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

作者&投稿:绪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要明白“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先要搞清楚两个观念,分别是”五蕴“和”空“。

五蕴

所谓”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个”五蕴“,是原始佛教用来解释人的生命现象的概念。这里的”色“,就不是所谓”色空“里头,与”空“相对的,用来泛指一切物质的概念了。

五蕴,其实就是人的五种生命现象。首先有”色蕴“——生命中肉身物质现象。”受蕴“——主观的感受现象。”想蕴“——对外相的摄取现象。”行蕴“——行动的发施现象。”识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现象。

而”空“,可以说是大乘佛教般若学派的核心思想,要解释这个”空“,恐怕穷尽一切文字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从旁敲侧击的方法来稍微了解一下,或者至少搞清楚它”不是“什么东西。

首先,”空“绝对不是”什么都没有“,更不是”虚幻“的意思。”空“的梵文原字是Śūnya,本意是数学里头的”零“。《心经》中的”空“的原字是”sunyata“。梵文中在字尾加个”ta“,通常是指一种状态。所以在英语的翻译中,”空“并不翻译作”empty“,而是作”emptiness“。而中文翻译中,有些佛经则翻译成”空性“。所以可以这么理解:般若学派种的”空“的概念,并不是单纯指”空无“、”没有“、”不存在/虚幻“的意思,而是在尝试引导我们去思考”没有的状态“、或者”零的状态“。

那什么是”零的状态“呢?可以这么理解。”零“的意思是”没有“,但是反过来问的话,那”零”这种状态是有的吗?这样思考下去就很吊诡啦,因为这样“零”就变成是一个讲述“不存在概念”的存在的概念啦!所以“零”即是“存在”也是“不存在”。这很显然并不是在表述一个真理,反而更多的是在引导学者进入一种思维里头。所以其实”空“并不是佛教要阐述的一个真理,而是一个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这个目的,就是要破除我们”二分“的思维方式,破除我们”必执一端“的固执。其实整篇《心经》基本上都在讲这个。所谓”零的状态“,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跟后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一个道理。

看得懂《心经》的,只要看到这完整的第一句,其实就能够看到其中隐藏的重要信息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的第一句,其实里头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信息。却经常被修行者,读经人所忽略掉。但是如果过我们依着上面两个概念来翻译和理解这一句经文,其实就很容易看得出隐藏其中的秘密了。让末学在这里为大家试试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在进行深刻的智慧的心灵活动时

在这里,”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完整的/完全的智慧“。”般若“(Prajñā)在佛教的教义中,可以普遍上翻译成”智慧“,而”波罗蜜多“(Pāramitā)的意思是”完美的“或者”完全的“。”波罗蜜多“在很多中文佛经翻译中,被译成”到彼岸“。当然其实也没有错,都”到彼岸“了,还能够不完美吗?但是古人与现代人对文字的运用与理解有比较大的不同,所以对现代人来说,翻译成”完全的“比较容易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而”般若波罗蜜多“其实是大乘佛教里头”菩萨六度“,也就是菩萨修行的六种法门。分别为:

  1. 布施波罗蜜多

  2. 持戒波罗蜜多

  3. 忍辱波罗蜜多

  4. 精进波罗蜜多

  5. 禅定波罗蜜多

  6. 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其实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修行的其中一项“工夫”。而“般若波罗蜜多”既然是“完全的智慧的修行方法”,那当然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活动了。可能是禅定,也可能是其他的修行方法。反正一定是一种纯心灵上的活动。

“照见五蕴皆空”:观照到生命的现象是处于“空”的状态的

既然上句都说了观自在菩萨是在进行一种智慧的心灵活动,那当然就不能够用“看见”,所以在这里就用了“照见/观照到”一词。而“观照”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智慧如阳光照耀大地,无所不见”。而“五蕴”以上面所提到的解释来说,就是人的生命现象。而“空”无法单纯的解释,所以就直接翻译成“空的状态”。

“度一切苦厄”:超越了一切痛苦

此句为《心经》梵文原文中所无。是玄奘法师在翻译的时候加上的。至于为什么要加这一句,老实说除了玄奘法师,没有人可以说真的知道为什么。但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这一句是加给秉持“实用主义”的中华文化百姓看的。《心经》是佛灭后五百年才出现的经典,而不管是佛教之前,或者佛教之后,整个印度的文明的核心追求,都是“超脱”,都是“悟道”,对佛教来说,就是“成佛”了。所以经历了印度教和耆那教,还经历了佛教五百年后,所有经典根本不需要告诉印度人到底为了什么要读这部经,为了什么要信佛,为了什么要修行。因为整个印度文化发展到这里,就是为了求解脱,求悟道,求成佛。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为什么要持《心经》?为什么要信佛乃至于成佛?很简单,因为能够”度一切苦厄“啊!不然我好好种田或者好好读书求功名就好了啊!何必读经学佛?所以译经大师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其实是很有分寸的,增减一字,皆有其目的与原因。

秘密在于修行者自己

好了,我们完成了《心经》首句翻译——”观自在菩萨,在进行一种深刻的智慧的心灵活动时,观照到所有生命现象,都是处于空的状态,于是超越了一切苦厄“。那其中的秘密信息在哪里呢?其实这个秘密说来一点都不值钱,那就是“生命现象”四个字。在一种智慧的心灵活动种关照的的生命现象,是谁的生命现象呢?那当然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己的生命现象啦!观自在菩萨当时还是“菩萨”,尚未成佛,所以跟我们所有人的生命状态在基础上还是一样的,那就是拥有“五蕴”。也就是说观自在菩萨进行的这智慧观照活动,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现象的一种反省。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我们心里发起的意念、产生的欲望、甚至发出的愿力;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分别认知。这一切的一切,其真实的状态,是“空”。是一种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的状态。就像经文后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经文后面也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也就是说在”空的状态里头“,没有”五蕴“、”六识“、”十二因缘“、”十八界“等等等等一切佛家一直所说的概念。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我们去反省自己认知世界的一切方法,破除一切已经形成的概念,放下一切的思维模式。用我们的”真心“,”本心“来重新观照这个世界。

如何能够做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末学合十。




如何理解<<心经>> 来提升自己的觉悟
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於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

学生向老师请教: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请问...
但是,初修者往往理解不了观照,不知从何下手,往往是以肉眼观看一切,以妄想分别一切。结果是认妄为真,被境所迷,随境而转,堕于烦恼流中而不得自在。观世音菩萨由于修耳根返闻功夫,照破物、我、法皆空,了悟了本来面目,亲证了实相,断除了我执、法执,了却了分段、变易二死,从而得大自在。故《心经》云:‘观...

如何理解佛教的空?
1、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条件构成的事物,空无自性。因缘而生的事物,就会因缘而灭,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2、本来无一物:《六祖坛经》慧能大师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空”是相对而说的:《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什么意思
释义:由于并不存在所证之果,所以菩萨依止般若波罗密多的胜妙法门修行,而不再有牵挂滞碍。因为没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因而远离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和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原句: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出自《金刚经》降伏其心篇...

求“般若波罗密心经”的详细解释!谢谢!
般若波罗密心经梵唱 般若是印度语,即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经所讲的智慧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科学理论之类的智慧,仍是指心说法,经中所说的,都是使人认识心,理解心,练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说字字不离心,离心,都没有经书,佛离心没有法可说,佛的千经万卷,通称为心法。学佛的目的是明心,...

心即是佛,那心在哪里?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人果能彻究斯理,于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见性,任何尘缘境相,不作尘缘境相会,则当下超越诸有,逍遥于三界外矣!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一非佛也。此在宗下谓之直指心性。如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

谁知道心经的内容
在《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两经中的「心」字,即是本经经题中的「心」字。蕅益大师在《心经释要》中说:「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既然我们当前一念介尔之心就是三般若,足见一切般若经典和一大藏教无非显明当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经》正是一大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

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研究心,可以参研《心经》。人从投胎进入这个世界。心灵的入口是,眼耳鼻舌身意。而形成色受想行识,五蕴集结。为了满足自己产生贪嗔痴慢疑种种心理。人们以为这些就是心了。还不够彻底,还不够究竟。有一个照见五蕴皆空的真相,或者叫大智慧,存在着。那个是千古不变,日夜照耀着的真心本性。众生...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什么意思?
“能生万法”:山河大地器世间是由众生“共业所造”,是真心的功能;其次,能见闻觉知的种种心,也是由此真心出生。六祖明心见性后,如实现观此真心的微妙,故有此言。这句话出自《六祖坛经》,此真心的体性在大乘经典中常有宣说,比如《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真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面的色是什么意思?
在《心经》中,色被理解为物质世界的客观认知对象,而《大乘五蕴论》则进一步解释,色蕴是由“四大种”——地、水、火、风——以及它们所造的色身构成,即我们的物质世界。这四大种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础,也是构成世间万物的根源。“色蕴”的定义并非单一,其特征包括“方所示现”,即物体在特定空间中...

藁城市13769829662: 照见五蕴皆空在心经中是什么意思?
莱路新体: 普巴先生专门为觉醒的人、有使命感的人、有觉悟的社会团体点起智慧的明灯,寻找真正的家.照见五蕴皆空在全文中的意思是① 世界的本质与生命的本质都在处于运动变化之中② 对于人与人的生命世界而言,心理的世界与心灵的世界都是在变化③ 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

藁城市13769829662: “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啥意思? -
莱路新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藁城市13769829662: 问:“照见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莱路新体: “照见五蕴皆空”的字面意思是:通过观照的方法,见到了色、受、想、行、识的本体都是空的,没有一个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存在.

藁城市13769829662: 五蕴皆空,指的是什么?
莱路新体: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

藁城市13769829662: 如何解释“五蕴皆空”
莱路新体: 五蕴皆空,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藁城市13769829662: 什么叫做“五蕴皆空”
莱路新体: 何谓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合称'五蕴'、它们包括了所有无常的现像,即所有物质与心灵世界所有事物与观像. '色蕴'包括了我们之以眼见到的、以耳听到的、以鼻嗅到的、以舌尝到的及以身触到的事物....

藁城市13769829662: 般若心经的解释,通俗的? -
莱路新体: 《心经》,主要分为显说般若和密说般若两大部分. 在显说般若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应该说是《心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 这四句话大家都熟悉,也都能背.可是,怎么去理解?特别是如何正确地...

藁城市13769829662: 有谁知道“五蕴皆空”的意思?
莱路新体: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外部物质世界和内部心理世界的各种心理活动.空:不是虚无,而是非绝对有非绝对无的状态.所谓绝对有,就是一直有,不因为外部条件为凭依而独立存在,佛教中称为常.绝对无,就是不存在,佛教称谓断.非常非断为空.因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所以非常,因缘而起所以非断.五蕴皆空,就是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对内在各种心理活动的感知,都是自性空.外部世界的感受为空,是因为感受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没有外部世界就没有外部世界的感受,所以非常非断为空.内部世界的感受,指受想行识四蕴,前提是来自于色蕴的引发,以色蕴为凭依.所以也是非常非断为空

藁城市13769829662: 帮我解释一篇经文——《心经》 -
莱路新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文) 观世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受,想,行,识,意这五蕴都是一些虚渺的幻象,到达了那不生不灭的彼岸,脱离了一切苦难.舍利子啊,(你可知道,)精神和物质并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所谓精神,所谓...

藁城市13769829662: 心非我心,五蕴皆空,作何解释?
莱路新体: 五蕴皆空义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观之人,亦是主讲此经的说法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所修的法门.'行'是观行或功行,不但宗教,贵在实行;即使是世间一般学说,或是做人做事,都不可以只重于言,而不重于行;最低限度,亦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