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韬略兵戈

作者&投稿:轩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春秋战国韬略兵戈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次年,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援救赵国。齐军通过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迫使魏军回援,并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市西,一说山东省菏泽市东北)设伏,击溃魏军。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后世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决计出兵

魏惠王时期,为争霸中原,实现魏国在黄河流域的扩张,魏国将都城从安邑迁至黄河以南、被诸多水系包夹的平原——大梁。这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戒备。赵国开始与齐、燕等国交好以制衡魏国。魏惠王察觉有被其他诸侯国联合进攻的可能,决定找机会突破以解除危机。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依附于魏国的卫国。魏国立刻以庞涓为将出兵攻打赵国,很快就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魏国兵临城下,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内部对是否发兵救赵展开激烈争论。邹忌反对出兵,而段干朋认为不救赵“不义且不利”。齐威王追问原因。段干朋指出,若不救赵,魏国一旦吞并赵国,将会对齐国构成更大威胁。因此,段干朋建议齐威王兵分一路攻打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附近)来疲劳魏军,然后另一路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能救赵,又可削弱魏、赵两国实力。齐威王随即采纳了段干朋的建议,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一路兵马救援赵国。

围魏救赵

齐国出兵后,齐将田忌欲率军直接与魏军主力决战,被孙膑阻止。孙膑说:“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齐军此时发兵邯郸,则等于替赵受敌,况且与魏军直接交锋,齐军胜算不大。解救赵国之围,就像劝止别人打架,劝架的人不必参与进去。解围的诀窍是,抓住敌人关键的地方,避实就虚,击其要害,这样就能控制住整个战局,激烈复杂的战争冲突自然解决了。魏国为拿下赵国都城邯郸,势必倾全国之力,出动所有精兵强将,留守国内的不过是些老弱病残。齐军若南下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然回撤救大梁,从而解邯郸之围。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计谋。

据《孙膑兵法》记载,孙膑并未直接进攻大梁,而是先佯攻魏国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北)。平陵地大城小,人口众多,兵力充足,很难攻克;而且平陵地处宋、卫两国之间,齐军运粮困难,佯攻此地能很好地迷惑魏军,使魏将庞涓误认为齐军主将指挥无能而产生骄敌心理。在孙膑嘱咐下,田忌故意在平陵输给魏军。孙膑通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强而避之,卑而骄之”的做法,使魏军作出错误判断,从而为最终击败魏军做足准备。

齐、魏两军在平陵对垒后,孙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让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城郊,以激怒庞涓使其率军回援;另一方面,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田忌按孙膑的计策一一部署。此时魏军刚刚攻破邯郸,尚未得喘息之机便被迫回援。庞涓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当回援魏军到达桂陵时,遭遇齐军伏击。齐军以逸待劳,魏军猝不及防,遭遇惨败,庞涓也被齐军所擒。“围魏救赵”就此完美收官。

战术解码

桂陵之战后,围魏救赵成为兵法中的重要策略。它体现了《孙子兵法》中“以迂为直”的思想,即抓住事物主要矛盾,通过表面舍近求远的方式达到目的。围魏救赵也被后世军事家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计策,并被不断借鉴。唐德宗时期,吐蕃攻打盐州、麟州等地,威胁长安。德宗派唐军从四川进攻吐蕃,迫使吐蕃军队回援,减轻了唐西北边疆的压力。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效缓解了蒋介石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对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意义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曾再次使用围魏救赵之计。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41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在韩、魏两国血拼之后进攻魏国以围魏救韩,魏国撤回攻韩军队迎战齐军。孙膑利用魏军悍勇且轻视齐军的弱点,主动退却,并通过减灶之计制造出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于是丢下步兵,只率精锐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当庞涓行至马陵道(今河南省范县,此外还有山东省莘县、山东省郯城县等说法)时遭遇齐军伏击,庞涓战死,魏太子申被俘。经此一战,魏国实力明显削弱,一直被魏国压制的秦、楚等国则磨刀霍霍,战国群雄相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为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所著的军事著作(一说是孙膑弟子整理)。马陵之战后,孙膑辞官归隐,潜心著述,终成此书。孙膑继承发展了孙武、吴起等人的军事思想,总结吸收了战国时期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提出许多进步的政治、军事主张,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孙膑强调要遵循战争规律,发展生产以巩固战争的经济基础,作战时要善于创造对己有利的态势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使这部失传已久的古代兵书得以重见天日。‍




卓资县19723167246: 为什么春秋战国流行用戈 -
挚睿伤风: 可能是由于作战方式和战马的体制决定的吧.春秋战国时候战车是马和牛同时拉的,速度不快,所以戈;单骑走马以后,出现长矛长剑;——古代战马都是要阉割的,这样一代代下来,剩下的肯定都是劣马,而裹脚的流行,使得中国人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先天优势已经不具备使用长武器和重武器的基础了.战术的变化,人本身的变化,向轻便武器和火器发展...

卓资县19723167246: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各有什么特点 -
挚睿伤风: 春秋时的战争,被称为"君子之战",在战场上战法中规中局,几乎没有尔虞我诈. 而战国时候,谋略兴起,讲究兵法. 春秋为争霸战,战国为兼并战.

卓资县19723167246: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制式兵器是什么 -
挚睿伤风: 还有种名"殳(shu)"的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比较廉价.《越绝书》记载:春秋时期,楚晋交恶,晋联合郑兴兵攻楚,楚国都城郢都被困三年,始终无法解围.一天,楚王亲自登城,挥舞干将和欧冶子所铸的太阿宝剑指挥作战.这...

卓资县19723167246: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军事思想家 -
挚睿伤风: 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

卓资县19723167246: 古文献中描述春秋战国形势的句子 -
挚睿伤风: 《春秋》有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说明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天下狼烟兴起的混乱情况

卓资县19723167246: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
挚睿伤风:[答案] 重要的是 魏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 秦国: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楚国: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 其余的还有: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 燕国:燕昭王时期,任用乐毅等进行改革 韩国: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 齐国:齐威王时期,...

卓资县19723167246: 春秋战国的相关资料30字 -
挚睿伤风: 春秋时期 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卓资县19723167246: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观点 -
挚睿伤风: 春秋时候思想家太少了,真正的百家争鸣是战国时形成的,春秋时就这些 孙武,战争对孙武来说是政治手段,故他说兵者,国之大事.上兵伐谋等 老子,完全反对战争,直接说 唯兵不详. 孔子,对战争比较反对,特别反对不仁义的战争,而他...

卓资县19723167246: 春秋战国时代是怎么打仗的,这些规矩太有意思了 -
挚睿伤风: 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都是”车战“,战车是当时的战争主力,以及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乘:由四匹马和三个人组成的战车.

卓资县19723167246: 春秋战国究竟指什么 -
挚睿伤风: 春秋战国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就像我们说唐朝、宋朝一样.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