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间是怎样的?比如子正子初分别代表几点。详细一点

作者&投稿:宫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时间是怎么算的?~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这样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说的确实是夜已至半。人们说“起五更”也不难理解,是赶大清早起床了

一天分十二时辰
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日为:夜半、鸡呜、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始于何时?据考证所得,是始于漠代。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呜、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例如:子时为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丑时为一时至三时,寅时为三时至五时,馀此类推。不过十二时的概念,后世仍常沿用。人们又常提到五更天。究竟五更又是甚麽呢?古人常以五更为计时单位,将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为一个时辰。初更(一更)相当于戌时,二更相当于亥时,三更相当于子时,四更相当於丑时,五更相当于寅时。往时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楼,黄昏后鼓楼呜钟108声然后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楼,每夜有更夫根据鼓楼上指示的时间打更报时,可说是保存旧习的表现。

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表

夜半 鸡呜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十二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现代时段 23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3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十二地支来表示时辰的意义:
  【子时】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 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 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 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宋代记时辰已有“初”、“正”之分。如23时为“子初”,0时为“子正”。并可配合刻使用,如“己初初刻”、“子正四刻”、“寅初四刻”。
隋后普遍行百刻制,每天100刻。至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时宪历后,改为日96刻,每时辰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自此每刻15分,无“四刻”之名。


人新陈代谢的时间
⒈睡眠的重要性:睡眠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排毒时间,可以极其有效的让人排除堆积于人体内的食物残留和毒素,充足的睡眠比早餐更能使人新陈代谢加快,让人精力充沛,建议时间为晚上10点到早上,如果睡眠不好,人体就不能自然代谢,导致垃圾毒素残留;⒉饮食的重要性:人体本身就是个机器,一日之际在于晨,...

统治️国时间最长的是什么朝代?
周朝当时还属于是奴隶社会,周朝的开国帝王是周武王姬发。中国历史上第二长的朝代为商朝,商朝又被分为了先商、早商和晚商着三个时期,周朝共计延续了五百余年,这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着的第二个朝代,朝代时间排在周朝之前,与周朝同样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商朝的建国帝王为商汤。

中国的朝代存在时间为什么基本上一个比一个短
所以我们的社会也由以前的君主专制变到现在的所谓“人民当家做主”,虽然只是一种口号,但这样的口号在上千年的黑暗时代是不可能发出一点声音的,现在毕竟有了点响声了,哈哈。其实,历史上好像夏朝的时间最长,假如现在的社会还用夏朝那一套来管理,肯定早就崩了。哈哈哈,就这么多了。

上古三代的时间都非常长,为何从秦朝开始朝代都不长久了?
上古三代,夏商周,时间都比较长久。夏朝延续约470余年,商朝延续500余年,周朝延续近800年。可是,从秦朝开始,所有的朝代时间都比较短,别说400年,连300年以上的都非常短。这是为什么呢?换一句话说,那时候的朝代,其稳定性为什么那么强呢?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由在夏朝和商朝已经有雏形,而在西周...

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有的时间不相连?
每个朝代都不是那么容易才建立的,都是要经历多少次的战争的,下一个朝代没有开国而上一个朝代却早已经灭忘这也是常有的事,就拿三国做比较吧,这个都应该很熟,如果这三国都没有自立为帝你说三国这段你该管他叫哪朝呢!等司马统一了西晋开国,那样三国这段就一定会从朝代简表中去除的不是吗!

请问:一刹那是多长时间?
由此推算,所谓一刹那应当是我们现在的七十五分之一秒。即百家讲坛:走进印度 玄奘西游记之十四 所算出来的 一刹那为0.013秒。这样算来,“刹那”所代表的时间与《僧只律》中的相比就差了0.005秒。但不管怎样,“刹那”所代表的时间都是极为短暂的。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5321...

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600字以上
时间又好比那滚滚的浪花,一次又一次地用巨浪把船只卷走;时间又像那简单的一张书签,随着书本一页又一页地读完,书签也越来越往后移动,匆匆流过。时间又像那活蹦乱跳的小鱼,一溜烟儿地从你的手中滑过,捉也捉不住;时间又像是一场电影,放映着自己的人生。电影放完之后,人生也即将结束;时间又像...

3.为什么年轻一代的屏幕时间比老年人长得多?
1、屏幕使用时间比实际时间更长的原因:是因为您没有正确设置手机的时间以及日期。2、我想不外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老年人大都眼睛不好,看手机眼累,看时间长了眼花,不如看电视,屏幕大,色彩鲜艳。电视里有新闻,有电视剧,有生活类的节目,也符合老年人的情趣。3、所以老人的思想相对比...

在钟表发明以前,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时间的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北京时间为早上8点,“+”代表比北京时间早。东京时间是+1,问,东京时间...
7点。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纪时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在哪些古诗文中有体现? -
鬱费富露: 天色纪时法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中日,将近中日时叫隅日,太阳西斜叫做昃(zé,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的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
鬱费富露: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的时间制是怎样的?
鬱费富露: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人用怎样记录时间 -
鬱费富露:[答案]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
鬱费富露:[答案]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的时辰怎么划分的?
鬱费富露: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的时间怎么划分? -
鬱费富露: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人的计时方法? -
鬱费富露: 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还有更高级的水运仪象台.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12时辰时间的说法? -
鬱费富露: 那叫“正某时”.子时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楼主搞错了),12点叫“正子时”或称“子正”,可以此类推.

永清县15759569551: 古代的人是怎样算时间的?
鬱费富露: 我国古代记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记时法:古人根据一天中的天色变化而将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2、地支记时法:就是以十二地支来表示. 它们间的关系是: (1)天色:「夜半」;地支:「子时」;现代记时:「23-1点」 (2)天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