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他的政治措施有什么关系,请详细点,谢谢

作者&投稿:巢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质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附: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1]。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那就是法治观念先天不足

或分析汉时独尊儒术的影响利弊,对今天的中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汉代大一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具深远影响的事件之一。经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国的哲学、社会、政治、人文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儒、道、墨、法、阴阳诸家都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真可谓“茫茫九派流中国”,泱泱大国的气派已然奠定!秦时借重法家,汉初崇尚道家,各门各派尚无尊卑主末之分野。直至汉武帝时,儒家才得以独享尊荣,孔子才被视为千古第一圣人,并流被后世。


其实,就思想体系而言,儒家所站的高度并不比道家高明,只是孔子学说积极入世、接受并顺应历史前进的现实态度要比其他各家更适宜用来治理国家,同时,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当时所有学派中,只有儒家学说同当时的中国古典学术和历史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些古籍经典本身即极为宝贵,从而使儒家学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的典范,可以说,儒家思想后来的深入人心,与它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传播密不可分。


闲话少讲,单说这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产生的正反两面影响都非常显著:


积极方面,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使得中国在历经两千年发展后依然能够保持秦皇汉武开疆时的基本版图,无论出现何种形式、多长时间的分裂,中国人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并且这种统一的意识几乎是出自中国人天性的要求,无论天南地北,人人皆认为统一是理所当然,人人皆视能为统一做出贡献为光荣,在分裂与统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奋不顾身、牺牲自我的豪情。这种统一意识与当初所奠定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数千来的思想统一,与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皆一脉相承。


思想的大一统,还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民族大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外学者都常常惊异于中国文化伟大的“同化”作用,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正统政权”、“中原王朝”屡遭侵略,除元、清两代为非汉族统治外,还有十六国、南北朝、五代等等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逐鹿纷争的时代,但无论草原文化规模大小,皆最终淹没、融化在浩浩荡荡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这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明就真如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智者,微笑地敞开胸怀,任你们在我的怀抱里折腾,反正大家终究免不了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心理认同,从而只有形式上的入侵、分裂,却很难有本质上对中国的撼动。

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简单地讲,首先,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


其次,独尊儒术,使得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杰都将精力投注于弘扬儒学,结果中国文化呈现出精光凝聚的现象,最终,儒学是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糜烂,走向了极度保守,所以,闻一多先生说:简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国的盛世时间一长,就要走向腐败,必得外来文明的冲击,才能获得新鲜血液,才能注入兴奋剂,重新容光焕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
  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积极方面,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使得中国在历经两千年发展后依然能够保持秦皇汉武开疆时的基本版图,无论出现何种形式、多长时间的分裂,中国人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并且这种统一的意识几乎是出自中国人天性的要求,无论天南地北,人人皆认为统一是理所当然,人人皆视能为统一做出贡献为光荣,在分裂与统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奋不顾身、牺牲自我的豪情。这种统一意识与当初所奠定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数千来的思想统一,与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皆一脉相承。
  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简单地讲,首先,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 其次,独尊儒术,使得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杰都将精力投注于弘扬儒学,结果中国文化呈现出精光凝聚的现象,最终,儒学是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糜烂,走向了极度保守,所以,闻一多先生说:简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国的盛世时间一长,就要走向腐败,必得外来文明的冲击,才能获得新鲜血液,才能注入兴奋剂,重新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在近代中国主流史学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史实,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一座里程碑。人们普遍认为儒家学说从兹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们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同时,儒家学说也在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如今,在大多数人们的历史常识里,它已被抽象为中国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人们解读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方面,它也已成为学者们阐幽发微的一个主要基点。
毋庸置疑,儒家学说的的确确是在汉武帝时代实现了勃兴,并且由此迅猛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与早先经典儒学有着显著区别的、以经学为主要特色的汉代儒学,而且对后来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任何一种学术、思想绝不会凭空而来。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壮大,必然与当时的**现实紧密相连。众所周知,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开创了大汉帝国,此后至武帝即位,近七十年里,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一直被帝国最高执政当局奉为圭臬而恪守不逾。这就是所谓的“黄老之术”。就其具体内涵而言,这种思想与传统儒家大力倡导的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说它实际脱胎于王道思想,应该不算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胡言。既然黄老之术在汉初治国安邦的实践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造就了被后人景慕不已的“文景之治”的辉煌。那么为何在汉武帝时代,会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桩重大事件发生呢?
探寻问题的答案,自然要从当时历史的实际状况入手。
班固在《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
显而易见,当时中央政府对于民间生活的干预是十分有限的。换言之,也就是说中央政府的权威还没有如后来那样专制强横。而各地藩王、诸侯的强势存在,始终构成对皇室和中央政府的竞争或挑战。《史记》卷一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於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对于这些藩国,中央政府于法律约束之外,则通过派出大臣担任该国行政长官和王室师傅的方式进行控制。不过,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与藩王们的品行密切相关。在那些强悍的藩王眼中,这样的制约是微不足道的。《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
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於天子。
文帝初,北济王、淮南王的叛乱,规模尚不算很大。而景帝三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规模及影响则远远超过文帝时代,若非朝廷中还有如条侯周亚夫这样的重臣,其结果是否足以颠覆景帝的帝位,亦未可知。尽管七王之乱最终被平息下去,但藩王们与皇室和中央政府间但关系并未因此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此消彼长,总会有新的藩王逐渐强大起来。景帝的同母亲弟,梁孝王刘武,就是继七王之后崛起的新一代强势藩王。《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
窦太后曾经试图以梁孝王作景帝的储嗣,因大臣爰盎等人的坚决反对而作罢。爰盎本人因此被梁孝王派人暗杀,送掉性命。
在景帝十四个儿子中,武帝排行居中,按年纪并不占优。他储君帝位但奠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生母王氏非比寻常的心计和手段。王氏的身世颇有一段曲折。《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
王太后,槐里人,母曰臧儿。臧儿者,故燕王臧荼孙也。臧儿嫁为槐里王仲妻,生男曰信,与两女。而仲死,臧儿更嫁长陵田氏,生男蚡、胜。臧儿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之,曰两女皆当贵。因欲奇两女,乃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予决,乃内之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时,王美人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先是臧儿又入其少女儿姁,儿姁生四男。(索隐:谓广川王越、胶东王寄、清河王乘、常山王舜也。)
……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这里说的栗姬,《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更详细的记录,但从她给景帝生有三个儿子及其对景帝、长公主态度放肆的情况推断,应该曾经颇受景帝宠爱。她的儿子刘荣为景帝诸子中的长子,在景帝前六年已被立为太子。长公主嫖是景帝的同母亲姐,欲将自己的女儿阿娇配与荣太子为妃,不料,却遭到栗姬的拒绝。而王氏则把握住了机会,在长公主转而向自己提出联姻请求时,立即一口答应下来。这样,原本就甚受景帝喜爱的刘彻因此获得强有力的支持,顺利成为帝国储君。更令王氏母子感到欣慰的是,梁孝王,这个最危险的皇位觊觎者,竟然没有足够的寿命活到可以挑战皇帝宝座的时候。景帝中六年四月,他死于热病。
公元前141年,景帝崩,武帝顺理成章地以太子身份登基,承继大汉帝国法统,时年仅16岁。辅佐他的,是生性“醇谨无他”,“忠实无他肠”的丞相卫绾。卫绾武人出身,是文帝时的旧臣,景帝时参与平定七王之乱,因军功受封为建陵侯。司马迁说他“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很明显,卫绾奉行的是典型的黄老思想。因此,景帝“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一切看上去波澜不惊,平静如常。但在这番平静的外表之下,却有着一些不易令人察觉的景象。
七王之乱以后,景帝即着手逐渐削弱诸藩王的实权。《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
太史公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於天子。自吴楚反后,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发热恶我特退热贴


我国历史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
在汉武帝时期,各派学说的知识分子还很活跃,他们聚集在各诸侯的门下,常常指责中央的政策,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就是只把儒家思想当作封建教育的正统思想,不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其他各学派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为了推行这一举措,还在长安设立了太学,...

是哪位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相关资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思想。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武帝即位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儒家的大一统,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他提出的这一观点正好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可以使国家的思想大一统从而进一步巩固政治大一统。同时儒家思想正是适用于国家安定的状况,与当时的历史相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汉武帝时代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这种情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典故?
政治上加强集权,反映到学术思想上则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有鉴于此,在建元元年(前140)举贤良对策的第策中,正式向汉武帝提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物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

汉武帝提出罢 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

新乡县13172832684: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他的政治措施有什么关系,请详细点,谢谢 -
斗顾优泽: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新乡县1317283268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时,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
斗顾优泽:[答案] 汉武帝时,思想方面接受新儒学;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且设立传播五经的教官,称“博士”,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体系;政治上提拔儒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文化主流.

新乡县13172832684: 汉武帝为确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还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些措施的实行起了什么作用 -
斗顾优泽:[答案] 1.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成规,提...

新乡县13172832684: 试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作用 -
斗顾优泽:[答案] 政治上: 1.根据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国家地位. 2.实行“推恩子弟”制度. 3.建立刺史制度. 3.兴办太学. 经济上: 1.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灌溉; 2.设置田官,发展屯田制度; 3.统一货币,“铜本位”; 4.置均输,...

新乡县13172832684: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
斗顾优泽:[答案]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

新乡县13172832684: 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 -
斗顾优泽:[答案] 把其他的思想,学问全部废除,只留下儒家的学问供世人学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汉武帝那个时期是一种对政治,对统治极为有利的做法. 当时在那个年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主张自家反...

新乡县1317283268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位皇帝施行的统治策略? -
斗顾优泽:[答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相关资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

新乡县13172832684: 汉武帝是西汉大有作为的皇帝,简述他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
斗顾优泽: 政治:(1)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2)其次建立中朝削弱...

新乡县13172832684: 名词解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斗顾优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

新乡县1317283268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义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建议?目的是什么?为推行这主张,该皇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
斗顾优泽: 1.为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 2.由董仲舒提出设想,汉武帝颁布推行 3.使儒家思想成为主宰以后2千年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4.好的一方面是统一了思想,巩固了统治.不好的一方面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和思想的进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