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还有褚子百家的思想分别是什么,再给我些他们的言论

作者&投稿:威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给我些孔子,孟子,几诸子百家的言论,谢谢了~

兵家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理素质(所谓的“将能 ”、“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
关于计谋(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原则,是至今仍必须遵守的。许多名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 以众击寡 ”,“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兵贵其和,和则一心 ”,“三军一人,胜”,“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等等。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与现代科学理的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农家 农家许行独倡的“贤者(指君主)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之说固属空想,却体现了某种否定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要求。他主张“市价不贰”(《孟子·滕文公上》),是小农阶层对前资本主义商业欺诈的反映。另外,先秦农学家对农业生产技术
经验的总结与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管子》的《度地》和《地员》篇,对水、旱、风雾雹霜、疠、虫危害农业生产的分析,对土地上、中、下三类各适宜种植粟、稷、果木等的分析,《吕氏春秋·辩土》篇记载的农业簇种法,《审时》篇对各种农作物的最适当种植时令及其成长情况的详细记载,均为富有科学性的著作。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1、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的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

2、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论语》:纯语录体散文。

《墨子》: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 《孟子》:基本上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 发展,形成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 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 《荀子》、《韩非子》 在先秦散文中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3 、各家所代表的思想学说 :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代表论著:《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全书共二十篇。《论语》的思想学说有以下几点:

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追求的最高理搿?

②“学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④“修身”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⑤“礼”:“克己复礼”。

⑥“为政”:“实行仁政”。

⑦“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含蓄隽永、简洁生动。

孟子:先秦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课文中为《鱼我所欲也》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

主要论著:《孟子》全书共七章。中心思想是“仁义”

①主张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

②“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反战”思想。

④“社会分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⑤“性善说”。

孟子散文的特点:

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

②善设机巧,先纵后擒;

③善于用譬喻来陈说事理;

④语气逼真。


(2)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后世并称为“老庄”。主要思想:“无为而治”和“与道为一”

(课文中老子的文章两则,庄子的节选《秋水》的最后几段)先秦道家思想评议: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顺应自然到天人合一;

②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从返朴归真到回归自然;

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清静无为到齐一超脱;

④人与生活本身的关系:从知足贵身到执道生法。


(3)先秦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任贤、节用,反对奢侈,重视功利,否定命运。(课文中为《非攻》一文)

墨子散文的特点:辟(譬喻)、侔(类比)、援(援例)、推(推论)。


(4)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集大成者)

代表论著:《韩非子》(共五十五篇):主要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课文中为《说难》一文)

主要思想: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

文化思想上:韩非鄙视一切艺术、美感的东西。

文章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
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再从更大的范围,即文化史的意义来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不可忽视的。

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总的来说,一生是郁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但后代奉为圣人、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与历史上的原貌,并不完全相符,这里面既利用了孔子学说对统治秩序有利的内容,又有偶像制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灌注进去的东西。
孔丘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性的人物。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也反对残暴的政治,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他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子不语怪力乱神”,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之外的冥冥之物不欲深究、冷漠淡然的态度。同样,他对抽象的、纯思辨的哲学问题也没有兴趣。“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他教给学生的也都是些实用的知识。孔丘又是一个性格顽强的人,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奔波一生,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在后代知识分子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性格投下的影关于《论语》,《汉书·艺文志》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此书专门记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它是用语录体写成的,全书比较散乱,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述而》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丘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为人最为鲁莽直率,常与孔丘发生冲突,这种对话,性格就更鲜明了。有一次,子路问孔丘,如果卫君要他执政,他将先做些什么。孔丘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训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而后说了一通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还有一次,孔丘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丘只好发誓诅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写出当时的语气,显得孔丘对这位学生有些无可奈何。《先进》章中,有较长的一节,写孔丘与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令他们各言其志,从比较、对照中显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抢先作答,说了一通大话;冉有、公西华以谦虚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后是曾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不但语气生动,而且有简单的情节,又有场景的描写,曾皙的回答也特别具有美感,在《论语》中,是比较特出的了。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2、墨翟,生活时代约当于孔于与孟子之间,即春秋战国之际。相传他原为宋人,长期居住在鲁国。《墨子》书中提到,他被人称为“贱人”,又提到他能制作车辖,大约出身地位是比较低的。早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木”,后来创立了与儒学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家不但是一个思想学派,而且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民间团体。领袖称为“钜子”,门徒众多,重视艰苦实践,不避危险。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他还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墨学在战国时曾一度盛行,与儒学同为当代的”显学”。西汉以后,逐渐衰微。《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墨家的思想,就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看法来说,是提倡质朴和实用,所以对一切语言文字的表达,强调有切实的内容,以道理说服人,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这种观念,对于论说文自有相当的道理,对于文学作品,就不太适宜了。《墨子》一书的风格,也正是如此。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非攻》篇,先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囿,窃其桃李,众闻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以自利也。”然后再说攘人犬豕鸡豚者,取人牛马者,杀无辜人夺其衣裘者,再三说明“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的道理,最后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条理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3、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自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由于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为“亚圣”。他的行事也仿佛孔子,收过不少门徒,率领着他们游说各国。由于各国间都以力相争,他却鼓吹以德为王,言仁义而不言利,终不能被任用,于是退而著书。
孟轲的思想本于孔丘而有所发展。他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他对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以逞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判,甚至斥责为“率兽而食人”(《梁惠王》),同时基于宗族统治集团的利益对君主的个人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万章》)“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离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这样的话,在专制强化的后代就没有人敢说了。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聘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最精彩的是《离娄》中的一段: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人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这是一则绝妙的讽刺故事。文字虽短,但写得精炼,情节有变化,人物有性格。尤其是故事的结尾,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貌的庄严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完成了尖锐的讽刺目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尖锐的性格。这种丑恶现象在社会中始终存在,因而这故事的生命力也始终未消竭。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
孟轲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如何理解古诗的一些看法,对后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这里“气”指一种光明正大的意气情感。后世的文气说(主要讨论作家才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即由此发展而来。他又说,读古人之诗,要“知人论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辟的见解,为后世文学批评中重要的原则。

眸子不掩其恶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2。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焉3;胸中不正,则眸子4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5?”

1 选自《孟子·离娄上》。题目是编者加的。眸(móu)子不掩其恶,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眸子,瞳子,指眼睛。

2〔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存,省察,观察。

3〔胸中正,则眸子焉〕心中正直,则眼睛就清澈明亮。,明。

4〔(mào)〕眼睛昏花不明。

5〔人焉廋(sōu)哉〕这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隐藏得了呢?,藏匿,隐藏。

观于海者难为水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2,登泰山3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观水有术5,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6。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7;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8。”

1 选自《孟子·尽心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意思是,对于看过大海的人来说,别的水就难以吸引他了。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东山,山东南部的蒙山,在鲁国的东面。小,以……之为小。鲁,西周和春秋时的诸侯国。

3〔泰山〕山名,在山东中部,古称东岳,五岳之一。

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的人来说,别的言论就难以吸引他了。

5〔术〕方法。

6〔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容光,透光的小缝隙。

7〔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流水这个东西,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盈,满。科,坎,坑。

8〔不成章不达〕意思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胸有珠玑,文章外现,自然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成章,本指乐曲终了,引申之为凡积渐生变,自成格局,都可称成章。达,通,通达。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2矣。仁人无敌于天下3,以至仁伐至不仁4,而何其血之流杵也5?”

1 选自《孟子·尽心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尽信《书》,完全相信《尚书》。《书》,即《尚书》,现存最早的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主要保存了商及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

2〔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我对《尚书》中的《武成》篇,只不过采用其中两三段文字罢了。《武成》,古《尚书》中的篇名,内容大约是记述周武王伐商纣王之事,今已亡佚。今传的伪古文《尚书》中也有《武成》篇,但已不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武成》篇了。策,古代纸未发明之前,用木片或竹片写字,一块竹片为简,若干竹片编联在一起叫策。

3〔仁人无敌于天下〕仁德之人天下没有敌手。

4〔以至仁伐至不仁〕以周武王这样天下最仁爱的贤君去讨伐纣王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

5〔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大木棒都给漂走的事情呢?杵,舂米的木棒。

民为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2,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3,得乎天子为诸侯4,得乎诸侯为大夫5。诸侯危社稷,则变置6。牺牲既成7,粢盛既洁8,祭祀以时9,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10。”

1 选自《孟子·尽心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2〔民为贵,社稷次之〕(在天下或一个国家中),老百姓最重要,其次便是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常以社稷代指国家。

3〔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能得民众拥护的便可以做天子。丘民,众民。丘,众。

4〔得乎天子为诸侯〕得到天子信任的可以做诸侯。

5〔得乎诸侯为大夫〕得到诸侯信任的可以做大夫。

6〔变置〕更立。

7〔牺牲既成〕祭祀用的牲口已是合乎标准的。牺牲,祭祀用的牛、羊、豕。

8〔粢(zī)盛既洁〕盛在祭器中的黍稷已是清洁的。粢,古时祭祀时用的粮食。

9〔祭祀以时〕祭祀按时进行。

10〔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如果对社稷之神的祭祀已很诚敬,)可是仍有旱灾水灾,(则是社稷之神不尽职,)就得另外改立社稷。

贤者以其昭昭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2;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3。”

1 选自《孟子·尽心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贤明的人教人,凭自己的透彻明了,帮助别人也透彻明了。昭昭,明白。

3〔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现在教人的人,就凭自己的糊涂头脑,却要使别人透彻明了。昏昏,糊涂,愚昧。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2。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3;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1 选自《孟子·尽心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2〔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物质欲望更好的了。养,治。寡,少。

3〔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尽管有失去本心的,但为数很少。不存,与下句的存,不是指人身的存亡,而是指是否失去人的本心,即是否失去人天生的善性。

文王之囿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1?”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2。”

曰:“若是其大乎3!”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4,雉兔者5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6?臣始至于境7,问国之大禁8,然后敢入。臣闻郊关9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10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11。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王,指周文王。囿,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古时称苑囿。

1〔有诸〕有这事吗?诸,相当于“之乎”。

2〔于传有之〕书上记有这件事。传,书传,文字记载。之,指“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件事。

3〔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这样。其,表推测语气。

4〔刍荛(chú ráo)者往焉〕割草砍柴的人都到那里去。刍,割草。荛,砍柴。

5〔雉兔者〕指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雉,野鸡。

6〔不亦宜乎〕不也是应该的吗?宜,应该。

7〔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

8〔问国之大禁〕问齐国重大的禁令。

9〔郊关〕四郊的门。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

10〔麋(mí)〕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

11〔为阱(jǐng)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

汤放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1,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2其君可乎?”

曰:“贼仁3者谓之贼,贼义4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5。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汤,商朝开国君主的名号。放,流放。桀,名癸,谥桀。夏朝末世君主,以残暴著称。

1〔武王伐纣(zhòu)〕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周的开国君主武王姬发出兵伐纣。纣王兵败自焚而死。

2〔弑〕旧时称地位在下的人(如臣、子)杀死地位在上的人(如君、父)。

3〔贼仁〕指灭绝人性、暴虐无道的行为。贼,害,伤害。

4〔贼义〕指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行为。

5〔一夫〕独夫,指众叛亲离的暴君。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去齐1,充虞路问2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前日虞闻诸4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5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6。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7;以其时考之,则可矣8。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9?”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舍我其谁,意思是,除了我还有谁呢?舍,舍弃。

1〔去齐〕离开齐国。

2〔充虞路问〕充虞在路上问。充虞,孟子的学生。

3〔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先生您好像有不大高兴的样子。夫子,对老师的尊称。豫,安乐,高兴。

4〔诸〕“之于”的合音。

5〔尤〕指责,抱怨。

6〔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

7〔以其数,则过矣〕意思是,按年头来计算,超过(五百)了。

8〔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按时势来考察,就可以了。意思是,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

9〔吾何为不豫哉〕我有什么不高兴的呢?何为,为何。

攘鸡

戴盈之2曰:“什一3,去关市之征4,今兹5未能;请轻之6,以待来年然后已7。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8者,或告之9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10,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11,何待来年?”

1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攘,盗窃,窃取。

2〔戴盈之〕宋国大夫。

3〔什一〕古代田赋法,即征收农产品的十分之一。

4〔去关市之征〕去掉在市场上征收的商业税。去,去掉。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集市。征,抽税。

5〔今兹〕今年。

6〔轻之〕使田赋和关市之征减轻些。轻,用作动词,使……减轻。之,指上文的“什一”和“关市之征”。

7〔以待来年然后已〕等到明年再完全废除。来年,明年。已,停止,指完全废除。

8〔日攘其邻之鸡〕每天偷邻居一只鸡。这是假设之辞。

9〔或告之〕有人告诉他。或,有人。之,指“日攘其邻之鸡”者。

10〔请损之〕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

11〔斯速已矣〕就(应该)马上停止。斯,就,则。速,立即,马上。已,停止

诸子百家```
现总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
1.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2.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庄子

3.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4.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韩非 商鞅

5.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代表人物

公孙龙 惠施

6.阴阳家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邹衍

7.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而少有专著。

代表人物:

苏秦 张仪

8.杂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代表人物:

吕不韦

9.农家
农家者流,出於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许行

10.小说家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於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代表人物:

虞初

11.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膑

12.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代表人物:

扁鹊

这种问题自己去搜啊
再说你也问错分类啦


诸子百家都有谁?分别是哪一家的?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

诸子百家有哪些?
道家的《道德经》、《庄子》、 《列子》、 《六韬》等;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法家的《商君书》、《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纵横家的《鬼谷子》、《战国策》等。1、《道德经》《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

诸子百家、除了有儒家、道家、墨家、还有什么家?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

古代的诸子百家指的是哪些?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关於百家的划分...

诸子百家包括哪些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

诸子百家有那百家?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有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一、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孟子。代表作有《孔子》、《孟子》、《荀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有教无类”、“礼乐”、“仁义”等,在人的教养上很是重视,在政...

诸子百家有哪些(全部)
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
1、儒家代表人物:(1)孔子,春秋末期,儒家的始创人物,代表作品有《论语》《春秋》等,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2)孟子,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孟子》 ,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荀子》 ,提出了“性本...

诸子百家 指谁啊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右江区13688865104: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主张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孙膑:写出个子的时代和主要主张 -
尾菊骨松:[答案] 孔子:儒家 春秋 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儒家 战国 民贵君轻、仁政、性本善 老子:道家 春秋 清静无为 墨子:墨家 战国 非攻兼爱 韩非子:法家 战国 法治(注意不是法制) 孙子:兵家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著有《孙子兵法》 孙膑:兵...

右江区13688865104: 中国诸子百家有哪些?各自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
尾菊骨松: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

右江区13688865104: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尾菊骨松: 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百家争鸣之孔子 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

右江区13688865104: 诸子百家分别是什么?又分别主持什么思想,比如说这样 墨家;兼爱非攻 -
尾菊骨松:[答案]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

右江区13688865104: 诸子百家思想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尾菊骨松: 一、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

右江区13688865104: 孔子与孟子所主张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
尾菊骨松: 孔子:主要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说、“性本善”说.

右江区13688865104: 诸子百家有哪些,还有主张什么如:墨家 兼爱非攻 -
尾菊骨松:[答案]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

右江区13688865104: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孙武、孙膑的主要思想 -
尾菊骨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流派 人物 历史时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响 儒家 孔子 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论收在《论语》中. 孟子 战国时期 民贵群轻,仁政,保护资源 言论收在《孟子》中 荀子 战国时期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道家学派创始人,著《道德经》 庄子 战国时期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 著《庄子》 墨家 墨子 战国初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反仁政、倡法治、中央集权 著《韩非子》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膑 战国时期 战胜而强立,敌天下服

右江区13688865104: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尤其是儒家的孔子和墨家的墨子的区别、儒家的孟子的思想主张!如 -
尾菊骨松:[答案] 同学,历史没学好哦?孔子:提出仁的主张,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德治,开创了私学.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等…老子: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法家代表人是韩非子、商鞅,主张以变法使国家富强.还有阴阳家. 麻烦采纳,谢...

右江区13688865104: 孔子三大家和三大思想分别是什么? -
尾菊骨松: 孔子三大家是什么意思啊?(儒家三大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