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四次变法

作者&投稿:离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变法运动,著名的有四次变法,分别是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有戊戌变法。

商鞅变法:严刑峻法,成就强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它的成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孝公六年: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法。第二次是在孝公十二年:合并乡邑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创立按丁男征服办法,规定一户有两个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服;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商鞅在推行新法时手段过于严酷,得罪了部分守旧贵族。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即被贵族迫害,遭车裂酷刑而死,以身殉法。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 改革内容如下: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体现阶级性)以强化统治。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五、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第七、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北魏孝文帝变法:胡汉一家,盛世肇基           

魏孝文帝( 公元467—499年),本姓“拓跋”,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到孝文帝即位时,在中国北方民族融合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改革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孝文帝的改革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开始于公元484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措施主要是政治上整顿吏治,实施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完善农村基层政权,保障国家税源。因此时的孝文帝年幼,改革实际主要是在其祖母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推进改革,终于是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迁都洛阳,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改革。迁都后,一律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提倡与汉族通婚。在改革中,他以身作则,将皇族改为元姓,自己改名为元宏,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人为妻。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深刻的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各民族在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3.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北魏早期的改革,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均田制。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废除了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第三,整顿史治。为杜绝官吏贪污,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四,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他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平城地处塞北,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差,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突然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了威胁。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第五,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刻着手改革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1.穿汉服。2.改汉姓。3.与汉族通婚。4.说汉话。5.采用汉族政治制度。以上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不畏人言,金陵梦碎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王安石曾先后两次罢相。加之用人不当,朝臣党争加剧。最终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1.“三冗”与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军费开支庞大,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废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王安石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1.理财(经济富国)措施

(1)青苗法。既增加政府收入,又限制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募役法。也叫免役法。既增加政府收入,又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因此遭到强烈反对。

(3)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很多水利工程,将许多荒地辟成良田。

(4)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打击商人操纵市场的行为。

(5)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6)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整顿军队(军事强兵)措施

(1)保甲法(体现阶级性)减少政府开支,增强军事力量,维护地方治安,镇压人民反抗。

(2)保马法。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

(3)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3.培育人才和改革科举的措施

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不考士子对经文的死记硬背。而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经义。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考时、务、策三道,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学校教育方面,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新法还设立了律学和医学,健全了武学,培养能适应改革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壮志难酬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1895年,康有为偕梁启超在京赶考之际,获悉甲午战败,乃串联千余举人“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仍未上达。同年,康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此后仍屡次上书呼吁变法,率门生同志创办《万国公报》、《时务报》和强学会、保国会。影响所及,各地骤然兴起办报刊、学会、学堂、书局热潮。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维新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光绪在“帝党”官僚和维新派的支持下,力排众议、锐意维新,但遭顽固派极力反对(尤其是慈禧太后)维新运动失败,加上支持新政的光绪没有实权及经验不足,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9月21日,掌握清朝实权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康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遭通辑,逃亡海外。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历史上的四次变法
请问历史上的四次变法的社会背景详细过程谢谢对了天堂的流云可以把外国的四次介绍一下吗非常感谢感谢感谢... 请问历史上的四次变法的社会背景详细过程谢谢对了天堂的流云可以把外国的四次介绍一下吗非常感谢感谢感谢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怎么买保险?答案全在这里了 doreman 推荐于2016-12-01 · ...

中国近代史上的变法运动有哪些?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戊戌变法:甲午惨败,激发了...

请问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意义和影响:李悝的改革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变法或变革,其结果分别怎 ...
商鞅变法 【变法主要内容】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包括哪几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包括了四次重要的运动,分别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洋务运动(1840~1895)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尝试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的运动,由清政府和地主阶级发起,目的是“自强求富”,以应对外国侵略的危机。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引进...

中国历史十大变法
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

战国时期有哪些变法?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四、韩国申不害变法 1.背景: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

战国时期七国的变法
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四、燕国:燕国并无变法,燕王哙试图改革却笑话百出。 五、赵国:胡服骑射 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赵武灵王的胡服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

战国时期著名变法有哪四例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有:(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告奸之法,“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商君列传》)。这就是在按五家为伍、十家为一什的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告发“奸人”的可以...

历朝历代有哪些有名的变法?对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四次说以“强国之术”,孝公大悦,竟至“语数日不厌”(《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秦孝公很赞赏商鞅的治国主张,准备进行变法。由于秦国旧贵族势力很大,孝公又疑虑重重,担心变法会招来非议。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集君臣于朝廷,就是否变法进行辩论。经过这场辩论,孝公打消了疑虑,坚定了变法的信心,任命商鞅...

松江区18424114959: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都有哪些 -
温育依美:[答案] 春秋:管仲改革(最早的政改) 战国:李悝变法(最早的变法) 商鞅变法(最成功、最深彻、影响最深的变法) 苏秦齐国变法、吴起楚国变法、屈原楚国变法、申不害韩国变法、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汉朝:晁错变法、王莽政改 宋朝:王安石变法...

松江区18424114959: 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变法 -
温育依美:[答案] 变法很多的,不知道你指什么.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

松江区18424114959: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著名的变法请说出该变法的主要负责人及时间表 -
温育依美:[答案]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莽变法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变法,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

松江区18424114959: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或改革运动有哪些? -
温育依美:[答案] 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类型.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2.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3.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机改革、清初皇太极改革等.4.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

松江区18424114959: 我国历史上的四大改革是哪四大 -
温育依美: 商鞅变法,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松江区18424114959: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变法?
温育依美: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事件有:魏国的李悝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申不害的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

松江区18424114959: 世界历史上有几次著名改革? -
温育依美: 我国公元前700年后:管仲改革(春秋前赋税改革)、魏文侯变法(战国),著名的商鞅变法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制公元1572年张居正改革古雅典: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解负令)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欧洲:早期(一工前):英国资本主义改革1640、美国独立战争(资本主义改革1787)、法国大革命(从1791——1875年确立)中期(一工----二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德国资本主义改革(三次王朝战争)1871、日本明治维新1867年后、美国南北战争晚期(二工后):1898我国百日维新、1911辛亥革命

松江区18424114959: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变法? -
温育依美: 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制、王安石变法. 这四个改革有两个成功的,有两个失败的,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分出来,从历史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和变法才有成功的可能, 而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都是在统治阶级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他们在政策上做了一种调整,不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变法的,所以这两次是失败的.

松江区18424114959: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变法,以及改革者的最终命运
温育依美: 纵观中国三千来年的历史,翻阅史书,查看了历史上几次变法.治世从来没有一个划一的办法,变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树立广泛的社会基础,更应该符合...

松江区18424114959: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大著名的变法?
温育依美: 秦代商鞅变法: 时间: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变法主要内容有 经济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