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

作者&投稿:鲁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寒号鸟文言文阅读答案,请解析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

其粪即“五灵脂”。 当盛暑时,毛羽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若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另一版本: 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 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译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鸟,它有四只脚,翅膀肉很多,不会飞,它的粪便是“五灵脂”。当夏天时,它的羽毛的花纹与色彩绚烂,就自己说道:“凤凰不如我!”等到了冬末严寒的时候,它的羽毛脱落了,像刚出壳的幼雏,就自己说:“得过且过。”

2. 醉翁亭记 阅读答案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在它西南的各峰中,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并(看到)有从两座山间飞泻下来的泉水,这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有座亭子四角翘起来,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里的僧人智仙。

给它取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就醉了,并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酒上,而在于水光山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起来,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风高霜洁,天高气爽,(到了冬天)水位下降与石头显露出来的景象,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再说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而且鱼肥;用酿泉的水酿造酒,泉水清纯因此(酿的)酒也清洌,野味野菜,杂乱地在面前全部摆开的情景,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有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人站起来或坐着大声喧哗,众位宾客都很欢乐。

(有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鸟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但是鸟儿知道在山林(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给)游人(带来)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而感到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他们在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够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有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答案。第一题不用说吧。

第二题: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做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第三题: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

不知道说的是不是这个答案.。所以还有一个.。

一.1、D 2、(1)命名 (2)靠近 (3)情趣 (4)香花 (5)捕鱼 (6)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7)遮盖3.(1)D(2)B(3)A(4)E(5)E(6)B(7)F(8)B4、(1)比喻 (2)顶真 (3)对比 (4)借代(5)设问(6)对偶二、(一)1.①情趣②寄托③称④就2.①茂盛的样子②情趣3.①亭②山水之乐4、醉翁之意不在酒 用意不在此而在彼。5.这里指醉翁亭6、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7、环滁皆山也。8、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9、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10、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二)1、(1)四时:四季 (2)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2、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4.野芳发而幽香5.风霜高洁6.水落石出 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7.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三)1、(1)脸色苍老(2)腰背弯曲2、(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3.(1)滁州人、宾客、太守(2)乐4.众宾欢也5.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6.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7.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四)1.(1)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2)离开2.滁州人、宾客3.《醉翁亭记》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5.醉能同其乐6.衬托太守之乐7.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一、1.A 2.C 3.B 4.A 5.A 6.B二、1.尤其、特别 2.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取名 4.就 5.断 6.酒杯 7.回去 8.是三、1.情趣 目的 2.放晴 散 3.的 代亭子 的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在 从 比四、1.表并列 2.表顺接 3.表修饰 4.表顺接 5.表修饰 6.表转接五、B六、A七、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前呼后应 觥筹交错八、1. 翳 2.C 3.B 4.禽鸟 太守与民同乐,自得其乐 5.喝醉了酒能够跟大家一同快乐。

九、1.(1)弹 (2)山的北面 (3)进而 (4)如同 2. B D 3.(伯牙)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完全理解他的志趣。 4.高山流水 伯乐相马 庖丁解牛 韩娥善歌十、略三种答案,总会有你要的把.。

3. 看王国维阅读答案 选《意林·原创版》

参考答案:

1、第③段:创造条件,排除干扰; 第④段: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解析】本题考查对分论点的提取,需要紧密依据原文。

2、战胜困难才能成就梦想

【解析】考查对全文中心论点的提取,依据全文各段进行概括,不能“断章取义”。

3、略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几点:首先,“你认为重要的一点”应从原文各分论点或其某一方面中选取;其次,要有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分析,不能照抄原文;再次,要有自己的生活实例,此实例必须和“这一点”相匹配。

4. 文言文“醉翁亭记”解析

《醉翁亭记》中"也"字作为语气词,有三种用法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B、表陈述(解释)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也”出现了21次,解释有三种: A.表陈述 B.表肯定 C.表感叹。 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

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

这是把虚词放在句子范围内来进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其中某个(或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但古人写文章用虚词,却更加看重它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虚词用得好,确实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这就要从全篇来看了。清末古文家林纾说:“须知有用一语助之辞,足使全神灵活者,消息极微,读者隅反可也。”

“全神”,其实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着眼于全篇,才能更好地领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再回到《醉翁亭记》上来。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

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

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 我们无妨来做一点比较。

例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

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8、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12、而乐亦无穷也(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陈述)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多种多样,“而”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承接) 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承接)5.日出而林霏开(承接) 6.云归而岩穴暝(承接) 7.野芳发而幽香(承接) 8.佳木秀而繁阴(承接)9.水落而石出者(承接) 10.朝而往(修饰)11.暮而归(修饰) 1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承接)13.往来而不绝者(修饰) 14.临溪而渔(修饰)15.溪深而鱼肥(并列) 16.泉香而酒冽(并列) 17.杂然而前陈者(修饰) 18.起坐而喧哗者(并列)19.已而夕阳在山(承接) 2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承接)2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承接) 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转折)2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承接)(转折) 3、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 名之者谁:助词 醉翁之意:的 山水之间:连词 山水之乐: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 山间之朝暮也:的 山间之四时也:的 四时之景:的 宴酣之乐:助词,的 山林之乐:的 游人之乐:的 太守之乐:的。

5. 文言文阅读专题答案

(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 王之蔽甚矣 ② 时时而间进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1.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2分) (三)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2.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1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然其得鱼不几矣。 1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7.答案: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8.答案:“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9.答案:① 受蒙蔽 ② 间或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0.答案: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11.答案: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13.答案:即使这样钓到的鱼也不多。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十.(09辽宁沈阳)7.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9-14题。(17分)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诚: 间: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7.C8.诚:的确,实在 间:偶尔 9.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2)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10.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

十一、(09山东济宁)(一)[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6.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7.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




王戎识李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4. 李文定报德文言文阅读答案 (二十二) 李文定报德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3.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找一一篇短一点的,要有4个加点字解释,一 自护其短( 北人食菱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

绳技阅读答案文言文
1. 绳技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开元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①。嘉兴县以百戏②,与监司③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与狱中云:“党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

《申甫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试题分析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小题2】 试题分析:B都是介词,向、对;A动词,到、往\/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凭借\/按照;D代词,代指申甫\/语气词,大概 【小题3】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小题4】 试题分析...

《明史·陈献章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答案: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解析:利用对偶的句式,抓住发语词、关联词等帮助断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文言文阅读王义答案
1. 文言文阅读(19分)【题文】J0阅凑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 B 解析:交通:暗中勾结。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

文言文阅读题目和答案
答案解析:小题1:B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向\/ 在;C周到\/达到(要求);D更加\/益处)小题2:“始”都为“开始”。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4:比较得出相同点。启发不设标准只要有一定的道理,有理有据,文通...

大禹治水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大禹治水 文言文解析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蒸...

文言文青田刘文成先生传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木先生传清 【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C【小题1】(1)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2)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小题1】海瑞历两京左、右通政。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2008年05月12日 星期一 07:07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

于洪区15954759725: 文言文《醉书斋记》的阅读答案 -
欧阳炭紫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

于洪区15954759725: 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第12 - 14题.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
欧阳炭紫杉: 小题1:(1)情趣 (2)昏暗 (3)摆放,陈列 (4)遮盖 (共2分,共4小题,每小题0.5分) 小题1:(1)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2)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共2分,共2小题,每小题1分) 小题1:答案示例一:赏山水之乐;感...

于洪区15954759725: 阅读理解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 -
欧阳炭紫杉:[答案] 略词中所包含的沉痛集中体现在“醉”字上.词人因现实的昏暗而忧心如焚,借饮酒发泄内心的愤懑.词人一肚子不合时宜,不吐不快,却又不便明言.

于洪区15954759725: 醉翁亭记 阅读答案 -
欧阳炭紫杉: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峰中,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并(看到)有从两座山间飞泻下来的泉水,这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

于洪区15954759725: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说说太守因什么而醉 -
欧阳炭紫杉: 太守醉的原因是: 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望采纳

于洪区15954759725: 阅读理解:《醉翁亭记》2、全文多处提到“乐”,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太守、游人和禽鸟的快乐之因.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
欧阳炭紫杉:[答案] 2答案:太守快乐是因为百姓快乐;游人快乐,是因为有一个好的父母官,并能与他一同出游;禽鸟的快乐是因为在山林里自由自在. 3.答案:从游人出游场面,可感受到百姓和乐,安居乐业 4答案:太守乐在宴酣之乐、出游之乐、乐民之乐 5答案:...

于洪区15954759725: 求醉入醉翁亭阅读答案
欧阳炭紫杉: 文章开篇即写自号为醉翁欧阳修为什么自号为醉翁?课文提到的理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在《题滁州醉翁亭》一文中欧阳修曾说过:"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于洪区15954759725: 给点《醉翁亭记》的古文阅读练习 -
欧阳炭紫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

于洪区15954759725: 醉翁亭记 阅读答案
欧阳炭紫杉: 1. 靠近 作为 遮盖 醉醺醺的样子 2.山水乐 3.两种 比喻和设问 4.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可以理解为作者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感情,自号“醉翁”是他思想感情的折射.

于洪区15954759725: 阅读理解:《醉翁亭记》
欧阳炭紫杉: 2答案:太守快乐是因为百姓快乐;游人快乐,是因为有一个好的父母官,并能与他一同出游;禽鸟的快乐是因为在山林里自由自在. 3.答案:从游人出游场面,可感受到百姓和乐,安居乐业 4答案:太守乐在宴酣之乐、出游之乐、乐民之乐 5答案: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答案:共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游人去、禽鸟乐.主要写太守宴.太守宴最能反映太守与民同乐,点明中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