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形石英颗粒,分别在空气和水中按斯托克斯定律沉降,若系统温度升高,则其在水中的沉降速度将下降,在

作者&投稿:召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一地理题、~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2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自转和公转方向
日期及节气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公转速度的变化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3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4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5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 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6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属性 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 可再生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矿物资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 组成 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 海洋

丹麦 给土壤消毒 丹麦的国土面积很小,为防止受污染的土壤给人造成危害,政府制订了一项给污染土壤进行消毒的计划:估计用30年的时间,采用生物分解、水冲洗以及高温处理等办法,对过去和现在的化学、铸钢、采矿企业所在地的土壤,进行消毒清洁,以消除污染。
日本 风车净化湖水 日本第二大湖———霞浦湖的湖边有一高25米、4个叶片直径为20米的荷兰式风车,既是供人观赏的一景,同时也是净化湖水的设施。风车随着叶片转动,内部的一台水泵将湖水不断汲上,再通过过滤器将水中的浮游垃圾及污物除去,然后将这些去污的湖水再排入一座水生植物园,用于灌溉花草和养金鱼等,为湖、园平添了清丽脱俗的气氛。
购新车先交回收费 近年来,“循环经济”的概念颇受关注。日本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循环经济。
报废汽车的回收再利用是日本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是一个汽车大国,全国拥有7000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超过500万辆。由于不愿意承担报废汽车所需的回收处理费用,许多人将报废汽车随处乱扔,不仅影响了市容和交通,没有经过处理的有害物质也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危害。
新加坡 从小事入手 在新加坡,所到之处一尘不染,公园、街边的长凳,甚至马路牙子也可随意落座,无需担心弄脏了裙裤。从一个很小事例便可窥见一斑:新加坡的公交车在下车门扶手处安装有一个无盖的小盒子,下车的乘客都将车票往里扔。从这一点就说明该国政府一方面严厉禁止公众扔废弃物,另一方面想方设法给公众制造便利设施,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
爱尔兰 倒垃圾要过秤 只听说收废品要过秤算钱,却没听说过倒垃圾要过秤交费。可是前不久,爱尔兰环境部宣布了一个按量交费的清理垃圾计划。这个计划引进了一种新式收垃圾的系统,所有地方行政当局将对公共设施和住户的垃圾实行计量,要么称重量,要么按体积量,倒垃圾的人必须按实际的垃圾量交纳清理费。
其实,在推出这一计划之前,爱尔兰已经在个别地区进行了试点,结果显示,“按量交费”的垃圾清理计划一实施,试点地区的垃圾排放量就明显减少,人们回收使用物品的意识明显增强,为清理垃圾所付的钱反而少下来了。在非试点地区,每年向垃圾倾倒者收固定的清理费,结果垃圾排放就没有什么节制,许多能再次利用的物品也当垃圾扔掉,市政清理垃圾的任务艰巨。
美国 节约用水会算计 美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是我们的十几倍,但在宾馆的床头柜上都会放着这样一个卡片:“美国宾馆每年需要1800亿加仑的水,而这些水大都用在了洗涤上。那么,您能否减少床单洗涤的次数?如果您愿意,请将卡片放在床头。”走进浴池,又会看到这样的警示:“如果不是特别脏的话,您能否用毛巾擦拭一下身体而不是拧开龙头?”

亲朋好友聚会,总是闹得欢,新春佳节,家自然成为欢乐的载体:满怀幸福地吃、天马行空的,海阔天空的聊。春节过后,家需要大清扫。亲朋好友聚会团圆、窜门拜年,自然会在家中折腾一番。下面就为读者介绍7种环保的居室清洁方法,这不但可以达到清洁房屋的目的,还可大大降低居室的污染,以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家的健康与环保的需求。

1.化学制剂请出橱柜

理由:很多人在橱柜里放满了有害的产品而毫不知情。杀虫刹、清洁剂、抛光剂……都是贴着“有毒”、“危险”、“警告”或“注意”标签的化学制剂。从这些瓶瓶罐罐中渗出的液体在厨房里挥发,在空气中飘散,对家人孩子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危害。

方法:把有警示标志的产品从橱柜中取出来,放进特殊的密封箱,然后换上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

好处:让居室更安全,让孩子远离污染。

2.巧选杀菌剂替代品

理由:正如人长期服用抗生素会产生抗药性一样,杀菌剂也是如此。

方法:自制替代性的杀菌清洗活摒。新的研究表明,植物和香精油的古老配方可以杀灭细菌。许多香精油(如薰衣草和百里香)的杀毒效力甚至大于苯酚。另有研究表明,杀菌的植物园里不会像一些常用化学消毒剂那样引起抗药性。下面的香精油洗液既健康又有效,在用完的案板上喷一些是不错的消毒办法。

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淡薰衣草消毒液配制方法:

原料:一杯水,20滴纯薰衣草香精油

方法:将水倒入一个喷雾瓶,将香精油倒入瓶中,摇匀。

使用方法:将药液喷在需消毒的物品上,保留15分钟,或者不清洗让其自然风干。

注意:切莫让药液进入眼睛或接触到皮肤。另外,喷雾瓶必须清洁。

好处:创造健康的居室环境。

3.自来水洗涤剂关乎水质

理由:如果水质较硬,那么建议你选择洗涤剂来替代肥皂,以避免产生皂垢。

方法:许多人都对肥皂和洗涤剂之间的区别不太了解。肥皂和洗涤剂不同,尽管两者都可以去除油渍。肥皂是由脂肪和碱液制成的,而洗涤剂则是人工合成的材料。与肥皂不同的是,洗涤剂是特制的,不会与硬水中的矿物质起反应而生皂垢。用肥皂洗涤的不利之处是,水中的矿物质会与肥皂起反应,形成不能溶解的薄膜,这将使衣物变灰,而薄膜将形成残渣。但洗涤剂就不易与水中的矿物质起反应,是洗涤衣服的较好选择。

好处:选择正确的产品可以节省时间、节省资源。

4.生活垃圾有害物质特别处理

理由:有毒的材料和垃圾不应随意丢弃,因为它们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方法: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可以交到专门的回收部门进行处理。

好处:让更少的有毒废料被掩埋或燃烧。不仅净化自己的家也净化了整个地球。

5.储水节水愉悦身心

理由:节约能源,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观。

好处:尽力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6.自制健康洗涤剂

理由:避免使用石油产品,既省钱、健康,又可以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方法:花点时间了解化学剂的工作原理,自己制作清洁剂。这里推荐一种最简单的清洁剂配制方法:白醋和柠檬汁。

由于白醋和柠檬计是酸性的,它们可以中和硬水等碱性物质,还可以溶解黏块、去除锈渍和木器表面的灰尘。

好处:安全、简单去除污垢。

7.自制绿色安全清洁工具

回答者: alz19890131 - 武林盟主 十三级 2007-6-3 11:52

地球的诞生,已有45-46亿年,但我们今天仅对它近6亿年来的这段历史了解得比较清楚。 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主要是靠当时形成的岩层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记录下来的;地球上的生物虽然早在30几亿年前就已出现,但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大多经过程度不同的变质,这就使地球这段早期历史更加不易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约6亿年前,较高级的生物大量出现了,并有大量未经变质的沉积岩层和动物化石保留下来,从而提供了许多比较可靠的材料。所以,现在关于地球的6亿年以来的这一段历史,阐述得比较详细和可信。这和人类历史的阐述有相似之处,无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历史是比较模糊和简略的,而有文字记载以后,人类历史才变得清楚和翔实。总之,无论地球历史还是人类历史,距今越远越模糊、越简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实。
从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这段时间在地球历史上被称为隐生宙,虽然延续的时间约有40亿年,但由于材料不足,未能划分出详细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般只再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们之间还无确定的界限,因此常统称为前古生代。
当地球上的生物从以低等植物为主演变为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占优势时,地球的历史从隐生宙(即前古生代)进入到显生宙。
生物继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无脊椎动物让位给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又不断有新的“强者”出现,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到我们人类,此衰彼兴,依次扮演着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广阔的地区为海水所淹没。在海里,藻类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级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叶虫的动物统治了全世界的海洋,这时陆地上仍没有任何生物。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分为头、胸、尾三节,又有一条凸起的中轴贯穿在头尾之间,横看竖看都可分出三个部分,在它的身上长有甲壳,起保护作用。三叶虫一般长约数厘米,这在当时是个儿大的动物,它们大多栖息在海底,也有少数钻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里漂游。
寒武纪后期,是三叶虫鼎盛的时期,到奥陶纪时,三叶虫的数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现了比它更厉害的动物。这种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它有锥状的硬壳,在锥体开阔的一端,即它的头部,长有环状的触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们的个儿大,一般长达几十厘米,行动迅速,口腔坚硬,因此三叶虫不是它们的对手,这些软体动物是章鱼、乌贼的远亲,但大部已绝灭了,只是在岩层中留下了它们的一些锥形硬壳变成的化石,这种化石被称作“角石”,而其中被称为“鹦鹉螺”的这一种,居然还见之于今天的海洋里。
在三叶虫之后,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属于脊椎动物的鱼类。早在奥陶纪的海洋中,一种外形似鱼,头部无上下颌骨,身上披有骨质甲片的“甲胄鱼”已经出现;到了志留纪晚期,真正的鱼类登场了。到了泥盆纪,鱼类进入繁殖盛期,一时地球上成了鱼类的世界。
从志留纪中期开始,全世界许多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都发生了地壳升高为陆的变化;一些地区地壳比较平稳地大面积升高,海水慢慢地退却;还有一些地带,地壳剧烈地褶皱,逐渐形成绵亘的山脉,这就是所谓的造山运动。在志留纪晚期,我国南部和北欧等地,都有造山运动发生。到了泥盆纪,陆地的范围更为扩大,虽然其间也有海水漫上大陆的时候。
从海到陆的变化,促使原来在海里生活的生物向陆地上转移。志留纪晚期,在滨海地区的沼泽中,出现了一种极为原始的蕨类植物,这类植物的根、茎、叶都还没分化出现,光秃秃的,故被称为裸蕨,它们是首先登上陆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纪,陆地上的植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茎,枝叶茂盛。这些植物,仍以蕨类为主,不过它们可不象今天我们还可看到的那种矮小的草本植物的蕨类,而是多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别是在进入石炭纪以后,这些植物更为茂盛。它们在许多地方组成了茂密的森林,树木的高度有达到40米的,茎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这些树木由于各种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长日久就变成了煤层。地球上的煤,在石炭纪时形成的最多,以后地球上的森林,再也没有达到那时的规模。紧接着石炭纪的二叠纪,陆上的植物仍很茂盛,并开始有松柏一类更高级的植物出现,这时形成的煤层也不少。
动物登上陆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纪时也开始有了原始的两栖类。到了石炭、二叠纪时,地球上变成了两栖类的天下。
昆虫出现在陆地上,可能比两栖类还要早些,在石炭、二叠纪时已很发达,那时的昆虫有1,300种以上,其中有形体特别大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长;这样大的昆虫,后来再没出现过。
在二叠纪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来了一个大变革,三叶虫等多种生物都绝灭了,古生代宣告结束。
在石炭、二叠纪,地壳继续不断升降,一些地区时而为海、时而为陆;造山运动也多次发生。今天的各大陆,在那时也已粗具规模,不过是联成为一整块,后来逐渐分裂成几块,并各自移动了位置,经过了两亿多年,才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古生代结束,地球的历史进入中生代。
爬行动物统治地球,是中生代一大特征。那时的爬行动物,大都躯体庞大,形象恐怖,人们使用了传说中的“龙”来称呼它们。一时在陆地上爬的有恐龙,在海里游的有鱼龙、蛇颈龙,在天上飞的有飞龙、翼龙,地球上成了“龙的世界”。
恐龙之所以是给人们印象特别突出的一类爬行动物,这是因为大多数恐龙的躯体巨大,有的体长20_30米,体重40_50吨。其实恐龙也并非都那样大,也有小的。不过,那些小的被人们忽略了。一提到恐龙,人们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其他许多种“龙”都绝灭了,有人认为可能还有极个别的孑遗,但至今尚未找到。总之,在中生代末期,生物又来了一次大变革,而这也就成了划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出现在中生代晚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可能是恐龙等绝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场规模很大的地壳运动,使地球上出现许多高山,气候变冷,植物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有利于恐龙生存的环境改变了,而它们又没有应变能力,只好走上了绝灭的道路。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才是实恐龙绝灭的主要原因,讲的也颇有道理。
不过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是确定无疑的,这轮运动对我国当时的大片土地影响很大,今天我国的地形大势,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
进入新生代,强烈的地壳运动继续发生,特别是在3,000多万年前,长期为水淹没、堆积有巨厚沉积物的现今喜马拉雅山一带,逐渐升起成为“世界屋脊”,这新一轮造山运动,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它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表现,一些地区升高成为高原山岳,一些地区又沉降成为平原洼地,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变化。
在爬行动物退位后,代之而起的是哺乳类动物,还有鸟类。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为生的兽类繁殖起来,食肉类动物因有了食料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地球上的生物,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状况,人类登上地球这个舞台的条件成熟了,地球的历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地球在不停地转动,随着它的转动,时间在前进,几十亿年过去了,这才具备了适于人类发生和发展的条件。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地球的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究竟人类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现的,至今还说不出一个肯定的数字,但进入第四纪后,人类才开始发展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早在3,0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了一种高级的哺乳动物古猿。这些古猿本来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树上攀援,但是由于环境变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学会直立行走,手脚分化,视野变得开阔,头脑也发达焉,终于能够制造工具和说话,进化成了人,这种转变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在第四纪完成的。
第四纪时,几次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气温降低,造成一些地区终年为冰雪所封冻,冰川掩盖的陆地面积,最大时曾达5,200万平方千米,比现在要大3倍多。
由于大量的水被冻结在冰川里,海洋里的水量减少,海面降低,今天不少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当时都露出在海面上,亚洲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曾是连接两大洲的“陆桥”。
气候变冷,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一些地区的森林减少直至消失;原来温暖潮湿的丛林变成了干冷的草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些生物因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绝灭了;也有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则改变了自己的形体和习性。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看来也是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人类的祖先为了得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历程,终于克服了环境改变带来的困难,走出了一条从只能适应环境到自发改造环境的新路。
在云南省元谋,找到了150_180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时发现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迹。约在50万年前,生活在今天的击口店一带的猿人,更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许多用火的遗迹。到几万年前,那时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对自然界的影响都是无目的的,只有人才使自己的行为成为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环境的作用将愈来愈显现出巨大的威力。
人类的时代同地球历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说是刚刚开始。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短,人类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力量,为时更晚。
没有得到科学技术武装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而近代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兴起,不过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岁老人,那么人仅仅是在不到半小时以前才获得了从知 识转化来的巨大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从前需要许多人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少许人花费较短时间就能完成。最初出现的蒸气机,顶得上几匹马干活,面现代的火箭发动机,则顶得上1,000亿匹马干活。
如果仅把人力作为一种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末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人掌握科学技术便能驾驭自然力,并使之为人类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现在都已不是神话而是现实了。
三叶虫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了3亿多年,人类地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还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实在是年轻得很;我们的地球,还有太阳,都仍处在活动力很强的时期,象现在这样运转、发光、发热,还可以保持好多亿年。因此,人类有充足的时间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给地球的历史写下新的光辉的篇章,并进而到地球以外的空间或星球去开拓新世界。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一个球形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直径、颗粒密度、流体粘度以及重力加速度有关。具体来说,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速度与流体的粘度成反比,与颗粒直径的平方和密度成正比。
当系统温度升高时,水的粘度会下降,因此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会减慢。这是因为粘度下降意味着流体分子的运动更加剧烈,从而使得颗粒的下降受到了更多的阻力。
相反,空气的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空气中,颗粒在温度升高时的沉降速度会增加。这是因为粘度的增加意味着流体分子的运动减少,从而使得颗粒的下降受到的阻力减小。
综上所述,温度升高会导致水中颗粒的沉降速度减慢,而在空气中颗粒的沉降速度加快。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物体在流体中的沉降速度与物体的密度、流体的粘度以及物体的大小有关,公式为:
v = (2gr^2(ρp - ρf))/9η
其中,v 是物体的沉降速度,g 是重力加速度,r 是物体的半径,ρp 是物体的密度,ρf 是流体的密度,η 是流体的粘度。
因为水的粘度比空气大,所以在相同条件下,石英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要比在空气中慢。而当系统温度升高时,水的粘度会降低,导致石英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下降;相反,在空气中,温度升高会导致空气的粘度减小,从而使得石英颗粒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增大。
综上所述,水中的下降速度减慢,空气中的下降速度增加是由于流体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发生变化所导致的。

对空气系统, 》,故
对水系统,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可忽略,故同样有
可见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温度的改变主要是通过粘度变化来影响沉降速度。气体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故沉降速度下降;液体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沉降速度增大。但要注意此结论是通过斯托克斯定律得出,其他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硅微粉跟石英粉有什么不一样
硅微粉呈灰色,颗粒呈球形,极细,最细颗粒小于0.01UM,平均粒径0.1-0.3UM,常下易结合成较松的块状,具有较高的胶凝性和吸附能力,广泛应用于水电工程、耐火材料、公路、桥梁、隧道、化工陶瓷、橡胶等行业。硅微粉化学成分及含量:SIO2:92.8%,AL2O3:0.76%, FE2O3:0.52%,CAO:0.31...

什么球形闪电,它是怎么组成的?
最近,英国皇家协会科学家在一份报告中承认,球形闪电仍是自然界一个不解之谜。 报告提出了一些新证据,科学家指出,要解释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球形闪电能象一个100瓦灯泡那样发光,它不具有巨大的能源,不辐射热量,但是它能熔化玻璃,穿透玻璃窗进入房间。 目前最流行的理论认为,放电使土壤中的石英汽化时会...

宝玉石的主要物理性质
欧泊 由球形SiO2颗粒组成,这些球形颗粒作层状规则排列,颗粒直径200~300nm。而颗粒间的胶结物为含水 较多的无定形SiO2,两者之间有折射率差,入射光通过时会发生衍射,引起干涉作用而变彩,出现不同颜 色的彩片,彩片的颜色随着欧泊的转动而改变。 (2)晕彩效应 晕彩是指光通过棱镜产生的分光色彩,即光通过矿物中...

粉石英的用途在哪些行业用量比较大
石英粉产业发展受该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近年来石英粉行业的研究创新,带动了高档石英粉如球形石英粉、超细石英粉的研发制备技术的突破和提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价格优势逐步显现,间接刺激了下游覆铜板、环氧塑封料等应用市场的需求增长,带动了石英粉行业的稳步发展。同时,随着石英粉产品制备技术的不断...

石英石的生长和形成?
破坏了的和溶解了的晶体处于合适的环境又可恢复多面体形态,称为晶体的再生(图I一2—16),如班岩中石英颗粒的再生(图I一2—17)。 溶解和再生不是简单的相反的现象。晶体溶解时,溶解速度是随方向逐渐变化的,因而晶体溶解可形成近于球形;晶体再生时,生长速度随方向的改变而突变,因之晶体又可以恢复成几何多面体形态...

【技术】球形硅微粉制备方法及市场前景分析
该方法首先对高纯石英砂进行精细处理,然后在高温燃气-氧气环境中熔融冷却,形成纯净球形微粒。这一过程对加热装置有严格要求,如稳定的温度控制和环保的工艺流程,如粉料定量输送系统和冷却回收装置等设备是关键。等离子体技术则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将二氧化硅熔化,形成球形颗粒。这种技术在控制温度和球化率方面...

晶体生长理论
前者在熔点以下结晶,后者需过饱和溶液。晶体生长的形态不仅受基本内因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如温度、杂质等的显著影响。例如,涡流、杂质的存在可以改变晶体生长的速率和方向,形成不同的晶体形态。晶体的溶解和再生过程,如明矾溶解形成近球形,石英颗粒在班岩中的再生,都展示了晶体形态变化的复杂性。

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为了解湿度对岩石电阻率影响的近似数量规律,现以高阻球状颗粒的岩石(如石英砂岩)为例简述如下。由于胶结物或水的电阻率ρ1(或ρ水)较砂颗粒电阻率ρ2低得多,故以ρ1《ρ2的关系代入公式(1-1-4)得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 考虑到岩石中体积含水量或湿度ω=1-V,故代入上式得: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 由公式(1-1-...

石英砂染色工艺是什么?用什么做粘结剂
石英砂还应是圆型或球形颗粒状的,便于在施工过程中颗粒间自由滑动,从而使砂粒能够尽量“最紧密堆积”,使环氧彩砂层充分密实,保证地坪优异的抗重压性和耐磨性。此外,环氧彩砂层充分密实后,可以节省面层的树脂用量,降低成本。选择好的彩色石英砂对彩砂地坪的高质量至关重要,过去高质量彩砂主要靠进口...

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及孔隙
3)包粒:是指外形呈球状或椭球状,内部有核心,围绕核心具同心纹状或放射状的包壳的颗粒。包粒直径小于2mm的球形到椭球形的颗粒称为鲕粒,大于2mm的称为豆粒。鲕粒的核心可以是陆源的粉砂,如石英、长石或小的内碎屑、生物碎屑等,有时也可以是空心的。包壳可以出现单一的同心圆状或放射状构造,也可以两种构造相互交...

武隆县17723304173: 试计算直径为30um的球形石英颗粒(其密度为2650kg/m^2),在20℃水中和20℃常压空气中的自由沉降速度? -
童沸抗脑:[答案] 已知d=30μm,Ps=2650kg/m^3 (1),20℃水,μ=1.01X10^-3中间Pa·s P=998kg/m^3 设沉降在层流区,根据式(3-6):ut=ds^2... (10^-4,2〕 假设成立,ut=8,02X10^-4m/s为所求. (2)20℃常压空气 μ=1.81X10^-5Pa·s p=1.21kg/m^3 设沉降在层流区:...

武隆县17723304173: 某谷物颗粒密度为1400 kg/m3,在常温水中(998kg/m3, 黏度10 - 3 Pa·s...
童沸抗脑: 1.1 二氧化硅的种类 二氧化硅也称硅质原料,不仅包括天然矿物,也包括各种合成产品,其产品可分为结晶态和无定形态两类. 二氧化硅天然矿物通常包括结晶态二氧化硅矿物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和无定形硅矿物硅藻土.合成产品主要是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