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次下江南,为何五次都在曹家?曹家跟他有何关系?

作者&投稿:酆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乾隆六次下江南?~

乾隆六次下江南,原因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饱览山川美景。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其中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和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文津阁、仿无锡的双湖夹镜等多处江南名胜。
2、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3、乾隆皇帝性格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治国方略等,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1684年—1707年间曾经六次南巡,但康熙六次南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其往返供仪,悉发内帑,还曾要求“预饬官吏,勿累闾阎”,比较节俭。乾隆则不然,他坐享其成,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为游遍江南锦山绣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其目的与作用皆不可与其祖父同日而语。
4、阅兵。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5、笼络人心。一来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二来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三者在南巡途中乾隆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四者当年清兵入关,在江南杀掠太重,“嘉定十日”、“扬州三屠”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康熙、乾隆等均将笼络当地士民人心作为重要事件处理,如重修史可法庙等措施。

总体来说,乾隆六巡江南,过大于功。“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但是,这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清史稿·吴熊光传》载,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52岁)。 第四次,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京(乾隆55岁)。 第五次,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京(乾隆70岁)。 第六次,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京(乾隆74岁)。 说起乾隆南巡,南巡的目的何在?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巡视水利河工,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而自己却迷恋于江南美景;或说是为了“搞清自己的出身及身世的真相”;或说他迷恋南方美色,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纵观乾隆南巡,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视河工,督修水利 江南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和供给地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南方和江南又是水患频发的地方,因此,当年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江南稳定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号称财富甲于天下之地,是清政府财税收入与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安定至关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复明”暗流涌动,斗争相当激烈,以后不少“文字狱”案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而且黄淮水患频繁,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相信自己的“圣明”,希望通过南巡整饬吏治,解决社会问题,稳固清朝的长久统治。 三、笼络官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网罗各级官吏旧属,结交学子士人,笼络百姓民心。凡是他南巡经过的地方,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赏赐他们的子孙功名。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科举考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四库全书》编成后,他个人还掏钱让人抄录了三份,分别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当地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无疑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南巡所到之处,他还经常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不同程度地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适度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四、彰显皇权威严,展示和平盛世 无论是隋炀帝巡游江都,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南巡江南,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彰显皇权的威严。而且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正处于“康乾盛世”之时,乾隆南巡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声势浩大,并且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尽显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康乾盛世”盛世奢华美景,也反映出历代封建皇帝好大喜功的秉性本质。 五、检阅军队士气,显示清朝军力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军队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震摄江南与边疆不安定的势力。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六、饱览山川美景,迷恋江南食色 乾隆喜爱舞墨书画,兴致高雅,他所到的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因此,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饱览江南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乾隆多次江南之行是迷上了“江春徽菜”,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他每次南巡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他的御厨班子随行,以便学得江春接驾宴中的徽菜佳肴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到相关徽菜原料带回宫中去试做。 七、南巡浙江海宁,弄清身世之迷 民间传说,雍正帝胤禛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乾隆帝,乾隆实为海宁陈氏之子,故乾隆是汉人的血统,而非满族血统。小说家金庸(浙江海宁人)根据民间传说与野史的记载为题材,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乾隆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所以南巡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或住宿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亲临,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 然而,这个故事与传说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各种事实证实是杜撰伪造的,它完全是一个虚假的传闻。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陈家花园,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也就是视察他耗费巨资修筑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就连《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在1975年为他流传甚广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撰写后记也指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这段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提到:“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可见,关于乾隆身世之迷流传久远的缘由是怀有“汉人皇朝才是正统王朝”观念的人编撰出来的,假如乾隆如传说的那样,是被当时掉了包的陈家儿子,那从此后的清王朝就是汉人血统的封建王朝了。既然乾隆身世之迷有假,那么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是弄清自己出生身世之说就不足而论了。 八、乾隆六次南巡的影响与后果 尽管乾隆南巡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这样就造成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致使国库的日益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从盛世康乾走向衰落,到道光年间,清朝已走到内忧外患交织相错的危险局面。

乾隆六次下江南,却五次都住在曹家,这是因为曹家与乾隆有很大的渊源,曹家主人的妻子是当年不顾个人安危照顾出天花的乾隆的奶娘孙氏,而曹家的第二位江宁织造又是当年与乾隆关系非常好的御前侍卫,因此曹家也受到了乾隆的厚待,乾隆住在曹家既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可以见到奶娘以及好朋友曹寅。

乾隆曾经六次下江南,微服出巡的话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君王的安全都是最重要的,那么乾隆南巡的时候住在何处呢?一般的小旅馆自然是没有安全保障的,据记载,乾隆六次南巡其中就有五次是住在曹家的,那么曹家跟乾隆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曹家与乾隆帝之间早就有很深的渊源了,曹家因此也成为了朝廷的重点保护对象,乾隆可以保曹家一世的繁荣安定。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说一说乾隆与曹家的渊源。

在乾隆很小的时候曾经得过天花,现在医学发达了我们从小就接种了天花疫苗所以天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并不可怕,但是在古代,天花病毒就像瘟疫一样,人们谈之色变,几乎患了天花的人都会小命不保。乾隆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了这个可怕的病,当时人们听说后都离他远远的生怕被传染了,但是乾隆的奶娘孙氏却不顾个人安危自愿照顾患病的乾隆,除了她之外没有一个人敢靠近乾隆,可能是奶娘的悉心照料,乾隆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因此后来乾隆就一直很感激奶娘,奶娘就相当于是他的救命恩人了,而奶娘孙氏,正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曹家的主人的妻子。

另外,乾隆早些年前身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御前侍卫,他和乾隆之间是君臣更是挚友,两人年龄相仿,关系也就很要好,两人经常一起玩耍比武,就像兄弟一般,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曹家的第二位江宁织造曹寅,这个官职也是乾隆给的。乾隆南巡,住在曹家的话就可以见到昔日的好友,还可以一起谈谈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住在这里心里会踏实不少。



曹家和康熙皇帝的一生都有很深的渊源,诺说只要大清在,就保曹家永世繁华,康熙皇帝小的时候染上过天花,在奶娘孙氏的照料下痊愈了,并且康熙当上了皇帝,而孙氏又是曹玺的妻子,所以康熙皇帝就把自己的感激给了曹家,保证曹玺在仕途顺畅

是康熙六次下江南,五次住曹家,不是乾隆。而康熙住曹家是因为信任曹寅,康熙与曹寅幼年时一同长大的,算是挚友,住他家体现的也是对于臣子的看重。

历史上一直传闻他是汉人,也许曹家人和他有血缘关系,但是还不能公开尽孝道,所以六次有五次住在曹家,和他们欢聚一起。

熟悉。曹寅的妈妈孙氏就是康熙的乳母,在康熙小时候得天花就是孙氏照顾好的,曹寅很小的时候就陪康熙一起念书,也就是伴读,所以有深厚的感情,才去他家住。


为什么乾隆六次下江南?
2、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3、乾隆皇帝性格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治国方略等,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1684年—170...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一震慑江南士族,收编江南知识分子明清以来,江南就是繁华富庶之地,经济的繁华带来的是文化的繁荣。由此,江南的知识分子尤其多,文人云集。文化要求自由的空气,文人要求独立的身份,清军入关时,江南的反抗尤为激烈,清朝建立后,江南的反清复明运动也时有发生。这都危害帝国稳定的因素,必须加以抑制。所以...

乾隆先后6次下江南,到底是啥目的
乾隆帝下江南当然有饱览江南秀美山川之意,其实还有以下原因:其一、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其二,要和祖父比比。乾隆皇帝好大喜功,...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究竟为什么执着于下江南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是为了个人休闲旅游。通过巡视江南,他不仅能够了解民情民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能够欣赏江南的美景,放松身心。这样的行为,展现了乾隆皇帝的多重身份与复杂心理。

乾隆皇帝为何六次下江南,下江南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江南也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乡。江南虽然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一旦遇到洪水,江南一带也是受灾最严重的。所以在乾隆在位期间,整修水利一直都是最大的工程。每次下江南乾隆都要到巡查,看看河防工程。到现场对于工程的状况,当然能够看得比较清楚,顺便看一下如此浩大的工程当中是否有贪官从中牟利。第...

乾隆皇帝真的多次下江南了吗?他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真的多次下江南了,下江南的目的是:第一,乾隆帝下江南,是因为检查水利建设和农业工程,关键也是因为民生。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乾隆帝总共6次下江南,当中5次驾临黄河,检查水利建设,4次抵达浙江,巡查本地的海塘项目。而且还前往本地考察民声,巡查农作的详细情况,这一连串的巡查,关键也是因为...

乾隆君王为何六次下江南,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呢?
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目的;第一、江南一带经济富饶,是支撑清朝经济的重要支柱;第二、江南地区人才辈出,乾隆皇帝想在江南挖掘人才;第三、江南景色优美、气候舒适,乾隆皇帝为了游山玩水才多次下江南巡视。(一)、江南一带是清朝经济的重要支柱 清朝时期,江南一带就是鱼米之乡,不仅...

乾隆曾经六下江南,他为何这么痴迷于江南?他在寻找什么吗?
一、乾隆帝下江南一是为了饱览江南秀美山川,更重要的是视察水利。黄河水患影响国家安定,所以解决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的重点都在这里。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可见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康熙...

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乾隆六下江南的真实原因 体察民情江南作为从古至今的富有之地,作为开明的一国之君乾隆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寒门出贵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错误的,毕竟只有好的资源才能够考上状元光宗耀祖。而江南正好符合这个条件,所以他去江南去看一下民间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毕竟自己身处北方,北方的情况是比较好...

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

丹棱县19637407663: 曹雪芹和雍正有关系吗? -
盈萧金振: 曹雪芹的曾祖母曾做过康熙帝的保姆,他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来bai,曹寅又主政江宁织造,并兼任两淮巡盐监du察御史,康熙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是曹家接待的. 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成了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就开始对曾经与他争夺皇位的zhi兄弟进dao行打击,也没有放过当时支持他兄弟的党羽,其中就包括曹家.在1727年,也就是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就以骚扰驿专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名,把曹家的主心骨曹頫革职查办,并对曹家属进行抄家.此时的曹雪芹才13岁,就被家人一起被强制迁到北京,曹家就此没落.

丹棱县19637407663: 乾隆几次下江南?为何事?...
盈萧金振: 六次,就是游山玩水.据说,乾隆第五次南巡因因与妓女嬉戏,皇后感觉犹如皇家脸面而剪掉了头发,乾隆大怒,因为只有在皇帝驾崩时皇后才自断其发以表悲伤,所以一回宫就秘密地处死了皇后,对其子也很冷漠.第六次是和珅为了讨好乾隆而极力主张乾隆帝下江南,虽然乾隆说南巡只用内务府的银子,可大修宫殿船只等巨额花销大部分都落在百姓身上.所以本人以为,乾隆帝六下江南,非但毫无建树,而且劳民伤财,毫无意义~

丹棱县19637407663: 乾隆六下江南分别干了什么? -
盈萧金振: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6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乾隆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事业之一.他6下江南,开支浩繁,成为乾隆中叶国势渐衰的原因之一.他如此兴师动众南...

丹棱县19637407663: 金陵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
盈萧金振: 金陵南京肯定给曹雪芹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其祖曹寅曾任江宁织造(织造府位于如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宫地区,据说清朝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住在这里),且有一种说法是,曹雪芹本人就出生在织造府内.而书中曾提及“石头城”,是否就是南京今天的“石头城”,虽不可考,想来至少得名不无关系. 因此,《红楼梦》与南京,是有些千丝万缕不可切割的联系的.

丹棱县19637407663: 清朝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中有四次是曹家接待的,剩下的两次是由谁接待?还有康熙帝六下江南的时间. -
盈萧金振:[答案] 海宁陈家

丹棱县19637407663: 清朝六下江南的皇帝
盈萧金振: 康熙和乾隆,康熙六下江南五次住的是曹雪芹家.

丹棱县19637407663: 《红楼梦》故事大纲是什么啊? -
盈萧金振: 《红楼梦》是中国的一部古典名著,它不仅塑造了上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写 出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华的顶峰走向没落的全过程.《红楼梦》的语言极其丰富,书中 的人物对话、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安排,也达到了中国古典文...

丹棱县19637407663: 当年乾隆下江南时,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
盈萧金振: 乾隆皇帝第一站是南京,第二站是镇江的焦山,第三站是扬州的瘦西湖.第四站是杭州西湖.第五站是苏州.第六站是海宁盐官.

丹棱县19637407663: 乾隆下江南时每次都住哪?
盈萧金振: 一般住在各地官员修建的行宫里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路线不同,住宿也不相同,一般是住在各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