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搞文字狱?

作者&投稿:镡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字狱?~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文字狱。但其中清朝的文字狱,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规模上都名列前茅。

清朝最早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照时的庄廷珑刊刻《明史》案。浙江湖州富户庄廷珑刊刻《明史》,书中有指斥满人的话,1663年(康照二年)被人告发。当时庄廷珑已死,仍被刨棺焚尸,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对、刻字、印刷,甚至卖书、买书的人等,共有七十多人被杀,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

雍正时文字狱更甚。例如,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帝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就连当时战功卓越的抚远大将军,一等公年羹尧,被杀黜的导火索,也是源于一句“夕惕朝乾”之故。

乾隆即位后,文网更加严密,文字狱更加频繁。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 ,乾隆帝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 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有个叫徐述夔的人,著有《一柱楼》诗集,其中“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二句,被乾隆帝定为“大逆”, 理由是借朝夕之‘朝”读作朝代之“朝”,“要兴明朝而去我本朝”.结果不但把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戮尸,徐的孙子和为诗集校对的人也全都处死。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清朝大兴文字狱,是为了加强对文人思想上的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标志之一。
由于清朝试行的军事征服和阶级、民族的双重压迫,激化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民主思想,这种思想与反清民族意识相结合,汇成了一股社会思潮,被清统治者视为“异端”、“邪说”,作为专制统治严加镇压的重点。故此,朝廷大肆搜剔、吹毛求疵、罗织细故、任意苛责,甚至一文一字、一言一语都可酿为重罪,造成狱案累累、臣民惶惶的恐怖局面。
  即便从封建法制的角度来看,清朝的文字狱案无论是诉讼程序或是定罪量刑都无严格、稳定的准则,不法状况十分严重。
  其次,清朝文字狱是谋反、大逆罪的肆意扩大化,处刑苛重,株连极广。
因此,清朝大兴文字狱,既是封建专制皇权极端发展、践踏封建法律秩序的突出表现,也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及其腐朽、虚弱,日趋死亡的反映。然而,文字狱的恐悸所形成的埋首故纸堆中,提防影射猜测、避免讳言忌意的民众心态,更是远比文字狱本身大得多的恶果。

清初,满洲人入关建立了清朝,实行了史上最严酷的文字狱。历史上实行文字狱的朝代也是有的,但是像清初那样严酷惨烈的,是历代所没有的。

清代文字狱时间长达整个清代250年。自顺治开始,实行残酷的镇压,期间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从满洲建立的清政府,对汉人控制极其严酷。

满洲人从弱势的蛮荒入住中原,因为文化上的弱势,所以对中原文化感到自卑,进而产生被害妄想症。所以对周围的汉民族感到敏感,对于只能诉诸于暴力迫害。

满清的统治者之所有大搞文字狱,因为他们文化和军事上的心虚,中国是碰巧掉落在他们的手上的果子,而并非自己获取的。

后世的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说过:【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

他们40天攻占中国,用了40年才得以统治中国。

文字狱,就是满清政府作为控制全中国的主要手段。

以康熙二年的发生的《明史》案为例。这是康熙年间发生的最大的文字狱之一。

明史案起于浙江湖州人庄廷珑。庄廷珑,家中豪富,在明亡之后,想写一部《明史》留名于世,于是搜罗资料,开始编撰。

他的同乡朱国祯,曾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曾有《明史》,还剩有《列朝诸臣传》等手稿没有刻印。朱国祯死后,家道中落,家人听说庄廷珑想写《明史》,就以千两银子的高价,把《列朝诸臣传》等未刻印的手稿卖给了庄廷珑。之后庄廷珑在朱国祯的手稿添加上自己的姓名,又补写了崇祯朝的事迹,就刻印发行了。

《明史》书中有许多指责满清的语言。阴险小人吴之荣曾是前明归安知县,看到此书后眼睛里泛着诡异的绿光,他认为可以把这件事情当做再入做官的敲门砖,至少也可敲诈一笔钱。于是他到庄氏家中进行敲诈,结果分文未得,于是他就向将军松魁告发庄家。松魁移交给巡抚朱昌祚处理,朱昌祚又转交浙江督学胡尚衡。庄氏向胡尚衡行贿,将书中指着满清人的文字全部修改重刻,最终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吴之荣敲诈未成功,于是又报复庄家,便拿着初版告到北京,由刑部立案追究,掀起大狱。

庄廷珑本来已经身死,但是却被满清开棺戮尸,其弟庄廷钺也受到牵连被诛。曾任礼部侍郎的李令哲为这本书作序,本人惨遭牵连,还株连了他的四个儿子,殃及满门。主审官员于心不忍,李令哲的小儿子才刚满16岁,于是告诉他在口供中,可以少说上一岁,并告诉这样按朝廷惯例就可免死充军。李令哲小儿子只能悲痛地说:“父兄俱死,不忍独生。”于是随父兄一起赴难。

李令哲在书序中提到了朱氏,指的是朱国祯。而吴之荣这个卑鄙小人与南浔富人朱佑明有怨,硬说序中朱氏指的是朱佑明,于是朱佑明父子六人被吴嫁祸,满门身死。松魁被免官,幕僚程维藩被处死。

朱昌祚、胡尚衡他们??他们两个倒没事,他们向主审官行贿,把罪责推给初审此案的学官,于是自己免难,学官被诛。湖州太守谭希闵才上任半月,办公室里的秘书姐姐的三围还没有搞清楚,就被拖出去绞死了。凡校书、刻书、卖书以及书中牵连人名者一律砍死。《明史》案冤死者七十余人,死者妻子大都发配边疆,也不知道哪个边疆。

满清政府对付华夏的知识分子大概经过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顺治元年到顺治十年。主要策略为利用。

第二时期:顺治十一年到康熙十年,处于高压政策。维持了十七、八年。

第三时期:康熙十一年后,康熙亲政。实行怀柔政策。

历朝历代,没有像清朝这样,建立国家如此顺利。从入关占领北京,仅花费40天。到攻下南京,也仅仅1年。

满洲人的征服事业,开始得很容易,越下去越困难。从吴三桂投降满清,到攻下北京,仅用了40天。顺治朝的第十八个年头,除闽、粤、桂、滇不部分始终奉明为正朔外,其余各地扰乱,未尝停息。就文化中心江浙等各省,从清师渡江后,就不断的反抗。郑成功、张煌言会师北伐时,大江南北,一个月间,几乎全部恢复。直到永历帝从缅甸人手上卖给吴三桂的时候,顺治帝已死去七个月了。康熙帝即位那年,云南荡平,郑氏也遁入台湾,征服事业,总算告一个结束。但不久又有三藩之乱,扰攘十年,方才戡定。所以满洲人虽仅用四十日功夫便奠定北京,去须用四十年功夫才得全有中国。

他们在四十年里有,对于统治中国人方针,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觉得武力制伏那些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因为这些学者是民众的指导人,统治集团的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满洲政府用全副精神对付这些问题,政策也因时因人而变。



(2018·黄石)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的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材料中的“思想的牢笼”是指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发生的年代背景。
清代的文字狱,是在其政权基本稳定以后,随着统治者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的加强而产生的,它始于康熙,发展于雍正,到乾隆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时期,不仅文字狱定罪的范围超过了康熙、雍正时期,而且案件数量也增至康雍两朝合计次数的数倍。特别是乾隆查缴禁书期间,各类文字狱层出不穷,数量急增。 清代文字狱之多,...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呢?
为了统治,为了自己的权力

为什么会出现文字狱,文字狱有何影响?
文字狱是在清朝时期出现的,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皇权,专挑文人触犯禁忌的地方,严厉惩罚。影响:禁锢人们的思想 历史课本上是这么写的

明清文字狱的根源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文字狱的发明者,由于他出身低贱,要过饭,当过和尚,所以心理上极其敏感,对于文字百般猜忌,往往毫无道理就胡乱杀人,以至于当时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出来当官,比如: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

历史题:文字狱反映了当时清朝什么问题?
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当时的大臣对皇帝唯命是从,连政治首脑都要听从皇帝指挥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呢?
其实文字狱说白了就是打击敢于公然挑战满清政权合法性的文人的一个杀人油头。有些文字狱甚至和政权合法都没甚关系比如年羹尧案和隆科多案分别牵扯的两起文字狱就是莫须有。还有一些文字狱是如同昔年汉武帝巫蛊之祸一样性质属于隔壁老王的诬告与诽谤;剩下的则是一些写史人评价敏感历史并作死出版而引火上。

清代文字狱的原因
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暴动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雍正皇帝曾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清代文字狱泛滥有其特殊的历史...

乾隆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文字狱?
乾隆时期文字狱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1、乾隆时期,君主专制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登峰,皇权神圣不可侵犯,容不得任何不同的声音。2、满清入主中原,是以为明朝皇帝报仇入关的,来了后就赖著不走,并在将明朝降将所部编为绿营兵,配合八旗打败南明政权,统一中国后,其法统性遭到部份知识份子质疑,遂以...

清朝为什么在鼎盛时期大兴文字狱?特别是乾隆时期?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顺治帝兴文字狱7次,康熙帝兴文字狱12次,雍正帝兴...

明清两朝“文字狱”泛滥的原因!!!
深文周纳,吹毛求疵,是一切文字狱案件中必然采取的。为什么那些受害者罔知忌讳,自贻伊戚呢?殊不知,“鸡蛋里面挑骨头”,总归要硬派一顶帽子戴在头上,不管多么小心谨慎,真是“由你奸似鬼,也要喝老娘的洗脚水”,要想规避幸免,简直不可能。传说清代雍正时期,有人在文字中写了“维民所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