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中杨二嫂小传100字数

作者&投稿:东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鲁迅的《故乡》中杨二嫂的~

杨二嫂的形象
从相貌、语态到品格,杨二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年她年轻貌美,充当招徕生意的“活广告”,是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终日坐眷,安分守己,生活有着落,手脚当然也干净。 现在呢?她是个凹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老女人,活像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变老了,丑了,对人也尖酸刻薄,对“我”是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对闰土,她恶语中伤。在要家具问题上,先是直言索取,索要不成便挖苦讽刺,人家不给,便顺手牵羊,且反诬别人。闰土进门默默无声,她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怪声尖利,令人心惊。
--从以上简析中,可知她是一个尖刻,自私,贪财,势利,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形象,是一种“辛苦恣睢地生活”着的人物。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日趋破产,城镇市民日益贫困,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当时农村的凋敝破败,启示人们,也不能像她那样辛苦恣睢地生活,而要走新的希望之路.

真正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有对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说,它写了一些人、一些事,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人、这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只是一个发光体,但这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却是无限广大的。在这里,我们首先应当看到,《故乡》具体描绘的是“我”回故乡时的见闻和感受,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一个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特别是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但这个“故乡”的范围却是可大可小的、在杭州,绍兴就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浙江就是鲁迅的故乡;而到了日本,中国就是鲁迅的故乡。在这时,“故乡”和“祖国”就成了同一个概念。所以,在有的民族的语言里,“故乡”和“祖国”是同一个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就是“祖国”,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就是“故乡”。也就是说,《故乡》具体写的是“故乡”,但它表现的却是鲁迅对“祖国”的感受和希望。


在我们的观念里,“故乡”好像只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好像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是天然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是不会改变也不应当改变的。实际上,“故乡”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时时变动着的精神的实体,它是在一个人与它的精神联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故乡》中,“我”与“故乡”的精神联系首先是由于有了少年“我”与少年闰土的友好和谐的关系,在这时,“故乡”在他的观念中是美好的、亲切的.但当他再次回到“故乡”,这种精神联系淡漠了,“故乡”的观念就变化了,在这时,他对“故乡”的现实是厌恶的、反感的。但“我到底是曾经与故乡人有过亲密的情感联系的,他无法忘却自己记忆中的那个美好的故乡,无法对故乡人的痛苦生活采取完全冷漠的态度,所以他希望自己的故乡好起来,希望自己故乡的人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不难看出,这表达的也是鲁迅对自己祖国的痛苦的爱。鲁迅的生命是在自己的祖国成长发展起来的,他曾经在自己的祖国感受到爱,感受到人与人关系中的温暖。但当他离开自己的童年,作为一个成年人进入了社会,有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和社会视野,经历了人生的艰难,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破败,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的痛苦命运和严重危机,感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时,他对“祖国”的感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的精神中的“祖国”失落了,物质“祖国”虽然存在着,但在这个“祖国”中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精神的归宿。这时的“祖国”,主要是由两种人组成的。一种是像豆腐西施杨二嫂一样只有物质欲望的中国人。他们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没有固定的操守,极端狭隘自私。他们虚情假意,把任何一个人都视为自己掠夺、沾光的对象,对人没有真挚的感情,关心的只是个人眼前的物质实利、他们没有“别人”的观念,更没有“祖国”的观念,他们是社会腐败、人与人关系混乱的精神根源。中国物质文化的落后更加重了部分中国人对单纯的物质实利的关心,加重了这些人的狭隘和自私。他们是中国社会中的上些“不老实”的人。但像成年闰土这样的“老实人”,又是被中国传统宗法伦理道德严重束缚着的人。他们已经没有旺盛的生命力量,没有争取自己美好前途的奋斗意志和智慧才能。他们消极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压。两种人有能力的不讲道德,讲道德的没有能力,彼此没有起码的同情和理解,更没有团结奋斗的精神。他对这样一个“祖国”万能不感到严重的失望。但这种失望又是在关切着它的时候产生的。豆腐西施杨二嫂没有失望的感觉,因为她并不关心自己的祖国;闰土也已经感觉不到对社会、对祖国的失望,因为他只有在忘却中才有刹那的心灵的平静。“我”已经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正是这种失望,使“我”产生了对祖国未来的理想,并切实地思考着祖国的未来。鲁迅的“爱国主义”不是虚请假意的“爱国主义”,也不是狭隘自私的“爱国主义”,而是通过对“祖国”现实命运的切实关心、对祖国前途的痛苦思考体现出来的。

  为你奉上,请您参考:
  杨二嫂小传
  她,杨二嫂,虽在现实中只是一个普通人,却能够反映生活中一大部分人。
  早年,她之所以被人们美誉为“豆腐西施”,是因为她每天静静地坐在豆腐店里,她的美貌,她的端庄,她的典雅,吸引了顾客。
  不过,30年后,“豆腐西施”消失了,多出了一个尖酸刻薄,得寸进尺,放纵的“老妖婆”。
  30年,就这样改变了一个人,不禁令人震惊。尽管我们可以说那是含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这段人生是由她选择的。我们无法评价她的人生是对是错,但她是一个让我不舒服的一个人。
  对她,我们应该反思,想想自己。


《故乡》人物前后对比——闰土、杨二嫂
杨二嫂前外貌:美丽动人,人称豆腐西施,后:唇薄,颧骨高,像个圆规。闰土前语言:噼哩啪啦,说个不停,后:支支吾吾,有苦难言。《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

杨二嫂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杨二嫂是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人物。《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杨二嫂是这部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在小说中,杨二嫂年轻...

《故乡》中“我”对于杨二嫂是怎样的态度?
杨二嫂:年轻时貌美如花,追随者不少,所以不会将还是小屁孩的作者放在眼里。而后年老色衰,估计豆腐的销量也下滑了,开始尝到生活的艰辛,此时在她眼里,作者成了一个可以捞到些好处的官,所以很热心地跑来吹捧,顺便“拿”些东西补贴家用。《故乡》是现代作家鲁迅在1921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情节安排...

故乡中刻画杨二嫂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主题意义 [作者] 深圳文汇中学\/刘向红 [内容]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

《故乡》之中,杨二嫂为什么称鲁迅为迅哥儿,没有和闰土一样称鲁迅为...
因为杨二嫂自认为比鲁迅辈分大,是从小看他长大的,所以倚老卖老(不太恰当,但你知道是那个意思),另外也是为了套近乎,要东西。而闰土的心灵没有那么自私市侩,他主要是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代表,听说”我“发财了,于是叫我表示恭敬。杨二嫂是小市侩的代表,贪图小利搬弄是非。两个人的性格品质不同,...

《故乡》中插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故乡中插叙的作用与分析如下:迅的《故乡》一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其中插叙写先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美丽、文静(终日坐着),然而如今的杨二嫂尖酸、苛薄、贪婪爱占小便宜。她的变化是封建礼教对她心灵的摧残,使她灵魂扭曲。所以这里的插叙,补充了对杨二嫂先前的生活、个性的描写,更深刻地揭示...

鲁迅《故乡》笔下的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生活的一类。他们依然逃不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与“闰土”的勤劳,善良不同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尖酸与刻薄,多了一份游手好闲等卑俗的习性。在鲁迅笔下,如果说对“闰土”类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那么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更多的就是痛斥和批判 ...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最有可能是根据朝花夕拾中哪位女性塑造的_百度...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最有可能是根据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塑造的。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得知,《故乡》中的杨二嫂是一个及其物质的人物,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没有感情,毫无道德感,她可气、可恨、又可笑。《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

鲁迅先生的《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性格、肖像、对社会的态度...
《故乡》让我们看到,只有少年闰土和少年“我”的关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后来这种封建礼法关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种扭曲了的人性。人在自然的发展中不会把自己树为一个卑贱的、无能的人,像闰土这样一个人的封建礼法观念是在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下逐渐形成的。社会压抑了一个人...

故乡中,“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义的...
杨二嫂: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二十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闰土的第三次出场是在民国以后,姑且说是民国元年(1912)吧。假定他是与鲁迅同庚的,那么那时该是三十二岁,但如本文中...

郎溪县17354662488: 鲁迅《故乡》中杨二嫂小传100字数 -
笃江脑得: 为你奉上,请您参考: 杨二嫂小传 她,杨二嫂,虽在现实中只是一个普通人,却能够反映生活中一大部分人. 早年,她之所以被人们美誉为“豆腐西施”,是因为她每天静静地坐在豆腐店里,她的美貌,她的端庄,她的典雅,吸引了顾客. 不过,30年后,“豆腐西施”消失了,多出了一个尖酸刻薄,得寸进尺,放纵的“老妖婆”. 30年,就这样改变了一个人,不禁令人震惊.尽管我们可以说那是含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这段人生是由她选择的.我们无法评价她的人生是对是错,但她是一个让我不舒服的一个人. 对她,我们应该反思,想想自己.

郎溪县17354662488: 鲁迅《故乡》里的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 -
笃江脑得: 杨二嫂这个人物出自鲁迅小说《故乡》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她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

郎溪县17354662488: 鲁迅的《故乡》中闰土、杨二嫂的人物性格特点?最好详细点、 -
笃江脑得:[答案] 少年时代的闰土活泼机灵,是一个非常可爱淳朴的农家少年,中年时的闰土却被生活磨去了所有光芒,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不知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了旧社会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 杨二嫂势力、尖刻、泼悍,充满了市侩的恶性.刻画杨二...

郎溪县17354662488: 杨二嫂是谁,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
笃江脑得: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年轻时被称作豆腐西施,体现的是作者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她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保障的.当一个人...

郎溪县17354662488: 《故乡》杨二嫂人物形象分析 -
笃江脑得: 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20年前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20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地吹捧、尖酸地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

郎溪县17354662488: 200 - 300字复述鲁迅的《故乡》 -
笃江脑得: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已经是深冬,天气又阴沉沉的,眼中的故乡没有一丝的活气.这也许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因我这次回乡,是专为了告别他而来的,所以本就没有什么好心情.第二日清晨我到...

郎溪县17354662488: 故乡 鲁迅写的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反映了什么 -
笃江脑得:[答案] 小说通过杨二嫂透视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杨二嫂的形象是先天的必然的.也是那个旧时代的广大劳动人们的缩影 杨二嫂由年轻美丽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丑陋的“圆规”.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

郎溪县17354662488: 请用100字左右复述课文:鲁迅的《故乡》 -
笃江脑得: 1.闰土: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

郎溪县17354662488: 《故乡》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杨二嫂?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 -
笃江脑得: 杨二嫂: 外貌:“瘦”,高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讨东西、逢迎、造谣,冷笑说 动作: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总结:外貌描写表现她家庭生活的贫困,语言描写体现其泼悍、放肆、自私,动作描写表现其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的小市民习气.

郎溪县17354662488: 鲁迅《故乡》中,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闰土,杨二嫂,“我”的性格特征 -
笃江脑得: 闰土:自卑.衰老,迷信,麻木,像个木偶人 杨二嫂:辛苦恣睢而生活,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我:“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