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学做人做事人生智慧(第一章)1

作者&投稿:肥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生在世,弹指一挥间,一转头间,所以不必在意成败,因为成败都是暂时的,是转头就消失的,过程更重要。

这首词与红楼梦的好了歌相似一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功名是暂时的,不会长久)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将相是暂时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钱财是暂时的,多了也是别人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姣妻也是暂时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儿孙靠不住)

      (汉朝分裂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宠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封建社会王朝的动乱直到灭亡都是从上层开始,从皇帝朝庭开始的,禁止好人做官,朝庭充满坏人,坏人当道,则必然滥用职权,胡作非为,腐败透顶,以权谋私,卖官鬻爵。

皇帝宠信宦官实际上就是偏听偏信宦官,被宦官蒙敝玩弄。大将军与太傅两位最有权势的大臣高官都斗不过宦官,都失败被杀,说明皇帝对宦官宠信程度,说明了宦官与皇帝基本已成一体,宦官成为了皇帝的代理人代言人,已成为凌架于大臣之上的势力集团。

古代封建社会,只有明主明君才不会偏听偏信宠信宦官,非明主明君大多会不同程度宠信宦官,昏君及末代君主更是完全被宦官操控,成为宦官手中提线木偶。在皇帝被宦官蒙敝掌控情况下与宦官斗,甚至想杀宦官,基本上是自寻死路,成功概率很小。窦武陈蕃可以说付出了灭门灭族代价,没有任何成效。

      封建社会王朝争权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赢者通吃,胜者为王败者死,残酷血腥,互相杀伐,因为矛盾不可调和,因为为了权力的安全。

窦武与陈蕃都位及人臣,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下,如果不与宦官争权争斗,做太平官,与宦官妥协,友好和平共处,则他们二人就不会失败被杀,你把对方当敌人想除掉别人,别人也会设法除掉你。顶级大臣为什么斗不过宦官?因为宦官的靠山后台老板是皇帝,宦官后面有皇帝撑腰支持,得罪宦官可能就是得罪皇帝,想杀宦官,如果皇帝不同意,就杀不了,反而可能被反杀,风险巨大,果然窦武陈蕃失败了,结果窦武兵败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宗亲、宾客、姻属悉被处死,家属徙日南。陈蕃也事败而死。

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

      他的上疏把天灾人祸全部归罪于宦官女人干政是片面的,天灾与他们无关,人祸与他们有部分关系。

      蔡邕这样说相当于得罪了宦官集团,得罪了后宫集团,相当于自杀。因为这两个集团是皇朝最有权势的集团,是皇帝最宠信的集团及人,后来果然: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幸亏蔡有大才是名士,对方没有赶尽杀绝。

也说明在封建社会做官不能实话实说,不能乱说话,不能随意提意见建议,否则可能有牢狱之灾及杀身之祸。

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十常侍即十人帮,小人们为了自保,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权力/财富,总是善于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组成团团伙伙小集团,相反君子不群,君子之交常常淡如水,所以君子斗不过小人,小人不能轻易得罪,否则可能小不忍乱大局,吃不了兜着走,对小人更需要妥协忍让。所以说宁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得罪小人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可能会有不可预测严重后果。

      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古代各朝代中后期的皇帝基本都是在后宫抚养长大,从小与宦官们在一起生活,受宦官的各种照顾服务,因此他们从小就与宦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是他们宠信宦官的感情基础,同时由于他们从小在深宫长大,不知民间疾苦,没有从政经验,极易偏听偏信被宦官蒙敞欺骗。因为宦官太监是皇帝的身边人,是皇帝最熟悉最亲近最亲密的人,是皇帝的耳目,甚至是皇帝的代理人代言人。皇帝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工作方方面面都靠宦官服务照顾,所以皇帝宠信宦官是理所当然的事,具有必然性。宦官被宠信后为了谋取私利,必然会弄权玩权甚至专权,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开明的开国皇帝们想解决这个问题,但解决不了。

      皇帝宠信重用小人已到父子相称的地步,说明皇帝与宦官亲密关系程度已达极至,结果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因为宦官大多数是人品低下的小人,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得宠的宦官大多数都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做恶多端,导致民怨沸腾,加速了王朝的腐败和灭亡。

      后来张让跳河自杀,赵忠、封谞、段珪被杀、侯览自杀、曹节病死,蹇硕被杀,程旷、夏恽、郭胜都死于乱军中。这些宦官的死都是罪有应得,是自作孽不可活。

虽然做好人好事不一定有好报,但做恶有恶报是一定的,恶报何时到来却不一定。同时什么是恶或善?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得罪别人/伤害别人/损人利己/对别人恶言恶语可能都是恶。恶有大恶小恶,小恶可以原谅谅解,大恶则不可原谅。爱别人/对别人好/为别人做好事/好言好语对别人都是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角没有获得足够的民心,充其量也只是获得部分人民心,他盲目自信乐观,然后因为暴露而过早地发动了黄巾起义,导致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失败了。因为起义缺乏天时地利人和基本条件,起义成功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单从人和方面说,缺乏自己的高明的谋士智囊团及能征善战的武将集团,导致总是打败仗,最终被消灭。


从三国演义中,你能悟出些什么道理来呢?
我们从其中可以学习到做人,做事。可以理解到社会公关和人际关系处理。可以从三个枭雄曹操,孙权,刘备身上,悟出创业的艰辛,对事业的坚定和坚持,可以悟出做老板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所以,从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悟出成功没有偶然,唯有不畏艰苦,坚持奋斗和拚搏才可以成功,成就一番事业。一,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简单道理?
我们从其中可以学习到做人,做事。可以理解到社会公关和人际关系处理。可以从三个枭雄曹操,孙权,刘备身上,悟出创业的艰辛,对事业的坚定和坚持,可以悟出做老板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所以,从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悟出成功没有偶然,唯有不畏艰苦,坚持奋斗和拚搏才可以成功,成就一番事业。一,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如果深入读三国,它里面包含的道理太多,包括用人识人的智慧、管理智慧、以及顺应时势顺应天道的做人做事的智慧等等,不可尽数。

从《三国演义》中能学到什么?
1、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到了一片赤诚的忠心 2、不要像曹操一样奸诈权谋、城府太深 3、学会宽厚待人,像刘备一样,得人心者得天下 4、学会宽容,不要像周瑜那样小肚鸡肠 5、永远不要轻敌,否则会有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的严重后果 6、强大的城堡往往是从内部攻陷的,否则魏国...

读三国演义学做人做事人生智慧(第一章)3
读三国演义学人生智慧(第一章)3 刘关张组织了一支500人的小队伍后就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政府出力,拜见了当地的地方长官太守刘焉。 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刘备又认了一个有权势的权贵亲戚,说明了刘备出身的价值及重要性,他的地方诸侯权贵们都认他这层亲戚关系,也说明刘备善利用自己出身关系去与地...

读三国演义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国演义》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就是描写人物,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但写人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人做事都不能“过度”,过度了,本来是好的也变成坏的,这是我读三国从中得到的一点体会。曹操,集各种优点于一身,是三国中最成功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却也...

读三国演义学做人做事人生智慧(第二章)5
而刘备善于隐忍,喜怒不形于色,适合做官从政。从古至今,人情世故大多是势力的,大多都是势力眼,英雄在白身时即无权无地位时在世俗人的眼里是得不到尊重,但董卓后来当执后还是比较重才的。曹操\/刘备都是重才爱才善用才的代表。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与历史上真实的董卓是有差异的,小说中的董卓无能残暴...

三国时代的故事让你学会了什么道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仅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很吸引人,它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现在就来说说从三国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道理?赤壁之战:曹操挟新胜荆州之势以80万之众原打算一鼓作气灭掉刘备、孙权,谁知道最终却落得个全军覆没还差点身死,险些就跟前秦苻坚落得一个结果。越是越...

看《三国演义》真的可以让人变聪明吗
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话,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指这两本名著的内容。《水浒传》让人热血上涌,而《三国演义》则会教人谋略,有一点让人变得老奸巨猾的意思。所以熟读三国真的会让人变聪明。其实,《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有智慧的书籍,在这本书里不但有各种层出不穷...

读三国演义学做人做事人生智慧(第二章)6
”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妖贼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余人,会合州郡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韶。孙坚武艺高强,艺高人胆大,利用虚张声势的计谋杀海贼,夺回...

南县17016499451: 读三国演义智慧教我们如何做事 -
绽易明可: 1.志向一定要远大,正义.如,刘备立志要匡复汉室,曹操立志要平定天下,孙氏立志要稳定江东2.身体力行,终其一身而坚持不懈.如:刘备50多岁,尚且无处藏身.但是还是坚持复汉室的决心.3.知人善用.求贤如渴.用人之长,纳人之短.不求全才,但求人才.

南县17016499451: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最宝贵的人生启示是什么?(语言精练、简洁) -
绽易明可: 诸葛亮给我的启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亲贤臣,远小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 衰,历坦险而益固.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其之事而观其性. 志当存高远.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南县17016499451: 请谈谈《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 -
绽易明可: 《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对政治人物的评判选择;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大致可以分解为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人生智慧.其人生智慧突出表现为五点: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博大宽厚的爱人之心;真诚坦荡的交友之道;知人知己的深刻眼光;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南县17016499451: 三国演义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
绽易明可: 一、凡事皆有度.《三国演义》有许多“过度”的人和事,如诸葛亮的征战过度、包揽过度、劳累过度,刘备的固执过度,张飞、王朗、周瑜、孙策、曹真等人的嗔怒过度,杨修的小聪明过度,典韦、淳于琼的贪酒过度……这些“过度”,要么...

南县17016499451: 《三国演义》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
绽易明可: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南县17016499451: 三国的人生智慧
绽易明可: 通过关羽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太骄傲;通过张飞我知道了要体谅下属(领导们的事);通过孔明姜维我知道了单靠个人是干不出大事的;通过曹操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太好色(典韦就是因为这样死的),还有做人不能疑心太重(生病时怀疑华佗要杀他);通过马谡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不能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通过刘备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太过于仁慈;通过吕布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反反复复、见利忘义、好色;通过三大战役我明白到了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性

南县17016499451: 三国演义读后的启示 -
绽易明可: 世界着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

南县17016499451: 《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对你如何为人做事有什么启迪?你心目中的英雄是哪位?或哪几位的优化结合? -
绽易明可: 三国中每个人都有缺陷,即使诸葛亮也不是完美的.如果要说英雄的话,那我的心目中的英雄只能是优化结合了,一下是我个人这几年来对三国的观点:曹操+诸葛亮+吕布,诸葛孔明事必躬亲,行事谨慎,能顾全大局,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智;而曹操在生活中不拘小节,在政治上有雄心,为人乐观,可是说是三国里活的最洒脱的一个人.吕布武艺天下无双,自然不必说了.这三人的结合可谓完美至极.

南县17016499451: 通过3国演义晓得了甚么做人的道理 -
绽易明可: 总看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说起做人的道理还真不好说.但只看一个人倒是可以的. 曹操:学会用人,唯贤是用不计较个人得失. 刘备:居人篱下是不丧气,有志向,有抱负. 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郭嘉:看穿事情前后因,深思熟率. 吕布:这是反面教材,做人不能朝三暮四,应脚踏实地做人. ....... 这只是我对部分人物的看法,仅供参考.

南县17016499451: 读《三国演义》后有感450字 -
绽易明可:[答案] 不要因小失大——读《三国演义》有感 世界着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许多好处.它能让开拓视野,让感情,让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