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的源流是什么?

作者&投稿:戚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目前关于岁时节日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它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对此书深有研究,其博士论文《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一书已公开出版。你可以参考。
岁时节日主要与岁时节日民俗联系在一起。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节日可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单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岁时节日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制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它凭借着现实的各种条件,发挥着众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为人们的生存、安宁、健康等要求服务。由于随着人们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它独特地尽着一种文化功能。
中国岁时节日有以下特点:
1、农业文化特色。中国岁时节日,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作物安排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表现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这从以下节俗活动中可见一斑。元旦前后的立春节,看风云,占天候,预测年岁丰欠。二月惊蛰节令到来时,民间有预防虫害,预占收成的习俗。三月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不少节日如蚕月(小清明)、踏青节、禹生日、麦王生日、龙王节、清明等节日活动都与祈求丰收有关。四月立夏的节俗活动大都是围绕各地生产特点进行的。五月盛夏之初,各种灾害较多,俗称为“恶月”,其节俗活动多与防病、除害有关。夏至许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荐祖习俗。六月正值三伏酷热季节,易染疾病,因此,许多习俗偏重于消夏抗暑活动,包含有爱护生产力的意义。六月六日天贶节,不少地方农民为保护耕田要祭祀谷神。七月七日乞巧节,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妇女乞巧习俗,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八月是一年中的收获季节,农民用新谷酬谢祖宗和家神。中秋节赏月、拜月、赏桂,有喜庆丰收的习俗。九月霜降节令,关系到来年生产的好坏,这一天各地有看晴雨、占收成的习俗。十月一日,一些地区农民庆祝牛王生日,广东有对牛不穿绳的“放闲”习俗,这是农闲之际向牛酬谢的表现,实际上是古代牛图腾崇拜风俗的遗留。十一月“冬至大如年”,农民有看雪的习俗,所谓“一九雪,九九皆有雪”。大雪可冻杀害虫,来年农事丰稔。谚语“冬雪是麦被”,其含义即在于此。

2、讲究礼仪,风俗与礼俗相结合。每当重要节日来临,人们都要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如春节供奉祖宗牌位,寒食、清明扫墓,对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礼在节日祭祖中得到集中体现。清明祭扫本来是民间风俗,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变成了礼俗。元宵节张灯风俗自汉代形成之后,历代都以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封建统治者对节日风俗的倡导,把风俗上升为礼俗,以礼仪教化人民,加速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把节日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轨道。

3、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中国节日具有民俗文化传承性与变异性的一般特点。节日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时社会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有古老习俗的影子,这是节日传承性的重要表现。中国节日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农业文化之中,民间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很多习俗是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接受,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日风俗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节日风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有的遭淘汰,有的被更新,总的趋势是积极因素占优势地位,落后的陈规陋习不断被淘汰。如汉代以前上已节的禊祓习俗,魏晋以后变成了郊游活动。简言之,中国节日文化传承中有变异,变异中有发展,传承与变异相统一是中国节日的显著特点。

4、民族性与地区性。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其他民族的地区也普遍流行。与此同时,汉族节日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风俗,如春节在院内立灯笼杆,就是受了满族祭神杆的影响。节日中的许多游艺活动,如秋千、高跷、骑射、杂技等,原来都是少数民族的习俗。此外,由于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因而节日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除汉族节日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老人节”,傣族的“泼水节”,锡伯族的“西迁节”,彝族、白族、纳西族、布朗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七月会”,高山族的“丰收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殊意义和习俗,与汉族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节日。中国节日的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是历史上民族节日风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这也是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产生及重要性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产生由来已久,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个性,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一)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产生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指的是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有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大体说来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先秦发生期。就节日风俗而言,许多节日元素早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了萌芽;汉代定型期。汉代,中国主要节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已、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已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融合期。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进了节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唐宋高峰期。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节日文化的发展;明清稳定期。唐宋以后,节日的发展比较平缓,辽、金、元时期,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习俗。岁时节日形成体系之后,它逐渐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协调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调适着人们的精神意绪,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段落标志,也成为民众时间生活的社会依据。多年来,人们的生产、祭祀、纪念、社交、娱乐等诸项活动大都依傍着岁时节日开展。
  (二)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重要性
  岁时节日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它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不仅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整合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调适着人们的精神意绪,而且更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这也是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传统节日不仅成为民众情感的寄托和释放点,而且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普及、延续和发展,对于培养民族心理认同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现状
  当今,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呈现了让人担忧的状况。
  (一)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呈现逐渐被淡化的趋势
  首先,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着华夏大地,它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国际交往上,如今,文化全球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毋庸置疑,面对这股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也必将被这股浪潮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淡化。
  其次,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已经告别了饥寒贫穷、解决了温饱,并逐步向全面小康化迈进。而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多围绕饮食、娱乐、团聚等功能展开,随着国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节日的这些功能趋向淡化,势必会引起人们观念和意识的淡化,也使传统节日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强大诱惑力和影响力。具体表现在如今中国传统岁时节日,大如春节、中秋节,小如清明节、重阳节等,人们表现为不再热衷,而在悄然淡化。
  (二)西方节日的冲击加剧传统岁时节日的淡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人有了更多的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趁机叩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并得到了极力的推崇,不仅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大有超越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之势。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特别热衷那特有的狂欢和浪漫气氛的洋节,洋节逐渐呈现火爆的局面。面对洋节日的大势围攻,传统岁时节日不得不处于尴尬境地。譬如2010年,春节恰与情人节是同一日,中西传统节日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商家围绕春节和情人节展开促销之战,在这场竞争之中,春节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地盘,代表爱情的玫瑰花和巧克力更是随处可见。大年初一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刻,但大街上、商店里到处都是一对对情侣。由此可见,面对春节、情人节,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撼动,显示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西方传统节日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势必分流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更加剧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化趋势。
  三、传承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对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繁荣的根基。面对中国岁时节日民俗令人担忧的现状,我们必须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
  责任。
  (一)了解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
  冯骥才先生深有感慨地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了解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对于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1、追求天人和谐,向往风调雨顺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大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的庆祝上则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另外,在节日中,人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等。尤其是清明节,它虽然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但其民俗文化内涵并非只此一项。今天,每到传统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气氛之中,而心中的郊游四方的喜悦之情也会如期而至。现在有许多对都市生活产生审美或者视觉疲劳的人们,常常借节日放假之机外出旅游观光,在恬静自然的山水间寻找一种好心情,尽管每到节日,旅途奔波劳顿,交通非常拥堵,但许多人仍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花钱买罪受。这是因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验到传统节日固有的乐趣,体会到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体会到安定祥和、风调雨顺的重要,这些对于今天全社会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2、崇尚团圆和谐,向往安定美满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常有流露,也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探访、团拜等民俗活动加深了与周围人的良好关系,也加强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通过节日鞭炮的燃放、节日灯会等民俗活动的开展,释放了内心的情感和愿望,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传统节日也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思亲、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感情,在春节、正月十五等节日来临之际,人们就会如期去上坟祭奠,以示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表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美好品质。而对于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一轮明月则诉说了每个人的深深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重阳插茱萸等民俗,这些驱恶辟邪的习俗如今也显露出崇尚和美的美好思想愿望。
  3、追求内心和谐,强化责任意识
  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都体现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情感纽带。比如合家团圆是春节和中秋节最显著的特点。另外,贵人伦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习俗,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顺之情。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注重敬老孝亲。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女儿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等。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孝道。重阳节作为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尽管夹杂着多种风俗于一体,但始终显示着自古以来追求吉祥和谐的美好愿望。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位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给传统的民俗节日赋予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内涵。
  (二)对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保持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进步的。但它多与传统农业社会祭祀神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其中也不乏封建迷信和落后习俗。如春节、元宵节等燃放鞭炮,清明上坟烧纸祭奠先人等行为活动,不仅不安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又如,中元节为农历的七月十五,人称鬼节,应张灯结彩为鬼庆祝生日。农历十月初一,称为“烧衣节”,在祭祀时把冥衣焚化给祖先。这些内容不仅消极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同时,中国传统节日中大多以饮食为主题,每逢节日便要杀猪宰羊,饮宴作乐,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奢侈浪费现象,无形之中也滋长了奢靡之风。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就是我们要继承的“精华”,而所有“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就是我们应当抛弃的“糟粕”。岁时节日也不例外。我们必须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尤其是面对日益弥漫的西方节日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优秀资源,同时,更要积极深刻地去挖掘中华传统节日中良好有益的文化要素,参考、充实、提升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并适时地注入现代文化因素,从而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延续至今,可以说已经进入民众的血液之中。我们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责任,与时俱进弘扬传统文化,并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共同地把这笔财富留给我们的后代。相信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一定会在今天的社会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展示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

岁时节日源于历法。中国的夏朝出现了历法。商朝已经创立了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记时系统。当时把一年分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以月亮的圆缺周期来确定月,分为大月(30天)与小月(29天),并以一、二、三……的序数来计月。

月份的划分,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它构成了岁时节令的计算基础,成为后来各种传统节日的起源。习惯所说的“岁时”,原始意义是指历法所确定的年与季节;所说的“节日”,是指每一季节所包含的节气。由于节气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每当一个节气到来时,人们总要举行仪式举行庆祝或祭祀活动,就逐渐演化出过节的习俗。节气与节日其实是一回事情。

然而,节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传统的节日可能被淡化,甚至被淘汰,而一些新的节日又不断被创造出来。在节日的发展过程中,各月的不同时间所形成的“朔”、“望”,常常被确定为节日。朔,是各个月份的初一,为一月之首,古代称为“元日”,象征着蓬勃开始之意,通常多将这一日择定节日。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旧历元旦(春节),即定在正月初一。望,是各个月份的十五。此日月圆,寄寓着团圆美满之意,也常常作为节日。举国同庆的元宵节、中秋节,就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除以朔、望为节外,从干支纪日法中又派生出许多节日。如春秋时期就将“正月上辛”,作为举行祭祀活动的节日。古代认为这些日子吉利,做节日有益。

构成岁时节日,除历法规定的时间因素外,还有信仰习俗的因素。而信仰习俗的变化,造成了节日内容的不断更新变化。许多节日起源于先秦时期,但在流传过程中,后人不断把信仰习俗的新内容加进去,使节日既能保持传统的形式,又可以展现出现实时代的色彩。周期性到来的节日,之所以能够常过常新,能持久焕发出吸引力,其原因就在这里。

在节日产生与演变过程,中外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结果也有重要的影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可以为固有的岁时节日增添新的习俗,例如腊八节,作为春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明清以后与佛教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宗教色彩很浓的节日。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也可以带来全新的节日。例如佛教为庆祝佛诞日而形成的所谓的庙会,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中国民间的信仰节日,深受老百姓的重视。

总之,来自多种源头的岁时节日,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


端午节这个节日的起源来自哪里?各地都有哪些习俗?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传播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现存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端午节节日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系五色线,戴葫芦,吃粽子是全国各地共同的习俗,已经维持了好几百年,赛龙舟...

七夕节的源流与文化意蕴
文\/岚源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国民间传统佳节,也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来源于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女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夕...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丰厚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传播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现存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意义是什么?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意义是: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

什么是大端午节
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源流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

端午节的来源典故?
知晓是保护、继承的前提。而对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其起源和内容,我们究竟知道几许,了解多少?此时,不妨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民俗学家吴祖德先生话一话端午节的风物源流。源流篇 端午节并非宗教性节日,而是岁时之节。它的产生,基于古人对气候农时的认识,体现了以农为生的文化特色。而在千百年...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哪个朝代?
每年的春分过后半个月,当太阳到达东径15度时,新开始的一天即为清明节。在过去,清明节的前一天,全国禁止烟火,不准此日吃热饭,因此民间称此日为寒食节,目的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晋文公贤臣介子推为晋文公抱忠而死的悲壮人生而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源源流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年的由来是什么
关于春节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或其它原因),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年的由来其中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1、迄今为止,“年”的由来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舜继天子位后,带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将这一天当做一年的第一天,后来称“春节”。不...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

三月八日妇女节的全称是什么
1. 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2. 该节日的源流可追溯至1910年3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3. 在这次会议上,有17个国家代表参会,讨论了包括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等议题。4. 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国际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

江都市15343942631: 潮汕人要拜神时会做些什么?? -
桑饺立普: 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东西方的节日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中国人很注重过节.在《潮汕文化源流》一书中,提到节日的起源与岁时节令有关;节日的起源又与原始崇拜和与之...

江都市15343942631: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还有故事 -
桑饺立普: 关于春节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 其中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春节源于上古“腊祭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

江都市15343942631: 清明节的由来 -
桑饺立普: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其它起源传说:介之推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

江都市15343942631: 清明节的由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一般放假几天? -
桑饺立普: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它不仅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还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围绕着两种主题的民俗活动丰富...

江都市15343942631: 春节的来历.文化内涵.民俗.和感悟 -
桑饺立普: 关于春节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春节源于上古“...

江都市15343942631: 冬至岁首什么意思 -
桑饺立普: 按节日理解 岁首(春节)、上元、寒食、端午、秋夕、冬至是农历中的6大节日 按历史理解 历史上冬至曾经是岁首,只不过后来因为大家习惯的原因把岁首定义为了春节 按引申义理解1.意味着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2.冬至已经到了春节还会远么3.寒冷沉寂时期将过,万物惊蛰时期将来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江都市15343942631: 春节的来历 关于春节的古诗 -
桑饺立普: 一种传说是:历史上黄帝曾跟蚩尤大战,黄帝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另一种传说是: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的野兽,其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

江都市15343942631: 五月初四是什么日子? -
桑饺立普: 五月初四的“端午节”:“重四” ,“重四”端午节,仅是靠口耳相传小范围流传,或虽有文字行世却没有详述.但这个节日毕竟存在民间,《中华民俗源流集成·节日岁时卷》称,福建寿宁的畲族民众也有此俗. 借五月初四,我们闲聊这个端午节边上的“端午节”,只是希望“胜事”能更好地传承,也能少些异味——虽然古来就有借划龙舟之名搞摊派的陋习,也有为避沉溺斗殴而强加管制举措.

江都市15343942631: 清明节的由来200字 -
桑饺立普:[答案] 与时俱进的步伐团成员诚信为你作答,满意请采纳 清明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1、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

江都市15343942631: 冬至岁首和立春岁首怎么区分 -
桑饺立普: 周历的正月是如今夏历的十一月,冬至日正是周历的新年,“冬至”成为一年之岁首.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其实是合一的.周代礼仪大盛,极重祭祀.《周礼》曰:“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一岁之中,至日祭天是很隆重的.现在实行的阴历又称【夏历】,是以朔望月(月相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我国人民的节假日,是按阴历指定的.【立春岁首】:是干支历的岁首.即我国人民养生的立法(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百姓的属相是以立春为岁首的.四柱预测,(俗称批八字),也是以立春为岁首的.二十四节气,奇数为【节】;偶数为【气】.例如六月,小暑是【节】;大暑为【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