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米老师,这道题怎么解释呢?

作者&投稿:啜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道题怎么给孩子解释~

解答:

1+1=2(只)

3×4=12(只)

5×6=30(只)

7×8=56(只)

2+12+30+56=100(只)

答:一共有100只鸟.

故答案为:

100只

答案:10,5,25,35,(85)
步骤:第一个数×2+第二个数=第三个数,以此类推。
答案:6,12,16,26,40,(64)
步骤:第一个数+第二个数-2=第三个数,以此类推。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 。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的第n为(2n-1)2
(三)看例题:
A: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
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 即:2n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序列号:1、2、3、4、5
分析观察可得,新数列的第n项为:n2-1,所以题中数列的第n项为:(n2-1)+2=n2+1
(五)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
例 : 4,16,36,64,?,144,196,… ?(第一百个数)
同除以4后可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
(六)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
(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
三、基本步骤
1、 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
2、 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
3、 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一)、(二)、(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
4、 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二)解题
四、练习题
例1:一道初中数学找规律题
0,3,8,15,24,······
2,5,10,17,26,·····
0,6,16,30,48······
(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
(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
(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2、观察下面两行数
2,4,8,16,32,64, ...(1)
5,7,11,19,35,67...(2)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们的和。(要求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和详细解题过程。)
3、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 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有几个是黑的?
4、 3^2-1^2=8×1 5^2-3^2=8×2 7^2-5^2=8×3 ……
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规律
写出两个连续技术的平方差为888的等式
五、对于数表
1、先看行的规律,然后,以列为单位用数列找规律方法找规律
2、看看有没有一个数是上面两数或下面两数的和或差。

噢噢~A米老师每天晚上七点半以后才登陆呢,希望还来得及~~~

exercise 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1)做名词时,表“(体力或脑力的)活动,锻炼,运动”的意思,是不可数,不能加“s”

比如:Swimming is good exercise. 游泳是有益的运动。

表“练习,习题,演习,体操(一套动作)”的意思,是可数名词,有单复数

They always finish their exercises after class. 他们总是在课后完成练习。

do morning exercises 做早操 (早操一般都是成套的体操)


(2)做动词,表“锻炼,训练,操练”的意思

You should exercise more. 你需要更多的锻炼

He exercises everyday. 他每天锻炼。【注意:这里加s,是动词变三单哦~】


还有一些用法,不过用的不多,所以就不补充了,免得晕~



表示做锻炼得时候不可数
做练习的时候可数

单数形式下不用加s,
复数形式下加s

做锻炼是不加s
做作业是加s

作可数名词时,比如“练习,习题,体操,功课,操练”等,用复数,就是+s。2.作不可数名词用,比如“锻炼,运动,训练,锻炼”,不+s。


老师,这道题怎么做?
24*(1-1\/3)=24*2\/3=16。24+1\/3=24又1\/3千克。后两个题没有说明白,无法解答。

老师们这个题怎么做
在这道题当中,要先分别求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以高,在这道题当中,底是25,高是12,那么,面积就是25×12,等于300平方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二,题目当中,三角形的底是和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一样,也就是25,高是8,那么,面积就等于25×8÷2,...

各位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呢?
35.2×4=140.8(米)140.8-1=139.8(米)答:需要篱笆139.8米。解题过程如图所示

这道题怎么做
简单计算一下即可,答案如图所示 备注

...的正方形结果还差20厘米这根铁丝长多少?请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
李师傅要用一根铁丝围一个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有四条边,所以需要的铁丝长度是50×4=200厘米,但是还差20厘米,所以现在的铁丝长度就是200-20=180厘米

这道题怎么做?
解题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能详解么?
那么从第一次走可以推断,出发时离上课时间还有L\/50-3分钟,从第2次走可以推断,这个时间去掉2分钟就是以60米\/分速度走完全程的耗费的时间。因此L\/50-3-2=L\/60,这你总可以理解吧? 如果你实在不能理解,把出发时离上课时间设为T过渡一下,第一次L\/50-3=T 第二次 L\/60=T-2 ...

这道题怎么做哦明天要交给老师
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再减去半圆的面积就可以了。步骤如下:长方形面积:80x100=8000(平方米)半圆面积:80\/2=40(米)【半径】3.14x(40x40)【小括号里简写成40的平方】=3.14x1600 =5024(平方米)【这是整个圆的】5024\/2=2512(平方米)最后用 8000-2512=5488(平方米)以后遇到这种题...

大象有多高 这道题怎么做 谢谢
两个米老师和大象高是80cm,一只米老鼠是8cm,那两只米老鼠就是2乘8=16cm,再用80-16=64cm就是大象的身高。你错原因就是因为你只算一只米老鼠身高,被忘了还有一只哦。

这道题怎么做啊?
小红和她的4个朋友一起去东湖风景区游玩,他们想去640米外的樱花园,由于观光人数众多,他们只租到了一辆景区自行车(如图),大家轮流步行、轮 流骑,他们到达樱花园时,平均每人步行多少米?

建华区17739493816: 成人脚的长度大约是身高的七分之一,如果一个成人的 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这道题应该怎么解 -
蠹岩林可: a/7

建华区17739493816: 小学选择题 一根绳子用去它的五分之三后,还剩下五分之三米,则 -
蠹岩林可: 一根绳子用去它的3/5后,还剩下原绳的2/5, 而这段绳子的2/5正好是3/5米(也就是剩下的绳子占原来绳子的2/5) 所以整段绳子长:3/5÷2/5=3/2(米) 则用去的绳子长度为:3/2-3/5=9/10 9/10>3/5 故:a 用去的绳子长

建华区17739493816: 一棵大树高约是10()A.米B.分米C.厘 -
蠹岩林可: 这个题你应该可能是不会估计单位的实际长度.可以这样理解, 一个成人的身高大概1.7米,普通学生用的直尺大概几十厘米, 所以一颗大树肯定相当于很多个成人高.所以应该是10米…… 愿对你有帮助

建华区17739493816: 一山坡与水平面成45度,坡面上有一条与山底水平线成30度角的小路,某人沿小路上坡走100米后,他升高了——米.希望老师们可以给出我解释,以方便我可... -
蠹岩林可:[答案] 25米

建华区17739493816: 小丽上学每分钟走60米,放学每分钟走80米他上学和放学共用21分钟她家到学校的路是多少米这道题的思路
蠹岩林可: 如果我们把小丽家到学校的距离看成a(米)当然你以可以成其它的字母意思都一样的那么早上去学校每分走60(米),即去学校用了a/60(分) 放学回家每分走80(米),即为a/80(分),上学和回家过程共用21(分),即为a/60+a/80=21(分) 即a/60+a/80=21a=720(米)即小丽家到学校共720米 上图有错,嘻嘻改成

建华区17739493816: 把一根电阻为Ro的金属导线均匀拉长为原来的5倍,然后截成等长的5段,则每段金属导线的电阻是?超急 -
蠹岩林可: 应该选C的.拉成五倍后长度为原来的五倍,截面积是原来的无分之一.根据电阻公式R=P*L/S.所以总电阻变成25倍,截成五段.每段就是新阻值的无分之一.就是答案C

建华区17739493816: 甲从十字路口南1200米处向北直行,乙从十字路口处向东直行,两人同时出发,10分钟后,两人与十字路口距离相等,出发后100分钟后,两人与十字路口距离再次相等.此时他们距离十字路口多少米?
蠹岩林可: 甲速度为a米/分 乙速度为 (1200-10a)/10=120-a 米/分 100a-1200=100(120-a) a-12=120-a a=66米/分 此时他们距离十字路口 100*66-1200=5400米

建华区17739493816: 用a米长的布做了b套制服,每套制服用布c米,还剩( )米. -
蠹岩林可: 用a米长的布做了b套制服,每套制服用布c米,还剩( a-bc)米.我是老师 谢谢采纳

建华区17739493816: 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100米后向左
蠹岩林可: 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100米后向左转30度,再沿直线前进100米,又向左转60度,再沿直线前进100米后,又向左转60度……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几米?请问这道题怎么做?解:∵(360-30)/60==5.5,5.5 1==6.5次∴他需要走6.5次才会回到原来的起点,即一共走了6.5*100=650米.故答案为:650米.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A点时,他需要转动360°,即可求出答案.

建华区17739493816: 把三个棱长都是a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是3a的平方对么 -
蠹岩林可: 错. 因为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a的立方 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应该是:3xa立方 但愿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谢谢!!【数学辅导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