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张耳陈馀的劝说是什么?

作者&投稿:澹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译文

陈涉在蕲州起义,打到陈地,军队已扩充到几万人。张耳、陈余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余有才能,只是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

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国,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督察、率领天下各路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立为楚王。

"陈涉就此征求陈余、张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代,榨干百姓的民力,掠尽百姓的财物。将军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残去暴。

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

给它树敌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如果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旷野荒原上互相厮杀,也不存在坚守强攻的县城,铲除暴虐的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如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

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陈涉没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称王。

2、原文(节选)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

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3、出处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扩展资料

1、作品赏析

这是张耳、陈馀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主要记述了他们从以敬慕为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的史实,不虚美,不隐恶,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使得善、恶俱张,功过分明。

该文以张耳和陈馀的相处关系为主脉,以其贤德名誉为支流,起笔就记述张耳之“贤”,陈馀“非庸人也”。他们忘年羁旅,“相与为刎颈交”。

极力渲染其友谊非同一般,高尚可贵,而这友谊又是在艰苦斗争之中凝结而成:屈处监门,忍辱负重;同谒陈涉,北略赵地;共佐赵王,得为将相;邯郸脱险、兵败李良……。他们共尝艰难危厄的苦辛,分享胜利与成功的欢乐,真可谓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挚友。

与此同时,作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写他们的贤德与才干。秦闻二人“ 魏之名士”,悬重金以“求购”,陈涉闻其贤,“见即大喜”,都是从侧面表现他们名誉早已远播。为陈涉设计“据咸阳以令诸侯”而成帝业的方略,反衬出他们的远见卓识。

请缨北略赵地,共立武臣为王,又从正面表现他们的韬略。行文至此,作者把他们的亲密友谊与令人钦佩的贤德才能推上了峰巅。然而,笔锋陡转,突写张耳困守钜鹿,陈馀拥兵自保,不肯相救,二人友谊出现裂痕;解围之后,张耳收缴陈馀印信,造成友谊的彻底破裂。

项羽分封,张耳为王,陈馀为侯,使二人矛盾激化,大动干戈,誓不两立。汉王召陈馀击楚,陈馀竟以“汉杀张耳”为条件。行文至此,什么贤名、友谊,已荡然无存,一下子又把他们跌入谷底深渊。

这种先杨后抑的手法,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张、陈贫贱艰难之时相与诚信,显贵之后以利相倾这种前后不一的处世态度,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性格转变过程,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2、《史记》简介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耳陈余列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张耳陈余劝说项羽称霸天下的内容,记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张耳、陈余二人劝说项羽,主要内容如下:

1.为天下苍生着想。挥军西进,固然能建大功立大业,但若想要真正获得天下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须要为百姓居安思危,尽快回到关中,才能避免更多的战争和苦难。

2.珍惜自己的军队。长期作战已经消耗了很多人力物力,如果再继续西进,那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资源都会进一步减少,不利于将来的战争。而回到关中,则可以稳固根基,恢复元气。

3.警惕功臣之间的争斗。如当前就已经产生了项羽与韩信之间的矛盾,张耳、陈余二人认为,这种内部斗争会导致削弱势力,损失实力,对于未来的王霸之路不利。

4.利用丰沛的关中资源。关中是中国境内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当时秦代的粮仓就设在关中,所以关中有充足的人民和物力资源可以利用。张耳、陈余二人建议,回到关中后,可以稳定国内局势,好好发展经济,积累实力,为在未来的争夺王位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劝说最终使得项羽回到关中,并在咸阳起兵抗汉。但后来,项羽败于刘邦,势力大涨的刘邦也在张耳、陈余的劝说下最终决定在汉中封禅,取得了天帝的祝福,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


秦朝时代的名人故事
韩广随武臣从白马津渡河,攻占赵地,诸县响应,在张耳,陈余的劝说下,武臣自立为赵王;命韩广略燕,韩广一入燕境,各城望风归附,燕地大定。燕人且欲奉韩广为王,韩广也欲据燕称王;但因家属居赵,并有老母在堂,不忍致死,所以对众告辞,未敢相从。燕人说道:“当今楚王最强,尚不敢害赵王(武臣)家属,赵王岂敢害...

秦末六国复国运动
邯郸方面毫无防备,于是一时间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均被杀,张耳陈余因耳目较多而逃出。 张耳、陈余收集军队,得数万人。其门客中有人劝张耳说,张、陈二人都是外国人,只有立原赵国王室之后才能于赵国立足。于是秦二世二年端月(即正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张耳、陈余立原赵王后裔赵歇为王。李良率兵攻打...

请问《史记》中的张耳、陈馀两人为何从好朋友变成势不两立的仇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八月,张耳、陈余随义军大将武臣趋至邯郸。时陈胜在陈地称王。于是张耳、陈余亦劝武臣在赵地称王。武臣遂自立为赵王,以张耳为右丞相,鲁骚为左丞相,陈余为大将军。不久,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鲁骚被部将李良杀死,张耳因耳目较多,及时潜蔽逃脱劫难。事后张耳及时招集未叛...

古文翻译
张耳,陈余都是魏国有名的士人。秦国灭掉了魏国之后,用大量财物来悬赏他们两人。两人于是改变姓名,逃到了陈国,做了里监门这个职位来养活自己。一个小吏曾经因为一个错误要鞭笞陈余,陈余十分愤怒想要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了他一下,示意自己来受鞭笞。小吏离开后,张耳于是带陈余来到桑树下面,批评数落...

张耳陈浴的文言文翻译
陈余肤浅暴躁,和张耳相比则相差甚远,因此后来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2. 张耳陈余 怎么翻译 陈涉在蕲起兵,到了陈这个地方,拥有数万之众的兵力张耳陈余前来拜见陈涉,陈涉和他的部下多次听闻张耳和陈余的贤能,就是还没见过面,能见他们都很高兴。 当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

在历史上张耳与陈馀关系到底因何破裂,,为何陈馀一定要杀死张耳才甘心...
陈馀发怒,说:“想不到你对我的责怨如此之深啊!难道你以为我就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官印吗?”于是解下印信绶带,推给张耳。张耳起初愕然不肯接受,待陈馀起身去上厕所,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道:“我听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现在陈将军给您印信,您不接受,如此违反天意,很不吉祥。还是...

张耳和陈余的故事
张耳和陈余是《汉书·张耳陈余传》中两位战国时期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波折和戏剧性。张耳,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公子,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他性格豪爽,有胆有识,善于结交朋友。在战乱中,他结识了陈余,一位出身贫寒的士人。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好友。陈余,虽然出身贫寒,但聪明才智过人。他...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翻译
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陈涉在起义后迅速扩张,队伍壮大到数万人。张耳和陈余两位贤才被陈涉及其亲信所熟知,初次相见便得到高度赞赏。当地豪杰父老建议陈涉,因其领导人民反抗暴秦,有重建楚国的功绩,应立为楚王,并指出称王是监督和集结天下将领的必要举措。然而,张耳和陈余反对在陈地立即称王,...

张耳陈余列传的原文
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

陈涉世家内容概括
陈胜召集当地三老豪杰商议大计,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劝他立六国之后,以争取旧贵族的支持,陈胜不听,自立为王,国号 “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 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纷纷杀秦长吏,响应陈胜。

乐陵市15391069724: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翻译 -
莱泊氨苄: 陈涉在蕲起兵,到了陈这个地方,拥有数万之众的兵力张耳陈余前来拜见陈涉,陈涉和他的部下多次听闻张耳和陈余的贤能,就是还没见过面,能见他们都很高兴. 当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

乐陵市15391069724: 陈涉世家翻译是什么? -
莱泊氨苄: 叫陈胜的人,是阳城(河南登封东南)人,字涉.叫吴广的人,是阳夏(河南太康)人,字叔.陈胜(同陈涉)年轻的时侯,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田,一次当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时,因为失意...

乐陵市15391069724: 陈涉世家的翻译速度额 -
莱泊氨苄: 【百度百科译文】陈胜,是阳城(河南登封东南)人,字涉.吴广,是阳夏(河南太康)人,字叔.陈胜(同陈涉)年轻的时侯,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田,一次当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时,感慨...

乐陵市15391069724: 文言文句子翻译(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
莱泊氨苄: 原文: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翻译:天子于是下诏书说赵国群臣以及门客中如果有敢追随赵王的人都要被灭族. 乃:于是 ;族:灭族

乐陵市15391069724: 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
莱泊氨苄: 原文: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具告之,曰:“张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喜曰:“吾王审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

乐陵市15391069724: 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
莱泊氨苄: 1、皇上愤怒地说:“如果张敖占据了天下,难道他还会希罕你的女儿!” 2、现在赵王已经被释放,我的责任已了,死也不遗憾了.而且身为臣子,却犯了篡位弑君的罪名,又有什么脸面再度侍奉皇上呢!纵使皇上不杀我,我内心能够不惭愧吗?

乐陵市15391069724: 求史记中关于背水一战的描写 -
莱泊氨苄: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乐陵市15391069724: 古汉语中“实”的意思,徐徐焉实狼其中 -
莱泊氨苄: 动词,充满;充实;填塞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马中锡《中山狼传》

乐陵市15391069724: 望是什么意思 -
莱泊氨苄:[答案] 基本字义 1. 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风捕影. 2. 拜访:看~.拜~.探~. 3. 希图,盼:期~.欲~.喜出...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乐陵市15391069724: 历史上的刘邦真的像神话中的那个刘邦一样,那样阴险吗 -
莱泊氨苄: 很不一样的.刘邦心目中的偶象是谁?也许很多人都回答不出来,其他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无忌.信陵君的为人和处事态度对刘邦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刘邦在当上皇帝后,他还是要找信陵君的后人进行分封,没找到后就专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