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作者&投稿:初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受到了 历史 学者的疯狂研究。在这里,我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里面的自取是什么意思?刘备为什么要说自取的话?

自取的含义

自取一般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刘禅不行,让诸葛亮自己亲自当蜀汉的君王,然后统领整个蜀汉人民度过难关;第二种也可以这么解释,那就是刘禅不行,可以从刘备的其他儿子中选出一人代替刘禅当君王。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因为刘备还有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这两个人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还比较年幼。还有一个义子刘封,本来能力经验都比刘禅强,无奈坑死了关羽,被刘备和诸葛亮杀掉了。 所以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让诸葛亮代替刘禅成为蜀汉的君王。

自取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刘备为什么要说让诸葛亮自取的话。我觉得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 :蜀汉政权在刘备兵败白帝城之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就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能够挽救危局,帮助蜀汉度过难关的只有诸葛亮,所以刘备这么做是让诸葛亮下定决心帮助蜀汉度过难关!

第二 :刘备给诸葛亮加上道德的枷锁,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这句话,是让诸葛亮忠心于蜀汉政权,同时,对自己的身后之事不太放心,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稳住政局!

第三 :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如果诸葛亮在回答的时候表现出任何不忠的地方,刘备手下的文武大臣们一定会将诸葛亮拿下!

所以最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辅佐后主稳定蜀汉政权,刘备留下的烂摊子也让诸葛亮操碎了心。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参考文献:《三国志》《出师表》

刘备让诸葛亮“自取” ,这是《三国》白帝城托孤中一个很有讨论价值,和学习意义的政治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刘备说这个话的必要性 ,当时政局是天下三分,而且蜀国新败,治政局面很不稳定,刘备很有必要进行这个白帝城托孤的政治活动,来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让诸葛亮“自取” 这里面有多层的政治目的。

第一点,稳住诸葛亮的心。

当时的政局不稳,蜀国中又没有能与诸葛亮抗衡的政治人物,诸葛亮的异动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所以要先稳住他的心。

第二点,确定诸葛亮的政治地位。

可以肯定刘备是一个政治高手,从一个无根基的类平民混到三分天下,可见他的政治水平之高,让庞统进西川,可以看出他在平衡诸葛亮和庞统的权利军功。

他在位的时候政局很稳定,他不在了,国家需要诸葛亮这样有实力忠诚的人物来稳住局面,以图发展,托孤后面还让太子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个一举两得的安排)。

可见有确定诸葛亮的政治地位的需要。

第三点,对诸葛亮的忠诚进行试探。

其实这一点才是重点,也是主要的目的,只有这一点确定了,前面两点才有存在的意义,放在后面说,因为这个需要多点的论据。

首先 , 历史 上从来没有皇帝主动把江山送给异姓人,刘备一生的努力也是为了统一天下,不可能这样做真的让诸葛亮“自取”。

其次 ,从诸葛亮这样一个智者听了这话的反应是“浑身出汗,泣拜于地”,可见当时的情境也确是杀机四伏,所以诸葛亮做出了这样及时的表态。

再其次 ,刘备这话是在公元223年3月的时候说的,而刘备去世的时间是在223年4月,如果诸葛亮当时有不臣之心,刘备还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这个政治问题。

最后 ,刘备让阿斗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这其实也给诸葛亮带上了一个枷锁,诸葛亮如果后面真有不臣之心,父夺子也就名不正言不顺了,这个安排会比较深远。

结语

以上就是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的必要性分析,和其中的政治目的分析。

刘备夷陵兵败,退回白帝城后托孤,任诸葛亮、李严等为顾命大巨,辅佐后主刘禅,有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流传甚广,完全冲淡了白帝托孤的关键信息,成了君臣相知的千古佳话。

可刘备说这话,真正意义何在?

第一,这话只是口述,并没留有诏书证据,诸葛亮真要取而代之,是没有“正义”性可言的,那诸葛亮还是“造反”,叛逆,那能成功吗?能服众服天下吗?所以,刘备做秀成份极大。

第二,是试探,若诸葛亮点头答应,从屏风后涌出几十个刀斧手,把诸葛亮当场砍为肉泥,不足为奇。江山、皇位、儿子与一个能臣比,哪个重要?没那个皇帝选后者。对有野心又有能力又授实权者,趁早除掉。

第三,是让李严监督,如孔明有取代之意时,李严当除诸葛。这叫欲擒故纵、正话反说,帝王心术啊!

第四,后人曲解。“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有种解释,是授权孔明可兴废立,自主在刘备其他儿子中再选。这个“取”,不是取代,而是选取。

第四种,才是最大的可能,最符合给顾命大臣的最高权限,并且这种权限也只能授于一人,而不是授给所有顾命大臣,否则各选一个皇子,马上分裂。这也符合诸葛亮表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示忠心的逻辑。自兴废立就是严重忤逆,前有董卓,后有司马氏兄弟,都被天下声讨,遗臭万年。有先皇遗命,就有了合法性,即笼络孔明忠心,又给刘禅巨大压力,相扶治国,又相互制约,也是极高明的帝王术。

诸葛亮要取代刘禅,除了他自己想不想之外,还有个天下认不认的问题。远的有王莽,近的有袁术,只要篡位,就给了天下诸侯共讨伐的局面,这是当时 社会 秩序不许的行为,董卓权倾朝野没敢,曹操封到魏王也没敢再进一步。至曹丕,用的是禅让,还让汉帝做秀是自愿的。刘备是在曹丕后,以汉室正统才称的帝,而孙权则是在魏、蜀称帝多年后,才登的基,小心再小心。

后来多以“自取”为自己上为解,和后世儒家把诸葛亮推崇为“圣人”有极大关系,儒家讲入世为官,治国平天下,就必须赢得皇家的绝对信任,所以强调忠君,天地君亲师,把皇帝放在天地之下,人间最大。光说不行,诸葛亮就是最好的实例和榜样,关羽也忠义,可毕竟是武夫,诸葛亮妥妥的读书人,罢黜百家后,诸葛亮必是儒家。这样一个被老皇授权,后主无能懦弱之君,大儒诸葛亮都没取而代之,反而尽瘁至死,这就是儒家先贤。

事情往往是多面体,就看从那个方向去解读。儒教为显教,后世一千多年,不断去解读和发掘,才让诸葛亮几乎成了“完人”。

夷陵大败之后,刘备逃到永安,忧愤之下一病不起,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说这是刘备出言试探,可笔者觉得与其说这是刘备虚言试探,不如说刘备是以大局为重的至诚之语。因为夷陵之败让蜀国元气大伤,如果继承者能力不行,很可能就是亡国覆宗。以刘备之智,绝对不会用“自取”两字去试探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不臣之心,这就是一个绝好的借口:连先帝都同意我取代刘禅,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刘备给儿子留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言;“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可算是刘备一生坚守道德底线的体会;“汝父德薄,不足效也”说明刘备至死仍保持虚怀若谷的美德;而“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则说明刘备对诸葛亮无比信任——让儿子将诸葛亮视作父亲,无疑是将军国大政以及儿子的性命全部交给了诸葛亮。

如果不是对诸葛亮有着推心置腹的信赖,以刘备之知人善任,会同时安排几个辅政大臣,以形成对诸葛亮的牵制。历来皇帝托孤,一般都安排两个以上的大臣辅政,但不说哪位大臣是首辅,就是让辅政大臣们互相牵制。刘备虽然让尚书令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助手,但李严被提拔起来没多久,无论威望还是才能,都不足与诸葛亮想抗衡。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并不为过。

刘备向来知人善任,他看人基本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如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文臣能定国安邦,武将能冲锋陷阵,皆一时之人杰。知人善任,这是各种才能中最卓越也是最可贵的才能,具备此项才能的人,一般是领袖人物。在这方面,诸葛亮就相形见绌了。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信,非要在第一次北伐时令马谡独当一面、驻守战略要地街亭,结果因马谡指挥失当,街亭沦落敌手,导致北伐全线被动,诸葛亮只得无功而返。由对马谡的评价,亦可见刘备眼光之“毒”!

在与诸葛亮十多年的交往中,刘备应该非常了解诸葛亮,他所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便是对诸葛亮政治才能的公正评价。说刘备托孤之言是在试探诸葛亮,那是不了解刘备,那是看低了刘备善于知人的眼光,既将刘备说成了弱智小人,更是污辱了诸葛亮的人品

以权谋角度解释自取之说,极为低端,也不切实际,更像是大家的意淫,与现代流行的抹黑诸葛亮,哗众取宠之说,颇为相和。因为这些权谋说,毫无落地性和可执行性。

第一,刘备临死说出让诸葛亮自取这句话, 如果诸葛亮真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和实力,这句话恰恰成为了诸葛亮名正言顺,受先帝口诏的依据。 不要以为这做不得,刘备不是说承“衣带诏”吗?

第二,从道德方面考虑,说什么给诸葛亮带上道德枷锁也不切实际,因为道德只能对付有道德之人。 若诸葛亮真有夺权之心,岂会顾及你的道德枷锁? 皇位争夺,逼父杀子,灭兄灭弟,何其常见。如果真要夺取大位,所谓道德枷锁,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语。一旦夺权者统治有术,上下皆服,各个山呼万岁,我主隆恩,才是实情。看一看北方的曹魏,司马家族夺了权又如何?

第三,临死试探更是无稽之谈,稍有常识也可知,这是下下计。话是刘备在公元223年3月的时候说的,而刘备去世的时间是在223年4月,如果诸葛亮当时有不臣之心,刘备还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这个政治问题。纯属脑细胞过剩,胡乱梦呓, 作为刘备这么一试一探,诸葛亮一表一跪,就能试出诸葛亮的忠心来?刘备要信了,该不是个傻子!

同时,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岂可敢于如此试探诸葛亮,他敢试探,诸葛亮岂能窥不破。看一下司马懿是如何装疯卖傻,躲过曹魏威胁的吧! 诸葛亮窥破了刘备的试探,就算前期有君臣相知的道德感,到这时,岂不瞬间解体。

如果“自取”之说,真是刘备的权术,那他可真是逼着诸葛亮走上夺权且名正言顺夺取皇权的路子了,这绝对是最差劲儿的权谋了。 刘备若真怀疑诸葛亮夺权,临死要做的是事情,只能是架空诸葛亮,而不是给予他如此大的一个承诺,却对他的实际权力没有做任何的减弱反而加强。 因为诸葛亮要不要夺权,完全在于他自己想不想夺权和自己有没有实力,不会掌握在一个死人手里,更不会受制于这死人临死前的一句话。

因此,刘备所言,不是权术!而是真情表达,临死之最优选择。

刘备此言贯穿了二人君臣相知的一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最大尊重,同时也给了诸葛亮在之后行使权力,最大的依据和根基,为刘备后世的江山稳固和后代的优渥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你想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在握,小皇帝脑子又不好使,如若内部反对势力造谣:诸葛亮,要“取而代之”,岂不是大麻烦。有刘备遗言在此,试问谁能造谣?谁能信这谣言?真信了,怕不是脑子不好使,逼着诸葛亮名正言顺接管皇权。 刘备此言,正是为诸葛亮创造安稳的施政环境。

以诸葛亮本人的道德感,他根本不会取而代之的,所以 历史 的现实是,诸葛亮大权独揽经营蜀国,苦心支撑,为蜀国延火续命,这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知的结果。

刘备托孤遗言,正为要把大权交予诸葛亮之手。只有诸葛亮大权独揽,蜀国才有渺茫的希望,换做二家别人,还有那此间乐不思蜀的傻儿子,蜀国岂不顷刻崩塌?

现代人不知处于何种思想,要鼓吹刘禅投降之机智。岂不知刘备死后,作为蜀国最具权力,最具实力之人,率众投降大魏,一统蜀国,诸葛亮不失封侯之高位,又有富家老翁之快乐,岂不强于呕心沥血,肩挑千金重担?

因为诸葛亮是个有理想的人,是个有道德感的人,是个不自私自利追求一己私欲的人,这种投降的事情做不出来。

权谋说,请收了神通吧,以这种低级权谋讲权谋,岂不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历史 上君王临终托孤的事情发生过很多,但是最著名争议最多的估计就是刘备托孤诸葛亮了,之所以这次托孤有名又有争议,无非来源于四个字“君可自取”,至于刘备为何会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出君可自取四个字,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刘备的大公无私

一种观点认为刘备说出此话是因为自己的至公之心( 心神无贰 ),内心没有任何私念,是真心想把把国家托付给诸葛亮,侧面也反应了诸葛亮的无私,成就了君臣之间都纯正无私的一番佳话。

二、刘备已经糊涂

也有人认为刘备已经病入膏肓,这次遗命过于糊涂,如果托付的是忠臣良将,君可自取等于多余;如果狼子野心,比如司马懿这样的,说了等于白说,纯粹自欺欺人,万幸刘禅“昏庸”,诸葛没有二心,要不刘备一死蜀国必然大乱。



三、君臣相知之情

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刘备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和诸葛亮的君臣相知之情,这种可能性其实很大,刘备非常明白当时的形势,也相当了解诸葛亮的为人,他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猜疑之心,对诸葛亮也是百分百信任,自己内心坦坦荡荡。

毕竟从先秦到宋朝,像诸葛亮和刘备这样的君臣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四、另立君主

关于君可自取还有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除了“你自己干”这个意思另外的意思就是“你可以找别人干。”

刘备的儿子除了刘禅,还有刘永和刘理,作为刘禅的弟弟,他们也是有资格继承蜀汉的大统的,这等于给了诸葛亮一个授权,日后如果刘禅真的昏庸无能,太差劲了,这种授权就不会有人有异议,因为估计刘备对自己那个儿子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起码比曹丕那是差远了。



总结:不管君可自取是刘备为了对诸葛亮表达哪种意思,诸葛亮又是怎么理解,刘备的目的都是想让后来者保住自己辛辛苦苦打来的蜀汉基业,这样理解,反而简单明了了。

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试探

对于卧龙诸葛的能力,刘备应当是最了解不过的。通过这句看似肝胆相照的阳谋托孤,可以明确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意思。无论诸葛亮有没有这份心思,我想刘备都有相应的对策。

第二,笼络

刘备深知自己儿子刘禅的德行,也深知丞相诸葛亮的品行。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意思就是我不在了以后,他就是我,你要像侍奉我一样去侍奉丞相,话都说这份上了,你还能说什么。换言之就是跟诸葛亮说你得像辅佐我一样去辅佐刘禅。

第三,鞭策

说这句话的时候,刘禅也在边上。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儿子你得好好干,如果干得不好,你的相父随时可以把你捋下来自己当。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和稳固蜀汉政权。在家天下的时代,谁又会真的愿意将为之奋斗一生的心血拱手让贤他姓呢?

同样的话,孙策对张昭也说过。

这是因为基业未稳,不得不说的活话。

刘备首先明白诸葛亮的人品。他看人还是很准的。

其次他刚打了一个动摇国本的打败仗。而且诸葛亮坚决反对这次出兵。他这么说是承认错误。这和孙策张昭的事情很像。

刘禅没有成年,诸葛亮要是心怀怨气,再加上蜀国几大集团错综复杂,这样很可能造成内乱。使蜀汉昙花一现。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安抚诸葛亮。

刘备说的“自取”有两层含义,这也和孙策托孤时相同。一是,如果刘禅不行,让诸葛亮自行选择新的接班人。二是,如果刘禅不行,诸葛亮就可以总揽朝政。

诸葛孔明也明白这两点。他马上回答:“刘禅聪慧,英明之主”就是回答刘备第一层意思。后来他开府总揽朝政,就是实操刘备第二层意思。

刘备托孤时,绝没有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做皇帝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托孤时还有一个托孤大臣李严。如果刘备让诸葛亮当皇帝,就没必要再安排一个人去制衡诸葛亮了。

二,诸葛亮当时没有战功,和显赫的名望。他的朋友都是文官,唯一的武将朋友赵云还不可能支持诸葛亮造反。诸葛亮不可能接管蜀汉皇帝的位置。

综上所述:刘备说的“自取”就是给了诸葛亮废立之权。给了他总揽朝政之权。这对一个皇帝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 历史 上一段佳话,其中有一句:“若阿斗不才,君可自取”,看这句话的时候不要只看“君可自取”这四个字,而是要看前边的“若阿斗不才”,从这里足以看出刘备并不是真的想要把位置给诸葛亮;如果真心给,直接下昭,让位给诸葛亮,不管诸葛亮有没有这个心思。

那么说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说:“自取”呢,无外乎就是先在道义上为刘禅站住脚;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刘备当初去荆州投靠刘表的时候,刘表不也是三让荆州吗?所以这里边刘备让诸葛亮“自取”也就是客套话,先把客套话说出,一是送个人情,而是倘若诸葛亮你真敢自取,也会失去道义,人心也不会追随;而且刘备也说了,若阿斗无才,这句话很高明,有才没有才怎么体现,那是等以后后人来评价,当发现阿斗无才的时候蜀国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了,黄瓜菜都凉了。

综上,刘备临死前让诸葛亮“自取”,无非就是说说客套话,就像别人借你1万块钱,还你的时候,你会象征性的说你先用着吧,实际上手赶紧将钱接了过去。

因为,刘备不想自己的心血付之一炬,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光复汉室,而此时蜀国唯有诸葛亮能稳定大局,重新振兴蜀国。他别无选择,诸葛亮就是他理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备似的时候,蜀汉此时也成了一个烂摊子,刘备为了报关羽被杀之仇,尽起精锐部队伐吴,结果在夷陵栽了跟头,导致自己精锐近失不说,周围的南蛮还被挑拨开始反对蜀汉。内部的 汉嘉太守黄元 妄自独立, 雍闿 这样的蜀臣更是直接挂上了吴国的旗帜。好在此时的东吴也知道自己一个人干不过曹魏,来示好求和。但大家都知道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双方撕破脸的情况肯定还会发生,只是现在情况不允许。

而刘备临死前也只能相信诸葛亮,毕竟放眼整个蜀国,没人有诸葛亮的名声和实力,只能托付于他,总比好过在蜀汉刚交到儿子手里就被灭了。而诸葛亮也没让刘备失望,很快平息了内乱,增强国力,继续完成刘备未到达的目的。


而同为枭雄的孙策也是干过这样的事,当时孙家内部很不稳定,孙权年幼,孙策对张昭说道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而结果大家看到了,张昭一心一意的辅佐,也成就了孙权。所以,刘备说这句话也是有把握的。

而刘备嘴上说着自取,实则也给诸葛亮上了个警告,让赵云保护好自己的儿子,如果诸葛亮反了的话,赵云就可以有理由做掉诸葛亮了。但诸葛亮只要不傻也不会自取,首先没有正当的理由和合法性,就算成功了,到手的也是一个烂透的国家,还要背上千古的骂名,实在不划算。

总结:刘备之所以让诸葛亮自己,也是老谋深算的,同样也希望诸葛亮能够替自己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




为何刘备在临死前要对诸葛亮说“阿斗能扶就扶,不能扶自己为皇“?_百度...
原因二,刘备心里十分明白诸葛亮并非是个不忠不义之人,相反他很重视自己的名声,绝不会背叛刘备。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而言有知遇之恩,所以刘备故意说这句话是为了试探诸葛亮。而这时候的诸葛亮当然不能说遵旨,只能拒绝,还要表示自己对刘氏的绝对忠诚,让天下人都知道诸葛亮在刘备临死前所发的誓言,不得...

刘备临死前的“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对诸葛亮说这句话?
刘备也同那些皇帝一样,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是靠相信底下的大臣不会谋反自己,而是靠更完善的制度来证明自己不可背叛。刘备对诸葛亮不可能没有顾虑,因为他一死,刘禅在朝廷没有威望,压不住诸葛亮。所以刘备临死前让诸葛亮可“自选”,其实是在试探他,而诸葛亮当然不能说“遵旨”,只能拒绝,还要表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备在临死之前都要提醒诸葛亮小心马谡?
显然谁都能懂,一旦诸葛亮主政后,马谡会是什么地位或作用。于是这才导致了刘备临死前,还不忘提醒诸葛亮,小心马谡!生怕一旦马谡重用,给蜀汉再造成重大打击!结果,却依然未能避免!从对马谡的判断上来言,显然刘备在识人方面很是厉害的,这也是他为何能成为开国帝王的一大因素!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远离赵云 刘备为什么会这么说
赵云这个人,心思十分的缜密,并且做事非常的果敢。就拿他营救刘阿斗这件事来说,在他独自前往曹操军营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怯懦,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精神让曹操看了也十分的敬佩,因而特意在大军里下令,只能活捉赵云,不能伤害他丝毫。也正是有了曹操的命令,赵云才能够在营救完刘阿斗后,还能够活着逃出...

刘备在死前为什么对孔明说,可以取刘禅而代之,是真情还是假意呢?_百度...
在三国时代,蜀汉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间的信任无可复加,在临死前甚至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后世也因为此而大书特书,君臣之间的信任。但是真实情况真是如此么?刘备死前,为何跟诸葛亮说“彼可取而代之”?这里面有何用意?真相是什么?“不得已而为之”在刘备...

刘备临死前托孤,说如果刘禅不行大可以罢免他,为何有人说刘备这一招玩...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有可能会将计就计,因为这与自己的理念并不相悖。那刘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因也有两个,其一,刘备向诸葛亮示好,表达自己想重用诸葛亮的心。如果一个君王如此的信任诸葛亮,诸葛亮还取而代之,那天下人会怎么看待诸葛亮这个人呢?所以,他必须先给诸葛亮把高帽子带起,然后让这顶高...

...但为什么诸葛亮如此聪明却不听从?让马谡守街亭?
而且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连曹操这么个“酷虐变诈”的大奸雄临死前都能留恋自己的妾妇及子女,发出“我将何辞以答(曹昂)”的哀叹,何况刘备呢?总之我实在无法相信刘备一个垂死之人还会去使什么诡计,更何况还是对付诸葛亮这样的人。综上所述,我同意陈寿对于刘备托孤的那番“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刘禅在马谡死后说了什么会让诸葛亮听后想辞职走人?
说到马谡这个人,或许他一开始就不应该活跃到刘备的面前,为什么呢?因为刘备,在临死之前,还让马谡的顶级上司诸葛亮不要用他,因为用他非常危险,搞不好还会损失惨重!刘备这个人,虽然是搞营销出身,但是他绝对不会乱说话,特别是对于本来人才就稀少的蜀汉来说,他更不会烦乱说话,只要是人才,定会...

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会给赵云留下一道遗书?
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最后还给赵云留下一道遗书,是想让赵云去监视诸葛。虽然诸葛亮陪他走南闯北,但是刘备在临死之后还是非常的不信任诸葛亮的,怕诸葛亮夺他儿子的权。虽然刘备在临终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如果不能辅佐刘禅的话,就自己自立成为蜀汉皇帝吧!诸葛亮听到这句话,吓得汗流浃背...

平原县17527498375: 刘备一心统一刘氏天下,为何临死前跟诸葛亮说:若子嗣不才,君可自取? -
项成妇可: 我们来看下原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的意思为多种理解,如果这话的意思是:若刘禅这个君主是一个能够扶持的人,你就辅助他吧,要是刘禅这个君主是个无能而不可扶持的人的话,你就自己当皇帝好了;如果是...

平原县17527498375: 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么意思 -
项成妇可: 这是刘备病危在白帝庙向诸葛亮托孤时讲的话.意思是说假如我的儿子阿斗即刘禅没有治理国度的才能你可以取而代之本身来做蜀国的皇帝.

平原县17527498375: 刘备凌死时说:诸葛亮可以自立为王,用意何在? -
项成妇可: 为的是要诸葛亮声明不自立为王忠心辅助后主.

平原县17527498375: 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死之前为何说出让诸葛亮在其死后为王之语? ...
项成妇可: 刘备死后,如果刘禅不成气诸葛亮就能废掉刘禅自己上 如果有刘禅有作为就全力辅佐他

平原县17527498375: 刘备临死前欲让位于诸葛亮,究竟是因为试探还是真心? -
项成妇可: 得当时奄奄一息的刘备召来诸葛亮,提出让贤的想法.而这一想法的提出无异于一个打着感情牌的催泪弹,触动着世人的心弦.刘备在临死前的第一顾念还是国家,还是百姓.这一举动更是突显了刘备让贤的大气,在自己无法顾全江山的情况下,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一个人人信赖的贤臣,百姓得知后都会被其远见和大义所感动,其明君的形象必然也烙印在每个百姓的脑海当中.另外,刘备托孤的举动也并不排除他有一定的私心在.世人皆知,刘备的后代刘禅为人软弱,没有做君主的能力和风范.江湖上更是有“扶不起的阿斗”的传言,意在嘲讽其昏庸无智慧.而刘备生命垂危之际的托孤举动

平原县17527498375: 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 -
项成妇可: 两层意思:1.你自己来当皇帝.2.你在我的儿子中再另选一个来继位.

平原县17527498375: 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刘备死前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不是有言外之意? -
项成妇可: 言外之意,阿斗当皇帝 就是个败类,刘备也是道.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阿斗不行.亮可以取而代之.带刘备很会拉关系的.《在当经就是个商业的管理人才》亮 很有义气不会躲位的,给亮了以个定心丸. 所以,这句话意义深远. 表面看是让 亮 当皇帝,实际是 告诫 亮.亮想篡位,他已知道. 希望采纳.

平原县17527498375: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的那段话有什么深层意思?大家帮我找找有没有历史学家回答过?
项成妇可: 可不能看表面的意思的 其实是刘备故意这样说的,就算刘备不说这样的话,以诸葛亮的为人,肯定也是尽心尽力辅助刘禅的,当然刘备也知道. 而为什么刘备要说这番话呢,其目的是为了让诸葛亮诚惶诚恐,不得不更死心塌地的为蜀汉卖命,就算时局不定也不会取而代之.这才是刘备的终极目的.不得不说,刘备才是三国里最会玩弄权术的,只是可惜不该他得天下,空有卧龙,凤雏,五虎将!

平原县17527498375: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不取代蜀汉天下,做皇帝吗?
项成妇可: 刘备临终前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有深刻含义,虽然刘备临终的前的这句话让人有很多种想法,但不管是哪种,对于诸葛亮来说,他是不可能做皇帝,因为诸葛亮为人德厚,且家风严谨,对于他来说他的一生都是要匡扶汉室,但是这不代表要通过做皇帝来达到这个目的. 而且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所以他是不会取代蜀汉天下的.

平原县17527498375: 三国中,刘备临死前,说说把王位给孔明,是真意还是测孔明?
项成妇可: 其实刘备就是装,其实他是想传位给刘禅,但是诸葛亮也跟了刘备不少年了,也打了好多江山,刘备说把皇位给诸葛亮其实就是给诸葛亮和大臣们看看,其实他是知道诸葛亮是不会篡位的,所以也就是说说,让诸葛亮更忠于刘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