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为什么英年早逝

作者&投稿:之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他会早逝,是因为什么?~

迷信天命,不信科学
诸葛亮的身体素质本来是很好的。从小参加劳动,身长八尺,十七岁和姐姐、弟弟寄居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山村,“躬耕陇亩”到二十七岁才脱离劳动出山辅佐刘备,是一个经过劳动锻炼的知识分子。直到45岁“五月渡庐,深入不毛”都没有生病。但他不重视保健养生,不晓得“我命在我不在天。”甚至错误认为个人寿夭完全由上天决定,自己无能为力。例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载:诸葛亮将兀突骨的三万藤甲军诱入盘蛇谷中,尽数焚死,尸横遍野,这本是战争必然的产物。诸葛亮却迷信天命,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甚至病危,还不相信医药治疗,却迷信“祈禳之法”步罡踏斗,祈祷禳星,这种荒诞邪说肯定是要失败的。但他却归罪于魏延“将主灯扑灭”,绝顶聪明的人却愚昧迷信到如此不可思议。相比之下,曹操却清醒得多,他对左慈歪理邪说,坚持批判镇压。但对中医保健养生科学却深信不疑,西晋《博物志》卷五《方士》载:东汉末年陇西名医封君达,魏主曹操向他请教保健长寿之术,他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忽过虚,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事,春夏施泻,秋冬闭藏”。曹操非常赞赏他的意见,并身体力行,所以虽日理万机,还精力充沛,活到六十六岁高龄。晚年病重,群臣奏请设醮修禳,他坚决不同意说:“寿期已尽,无所祷也”。
超常工作,透支生命
诸葛亮在致后主刘禅的《后出师表》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可是说到做到,成为历代忠良之士的人生坐标。但我们在敬佩其敬业精神同时,也应对他的“工作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并进而分析他为什么呕心沥血至死都没有实现匡复汉室理想,除当时的政治形势,曹操统一了北方、改革政治,用人唯才,实行屯田制,军事和经济实力远较蜀国强大外,更重要的一条是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培养、提拔、使用英才。他相中马谡,误事又害己,而有大才和功劳的魏延,却荒诞的说他脑后有反骨,一直限制使用。以致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无奈局面。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就一直处于这么一种“无人”可用和必须“事必躬亲”的状况中,这个“事必躬亲”既是无奈,又是他必须面对的唯一选择。可以说这既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致命弱点。一个人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经常超负荷工作,透支生命,早衰早逝,也就顺理成章了。愚以为,诸葛亮的死完全是活活累死的,其具体死因和上个世纪我国许多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相同,是否可以这样说,诸葛亮成也“事必躬亲”亡也“事必躬亲”呢?
遇事激动、劳心伤神
诸葛亮虽然在军事指挥上神定气闲,潇洒自如。但在个人情感上,却容易激动,甚至忧郁不能自制。当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已经认识到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早在战国成书的《吕氏春秋》就说:“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踵,则生害矣”。而良好的情绪则可使人战胜疾病。《荀子·致士》说:“得众动天,美意延年”,意思是说心情舒畅可使人延年益寿。连孔夫子都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国演义》载:一次“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旬日以后,尚“自觉昏沉,不能理事”。又一次“忽报关兴病死,孔明放声大哭,昏倒在地,半晌方苏”。由于郁怒伤肝,忧愁思虑劳伤心脾,天长日久,诸葛亮身体受到严重损害,最终导致死亡。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在生气时,特别是在忧愁和暴怒时,机体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所以会“气死人”。诸葛亮究竟死于何疾,史无明确记载,但据《三国志》、《三国演义》、《三国故事》等描述,愚以为他患胃溃疡或胃痛死亡较合乎医学常理。理由:一是他经常忧郁不能自制、化解,容易引起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因而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二是诸葛亮疾病贯穿一条主线——即大出血(咯血和吐血),大出血不外乎呼吸道和消化道。而史书和小说均未见诸葛亮有肺结核症状,即发烧、咳嗽、盗汗等症状描述。《三国演义》却记载:诸葛亮得知曹睿打败东吴、长叹一声昏倒在地,醒后说:“吾心乱矣,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接着数次吐血不止,这样吐血,从医学角度来讲,完全属于情绪所致的胃溃疡大出血。由此可知,经常过激的情绪冲动加速旧疾恶化,也是诸葛亮早逝的原因。
知识失衡、养生盲人
诸葛亮在隆中度过了十个寒暑,这十年中他白天“田间作苦”,夜间秉烛攻读,除了学习儒家经典外,还博览战国时的申、商、韩以及兵、农、阴阳各家典籍,但就是没有学医,这主要是当时社会儒学一直占统治地位,读书人重文轻理,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视为“左道旁门”、“方伎”。其实当时中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完整的理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一批经典著作相继问世,对气候、情绪、饮食、劳逸等对人的健康影响,讲得很透彻。令人不解的是,对诸子百家无所不知的诸葛亮,为何对保健养生知识一片苍白。他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当一个人生命都不存在的时候,再好的经国才华又如何发挥呢?应该说:诸葛亮是属于会工作不懂得生活的人。就说饮食吧,他身为蜀相,刘备得成都,对诸葛亮以及其他勋功将领都颁给了极丰厚的金、银、锦帛和田宅,但诸葛亮日常生活,却自奉俭约,“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这在当时是少见的。营养不良,超负荷脑力劳动,必然降低免疫功能,诱发疾病,连司马懿都知道:“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这方面也和曹操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不但善于工作,更会休息,旅游、狩猎、歌舞、饮宴都积极参加,吃喝也很讲究营养和食疗,还亲自撰写了食疗专著《四时御时制》,这本专著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医食疗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人称凤雏先生,后人引申为成语--伏龙凤雏 ,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凤雏:庞统庞士元。庞统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庞统道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罗贯中《三国演义》提到,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而陈寿《三国志》中则说其为流矢所中,当时只有三十六岁。死后追爵为关内侯。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庞统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庞统是荆州地区的名士,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集团,最初只作一名县令,经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为刘备所重视。刘备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力劝刘备取蜀,并跟随刘备入川,计擒蜀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但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中流矢而死,刘备为之流涕。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没有人赏识。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前往拜访。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后来,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209年],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但之后,庞统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庞统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与之畅谈后,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212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刘备采纳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214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刘备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庞统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陈寿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摘自:中华三国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 歇后语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庞统祠墓位于老陕路旁,距德阳仅15公里左右,古代由秦入蜀都最后一道关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缀连在三国遗踪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祠墓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自成方阵,如一块镶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祠墓旁有车辙深邃、长满苔藓的古驿道,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与魏军邓艾浴血奋战尽忠的将台,奇石沟壑、溶洞山泉,堪称蜀汉遗迹之一绝。是怀三国之古,揽现代之胜的好去处。 庞统祠中的庞统墓只是后人为纪念庞统而建,其真墓应在不远处的落凤坡旁。

《三国演义》里的因为生病而英年早逝。

建兴十二年八月,八月,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于是亲自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

李福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近来你虽然整天与我交谈,但有些事还没有对你交待,所以你又回来听取。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李福连忙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

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

同时,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诸葛亮的身后之事:

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军山勉县。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以忠君扶蜀为先,把自身的健康放在一边,既不锻炼,也不习武。为了一统天下,诸葛亮常常要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这是既劳精又费神的事。

他还习惯于晚睡早起,一生谨慎小心,军中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整天弄得精疲力竭。这种身心劳累的负担,年轻时还能应付,一旦过了中年,就会显出快速衰老的征象。

  诸葛亮年轻时就养生无道,起居无常,好睡懒觉。《黄帝内经》说“久卧伤气”,睡懒觉这个坏习惯,使诸葛亮的生物钟紊乱、生理功能失调,是以后他早逝的病根之一。



三国演义根据考究除了历史因素,还有集中了很多之前历史上的书评和故事,大多都是虚构的,但是也要还原历史。
说白了书评再怎么吹也要还原历史,如果太假就没人听,诸葛亮的死也要跟历史对的上,如果不死,那么后面的故事就没法说了。。。

其实对于诸葛亮的英年早逝的原因,可以从司马懿的话语中得出:

诸葛亮带领士兵打仗,每天的消耗是巨大的,每天吃得少,做的事情又很多,怎么会长久?果然被司马懿不幸言中,诸葛亮做事太过谨慎,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他都要亲自去做,短时间还可以,但是几十年都这样,任凭是谁都是支持不下去的。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早早去世,真的就是因为他太过劳心劳力了,我们反观司马懿,虽然打不过诸葛亮,但是一点都不在乎,天天吃好睡好,结果就活到了七十多岁,成为了人生的赢家,后来他的儿子们还成为了开国皇帝,而诸葛亮过的就比较悲惨了。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简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多智而近妖的乱世智者,同时也是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其人集忠臣与智者的形象于一身。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最终因积劳成疾而病逝。诸葛亮的文学形象 后世对诸葛亮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一书中,在《三...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1. 空城计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运用空城计,是他在祁山对阵司马懿时的智谋。当时,诸葛亮派遣马谡守卫街亭,却因马谡失策而失守。司马懿乘胜追击,却发现诸葛亮城中寂静无声,只有几个老兵在打扫卫生,诸葛亮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有伏兵,遂撤退。2. 七擒孟获 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在南方的...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介绍是什么?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介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

三国演义里怎么描写诸葛亮的
1、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2、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第三十六回)3、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简介
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乱世中的智者,为蜀汉竭尽忠诚,他的形象融合了忠诚和智慧。2. 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因劳累过度而去世。3.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起初是隐士,后来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才加入蜀汉。起初,关羽和张飞对他持...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谁?
希望对你有帮助【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cm),容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近乎完人,那么诸葛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_百度...
事必躬亲本没有错,因为诸葛亮有卓越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其谋略、智慧在整个《三国演义》中首屈一指,这让蜀国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壮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也让蜀国后继无人。凡事都是诸葛亮亲力亲为,其他人形成了强大的依赖性,也缺少了锻炼的机会。由于事必躬亲,让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事迹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事迹有哪些?
1、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

《三国演义》中,你认为智谋最高、最聪明的人有哪些呢?
《三国演义》中,有众多谋士存在,在我个人看来,智谋最高的人有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鲁肃。这些谋士的存在,为自己效力对象,进献了大量良策,最后也使得他们青史留名,主公实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一、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作为千古名相,直到今天也被人们歌颂。在我们心目中,他就是智慧化身,也是忠诚的...

黄平县19485285268: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蜀国文武大臣都死得早 -
钱贡头孢: 不是文武大臣死的早,其实各官位的人还是有的,只是他们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蜀国后期人才凋零,主要原因还是诸葛亮事必躬亲,不能大胆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做事,去承担.所以出现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

黄平县19485285268: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那么神奇 -
钱贡头孢: 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写的话本也就是小说,小说就是加上了作者自己的见解把人物刻画的更真实更戏剧化.三国演义突出描写的就是诸葛孔明的智,曹孟德的奸和关云长的义.所以用了戏剧化和夸大的手法写了诸葛亮的智慧,当然会显得神奇,为的是更引人入胜嘛.所谓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嘛.

黄平县19485285268: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故事,时间,性格特点 -
钱贡头孢: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黄平县1948528526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
钱贡头孢: 劳累至死,在临死前做七星灯续命,在外被司马懿怀疑作乱影响,在内有魏延起哄,最后一天打乱了他的做法,弄灭了七星灯,就死了. 其实对于魏延各有所说,有说他的英明的一点的,因为他还是有点战略目光,要是诸葛亮早前能听他的说不定还真不一样.在后期,诸葛亮有点不信任别人,不想采纳别人的意见,魏延很是郁闷.呵呵我自己的看法哈

黄平县19485285268: 三国里水景先生为什么说诸葛亮出山太早 -
钱贡头孢: 首先水镜先生的原话是“虽得其主,未逢其时.” 这句话出之三国演义,意思不是诸葛亮出山太早,而是说诸葛亮虽然得到了正真的主公,但是没有时机了,(即不占天时了,不可能一统天下了) 引申意为诸葛亮不可能匡复汉室的. 这是写小说的一种伏笔,所谓一出山就注定悲剧了,为将来诸葛亮5伐中原,病逝五丈原的铺垫. 至于为何不能一统天下,原因很简单,曹操太强大了,一统北方,虎踞中原,刘备仅有新野一城,还是刘表送的,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可能将曹操彻底击败的.(打仗不是说只要牛人就了,要看经济,地理位子,人口多方面因数的,曹操可以输100次,而刘备只要输1次就挂了) 唉,诸葛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阿!

黄平县19485285268: 诸葛亮真的有三国演义里那么厉害吗? -
钱贡头孢: 没有.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的功绩,把很多不属于他的功绩都给了他.一、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用了“草船借箭”的计谋.而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真正使用“草船借箭”的是孙权....

黄平县19485285268: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说诸葛亮出山时间早?当时处于什么时期?与司马懿的成功相比,诸葛亮失败在哪里? -
钱贡头孢: 孔明万事皆通,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太谨慎,不听魏严的奇袭子午谷计策,这还好,但错信马谡就是他一生最大败笔,司马懿,成功在能忍,命够硬,直接挨过了曹丕曹睿两皇帝

黄平县19485285268: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主公 -
钱贡头孢: 额 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诸葛亮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2、蜀国也不是诸葛亮一家独大,还有其他的人能够制衡他呢,刘备托孤,文托诸葛亮,武托李严,互相压制. 3、当时的人很讲究忠孝,而且也非常看重名声.当时为了名声而死是很光荣的事. 4、三国演义实际上夸大了诸葛亮的能力的,实际上他在政治上确实很强,但军事上还不算统兵高手……他精于正规的打法,而不精于出奇招.所以庞统的早逝实在是刘备的一大损失.所以当时的诸葛亮在朝中的威望还不如糜竺、孙乾、简雍等跟随刘备的老人.他要是敢夺权必定遭到某些大臣的反对吧. 5、三国演义中刘备虽然说了刘禅不能辅佐就让诸葛亮废掉自立的话,其实这个也是一个警告,从它让李严主武等等就知道了,毕竟还是一家人亲啊.

黄平县19485285268: 小学五年级作文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诸葛亮,为什么.400字 -
钱贡头孢: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他是个人才,他在草船借箭中计谋不得让我深感佩服. 在《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不但计谋多端,还精通天文气象,在里面利用有雾的天气与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

黄平县19485285268: 为什么诸葛亮在京剧中的形象那么老 -
钱贡头孢: 1,因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军师,到了后期,也就是蜀国的时候,他成了丞相,掌握蜀国的命运.他在三国中的形象是“精明老成,神机妙算; 未出茅庐知天下三分”,斑竹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大帅哥,但按照京剧里的老生和小生这两个角色来讲,小生是绝对不适合诸葛亮“精明老成”的形象的.想象一下,如果是小生来扮演诸葛亮这个角色的话,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很嫩? 2,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很短,一般都在60左右,当在诸葛亮很有名望和成就的时候,也就是35岁左右.对于命不长的诸葛先生来讲,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的太阳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京剧中的形象显得很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