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区

作者&投稿:红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四周为褶皱山系所环绕,西北为西准噶尔山系(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阿尔加提山),东北为阿尔泰山系(青格里底山-克拉美丽山),南面为天山山脉(伊林黑比尔根山-博格达山),呈现一个三角形封闭式的内陆盆地。其面积13.4万km2,沉积岩最大厚度14000 m,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的油、气、煤共生盆地,尤以侏罗纪煤系最为特征。
1.盆地大地构造背景及基底特征
准噶尔盆地大地构造位置见图1-2。其在古生代及其以前时期介于古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属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延部分中的准噶尔微板块之一部分;现代则属于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哈萨克斯坦古板块是由几个微型板块及其边缘活动带拼接而成,北为西伯利亚古板块,其间是乔先哈拉缝合线与它对接;南为塔里木古板块,其间有汗腾格里-康古尔塔格缝合线与其对接。可见,准噶尔盆地位于准噶尔地块的核心稳定区,是一个三面被古生代缝合线包围的由晚石炭世到第四纪发展起来的大陆板内盆地(陈哲夫等,1985)。
准噶尔盆地基底为准噶尔中央地块,目前对盆地是否存在着古老结晶基底尚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前震旦纪基底,是由前震旦纪的变质岩构成,如黄汲清、王鸿祯、吴庆福、王汉生、胡霭琴等(1993);另一种认为盆地基底为海西褶皱基底,在石炭纪之前属于洋盆,如李春昱、张良臣、陈哲夫及许靖华等(1990)。
航磁、地磁、重力、地震等区域物探资料均表明,盆地基底可能是前震旦系强磁性刚性块体;国家攻关三〇五项目Ⅳ1课题在东准噶尔小柳沟中、下奥陶统荒草坡群下部肉红色黑云母花岗片麻岩中,用单粒锆石蒸发铅法获得1908 Ma的年龄结果,说明盆地确实存在着中—新元古代的大陆壳基底。再者,盆地东北缘双井子陆缘盆地具台型特征说明,盆地内中新元古界之下有前震旦系变质岩系构成的盆地基底,其上发育有类似双井子地台的古生代盖层,是呈双层结构的地块。总之,近年来的研究反映出准噶尔盆地应具有双层结构基底:由前寒武系结晶岩系和由古生界浅变质岩系构成中、新生代盆地沉积的基底。

图1-2 准噶尔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图

2.盆地构造基本格局
准噶尔盆地构造类型以断裂为主。盆地边缘地区变形强烈,以侧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冲断推覆变形为主,发育一系列与山系平行的压扭性断裂、褶皱和推覆体;而盆地中部广大地区则变形较弱,以继承性宽缓的坳陷和隆起变形为特色,断裂和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力学性质也有别于边界地区。
1)断裂体系:从力学性质上看,盆地内发育的断裂主要为压性、压扭性、张性和重力滑脱4种类型。断裂的延伸方向、形成时间、活动强度及规模等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压性断裂构成盆地主要断裂类型;压扭性断裂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和南缘;张性断裂呈东西或北东走向,主要发育于盆地腹部侏罗系;重力滑脱断裂则集中于盆地的南缘。从断裂方向上看,盆地西缘和东部地区断裂走向为北东和北北东;其他地区的构造线走向为北西和近东西向。盆地内主要发育北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体系,其中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体系构成了盆地的基本断裂格架。
2)褶皱构造:受基底起伏的影响,盆地内隆坳格局的继承性和长期性发展控制着盖层的沉积特征,也使褶皱构造成为盆地内发育的局部圈闭构造的主要类型。从分布范围来看,褶皱构造的分布遍及整个盆地且与断裂伴生;从成因机制上看,有基岩生长背斜、推覆背斜、挤压背斜和压扭性背斜。
盆地周缘构造的发育特点表现为不尽相同的逆冲推覆构造样式。周缘的这种逆冲推覆作用是在造山后的陆壳上进行的,具A型俯冲的特点,是准噶尔盆地下部的拆离向周缘造山带俯冲产生的薄皮构造。西北缘和东北缘的冲断推覆作用,形成于二叠纪,印支运动期活动强烈,燕山运动早期亦有活动;南缘的推覆构造在二叠纪开始发育,燕山运动期初具雏形,喜马拉雅运动期强烈推覆,南缘东部为正冲断推覆,形成时间较西部稍早,南缘西部斜向冲断推覆、走滑作用和重力滑脱特征明显。模拟实验表明,推覆构造是在侧向挤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常表现为褶皱与逆断层相伴出现;推覆体的内部结构与作用力方式方向和岩石力学性质密切相关。对于盆地腹部广大地区来讲,构造变形特点和构造样式类型与盆缘地区相比迥然不同。
总之,准噶尔盆地内构造样式类型丰富多彩,成因复杂,特别是断裂构造样式类型多样,总体来看,盆地西北部发育“鱼鳞”状逆冲构造;东北部发育“鱼鳞”状逆冲构造和雁列状构造;东、西隆起区为南北走向近直线状的冲断褶皱构造;南缘西部为斜向“瓦拢”状逆冲推覆构造;南缘东部为正向“瓦拢”状逆冲推覆构造;广大中央地区以北西向隆坳格局为特征,并发育正断层和逆断层。
3.构造应力场特征
宋岩等(2000)根据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变形场特征,采用粘土材料对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模拟,再根据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背景分析以及构造样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可知:晚海西—印支运动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是三边挤压,西北缘的挤压力为北西—南东向,东北缘挤压力为北东向,南缘的挤压力为南北向。燕山运动期西北缘、东北缘和南缘的挤压力均为近南北向。喜马拉雅运动期来自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作用力变小,盆地南缘的挤压力十分强烈并伴有右行走滑作用。上述模拟结果再现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形成过程,进一步证明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是在周缘挤压和压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图1-3)。
4.构造单元划分与分区特征
准噶尔盆地形成之前,其中央地块就存在着地幔隆起区,并使上部地壳减薄,幔源上涌,致使准噶尔中央地块发生拉张裂陷,其上的中晚古生代盖层因而破裂解体,形成分布无序、由拉张断裂控制着边界的隆坳相间的三隆两坳构造格局(图1-4)。
晚海西期是准噶尔盆地坳隆构造格局形成、演化时期;印支—燕山运动为进一步叠加和改造(盆地东部改造作用较为显著);喜马拉雅运动重点作用于盆地南缘,对其他地区影响较轻。因此,前人以含油气构造理论为划分准则,考虑到油气勘探的需要,并使所划分的构造单元满足含油气区带评价的要求,自北向南划分出乌伦古坳陷、陆梁隆起、西部隆起、中央坳陷和东部隆起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0个二级构造带(图1-4)。
5.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二叠纪的裂陷阶段、三叠纪至渐新世末期的坳陷阶段和中新世至今的收缩-整体上隆阶段。相应地,其沉积演化经历了早二叠世前陆型海相-残留海相盆地、中晚二叠世前陆型陆相盆地、三叠纪—早第三纪震荡型陆相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前陆型陆相盆地四个阶段。盆地边缘造山带的多旋回活动,对盆地的演化产生不同的影响,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是多次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

图1-3 准噶尔盆地受力方式方向示意图


图1-4 准噶尔盆地构造分区图

从煤层气地质角度分析,准噶尔聚煤盆地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聚煤前的盆地填平补齐阶段(C3—T)
盆地自中石炭世天山运动后形成雏形,石炭世至三叠纪堆积了前陆盆地的巨厚复理石、残留海相沉积、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红色磨拉石堆积的连续序列,代表了晚古生代北天山碰撞造山带演化的一个完整旋回。
此时盆地基底的稳定程度较差,盆内的坳陷区与隆起区受周边山区挤压影响,呈断块式升降,表现为先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分布范围不广,沉积厚度不等,起了填平凹陷的作用,惟在盆地东部基性较稳定,沉积层为连续的。到三叠纪时,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三叠纪晚期达到全盛时期,沉积范围波及全盆地,使盆地由原分散的坳陷,形成统一整体大盆地。当时盆地总貌是四周为山系围绕,古地形为“北高南低,北缓南陡”的箕状。湖区分布于南部,东、西、北三面水系流注入湖,以厚大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或三角洲沉积向盆中进积。统一的大盆地和配置有序的沉积环境,为聚煤创造了基础条件。
第二阶段:盆地聚煤阶段(J—J2)
盆地自天山运动强烈挤压形成雏形后,经历了晚期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挤压作用逐渐减弱,在三叠纪时仅盆缘受推覆挤压,影响范围有限。早侏罗世时,四周山系对盆地的挤压处于相对间歇期,盆地舒张弹性回沉,沉降作用相对明显,水体范围逐渐扩大,早侏罗世晚期达到最大程度,中侏罗世早期开始水退。在水进早期和水退早期,由于沉积环境有利,再加上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繁茂,有充足的成煤物质来源,在冲积扇缘洼地、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极易发生聚煤作用。形成盆地的早—中侏罗世聚煤期,其聚煤作用广泛而强烈,并以煤层层数多、煤层总厚度大、屡屡出现巨厚的单层煤层为特征。
第三阶段:聚煤后期盖层形成阶段(J3—N)
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开始抬升,沉积范围收缩,沉积了一套由细变粗的碎屑岩层,顶部为磨拉石建造。盆地西北部抬升幅度大,缺失上侏罗统;中侏罗统上部地层亦遭部分剥蚀。南部仍为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了较厚的上侏罗统,当时气候已变为干旱,岩性是以红色为主的杂色泥砂岩互层夹凝灰岩。晚侏罗世晚期,盆地进一步抬升,大部分地区均受剥蚀而成准平原状态。白垩纪时盆地开始沉降,沉积范围有所扩大,沉降中心向北偏移至盆地中部一带,最大幅度达3000 m,沉积了一套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的杂色砂泥岩及红色砾岩。第三纪在白垩纪坳陷的基础上继续接受沉积,沉积面积缩小,沉降中心迁移至西南部安集海一带,最大沉降幅度达5000 m,仍以河湖相沉积为主。这一阶段,除早期抬升受剥蚀外,其余均为沉降接受沉积,累计沉积最大厚度近万米,成为煤系地层的盖层,提供了较好的煤系埋深条件。
第四阶段:盆地的改造阶段(Q)
第四纪,因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盆地及其周边山区受到强烈挤压,盆边山区再度隆起上升,并向盆内推覆,产生一系列向盆内逆冲的推覆断裂,盆地南缘和西北缘最为明显。由于盆地基底是刚性块体,又有较厚的盖层,相对稳定性较强,在强烈挤压应力条件下,仅产生波状挠曲,形成总趋势向南倾的单斜。而盆地东部背景是陆缘盆地,盖层较薄,产生宽缓的褶皱,惟有盆地南部,一直是坳陷区,受盆地基底与南部山体推覆挤压,使中新生代地层产生线状褶皱,成排成带,并具雁行排列特征。上述盆地被改造变形,均为盖层的浅部,而较深的部分仍为箕状向斜。在此构造条件下,盆地于早更新世后受周边挤压更强烈而整体抬升,从而结束湖盆沉积历史,形成今日之景观。
综合前述,准噶尔聚煤盆地为中新生代大型坳陷盆地,并叠加于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之上,古老的基底为前震旦纪强磁性刚性结晶地块。盆地是在相邻板块挤压条件下得以演化发展。在强烈挤压应力下,盆缘山体隆起,并向盆内推覆,产生边缘坳陷,为盆地充填提供了物源条件和堆积空间;在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期,盆地弹性回沉,坳陷范围不断扩张。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含煤建造;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红色建造,成为含煤建造的盖层。聚煤盆地就在挤压、松弛交替中演化发展。


准噶尔盆地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
准噶尔盆地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
地理位置: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根据航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下部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上部为晚海西期(泥盆纪~早中石炭世)的褶皱基底。
地形特点:
中国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及西部诸山间。呈不等边三角形。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仅190米),东高西低。盆地西部有高达2000米的山岭,多缺口,西北风吹入盆地,冬季气候寒冷,雨雪丰富。

准噶尔盆地面积161274.57km2

一、准噶尔盆地边缘平原区

本区为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和天山北麓山前流水堆积区,面积145609.0km2。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广布,砾石、卵石、粗沙、细沙、粘土、盐土等类型俱全。区内气候干旱,年均温4.0~8.7℃,7月平均气温26.4~34.8℃;年均降水量133.8~202.2mm,一日最大降水量34~44mm;≥8级大风日数为8~56d,风口如阿拉山口达160d。冬季年极端最低气温-32.7~-44.8℃,年降雪日数47~68d,最大积雪厚度15~55cm,季节冻土厚度160~200cm,年最大冻土厚度300cm。

由于区内干旱,水源来自发源于山区的河流,受水系在空间分布状况及水文特性的影响,各地貌单元在特征上差异明显。

(一)阿尔泰山前平原

在额尔齐斯河以北的阿尔泰山前地段分布有冲洪积倾斜平原,是由克朗河、布尔津河、哈巴河,以及一些短小的季节性河流所形成的冲-洪积扇联合组成的。海拔450~600m,总体向西南倾斜。扇形地主要由冲积-洪积砂砾物质组成,最薄0.5~1.0m,最厚为10~20m,下伏古、新近纪地层为泥岩。

在阿魏戈壁、布伦托海西和西南部,以及额尔齐斯河南岸分布有洪积平原,它的组成物质在表层多是不足1m的砂质壤土,下部为棱角清楚的碎石。地形起伏各地不一,总的来说是由东向西,从北至南,坡降逐渐变小,如阿魏戈壁上部坡降达33‰~65‰,中部为13.6‰~20‰,下部仅5.9‰~10.3‰。地表切割微弱,都在1m以内。

在克木齐河口至锡泊渡、乔哈拉、卡拉布尔滚一线以东地区,直抵二台以南分布石质平原。海拔700~1100m,系古生代岩层组成的石质准平原,呈丘陵状,起伏达几十米至几百米。在其中充填有古、新近系与第四系沉积物。

(二)河谷平原及乌伦古湖

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谷地内。河谷平原,实际上是它的阶地,由砂砾及土层组成。

额尔齐斯河在锡泊渡以下较为开阔。冲积平原位于科克森套和吉木乃一线和阿尔泰山之间,东端到达什巴堤附近。本小区是一个断陷地区,形成沿着额尔齐斯河下陷的狭窄地带,构造上是新生代的沉积区。构成本区的主要地层为疏松的第四系沉积。本区边缘有古、新近纪地层和局部由基岩组成的残丘出露,高度在500m以下,额尔齐斯河在什巴堤附近河流下切30~50m,有三级阶地,高者为基座阶地,最低的一级为堆积阶地,其高差分别为3~5m,9~12m,18~20m。克兰河下游和额尔齐斯河汇合的地段,是现代下沉的地区,可见一片沼泽地。克兰河和额尔齐斯河的河间地上,原来是一片沙地,由于地面下沉,现在已孤立地散布于沼泽地之间。在沼泽地以西,额尔齐斯河的南、北岸只有一级阶地,在布尔津一带高度约3m。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和别列孜河等,从北部的阿尔泰山向南汇入额尔齐斯河,而南部是半干旱的低山和丘陵,因此,额尔齐斯河南北岸的地形有很大的差别,表现为北岸主要是上述支流的冲积平原,由冲积扇或阶地组成,组成物质以砂砾石为主,水源丰富;南岸主要为上升的新近纪和早第四纪的砂岩组成,干旱荒芜。区内河流水量丰富,曲流极为发育,并遗有古河道,广泛分布有河漫滩及低阶地,南岸广大地区覆盖着沙丘。区内是阿勒泰地区主要的农垦区和冬季牧场。

乌伦古河谷上部主要为峡谷,向下宽度逐渐增大,最宽处可达8km左右,有三级阶地,高度分别为30m,20m,4~5m。河谷平原主要是高河漫滩和低阶地,土层厚1.5~6m不等,下伏砂和砾石。自杜勒乡以下谷地开阔,河漫滩与低阶地宽达4~7km,切割微弱,下伏古、新近纪地层。乌伦古河流入的湖口三角洲地形平坦,近湖岸地下水位高,生长芦苇等。三角洲的河流冲积层受西风吹蚀堆积形成沙丘,在福海县北部和东部发育西北-东南走向的垄岗沙丘,乌伦古河三角洲上有红柳沙包。乌伦古湖萎缩形成湖积平原,地形坡度<1°,组成物质以细土为主,含盐碱。

乌伦古湖属于断陷湖。在晚第四纪才形成乌伦古湖和吉力湖两个年轻的湖泊,这两个湖泊之间有一条宽30m、深4.5m的水道相通,吉力湖水面海拔470m,一般水深3.5m,最深处超过15m,乌伦古湖水面海拔为468m,深度超过20m。乌伦古湖东北部发育沙嘴,并有两个潟湖型湖湾(毛德华,1983)。

(三)河间平原

界于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之间的地区,区内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仅150cm左右。地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4.4‰,切割深度在0.20~1.10m之间,下伏的古、新近纪地层埋藏很浅或出露地表。阿克达拉台地地形平坦,第四纪堆积物仅30~65cm,经风蚀表土,台面卵、砾石遍布,下伏古、新近纪泥岩地层。

(四)准噶尔中部平原

位于乌伦古河南岸,其南部和东部均与沙漠相邻,西为成吉斯汗山前平原。为由古、新近系组成的基底平原。这里降水量少,地表径流很少,地面切割微弱,基本属无径流区。地面平缓地向南倾斜,主要是由古、新近纪泥岩组成,呈砾漠或泥漠景观。区内原始构造地面很平坦,但经地貌外力作用后,可见许多大小洼地,大者深达150m以上。洼地的底部有龟裂地,或小沙丘。在平原边缘地带,流水较活跃的地方,切割较强,形成各种奇特的桌状山景观。乌伦古湖以南平原地势略有起伏,高差在数米内,可见一些洼地。区内古、新近纪泥岩含盐量为18.44g/kg,其风化物含盐量高达99.17g/kg,因此,易发生盐渍化。

区内构造上属准噶尔北缘凹陷的一部分,古、新近纪地层广泛出露,早、中更新世时为乌伦古河的三角洲,沉积由1~2m厚的砂砾石或砂层组成,多白色石英粒。三角洲沉积分两部分,南部遗留的古河道呈东南一西北向,显示从卡拉麦里山西北麓古三角洲延伸而来;乌伦古河的另一个古三角洲,其顶点位于卡拉布尔滚地区,高出乌伦古河60~70m,构成乌伦古河的高级阶地。这些古三角洲上有深切的河道通向西南,与古玛纳斯湖盆相连。

(五)准噶尔西部山前平原

吉木乃盆地、和布克赛尔断陷盆地、加依尔山—谢米斯台山麓地带,为冲积、洪积扇倾斜平原。上部为砾石、粗砂;下部为粉砂、粘土,地表切割微弱。在和布克赛尔盆地的冲洪积扇前缘有泉水溢出,发育了两条东西向延伸的沼泽带。泉水汇集成河,通过南部丘陵地,在谢米斯台山麓注入和布克河,和布克河流至和什托洛盖向东展开,形成了一个复合三角洲,它由几个三角洲叠套而成。三角洲上部由砾石夹砂层组成,坡降大,河流切割强烈;下部为粉砂粘土,坡降小,地表平坦,并生长大片胡杨林,是较好的农垦区。

在萨吾尔山、谢米斯台山以东一带,发育石质洪积平原,主要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由中、新生代砂岩、泥岩组成,地层近于水平,地表平坦、切割微弱,但暴雨形成的冲沟发育,并从附近携带洪积物堆积其上,表面覆盖了薄层残积、洪积物。本区干燥剥蚀与风蚀作用强烈,由于地层近水平,岩层软硬相间,又经过地质时期洪水切割作用,以及现代强大的风蚀作用形成了大片的风蚀戈壁及风棱石、风蚀洼地、风蚀槽等。在乌尔禾一带,湖相地层经洪水切割和强烈风蚀作用形成雅丹,有类似城垒、宫殿、战车、街坊、方山和塔状地形,形态多姿,相对高为15~30m,干旱,几无植被,有魔鬼城之称。

巴依努勒至夏子街一带高平原位于夏子街以东,海拔600~900m。在古生代基底上覆盖着中生代和古、新近纪平整的地层,部分地方中生代地层露出地表。本区有宽缓和穹形丘陵,如德仑山即为穹形构造,顶部露出中生代地层,高处达1184m。由发源于附近高地的溪流切割为许多浅宽谷地,底部覆盖洪积冲积物,一般高原地面受剥蚀后残留古、新近纪地层的松散砾石和粗砂,在较大的干谷或洼地底部有砂层或零星沙丘。

和布克河三角洲北起谢米斯台山口,南至玛纳斯湖盆,以和什托洛盖为顶端,向东南方展开。三角洲顶部一带水流散失较多,中游以下河道在洪水期才有少量水流。由砾石夹砂层组成的老三角洲不仅高峻、倾斜,而且多沟谷;现代三角洲中下部有大面积的细土平原,但厚度仅数米,其下为古、新近纪地层,近玛纳斯湖的部分有半固定沙丘。

(六)天山北麓山前平原

南为天山,北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界准噶尔西部山地,东到木垒东北的考克塞尔套山麓,东西长达730km余,南北宽为30~50km。冲、洪积平原由许多冲、洪积扇联合组成。一般说来,平原上部由砂、砾石组成,坡降大;下部为粉砂,细土平原,地表平坦,并有干河谷,盐渍化强烈。

1.精河至乌苏一带平原及艾比湖盆

包括奎屯河细土平原和准噶尔西部山地南麓的洪积平原。构造上属艾比湖凹陷,亦是准噶尔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沉积洼地的一部分。在西部最低洼的地方形成了艾比湖,湖面高程为197m。主要由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组成。奎屯河、四颗树河、精河等河流携带物堆积于山麓形成冲洪积扇并组成平原,宽度西部为20~25km,东部为30km。古老的冲洪积扇均为冰水沉积所造成,其上分布着较大的砾石,在四颗树河的上部阶地上有薄层黄土状土覆盖。奎屯河出山口后形成了一个砂质的干三角洲,古老的奎屯河出山口后流向西北,后因卡因迪克构造隆起,使古奎屯河三角洲形成高9~20m的陡坎,在乌苏老西湖地区发育有5~6级阶地。

艾比湖的形状似长椭圆形,长55km,宽20~30km,面积1070km2,水深平均小于2m,湖水矿化度很高,如大湖的西岸达55g/L,湖的西南岸有盐层聚积。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湖面明显地缩小,过去存在于东北岸的小岛已演变成为半岛。在湖水环流作用下于湖的西部形成了一个沙嘴,将湖泊分隔为两部分。

2.玛纳斯至乌鲁木齐一带平原

位于奎屯河与阜康之间,南为天山,北为沙漠。

区内有巴音沟河、塔西河、呼图壁河、昌吉河、乌鲁木齐河等较大的河流,大多流到沙漠边缘,其他众多的小河在山口很快下渗而断流。河流通过前山山间纵谷时,发生大量的沉积。巨型砾石首先沉积,河流到达本区,物质颗粒较小,砾石冲积洪积扇带较窄。玛纳斯河山口砾石冲积扇较宽,也只有10km左右。在安集海附近砾石冲积扇只有2~3km,细土平原一般较宽阔,在沙湾下野地一带宽达40km以上,由砂质粘土组成,上覆黄土状物质,局部地区有龟裂地。平原上有很多古河床,有利于灌溉排水。

玛纳斯河下游为一片泛滥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河曲发育,自然裁弯取直,留下很多牛轭湖,多干河谷,炮台附近,平原宽达20km左右,由三级阶地组成。古老的第三级阶地地势高,引水不易,且有小型沙丘分布;在第二级阶地上,生长着胡杨、沙枣等植物,低阶地高出河床1.5~2m,密生芦苇、苦豆子等喜湿的植物,适于放牧和农耕。在玛纳斯河下游小拐以下,形成鸟足状三角洲。玛纳斯河进入湖区,形成湖积、冲积平原,地表平坦,略向湖心倾斜,玛纳斯湖已干涸,成为新的盐湖,湖北岸、东岸发育有3~4级湖岸阶地,湖东南部及玛纳斯河下游的湖积、冲积平原上发育了固定、半固定的灌丛沙丘,并有风蚀洼地。在小拐以下为玛纳斯河三角洲及古湖相冲积平原,现代三角洲上有一些芦苇分布,干涸的平原经风蚀作用,出现了风蚀洼地,并有零星半固定和固定的丛草沙堆。

玛纳斯河、头屯河、乌鲁木齐河等河流形成的冲积扇,地形较平坦,坡度<3°,扇形地组成物质自扇顶往扇缘逐渐变细,上部以砂卵石为主,中部细土物质增多,下部为细土,地下水位较高,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冲积扇水源充沛,为农田、城镇、工矿绿洲及公路建设发展的良好地方。

3.阜康至木垒一带平原

位于阜康以东,一直延伸到木垒东大石头一带。阜康三工河、四工河等河流水量较大,因此冲洪积平原规模也大。奇台以东除木垒河外无长年的河流分布,由于河流水量很小,洪冲积平原很窄,最宽也不过10km左右,且砾石较小。

区内由于受北部沙漠区新构造隆起的顶托作用,平原下部地下水位较高,排水条件较差,蒸发强烈,盐渍化较重。在山麓地带的冲积扇上,如三工河河口、奇台和木垒一带均有黄土或黄土状物质分布。

二、古尔班通古特固定半固定沙漠区

古尔班通古特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面积45189.39km2,为我国第二大沙漠。沙漠主要由0.1~0.25mm粒级的沙粒组成。区内年降雨量可达70~150cm,冬季并有积雪,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d,最大积雪深度多在20cm以上,因此,沙漠内部植物生长较好,沙丘上广泛分布着以白梭梭、梭梭、蒿属、蛇麻黄和多种一年生植物为主的小乔木沙质荒漠植被。植被覆盖度在固定沙丘上可达40%~50%,半固定沙丘上为15%~25%,沙丘间低地植被覆盖度较沙丘上高,流动沙丘仅占沙漠总面积的3%。沙漠区冬季的稳定积雪,可防止大风吹蚀沙粒物质。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是优良的冬季牧场。

沙漠北部主要是南北走向的树枝状沙垄;南部为蜂窝状、复合沙垄、新月形沙丘及丛草沙丘;东部分布着复合型沙垄、格状沙丘和线状沙垄等。沙丘高度一般在50m以下。沙漠中部及三个泉南部的沙丘超过50m,个别高达100m,主要是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部分为流动沙丘。

沙垄的排列明显地受着风向影响,有着地区上的差异:沙漠西部多作西北—东南走向;广大沙漠的中部和北部,大致作南北走向;沙漠东部转为西北西—东南东走向。在沙漠的西南部还分布有固定和半固定的沙垄蜂窝状沙丘和蜂窝状沙丘。流动沙丘主要在沙漠东北部的阿克库姆和沙漠东南部霍景涅里辛沙带的最东端,多属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

在三个泉子干谷以北有阔布北沙漠及其东部和北部延伸到乌伦古河边的阿克库姆沙漠。沙丘类型主要为纵向沙垄和丛草沙堆,局部地方有新月形沙丘。沙丘的高度一般均在20m以下,南部局部可见高达50m左右。沙子颗粒较大,粒径在0.4~1.0mm的砂粒占60%左右,粒径0.25~0.4mm的占25%;粒径在0.1~0.25mm的只占15%,而后一类粒径的砂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则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沙区砂粒主要为粗颗粒的白色石英砂,证明本区沙源不是来自天山,而与阿尔泰山前的沙源结构相似。区内植物较多,多为半固定沙漠。沙丘之间有一系列风蚀地形。

在哈巴河、福海、精河县等地,受风积作用形成一些沙丘,类型主要为新月形、沙链等,高度<3m,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生长梭梭、蒿子等植物。

在奎屯河与玛纳斯河的河间平原北部小拐一带,原为巴音沟河和玛纳斯河古老的冲积平原,经长期风积作用形成沙漠,其中在沙门子与小拐之间,长35km、宽10km的地带,沙丘比周围略高而密集,分布着蜂窝状沙丘,高度在20m以下。沙丘带的边缘以垄状沙链为主,下野地附近,沙垄高10m左右,间距200~500m。沙地上生长梭梭、三芒草及多种短命植物,具有良好的放牧条件。近年来本区的梭梭遭受严重的砍伐,沙丘活动性增强了。

区内沙粒物质丰富,春、秋季节多大风,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度,防风治沙,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准噶尔盆地 资料
盆地边缘为山麓绿洲,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温暖期约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产棉花、小麦。盆地南缘冲积扇平原广阔,是新垦农业区。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补给,水量变化稳定,农业用水保证率高。牧场广阔,牛羊成群。准噶尔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和各种金属矿藏,石油总资源...

准噶尔盆地
上述模拟结果再现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形成过程,进一步证明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是在周缘挤压和压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图1-3)。 4.构造单元划分与分区特征 准噶尔盆地形成之前,其中央地块就存在着地幔隆起区,并使上部地壳减薄,幔源上涌,致使准噶尔中央地块发生拉张裂陷,其上的中晚古生代盖层因而破裂解体,形成分布...

准噶尔盆地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的同时,煤层气资源的评价、勘探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准噶尔盆地区浅部煤田地质资料、深部地震资料及专门地质研究资料丰富,为研究盆地煤层气地质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继中国石油在吐哈盆地钻探了新疆第一批煤层气井后,2003年10月新疆煤田地质局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的乌鲁木齐河东地区开始...

准噶尔盆地
根据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及其技术要求,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遴选并建立准噶尔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如图8-1所示。 (二)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 准噶尔盆地中分布有额尔齐斯河流域、乌伦古湖流域、艾比湖流域和玛纳斯湖流域,根据该盆地流域分布和地下水系统埋藏的水文地质条件特点...

准噶尔盆地地理区域因素
1、位置:准噶尔盆地位于西北为准噶尔界山,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部为北天山。2、地形: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盆地腹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36.9%。中国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

准噶尔盆地属于什么气候
准噶尔盆地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山麓地带,由于受山地地形的影响,降水丰富,草地肥美,形成了山地牧场。准噶尔盆地属于我国中温带,日照强烈,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山麓地带的绿洲上,发展了灌溉农业,小麦、棉花、打瓜、油葵、葫芦等农作物生长良好。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

准噶尔盆地包过哪些地方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及西部诸山间。呈不等边三角形。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仅190米),东高西低。请看下图为准噶尔盆地卫星地形图:准噶尔盆地的东部有富蕴县...

准噶尔盆地成因?
7.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与富集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油气通常形成并储存在沉积岩中,这些连片的沉积岩区被油气勘探者称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分布是构造运动的直接结果。地质学家黄汲清曾指出,寻找石油的前提是按照地质构造特点进行分区,并讨论生油、储油和含油气的潜力。对地质体的构成和...

准噶尔盆地地势为什么是东高西低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优势,流动沙丘仅占3%。沙漠区年降水量约100毫米,冬季有稳定积雪,在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约40%~50%,在半固定沙丘上约20%。丘间洼地生长牧草,夏季缺水,曾作冬季牧场,现已定点打井,夏季亦可放牧。准噶尔盆地是一块古老的陆台,陆台核心是距今...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面积大小比较?地势高低比较?_百度...
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二、位于中国新疆的北部的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与...

竹溪县15861425695: 准噶尔盆地(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 - 搜狗百科
谢叛津乐: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位于阿尔泰山脉与天山山脉之间,西侧为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至北塔山麓.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

竹溪县15861425695: 关于准噶尔盆地的介绍有哪些?
谢叛津乐: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B万平方千米.根据航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

竹溪县15861425695: 谁帮我介绍一下准格尔盆地?
谢叛津乐: 准噶尔盆地 Dzungarian Basin 亦作Chun-ko-erh P'en-ti或Zhungar Pendi. 准噶尔盆地位于西北为准噶尔界山,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部为北天山,是一个略呈三角形的封闭...

竹溪县15861425695: 准噶尔盆地有什么特点?位于何地区? -
谢叛津乐:[答案] 准噶尔盆地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准噶尔盆地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地理位置: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根据航磁等资...

竹溪县15861425695: 准噶尔盆地的位置在哪里?
谢叛津乐: 位于新疆北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是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盆地 呈三角形,东西长约1100千米,南北最宽处有800千米,面积达38万平方 千米.

竹溪县15861425695: 描述准葛尔盆地区域的地形特征 -
谢叛津乐:[答案] 准格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 其特征 1.是我国第二大盆地 2,多风蚀地貌,沙漠面积较少,多戈壁 3.地势东高西低,海拔500--1000米,西侧山间有缺口

竹溪县15861425695: 准噶尔盆地的面积有多大?
谢叛津乐: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阿 尔泰山及西部诸山间.呈三角形,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 米,海拔500〜1000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准噶尔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 石油、煤和各种金属矿藏,石油总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 米.盆地西部的克拉玛依是中国较大的油田.北部的阿尔泰山区盛产黄金.

竹溪县15861425695: 准噶尔盆地的特点是什么?
谢叛津乐: 地势东高西低,海拔500〜1000米,中部是草原和沙漠,因多风蚀地形, 沙漠面积较小,边缘是山麓和绿洲.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山脉与阿尔泰山平行, 大西洋暖湿气流可从山谷进入盆地,因而降水量比塔里木盆地稍多,盆地里 的沙漠植被较好.

竹溪县15861425695: 谁帮我介绍一下准格尔盆地?
谢叛津乐: 地形:准格尔盆地 地势比塔里木盆地低好多.差不多以天山为界限, 气候:2者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但也有区别.准噶尔盆地北面有缺口季风容易吹进来,所以有丰富的降水,而塔里木盆地折被山包围,降水稀少.且准格尔盆地有一条外流河叫额尔齐斯河.塔里木盆地只有一条内流河塔里木河. 植被;温带荒漠景观,塔里木盆地大部分是沙漠,植被多是热带植被;仙人掌,骆驼刺之类的.准格尔盆地大部分是绿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