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帅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刿论战》作者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但是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威。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变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扩展资料: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扩展资料: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文学赏析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

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

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

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

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1.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2.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

           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包括国别体、编年体和纪传体。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怕遭受牵连,想出奔他国。公园前689年,公子小白出奔吕国。齐国大臣杀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派军队护送公子纠会齐国,将要抵达边境的时候,先祈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当红四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之长勺。


阅读《草刿论战》,完成10-13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o^)\/~祝你学业有成 1.春秋左传注(左传) 左丘明 2.①讨伐,攻打②同“遍”,遍及、普遍 ③为人所信服 ④倒下 3.反映出“肉食者”与一般人民之间存在着隔阂与矛盾。4.一是因为战争紧迫,无瑕解释;二:是制造悬念,为后文的释疑解惑埋下伏笔。5 围绕“战争”...

从草刿论战中,那句话可看出齐鲁之战之中,鲁国是正义的一方???急...
十年春,齐师伐我。

草刿论战 全文翻译
http:\/\/baike.baidu.com\/view\/63771.htm?fr=ala0_1_1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操刿论战的问题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因为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时机。曹刿认为鲁庄公战前准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事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正表现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曹刿认为利于反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 利于追击的时机是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他之所以下视其...

曹刿论战!急!
曹刿论战的写作背景,就是说什么情况下写的。急... 曹刿论战 的写作背景,就是说什么情况下写的。急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飘过彩虹的枫叶 2007-10-13 · TA获得超过96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

《曹刿论战》 全文
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

为什么后人总是用曹刻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力为标题?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作品名称 《曹刿论战》外文名称 Cao GUI debate 创作年代 春秋时期 作品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文学体裁 记叙文 作 者 左丘明 ...

《曹刿论战》的朗读节奏。
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出处:《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草刿论战》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fa,二声)我,公将战.曹刿( guì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yan,一声)?”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u,二声)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写作背景 -
史巧鼠李: 《曹刿论战》 背景介绍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一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之间的一次战争,即著名的“长勺之战”.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在这之前的一两年,鲁国和齐国的关系急剧地紧张起来,两国还曾经...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写作背景简单 -
史巧鼠李: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的创造背景 -
史巧鼠李: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的写作背景 -
史巧鼠李: 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将要攻打鲁国.当时齐强鲁弱, 鲁庄公又缺乏军事才能,曹刿主动请缨,以卓越的军事战略思想打败齐国.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的背景 -
史巧鼠李: 《曹刿论战》赏析(孙绿怡)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中的一些问题1.主要内容2.作者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怎样评价鲁庄公?4.作者采用什么写法塑造了曹刿怎样的形象?5.概括曹刿... -
史巧鼠李:[答案] 1.又何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也 (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的时代背景
史巧鼠李: 春秋战国时期.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用自己话概括《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 -
史巧鼠李:[答案] 政治谋虑 战斗时机 战斗才能 一、主要内容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两人的对话. 第二段:写长勺...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史巧鼠李: 《曹刿论战》是一篇由左丘明撰写的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该作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乳源瑶族自治县17217532794: 曹刿论战写作思路? -
史巧鼠李: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