤铁矿、含锌菱铁矿、菱锌矿、菱铁矿、硅锌矿、硅铍钇矿和磷钇矿等。

矿石构造类型在空间上具明显分带性,从矿体底部至顶部大致为:细脉状-浸染状→层纹状、角砾状、块状、条带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团块状,相应的矿石类型分带为:由黄铜-方铅-闪锌矿→黄铜-斑铜-方铅-闪锌-黄铁矿型→方铅-闪锌-黄铜矿型→辉铜(少量斑铜、方铅)矿型等分带特点。矿石结构以半自形-他形微细粒结构为主,少量胶状结构、交代结构等。成矿阶段性不明显。

矿体内的铜、锌、铅元素在空间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水平方向上,以厚富矿体所在处为中心向外,矿化元素组合具有由铜、铅、锌→锌、铜→锌、铅、铜变化特点。垂直方向上总趋势是铜一般偏于矿体下部或中下部,锌在中部或中上部,铅在上部或中上部,主元素由下而上依次为铜→锌→铅,元素组合为铜锌铅→锌铜铅→铅锌铜。

矿体内蚀变作用较弱,在地层、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及层状矿层,都只有微弱的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仅在中泥盆统-下石炭统顶部的碎屑岩中脉状多金属矿化处蚀变较强。

3.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玉水铜多金属矿是一个以海底火山喷发沉积为主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具后生热液交代的特点。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比较均匀和稳定,大多属正常铅,值为9.49~9.88。单阶段模式年龄除了一件采自矿化砂岩的黄铜矿年龄为316.87Ma,相当于早石炭世也可视为“整合铅”外,其余年龄值都在427.42~518.79Ma之间,相当于早古生代,可视为来自古老基底中。矿石中硫化物δ34S值大多集中于-0.83‰~3.47‰之间,平均为-2.7‰,具有深源硫特点,可能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少数δ34S负值较大,可能属生物沉积成因。两种碳同位素δ34C(PDB)分别为-0.24‰和-5.41‰,也反映了沉积和火成两种来源。

4.找矿模型

根据上述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多源信息特征,建立的综合找矿模型为:

(1)地质矿产信息模型:大陆裂谷+海西期裂陷带+D~C地层+D3~C1与C2+3层间不整合面+燕山期花岗斑岩、辉绿岩+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

(2)地球物理信息模型:重力高异常与航磁异常。

(3)地球化学信息模型:Cu、Pb、Zn、Ag、As、Cd大致叠合异常浓集中心+目标元素高异常规模+指示元素明显。

(4)遥感信息模型:NE、NNE、NWW、EW向线性构造复合+环形构造(套环)+高线性密度+高结点密度。

(五)江西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矿床位于挤压构造环境的武夷隆起带内、火山构造洼地的西部边缘,是与燕山期陆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银铅锌矿床。区内发育燕山期流纹质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外围有上侏罗统火山岩及基底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及混合花岗岩分布。矿区内断裂发育,以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为主。在晚侏罗纪火山喷发末期,有次火山岩-花岗斑岩、斜长花岗斑岩及流纹斑岩侵入。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内部及其外接触带的隐爆角砾岩或火山岩中。花岗斑岩呈岩株、岩筒或岩墙状产出,出露面积为0.1~0.4km2,组分的特点是强酸、高钾,87Sr/86Sr初始值为0.7139~0.7089,反映岩浆物质以壳源为主,部分来自上地幔。

矿体与围岩无明显界线并呈渐变过渡接触,矿体成群产于花岗斑岩体和接触带附近的火山碎屑岩中。呈不规则状、层状和透镜状,各矿体大致平行分布。矿体沿走向、倾向不稳定,变体较大。矿石中主要有Ag、Pb、Zn,伴生元素有Cd、S、Au、Cu、In、Te、Mn,其中Cu、Au局部形成矿体。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菱镁矿、菱锰矿、菱铁锰矿、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辉银矿、自然银、硫锡银矿、深红银矿及毒砂等。矿石构造以脉状、浸染状构造为主,另有团块状、块状、条带状、角砾状等构造。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溶液中掺有大量的地下水,成矿物质和次花岗斑岩都来源于前震旦系变质岩。

矿床按成矿作用、控矿因素、成矿方式和地质特征可划分为斑岩型、脉带型和层控叠生型3类,斑岩型是最重要的类型。斑岩型矿体主要产出于花岗斑岩的内接触带,矿石以浸染状为主,间有细脉浸染,厚透镜体状,以银、铅、锌为主。矿体总体呈面状蚀变,围绕着成矿花岗斑岩呈带状分布,一般内带为绿泥石化,中间为绢云母化,最外为碳酸盐化。脉带型为充填交代式矿化,产于次火山岩外接触带火山碎屑岩中,受裂隙带控制,沿着脉壁两侧的围岩有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叶蜡石化等;层控型矿体赋存于火山岩层所夹的碳酸盐岩中,呈层状、似层状,系火山热液-沉积形成。




矿床类型规模和地质特征简述
2.矿体特征 矿区内发现Ⅰ-Ⅶ号矿,主矿体为Ⅱ号矿体,占矿床金储量>95%,矿体由含金石英脉单脉组成,矿体延深大于延长,矿体地表延长不足300m,深部向NE侧伏,斜深>1100m(垂深>1000m)。矿体厚度0.3~6.9m,平均2.1m,Au平均品位9.58×10-6。在侧伏方向上金的富集有多中心和等距性。3...

矿床类型划分
因此,此类型矿床较少,而且规模小,变化大。 (四)充填交代热液型 此类矿床是指在成矿岩体之外,分别以充填与交代作用形成的脉状或构造蚀变岩型矿床。 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是指成矿溶液在围岩裂隙中以充填作用为主而形成的矿床。其特征是矿体(或矿石)与围岩界线清楚,矿体形态受各种围岩裂隙的性质、形状和规模控制,多...

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体特征 与产于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不同,本类矿床的矿体以脉状为主,只有部分为蚀变岩型。脉状矿体又可分为石英单脉型、复脉带型和网脉带型三类。 石英单脉型是指矿体由单一而规整的含金石英脉组成。含金石英脉的产出主要受张性或张扭性断裂控制,以充填作用为主,矿体或矿化体与围岩...

矿床地质特征
鉴于在矽卡岩和侵入岩体中均发生了铜锌矿化,该矿体具有矽卡岩型矿化和斑岩型矿化特征。 (二)矿石特征 1.矿石物质组成 (1)金属矿物:矿石中原生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铁矿、方铅矿、硫铜钴矿、辉钼矿和白铁矿等,次生矿物有斑铜矿、褐铁矿、铜蓝、蓝铜矿、黑铜矿、褐铁矿和孔雀石等。

矿床类型规模和地质特征简述
1.与成矿有关地层、构造、岩浆岩 (1) 地层: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 (T1-2j):岩性为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和薄 - 中厚层微粒白云质大理岩夹砂岩透镜体。与成矿关系最密切。(2) 控矿构造: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①岩体侵入在岩体周围形成了形态复杂的接触构造,是矽卡岩型矿床的主要...

本系列矿床的一般特点
矿物粒度在0.01 mm以内,赤铁矿呈云雾状,金属矿物常呈草莓状、同心环状聚集,具有交代藻类的结构特征。矿石条纹构造与地层发生同步褶皱。块状含铜黄铁矿矿石每每具有贝壳状、胶状断口外貌。多金属矿石除条带状、块状、浸染状构造外,角砾状构造也十分特征。3)底板砂岩中局部赋存有含铜黄铁矿细脉带,脉宽...

矿床总体特征概述
(二)黑色岩系型矿床特征 1)黑色岩系型矿床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其赋矿地层时代多样,从元古宙到早中生代。 2)黑色岩系型矿床在矿化规模上差别很大,矿体形态、围岩蚀变强度和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矿体形态可分为2类,其一是层状金属矿化,形成厚几十米有时100~200m,长达几千米的矿带,通常形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

矿床地质特征
根据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围岩蚀变作用,本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可分为内生成矿期及表生成矿期。内生成矿期又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渗透性硅化阶段:本阶段岩石发生强烈的硅化蚀变,出现大量的他形粒状的石英,形成各种硅化岩石,伴生矿物有少量微粒他形粒状的黄铁矿及微量毒砂;脉状...

矿床基本特征
红土型铝土矿床,是由下伏铝硅酸盐岩在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经深度化学风化(即红土化)作用而形成的与基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的残积矿床(包括就近搬移沉积的铝土矿),这类矿床是铝土矿的主要矿床类型;岩溶型铝土矿床,是覆盖在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凹凸不平岩溶面上的铝土矿床;沉积型(齐赫文型)铝土矿床,是覆盖...

(二)典型矿床特征
(2)矿床特征 矿床类型有接触交代型钨铋矿床、斑岩型钼矿床、岩浆热液铜铅锌矿床(伴生金银)及风化淋滤褐铁矿矿床。 铜铅锌矿体为似层状、透镜状并与地层同步褶曲,以多层状富集于向斜槽部。矿石矿物组合复杂,由上至下主要有:菱铁矿、黄铁矿组合,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银)组合;磁黄铁矿、黄铜矿(金)组合及外围白...

红塔区15188391671: 斑岩铜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是有哪些 -
曲佩筠菲: 斑岩型铜矿床的主要特征是品位低,一般在0.2-0.4%,埋藏浅,一般开采条件都比较好,另外就是规模大,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一般矿体厚度都非常大,重点就是三个,(埋藏浅,规模大,品位低)斑岩型铜矿床不一定是斑岩里产出的,比如我们矿区赋矿岩石有英云闪长岩,英云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等.我们专门搞这个矿种的,回答应该比较准确了

红塔区15188391671: 矿床成矿特点是指什么?也就是说要从哪几个方面回答,比如火山岩型矿床的成矿特点 -
曲佩筠菲:[答案] 成矿特点包括成矿时间、空间、构造环境、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矿石结构构造上的特点等,对于火山成因矿床等内生矿床,还要考虑介质、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 火山成因矿床的特点有: 1、矿床位于火山岩浆构造活动带内,矿区附近有同期...

红塔区15188391671: 矿床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
曲佩筠菲: (1)岩浆富集作用:在基性岩浆中磷灰石、铬铁矿、榍石、金红石及锆英石等副矿物可首先结晶,紧接著是橄榄石及斜方辉石等硅酸盐矿物,其他硅酸盐矿物则结晶较晚.在很缓慢冷却条件下,最早形成的晶体,特别是铬铁矿等比重大的矿物,有...

红塔区15188391671: 接触交代矿床的地质特征 -
曲佩筠菲: 1、矿体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 (碳酸盐岩等)接触带附近,一般分布在距正接触带200m之内.2、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成分复杂,矿石一般为粗粒结构.这为宝石矿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3、矿床常具明显的分带性,一般分为内带,过渡带和外带.

红塔区15188391671: 铜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主要地质特征? -
曲佩筠菲: 铜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是: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其他较少.矿床成因类型有:1、岩浆岩成因的斑岩型铜矿:主要产于斑岩体及其围岩之中,主要地质特征有:靠近外围有特征标志层-青磐岩化,品位普遍较低,一般小于1%,但...

红塔区15188391671: 铁矿资源类型是什么 -
曲佩筠菲: 铁矿资源类型如下:(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这类铁矿床又称受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 57.8%.并具有“大、贫、浅、易(选)...

红塔区15188391671: 论述接触交代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
曲佩筠菲: 接触交代矿床是指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类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含矿气水热液交代作业形成的矿床.其特点是:第一,矿体的形态、产状较为复杂,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巢状、柱状、脉状等,规模大小不一,一般为中等,多数为小型.其次,矿石物质成分复杂,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辉石及其他钙、镁、铝、铁等硅酸盐矿物;矿石矿物以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成矿元素种类较多.第三,矿床常具有分带性,一般内矽卡岩带为高温矿物矿床,外矽卡岩带为高-中温矿物组成.

红塔区15188391671: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 -
曲佩筠菲: 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之一.矿床成因类型典型,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矽卡岩型铁矿床之一,也是“大冶式”铁矿床的命名矿床. 大冶铁矿地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坪大冶台褶皱带内的太子庙褶束的西北...

红塔区15188391671: 变质矿床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
曲佩筠菲: 矿体特点:变质矿床的形状和产状既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特点,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1)原岩或原生矿体的性质:如或原生矿体为沉积型或火山沉积型,变质矿床的矿体形态较为规则;若为火山岩或侵入岩则不规则. (2)变质...

红塔区15188391671: 矿床如何分类? -
曲佩筠菲: 1 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将矿床划分为不同的成因类型,较通用的分类如下:(一)成矿深度分类:依据矿床形成时成矿位置距地表的深度将热液矿床分为表成、浅成、中深成和深成矿床.表成及浅成矿床的矿体延深小,向下多急剧尖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