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石达开

作者&投稿:犁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王松林,许亮儒,都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翼王”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以上简介出自“翼王坪-石达开纪念堂”)

1863年,同治二年,翼王石达开兵败于大渡河,在成都就义。对于石达开被凌迟前的最后一刻,许多文献都曾予以记载。近日,学者王尧礼发现了清朝著名学者黄彭年的手迹。而黄彭年,正是石达开就义的目击者之一,而他与朋友唐炯的书信,为了揭开了石达开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首先,黄彭年在信中记述了石达开投降的经过。信中写道:
“石逆来至子打地, 可谓天夺其魄, 而河伯现灵, 山水陡长, 不惟大渡河不易渡, 王千户应元所属之小水、岭千户承恩所属之凉桥小河, 亦皆水长二三丈。土司又十分出力, 石逆以千金、二骏向王应元假道, 不应, 又向岭夷乞路、黑夷乞路, 皆不应;拼死冲突, 夷人自山巅抛石击之, 死者万馀,卒不得出, 粮尽力竭。”

由此可见,石达开的败亡,与彝族土司王应元以及其部下彝兵的围攻有关。在石达开退却的过程中,彝人占据地利,用滚木礌石击杀大量太平军。
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石达开的太平军完全陷入了绝境。于是,清军将领唐友耕遂命竖“投诚免死”大旗相诱。为了保全部下的性命,石达开带着其子石定忠及二三部将就俘, 部众就地遣散。

此后,黄彭年又在信中描述了四川总督骆秉章审问石达开的情景。石达开就死之日, 成都将军崇实、四川总督骆秉章同坐督署大堂, 布政使、按察使以下的阖城文武官员俱在, 石达开及其两部将坐于堂下拜垫上。清制将军位在总督之上, 故骆让崇先问。
然而崇实声音暗哑,毫无男子气概,而石达开虽然深陷囹圄,却昂头怒视,侃侃而谈,把崇实怼的气沮语塞。此后,骆秉章壮着胆子对石达开说:
“石达开, 今日就戮, 对你来说, 也很值得。你计自起事以来, 蹂躏数省, 我方封疆大吏死于你手的三人, 今以一死了结, 也没有什么遗恨吧?”

谁知石达开笑着回答:“俗谓成王败寇, 今生你杀我, 安知来生我不杀你么?”之后,石达开昂首阔步地走出厅堂。两位部将仍在两旁侍立,并说:“翼王仍请前!”石达开被凌迟而死时,三人皆一声不吭,观者无不惊骇。对此,黄彭年感慨道:
“此贼举止甚稳, 语言气概, 不亢不卑, 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 纳履从容, 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 叙入史传, 岂不炳耀千载? 如此人不为朝臣用, 反使为贼, 谁之过欤?”

对于石达开这个强敌,黄彭年既憎恨他,又为之惋惜。在他看来,这样的奇男子竟没有为清朝所用,这又是谁的过错呢?
黄彭年对石达开的评价实在太不“政治正确”,因此只可能在这种私人著述中出现。除了黄彭年外,其他石达开就义的目击者,也在笔记中描绘了石达开最后的英雄模样。就如《黎雅纪行》记载:遇川东镇总兵唐友耕解送石达开至, 刘蓉遂提讯之, 石达开“枭杰之气, 见于词色……又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云:“因于荣经途次遇唐镇亲解石逆上省时, 即将该逆提讯, 据供金田起事之后, 与洪逆分合及共事伪党、扰窜各省情形, 历历如绘, 其枭杰坚强之气, 见于词色, 绝非他贼所能假冒。”
此外,同样目睹石达开被凌迟的周询不禁赞叹道:“真奇男子也!

。历史人物有的情况单纯,有的情况复杂。单纯的人物有如修建在一片平地上的金字塔,从四面八方看上去,形状都差不多。复杂的人物有如被云封雾绕的深邃的庐山,人们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所见到的形象就不一样。就太平天国的人物而言,萧朝贵就很单纯。他没有文化,在家“种田种山为业”。起义后“勇敢刚强,冲锋第一”。后来进攻长沙时中炮牺牲。经历单纯,全无争论,说他是一位农民起义的英雄,大家都会赞成。比较而言,石达开的问题就要复杂得多。他的前期活动虽有不少记载,可是颇有出入,他的后期活动不仅记载甚少,而且这些记载的可靠性很成问题,因而真相难明。

石达开出身于什么家庭?从自耕农到土豪大族,各种说法都有。我们到他的故乡访问时,所得到的口碑是“田不多”,自耕自食。有的史料说“家稍裕”。有的史料说“家中资”。有的史料说“家本富饶”。有的史料说“以财雄一方”。有的同志竟称石家为“当地土豪大族”。当然,现已谁也不会再讲唯成份论,但是出身不同的人参加革命的原因不会完全一致,这就难免会对他的评价产生影响。再说,石达开虽然自幼读书,但是从未应考,没有功名。他算不算渎书人,也很难说。无文凭而有水平的人是不是知识分子?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在争论,何况是对古人。此事也与评价问题有关,因为“春秋责备贤者”,同样做错了一件事,我们对于有识之士的要求显然要高于无识之徒。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前期的活动,除了立下赫赫战功被称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这一点没有争议之外,其他许多重要史事都还没有弄清真相,未下定论。例如“安庆易制”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是否能够完全旨定,大家的意见就不一致。天京内讧之前,他是否参与了“诛杨密议”?如果参与了,就要承担发动内讧的一定的责任。此事虽然“查无实据”,究竟事出有因,因而至今尚未得到澄清。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否负气出走,带走大批人马,决心远征不返?果真如此,他就要承担分裂的责任。现在虽然有些同志已经提出确据,证明他离开天京的当时并未蓄意远征,决定远征不返是两年以后的事,是由以后主客观两方面许多原因所促成。但是目前此说还未成为定论。

有关石达开后期活动的史料甚少,这是易于理解的。当时石达开孤军流动作战,出没无常,敌人常常弄不清他的踪迹,自然不会有很多的记载;而他们自己的文书史料,在失败后,大都被毁,残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由于史料过少,我们想对这一段史实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已经十分困难,更何况这些史料的内容还并不完全可靠。这一时期的史料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是石达开远征军自己的史料。除了像《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训谕》这样有限的几件文书文理通顺叙事详明之外,某些将领文化程度不高,文书叙事不清,有的把贵州的“威宁”错写为“谓林”,这种半读半猜的史料,要想据以查明史实,确有困难。

(二)是清朝官方记载。为了邀功或者诿过,清方将吏的奏报每每故意说假话,例如薛福成就揭破过骆秉章的谎言:“按达开初到大渡河边,北岸实尚无官兵,而骆文忠公凑疏谓唐友耕一军已驻北岸,似为将士请奖张本,不得不声明防河得力,因稍移数日以迁就之。当时外省军报,大都如此,亦疆吏与将帅不得已之办法也。”象这样的史料,只会把人引入岐途,掩盖庐山真面目。

(三)是地方志的记载。这些记载虽非存心作伪,但又常常得自道听途说,不足为据。例如石达开为了迷惑敌人,对分兵作战时各路队伍都打自己的旗号。以至在同一时间,相距数百里的两个地方都有石达开路过该地的记载。孰真孰假,连当时当地的人都弄不清楚,何况后人。因此,这种记载的史料价值也就不高。

既然史料数量甚少,质量不高,据以探讨史实,必然困难很大。例如石达开最后渡过金沙江的兵力,根据不同的史料,既有十余万人之说,也有三四万人之说,甚至还有数千人之说。史实没有弄清,我们又怎能正确地评价石达开当时的战略得失,以至是非功过。就在这些数量甚少、质量不高的史料之中,也还难免掺入赝品。如说石达开“舍命以全三军”的说法来自《石达开致骆秉章书》。可是近年来已有几位同志对于此信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甚至直指为伪作。如果此信真是赝品,据此而对石达开所作的评价岂不全都落空了吗?

因此,百余年来对石达开评价变化无常的第一个原因是:石达开本身是一位情况复杂的人物。记载他前期活动的史料虽多,但是对于某些重要史事分岐甚大;记载他后期活动的史料太少,以至真相难明。评论者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他,难免偏而不全,甚至摇摆不定。

二、他常常被选作古为今用的对象

评价历史人物,只能在已经掌握到的确凿可靠的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若在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遗憾的是:一百多年来,石达开常常被选作古为今用的对象,评论者并非真正去评价石达开,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去评价石达开的。石达开为什么常常被选作古为今用的对象,这是由于他是太平天国人物中间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为什么引人注目?这是因为:

(一)他既是太平天国最出色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又以“诗人”闻名子世。这种在多方面都有习—能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二)他是个很年青就已经建功立业的人物。金田起义时,他的实足年龄才19岁,已是领导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天京内讧之后,他回京主持军国大政,一身系天下安危,那时才不过是个 25、6岁的青年。

(三)在太平天国诸领袖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短暂的一生是和整个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他又常常处在一些真相难明的矛盾与漩涡中间,引起后人的许多猜测和议论,给加以美化或丑化、神化或鬼化留有余地。

(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失败了的英雄更能引起后人的同情,正如赵矢元同志所说:“英雄令人敬仰,悲剧使人同情,历史悲剧中的英雄石达开,更叫人一掬同情之泪,表示敬仰之情,为之惋惜和慨叹。”

石达开殉难至今不过一百多年,后人对他的评价却波澜起伏,极不稳定。概括言之,我们可以把后人对他的评价分为以下六个时期:

(一)清代。在这一时期,不论是太平天国自己人,外国人与民间对他的评价都是很高的。清廷上下虽然对他切齿痛恨,也不能不衷心佩服他的才能。曾国藩说他:“狡(应释为机智)悍(应释为勇敢)为诸贼之冠。”左宗棠说他:“其才智出诸贼之上。”薛福成甚至情不自禁地称他为“绝代英物”。

(二)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为了宣传革命的需要,把石达开塑造成为一位理想人物,一座高大无比的神像。

(三)解放前,人们对他的崇拜虽然赶不上辛亥革命时期,仍然是作为一位民族革命的英雄来歌颂的。

(四)解放后的十七年,肯定他是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赞扬他前期的不朽功勋,批判他后期的分裂行为。

(五)十年动乱,“四人帮”及其走狗别有用心地攻击诬蔑石达开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六)现在。拨乱反正以后,推翻“四人帮”加给石达开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为古人“平反”,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在任何时期,“古为今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情况都是有的。而对石达开的“古为今用”,则以辛亥革命前后与十年动乱中间这两个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革命党人都选中了文武全才而又惨遭不幸的石达开,把他树为一面旗帜,借以宣传反清,鼓动革命。称石达开为反清志士、民族英雄、老革命党人。石达开既有能诗之名,一些革命者伪造石达开的遗诗以鼓吹革命,就成为一种别开生面的宣传方式。其中主要是梁启超收进《饮冰室诗话》中的五首伪诗与高天梅“以一夕之力”写成的二十首伪诗。这些慷慨悲歌的壮丽诗篇,虽然有不少地方悖于史实,却能感动许多读者,使之奋起参加革命,收到古为今用的效果。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历史人物的石达开对宣传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经过革命党人作了加工成为艺术形象的石达开所起的作用就更大。这是完全应该加以肯定的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历史人物的石达开与艺术形象的石达开混为一谈。作为艺术形象是可根据生活的真实来虚构和夸张的。但研究历史,就应该让历史人物的石达开恢复本来面目。

十年动乱期间,“四人帮”及其走狗为了篡党夺权,影射攻击老干部,就把石达开骂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任意给他带上“地主土豪”、“阶级敌人”、“投机分子”、“阴谋家”、“野心家”、“分裂主义者”、“复辟倒退者”、“蛀虫”、“叛徒”等等不计其数的大帽子,把他描绘成为青面撩牙的恶鬼。“四人帮”人搞影射史学,借古讽今,古为帮用,使史学界成为重灾区。在史学领域中,他们又看中了太平天国史。学霸戚本禹就是从评论《李秀成自述》开始,掀起一股歪风恶浪的。因此,太平天国史又成为重灾区中的特重灾区。他们完全撇开史实,闭着眼睛说瞎话,一切以洪划线,除洪秀全外,首义五王一律打倒。连对洪秀全百依百顺的李秀成尚且一错到底,何况曾经和洪秀全大闹矛盾的石达开。在一段时间里,梁效黑文章的矛头一直对准石达开,说什么“石达开本来就是土豪大姓,富有财产,他混进革命队伍,当然不是谋求农民的解放”,“石达开……大肆鼓吹仁政,极力破坏对地主阶级的革命专政。”由于他们攻击石达开的用语太现代化了,就完全暴露了他们自己指桑骂槐的恶毒用心。

因此,百余年来对石达开评价变化无常的第二个原因是:常常有人把他选作古为今用的对象,借题发挥。随着当时的需要,或者对他加以美化、神化,或者对他加以丑化、鬼化,掩盖了历史的真面目。

三、新发现的史料所引起的轩然大波

历史人物,千秋一片颂声,我们在史料中再发现他的一点长处,对他的评价并无什么影响。有些历史人物,万世受人唾骂,我们在史料中再发现一点他的劣迹,对他的评价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已经定了型,功、过略有变动,改变不了人们对他们的看法。但是对于某些有争议的人物,我们发现了一条与他有关的史料,就可以影响到人们对他的评价。举例说,一架天平上,两边所放的东西都刚好是一百斤重,相持不下。这时有谁在某一边加上了一两重的东西,这一边就立即下沉。这一两重的小东西,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石达开正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而且在他的一生中多次搅进真相难明的矛盾与漩涡,因此,每发现一件与他有关的史料,都可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立即影响到人们对他的评价。

举例说,自从在《吴煦档案》中发现了《吉庆元朱衣点等六十七将领缕陈军情请准暂居原职共图报效本章》之后,有些同志就责备石达开不择手段骗走了二十万太平军将士,对革命事业拆台。因为这个《本章》中说:“小臣等自丁已七年跟随翼王进取江右,跋涉险阻,逾越关河,意欲开疆拓土……小臣等始则信翼王亲奉密诏,转回粤西,招纳英俊,广罗贤辅,作我陛下股肱心膂,继则观其动静行为,多滋物议。”如果事实确实如此,石达开理应受到责备,承担欺骗将士,制造分裂的罪名。但是遍查史料,他们完全找不到石达开有说自己“亲奉密诏”外出招兵的记载。而且恰恰相反,他在离开天京以后,一路上遍贴五言告示,说明自己是因洪秀全“重重生疑忌”而被迫离京的----当然也就不是奉什么“密诏”出征。这个告示中还说:“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也就是劝告全体军民,各自安守本分,为革命事业立功;如果确属自愿,也可以前来参加自己的队伍建功立业。这种态度是诚恳而坦率的,并没有玩弄什么阴谋诡计。那么,《本章》中为什么会有“小臣等始则信翼王亲奉密诏”的说法?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吉庆元朱衣点等人先是脱离洪秀全去投奔石达开,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脱离了石达开回到洪秀全这边来,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总得要为先前离开洪秀全的行动找个借口。事情已经查清,真相不过如此,这一史料的发现是值不得引起轩然的大波的。

还有,《六安州总制掌书陈凤曹上六安州总制陈敬禀》一文的发现,也对石达开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此文中有“翼王私自出京,誓不回去”一语,常常被人引来作为石达开蓄意远征不返的证据。其实,此文正好否定了所谓“亲奉密诏”外出招兵之说。既然在石达开离开天京的当时,全军上下部知道他是“私自出京,誓不回去”,也就是说,他并未说谎,那又何来“亲奉密诏”之说。值得推敲的是“誓不回去”一语,如果不管史实,孤立地只看这几个字,似有脱离或者背叛太平天国之嫌。但从以后发现的另一史料----德兴阿向清廷的奏片看来,所谓“誓不回去”,是指绝不愿意回京辅政,以避免和洪氏集团纠缠,并不等于脱离太平天国。石达开不回天京,只在安庆指挥作战,仍然是太平天国通军主将,能够行使全军统帅的职权。而且,陈凤曹所写的这份文书只是太平天国一个下级官员道听途说而来,并非出自石达开之手或石达开之口,只可作为参考,不可引为确据。

1981年,《历史档案》上公布了一批与天京内讧有关的档案材料,其中有“洪逆以溧水、句容相继克复,大兵云集镇江,屡求石逆救援不应。该逆将洪仁发、洪仁达伪号削去,并镌伪义王金牌一道,及合各城大小伪职求救表章送往安庆。石逆但遣党二千余人乘些木筏前来援镇等语。或云石逆并未受物,亦不允来,坐观洪逆成败。”这记载是何桂清对清廷的奏片。所谓“或云”,也只能是道听途说,而非确讯。有些同志即据此批评石达开不顾大局。认为洪秀全既然已经认错,削去洪仁发、洪仁达的王号,而且送来义王金牌,石达开就理应乘势回京,重掌大权,共挽危局。我们不能把问题看得那么简单。洪秀全的性格,洪仁发、洪仁达的胡作非为,都为石达开所深知。一时削去王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石达开如果此时回京,“重重生疑忌”的情况仍将重演。史实说明洪秀全后来依然重用他那两个宝贝哥哥,挟制李秀成等人,一直闹到亡国亡头。石达开不愿回京,坚持驻在安庆指挥作战,并不一定就是过错。至于他以后确实远征不返,那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多种原因造成的,与当时的不肯回京是两回事。

在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之中,只有一件对石达开有利的。这就是咸丰7年9月德兴阿向清廷奏报的附片。咸丰帝朱批该片的日期是9月22日。片中说:

……又抄得石逆由安庆寄与洪逆伪章一纸,内有令贼党李寿成(李秀成)会合张洛行领数十万贼分扰下游,又调贼党陈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韦志俊、杨来清等各率贼数万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并欲赴援江西,窜扰浙江等语。而书中之意,似与洪逆各树党援,不相附丽。洪逆伪批,亦似外示羁靡,内怀猜忌。惟贼踪分合无常,总不容稍疏防范。

这一史料的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当时以六百里加急送到军机处的奏报不可能是伪造。德兴阿也不敢“欺君”,捏造什么“石逆伪章”与“洪逆伪批”。石达开在本章中说:已派许多将领回援天京,他自己即将赴援江西,并拟进军浙江。这些行动,后来都已实现,成为事实。德兴阿不能预知未来之事,足以说明他确实看到了“石逆伪章”。这一史料,至少说明了以下这些问题:

(一)石达开离开天京之后,并非一去不回头,与洪秀全断
绝一切关系。事实是,他在离开天京4个月之后,遇事仍然向洪秀全报告,洪秀全仍有批示,君臣关系如故。德兴阿说他们“外不羁靡,内怀猜忌”,即关系虽不融洽,但还是保持着的。又说“贼踪分合无常,总不容稍疏防范”,即他认为洪、石之间并非完全分裂,既有“分”的可能,仍有“合”的可能。

(二)石达开当时驻节安庆,仍然行使他全军统帅(通军主将)的职权,指挥许多将领率军回援天京。从以后的事实看来,李秀成确也听从他的指挥,会合张洛行部东援天京。

(三)石达开后来赴援江西,进军浙江,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周密布置,并且得到洪秀全的同意,才付诸行动,绝非盲目流窜。向浙江进军,是以进攻东南财富之区的办法来解天京之围。两年之后,洪仁玕、李秀成共议奇袭杭州,以解京围,正是师法石达开的故智。

(四)过去我们总认为石达开离开天京之后,是一去不返,想到四川去另立一国,独树一帜,那是一种误会。事实证明,他在进军浙江之前,绝无远征不返的想法与行动。到四川去,应该向西进军,而他在离开天京十个月以后,不向西,不向南,不向北,却向着东方的浙江进军,这是为什么?是为着配合其他将领共解天京之围。后来,石达开确实是向四川进军,远征不返了。但那是离开天京两年以后的事,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洪秀全撤了他通军主将的职务,使他进退失据;如杨辅清受封为中军主将之后,和他闹矛盾,发生磨擦;如湘军向他施加压力,堵住他的归路等等。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他的远征四川,是在驻军江西南安府时才决定的:“伪二旗军略萧发胜等计画由楚而鄂,进图西蜀,占上游之势,入完善之区。”萧发胜等向石达开提出这一建议,为石达开所采纳。他们才全军西进,攻入湘南,以图四川。如果他们离开天京之时即巳决定远征四川,驻军南安府时,萧发胜就没有再向石达开提出进图四川的建议的必要。

(五)洪秀全铸义王金碑,派人送到安庆,争取石达开回京辅政,石达开“誓不回京”,不肯接受。这并不是脱离或背叛太平天国,而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想按自己的战略思想指挥作战,不愿意再回天京和洪氏集团纠缠。

总之,这一条史料至少可以证明,石达开在1857年5月底离开天京之时,并非蓄意远征不返,更未打算到四川去另立一国。在一切新发现的史料之中,能够为石达开解释误会,澄清事实的,似乎只有这一件。

因此,百余年来对石达开评价变化无常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石达开一生经历疑案甚多,误会不少,是毁是誉,难以定案,所以每发现一件与他有关的史料,就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影响人们对他的评价。

四、对石达开可以作出宏观的评价

对石达开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变化无常,难以作出定论的原因是:还有不少疑案至今尚未查清。论从史出,史实没有查清,以怎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仅提出以下的意见,以就教于各位专家与广大读者。

有关石达开的问题很多。但是解决问题要分主次,首先应该排除一些枝节问题,找出事情的关键所在。关键问题得以解决,枝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对于石达开的评价,同志们可以大体同意见,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在太平天国诸领袖中,石达开是一位年青有为,最有才能的人物。

(二)他在太平天国前期所建立的功勋应该充分肯定,有争议的只是他在后期的所作所为应该如何评价。

对于石达开后期活动的评价,关键问题只有两个:(1)他在离开天京时是否蓄意远征不返,去另立一国。如果是的,那就应该对分裂承担一定的责任。(2)他在大渡河畔覆军之时,究竟是真降还是诈降。如果是真降,那就应该戴上叛徒的帽子。

只要这两个问题有了结果,对石达开后期的评价也就可以作出结论。其他枝节问题,都不足以影响这个结论。当然,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并非易事,还需要同志们共同努力。在此笔者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于第一个问题,石达开离开天京之时,并非蓄意远征不返。上述德兴阿的奏片虽然不能完全证明此事,至少能够基本上为石达开澄清误会。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石达开是诈降而非真降。所谓真降的记载,仅仅出于敌人骆秉章之手,不足为凭。至于诈降的记载,则出于地方志与清方官员私人笔记,比较可信。

对石达开是否能够作出为大家都能接受的评价?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对于其一切言行,不妨从微观上去进行探讨,点点滴滴都希望能够窥见庐山真面,但这并不影响从宏观上去作出一个总的评价。对于主要问题,我们必须查清,绝对不能含糊。但是要想查清一切枝节问题再作结论,则既不可能,亦无必要。总的看来,石达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是太平天国最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太平天国前期,他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太平天国后期,他的行动虽然出现一些缺点和失误,还谈不上“分裂”与“叛变”,因此就影响不了对他总的评价。

对于“分裂”问题,且不说他离开天京之时并非蓄意远征不返。即或如此,主要的责任也不在他。因为谁都承认一个事实,即他的出走是被逼的。如果被逼者要负“分裂”之责,逼人者却可以不负“分裂”之责,那就是逻辑上的混乱。

对于“叛变”问题,这是敌人给他定的案,岂能勉强我们接受。他兵败被俘,慷慨就义。说他“叛变”,查无实据,难以成立。

1981年八月,笔者参加在大渡河畔参加以讨论石达开功过是非为主题的石棉会议,适逢翼王亭竣工,登临纵目,俯仰河山,缅怀先烈,心潮澎湃。

此亭高筑临江浒,水色山光能尽睹,
我来非为片刻游,愿歌史事垂千古。
当年天国有英雄,闾里皆称石相公,
金田起义年十九,羽翼天朝作股肱。
扬鞭跃马好身手,两湖三江驱群丑。
群丑惊呼石敢当,望见旌旗皆反走。
挥军日指下金陵,金陵从此号天京。
鏖战浔阳寒敌胆,安抚皖赣得民心。
忽闻萧墙起奇变,骨肉相残争未已。
兴师靖难见精忠,为挽狂澜非为己。
挥泪离京出征去,再为天国立新功。
雄师数万趋何处?西南关山万里路。
但求天下早廓清,他年兄弟再相聚。
蹈隙走险入荒垓,紫打地前战船排。
半渡忽见洪波至,峨江水涨浪涛来。
浪击船头与筏尾,船沉筏破无不毁。
三军至死恨难平,不败于人败于水。
一渡再渡不成功,大军久驻粮草空。
忍饥扶病突围去,趱行群山鸟道中。
前行又惊涛拍岸,退路复遭木石断。
四壁惊闻垓下歌,残兵背水拼一战。
明朝情事有蹊跷,人妖并马过凉桥。
缘何三军尽息鼓,一百年来费推敲。
或云诈降求免死,矿代英雄宁有此!
无如真相已难明,遂令身后蒙奇耻。
或云舍命保三军,主帅单骑扣胡营,
三军难保身已殉,人间永作不平鸣。
密商奇策成和议,生死毁誉非所计。
诈降计绌血泪流,后世谁人知吾意?
探赜索隐见真情,尽瘁天国一片心。
欲与翼王共起语,使知百载有知音。
竖子成名英雄死,世事不平胡至此!
父老饮泣向我言,言皆翼王爱民事。
折戟沉沙急水头,千秋遗恨几时休?
登山怒问山与水,青山无语水东流

石达开研究素来是太平天国史研察的热点。历史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石达开后的石达开研究,竟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里,绕着革命和反革命的圆圈,走了一个大循环。他在本世纪初从敌对阶级的诬蔑、诽谤声中脱身出来,为资产阶级民主派奉为慷慨扬鞭入剑门的英雄豪杰,转而又被贬值是害了天国又害己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模式;六十年代后,他脸面涂的时代政治油彩更见浓厚,竟然为所谓的影射史学搬用,而论定为反动路线头子、叛徒;石达开风风雨雨的每个时期,都受到后来者“古为今用”,被引为颇有价值法则的正宗模式,由此,人们对他的认知度,超过太平天国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角色。直到今天.当中国以坚定的步伐走向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时代,石达开研究“拨乱反正”,他作为一代入杰,又以学木界热衷的课题方兴未艾。

石达开独特的个人行为,最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罕有的文化现象。它在本世纪的中国社会引儿注目,更加提高了它的社会价值观。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英雄的佼佼者,后期领导集团成员的陈玉成、李秀成和洪仁干在先后被俘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是太平天国的上上人物,有如陈玉成在答敌所“举贼悍将以绳之,则曰:旨非将才,惟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 (《清代野记》);李秀成谈及“逆首才能及各伪王优劣,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 (《能隐居士日记》卷二十)他是首义集团中最年轻而又颇具权威的领袖之一.冯肖和杨韦早逝,天王进京后又是深居简出;神龙见首不见尾,大小臣工、满朝军民只能自那些记述“福音”,充满拜上帝会术语、 “天话”的诏书中,寻得天王的行为和思想。石达开就不同了。他的末路滇沛,每从曲折之中见悲凉,而又在直道之上含奇险。时代结他塑造了可歌可泣的身世。在血雨腥风的近代中国,石达开自是一个具有复合文化心理的悲剧英雄:年方十八岁就背乡离井,二十岁就成了贵县客家领袖,带同家族乡人二千人赴金田团营。在北上行军途中.开始是无所作为,但在肖期贵战死后,他率领殿左军充任开路先锋,沿途势如破竹,斩将蹇旗,为此荣誉“石敢当”的绰号.在建部天京后,经年累月转战于长江中上游的广阔地带,多次出奇兵以少胜多击溃对手,这些英武的行为,在仍以冷兵器为主体的近代中国农民起义者中,带来很大的心理移位和角色崇拜.石达开形象传奇化了,他在太平天国军中树立了能战能谋文武全才的最佳模式.

因为长期出征,在安微、江西“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政治生涯,使他接触到社会各阶层,以至在民间留下了不少可采的传说。在他死后十几年,江淮地区百姓还盛赞他的“威仪器量”(《江表忠赂》);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学生还称誊他是“绝代英雄” (《近世中国秘史》);众多有太平天国色彩点缀的小说,诸如《洪秀全演义》(黄世仲), 《侠女恩仇记》 (陆士锷)和《红羊豪侠》 (张恂子)等,无不将石达开视为主要角色描绘和加工,对石达开的叫捧和宣传,是一种农耕社会人们怀念太平天国所产生的心理均衡,但很重要的,是他确有不少有异于常人之处。

1856年初冬,石达开回京.不以家仇而以国事为重,处理了内讧遗留问题,由此受合朝文武拥戴;他满心要重振朝政,却又受洪氏家族挟制,并“有谋害达开之意” (《石达开自述》).此时此刻,他并未重蹈内讧模式,自相残杀,而按照《春秋》 “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旧义,奉行合则留不合则分的出奔路线,这在当时确为保命保国的最佳方案。但他在安庆半年,也是难以调度全军,而与天王关系透明化,使他只有南下江西,远走浙闽。此中情情切切,正是断关河路绝,带有中世纪传统文化悲凉的氛围,颇能引起农耕社会后来者怆然而涕下。在他孤军自危道入川披围困于大渡河险境时,又甘愿为救旧部而冒斧钺舍身救人,其言行“仁爱忠义”,很符合传统文化鼓吹的伦理规范。这些行为在古中国千百年里是罕见望,但它仍是儒家倡导成仁取义的一种实践,以致凭惜艺术形像思维的再现,创造出动人心弦的作品,即使它有悖于历史真实,只要社会有这种需要,民间欢迎、传播,它就能生存,发扬.光大。忠君爱民,壮志未酬,唯悲剧能使人长相思,这大概就是石达开能被后来人选中,作为教育世代的爱国志士典范的原因罢。

石达开的社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在不同时空的加工利再加用,“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拔高或贬低某个历史人物。辛亥革命的流产,中华民族仍然处在危亡境地,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中国人,习惯借古人行为发泄情感,石达开的伪托持久炙人口,直到今天仍为人信以为真。由小说笔记野史杜撰的石达开故事风靡舞台,这种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文化现象和产生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他的历史定位和影响。他作为后世人们在不同十空所塑造的弹性人物,却改变了本来面目。人们通常把艺术型的石达开形象替代石达开的真实历史活动,在这里,假作真来真作假是无所谓的。我们需要的是在界定历史石达开和艺术石达开后,对这种由石达开产生的文化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即石达开研究的价值观,并从中窥视农耕社会近代农民的多元心态结构和复杂的价值法则。

石达的伦理观是近代社会的完人模式,他明伦识理周所具备的典型性,蕴含了农耕社会的传统道德和情感。

在太平天国,石达开以才德见识.深获洪秀全特别是杨秀清的器重。1853年定都天京后,凡属上游危急事,均由他挂帅出征,而经他努力也多是化险为夷。石达开虽然年轻,但颇具城府。当时,杨秀清的农民心态,用要求严格,以威慑人,抬高自己的权威;洪秀全、韦昌辉和秦日纲、陈承容都挨过痛骂,被杖击屁股。石达开与杨秀清相处,既无天王那样满肚怨恨,敢怒而不敢言,也不似韦昌辉口称“肚肠细”,阿谀奉迎,敢笑而不敢言; 他虽有尊重,也有愤懑,却更有应付自如、能屈能伸的二重复合性格。他是包括洪秀全在内的领导集团圈子里,唯一未受到杨秀清责骂和杖击的。

石达开自有慎独的处世之道的。他年纪虽轻,却能够始终保持事上以礼,与同僚无有争夺,这种器度大量,在当时的领导集团层中是罕见的。

太平天国是轻视知识份子的。在农民起义层中,早先参加的农村知识份子(半文盲和失意未有功名的知识份子)在农民圈里是受人尊敬的知识阶层;而在知识圈里,又是凭资格经历,甚至因自己源自农村,是农民起义成员而排挤压制其他知识阶层。石达开的翼王地位,使他能排除这种劣根性,在安庆”张伪榜,假仁义,要结民心”(李滨《中兴别记》)。远征途中,每到一地就“安民招贤”(同治《綦江县志》卷五)。他的骨干肖寿璜,李岚谷,周竹歧和朱衣点,陶成汤等,皆是在湖北,江西先后参加的失意知识份子,后来多有自成一军统率万人的。

农耕社会奉行完人的英雄模式,必须具备事君以忠,与友讲义,忠义具备,乃仁爱至,由此为传统社会所认同。石达开忠义俱全,他在农耕社会,且是带有近代革命家爱国救民色彩,足以具备一代完人模式。石达开所作所为,处处伸展忠义的合力。他事君尽忠,忠于天国事业,君臣大义第一:(一) 明知天王翦除杨韦,在破江南大营后,“狡兔死,走狗烹”,排除异姓,树立洪氏统治,但仍忠于天王。(二) 天王疑忌,也只是出走安庆,为天京屏藩,盖有上游之安全,天国可保无虞也。(三)离安全西下江西,原拟在内线作战,但强敌压逼、杨辅清等不合作,始才孤军入湘,血战宝庆. (四)在远征期间,所部均冠太平天国旗号,凡授爵系从天京出,自所署官爵亦仅原系通军主将翼王。至于临时增设官职,因时空制宜,加床迭铺,并无影响天国制度.

1856年冬,他在诛韦后返京时,合朝文武“言其义气,奉为义王。此中之“义”,是太平天国最高道德标准,是被天国军民视为完人的符号,也是小农经济凝聚力的结晶.太平天国诸王封号几都含有传统的伦理因子的。石达开的“义气”,在他参加革命的生涯里,表现得颇为显眼,有如离京出走,沿途张贴布告表白忠贞之心.他发此行谆谕, “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石达开布告》),但他并未因此使太平军“大部分都没有看清醒整体的革命前途,而激于一时义愤,大家带了队伍跟随石达开出走.”(罗尔纲《太平天国文史》卷二十二)1857年冬随他南下江西的,并未见有安徽地区守军,如安庆张朝爵、陈得才,桐城梁立泰,无为朱凤魁,彭泽赖冠英,潜山叶芸来等等。这种听其自然似乎还与石达开当时仅是负气,而并未想与天王为难,釜底抽薪.九九归一,其自然根由仍是他讲义气。石达开也是靠伦理道德,团结人指挥人的。在远征途中.将士跋涉千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仍能聚合在他起下。鱼龙渗淡,风云开合,最为凄凉的当推大渡河了,石达开坚决不降,但当考虑到自身价值,因而在宽赦旧部的先决条件下,毅然投入敌营。此种农民领袖舍身救众,在石达开前后就有陈玉成、李秀成、赖文光和杜文秀等人,可以说是农耕社会舍生取义的最高境界了。如此升华,以至石达开声誉更佳;出自社会给与人的文化心理机制,唯义昭著者才能传世留彰,永垂不朽,这大概也是石达开行为有影响的一大原因吧。

忠义是根本,求忠臣于义士之门。因此染启超.高旭(天梅)辈,乃是从石达开的忠溢于色,而不是从其历史的轨迹,伪托诗文进行形象塑造的.黄小配根据罗本《三国志演义》模式创作的《洪秀全演义》,石达开讲究义气是颇鲜明的。陆士锷1917年推出的《侠女恩仇记》,仅六回两三万字,写了石达开始末.书中石达开大义凛然,不喜女色,亦淡于功利,颇有长者之风.作者对石为人忠义极为同情,在大渡河被围时还不忍其被俘杀,而以“侠女”韩宝英之婿马如龙为替身,让石“率三五个心腹人,逃人印雅山去了”,后来当了和尚。由此衍生的许指严伪作《石达开日记》,虽无史料价值和参照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塑造的石达开,却是农耕社会近代文人心理机制建构的理想英雄模式,也是石达开完人模式的新补充. 《日记》中的石达开以大义定位,具体又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不爱女色,不以女色以误天下大事,也不以此损害朋友之情.大凡英雄美人阳刚阴柔.相得益彰,此乃下层的理念,但纯儒以为不可取,有如楚霸王,吕布都是万人敌,但都囿于儿女之情。而乌江自刎、白门陨命的;唯关羽、岳飞才真英雄.旧史书(台小说平话)所记英主贤相良将,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石达开屡次却姬,且将才女韩宝英收为义女(四姑娘),而又由韩与夫妇殉难,衬托石的大义。二是石在远征途中.多次渴求隐退,在浙江、四川名山大寺求经说禅,向往道家最高的虚渺境界,以达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这真是时人于红尘消极而塑造的完人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石达开日记》作为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时代的价值。

石达开的伦理观和经过加工的伦理观,使他的文化紊质完人化了。从传统文化的角色定位,他可以说是被儒家、道教供奉为全民模式的诸葛亮、关羽、岳飞和文天祥等的补充;更因为他作为太平天国领袖人物,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因坚决反对满洲贵族的投降卖国而显得更为高大,也更使后人感到贴近、亲切。如果不是囿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民初近代教育的崛起,按照传统习俗,他本可以视作神祗树碑立庙,供人们顶礼膜拜的,但作为历史的偶象、艺术的形象,石达开的民众化、生活化所沉淀的伦理道德,始终熏陶着时代和社会。


1987年全国太平天国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节选(一)

由重庆市太平天国史研究会、重庆师范学院太平天国史研究室、涪陵市建设委员会、涪陵市园林管理所联合召开的“纪念石达开进军涪州125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6月11日至15日在四川省涪陵市军分招待所举行。到会的有来自北京,陕西,江苏,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八个省市的太平天国史专家及当地的史学工作者共60余人。

二 对石达开的评价问题

对石达开的评价,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石达开在太平天图前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一位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太平天图第一流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在后期的作为虽有缺点与失误,仍不失为一位能够推动历史前进,对后世起激励作用的值得纪念的英雄人物。

广西社科联梁宁副主席指出:石达开的离京远征是避免再度内讧,是解决农民起义内部矛盾的一个创举,不是分裂,不是背叛,而是为了在统一的旗积下开辟第二战场。这是做了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有功无过。过去对石达开的指责,颇受李秀成自述的影响,而这份自述有很多地方是不真实的。他又指出,石达开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并不限于生前,而是及于后世。不仅辛亥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志士受到石达开的鼓舞而投身革命,就连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中也有不少人----如朱德总司令----就是因为受到石达开的影响而毅然参加革命的。只有这样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才能正确地评价古人。

宝鸡师范学院姜秉正院长在发言提纲中指出,石达开在天京内讧的一切行动,包括兴师靖难,不是加剧内讧,而是制止内江的恶性发展。他离京远征,不是进行分裂,而是与天京本部势成犄角,配合作战。他舍命全军,不是变节投降,而是舍已救人,客观上也有好的效果,至少有四千部下得以存活,散流民间。因此,就石边开后期所作作为的社会效果而言,是可以肯定的。

三 石达开进军四川战略的问题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石达开始终以推翻满请,光复祖国为目标。他进军四川,企图取得成都为根据地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进军涪州,则是为进取成都服务的,是一个更为短暂的阶段性目标。他入川以后的战略是运动战,在进取成都以前无建立根据地的打算。他与清军在四川境内的战斗始终是抢渡与反抢渡的斗争。因此,在发现清军封锁长江,即使占领涪州也难以渡江之时,就立刻引军西去,另觅渡江之地,他从涪州城下退兵不是战败,而是战略转移。天降大雨与敌人顽抗,不是他退兵的主要原因。

四 石达开入川后放弃宗教迷信的问题

重庆市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史式会长在论文中指出;以发布<告涪州城内四民训渝>为标志,石达开在入川以后放弃了太平军传统的对上帝教天父天兄的迷信,只以民族大义号召人民反清。从此,他们的正式文告中再也没有出现天父天兄的字样。当天京的洪秀全大搞宗教腐化,信天不信人, “满口天话”之时,四川的太平军能够毅然抛弃宗教迷信,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广大人民进行斗争,这一措施是明智的与进步的。这就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太平天园诸领袖中特别推祟石达开的主要原因。与会同志大都赞同这一论点,并且作了不少补充。

1987年全国太平天国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节选(二)

由重庆市太平天国史研究会,重庆师范学院太平天国史研究会,涪陵市建委,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重庆教育学院历史系,重庆市历史学会联合召开的“纪念太平军进军四川125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11日至15日在重庆市沙坪坝重庆师范学院举行。到会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吉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文博单位,新闻出版单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学者与日本朋友菊池秀明等共60余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与讨论情况如下:

一 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古为今用

不少同志认为,如果说这次农民起义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所起的借鉴作用已经不大,他们失败的教训却是今天仍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吃大锅饭,难以克服的平均主义;例如洪仁矸推行新政,常受到来自内部的抵制。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 关于对石达开远征军的再认识

有些同志认为:石达开远征军是一个群体,人数最多的时候超过20万人,不能单纯地看作石达开个人意志的产物。有必要从天京军民对石达开共上“义王”尊号,大量太平军将士从各个地方陆续投奔石达开,追随他“近征”和“远征”这些事实上来考虑问题。石达开远征军会不会是“群众选择领袖”的产物,会不会是太平军将士“民主意识”的产物?值得探讨。

三 关于对石达开的评价问题

宝鸡师范学院姜秉正院长认为:评价古人,应该从他行为的社会效果立论。例如石达开的兴师靖难,是制止了内讧的延长;他的出走,既逼洪秀全雪去安福二王王号而稳定了政局,又避免了再度内讧而保存了革命力量;他的舍命全军,确已全活了4000人,这些行为的效果都是好的。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前期功勋卓著;在太平天国后期孤军奋斗,最后虽然失败,仍然起了牵制清军,配合长江下游的太平军作战的作用。他自己的奋斗精神也很能激励后人。因此,他在后期的功绩也不能否定。需要继续发掘史料,对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与他个人的思想,性格加以认真的探讨,才能作出公允的评价,绝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苟求古人。

不少同志认为,对古人的评价还不能一盖棺就定论,还应该探讨他身后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石达开在远征西南各地所留下的火种,对辛亥革命起了促进作用;老一代革命家中有不少人是受到他的影响而投身革命的。在评价石达开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这些作用。

四 关于“舍命全军”的评价问题

不少同志提出: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濒临失败之时,常有“舍身救民”“舍命全军”的情况发生。除石达开的舍命全军之外,对杜文秀也有舍身救大理军民的记载。这种现像值得认真探讨,不可轻易的一口否定。尽管不同时代的阶级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根据任何道德标准来看,舍己为人总比损人利己好得多。

五 关于洪石矛盾

不少同志认为:过去受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认为石达开离开洪秀全就是离开革命,背叛太平天国,这是不公允的。我们既然承认石达开的出走是洪秀全所逼迫,是洪秀全一手造成的,而出走又避免了再度内讧,保存了革命力量,则不难作出判断:石是而洪非。出走以后,石达开本不想远走高飞,只想从事“近征”,而洪秀全却以撤职,拆台来逼他“远征”。这只能再一次说明:石是而洪非。

六 关于石达开远征军放弃宗教迷信

在涪陵会议上提出的石达开远征军在进入西南腹地后放弃了宗教迷信的新观点,在这次会议上得到了不少代表的赞同与补充。

七 关于石达开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石达开最后的失败是受洪水阻拦与番族彝族土司的围攻,这说明他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的同志则认为,石达开从渡过金沙江到兵临大渡河,已在彝族地区行军多日,从未与彝族发生冲突,而是顺利通过。这就足以证明他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错。土司头人受清廷收买而乘人之危,不能够说明石达开不善于处理民族关系。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石达开的母亲就是壮族人,他在故乡时,常在来土斗争中排难解纷,很会做团结人的工作,因此不致于有严重的歧视少数民族的情况发生。

八 关于太平天国纪年的问题

不少同志认为:太平天国纪年的下限问题,实质上就是承不承认石达开远征军的问题,承不承认石达开牺牲后他余部的斗争的问题。如果只以天京政权为准,则下限应断于1864年;如果承认改编后灯捻军就是太平军,则下限可延长至1868年;如果承认石达开殉难后他余部的斗争,则下限还可以延长至1872年。因为石达开远征军余部李文彩部是在1872年4月才在黔东的牛塘失败的。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太平天国纪年的下限应该是1872年。

卿本佳人 奈何做贼


石达开为什么要率兵单干 究竟是石达开误判形势还是翅膀变硬了_百度知...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评价:“并没什么才情,算计”,不认可安王、福王。石达开外出后,洪秀全苦苦“哀求”,放下面子,只是石达开拒绝罢了。石达开所具备之优势、劣势,翅膀硬了吗?就凭石达开当时之威望、能力、人缘而言,洪秀全再次发动“天京事变”之可能性是负数,压根就不现实。那么,为何石达开一定要...

洪秀全三顾茅庐请16岁的石达开,背后什么原因?
洪秀全创业之初,也曾“三顾草庐”,与冯云山亲自登门拜访,请求石达开出山协助,一起进行反清大业。此时,石达开才16岁,年纪轻轻。后人评价石达开时,也有这么一说:16岁受访出山,19岁封王,24岁统帅千军万马追着中兴名臣曾国藩吊打,32岁为保全部下性命,主动“请降”,受凌迟处死。石达开年仅16岁,还是...

为什么石达开决意要离开洪秀全?
我们要评价石达开远征一事的是非,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两害则取其轻,两利则取其重。如果当时还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错误的,如果当时的确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正确的。摆在石达开面前的只有五条道路,此外就再没什么第六条道路。这五条道路是:一,委曲求全,二...

石达开为什么离开天京?
我们要评价石达开远征一事的是非,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两害则取其轻,两利则取其重。如果当时还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错误的,如果当时的确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正确的。摆在石达开面前的只有五条道路,此外就再没什么第六条道路。这五条道路是:一,委曲求全,二...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就石达开一个真英雄
(石达开)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为什么后人对石达开的评价远超太平天国其他诸王? 能文能武,仗义执言,不坑爹,不内斗,豪气冲天,对待下属,春风化雨,对待天国,忠肝义胆。关公刮骨疗毒,翼王从容赴死,他们的...

四川凭什么号称天府之国?
“天京事变”中的石达开 大家对石达开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混入革命队伍的异己分子,对分裂活动蓄谋已久,甚至把他与“北孽”韦昌辉并提;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悲剧方式的人物,功过参半。其中争论最大的莫过于他在“天京事变”前后的表现了。为了更客观地评价石达开,我们有必要弄清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前后的...

石达开兵败身死后,数千将士留在了大渡河,世代定居追忆翼王忠魂_百度...
石达开从不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无论当时跟随洪秀全一起打天下的那批元老腐败堕落成什么样子,他心中始终记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天下百姓谋福利。 百姓们自然也能察觉出来太平军首领的变化,他们开始觉得失望,但是却对石达开非常信任, 时间一长,石达开在百姓之中的威望已经远远超过了洪秀全。 像石达开一样的官员还有很多...

石达开谜团
都是自我感觉甚佳的太平军名将,洪仁更是浮夸成性,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推崇石达开善于用兵。 然而在太平军早期,石达开的战场声望似乎并不十分响亮。有关对1853-1854年间历史的许多公私记载中,石达开得到的评价是“性和平”、“诚悫”(诚朴),仿佛是个善良忠厚的“行政干部”;而《贼情汇纂》则干脆说他是“铜臭小儿,...

求天国名将石达开的几首诗作?
(史式《对石达开评价变幻无常原因考》) 对于这首《五言告示》,笔者非常认同史式先生在《石达开真伪诗文考》一文所做的分析--- “如果诗人吟诗不限于律,绝,则石达开离京城出征时所公开贴出的《五言告示》,也可以说是一首好诗……如果石达开不是能文之士,这份告示自然由军中的老夫子代表;他既能诗能文,而这份...

杨秀清可以欺负洪秀全、韦昌辉,但是为何不敢去杖责石达开呢?_百度...
首先石达开这个人是个人才,能文能武,在打仗中是个能手,手握重兵同时也很会管理这一套,另外还有就是石达开这个人对普通的老百姓很好,百姓非常喜欢他,非常的得民心。因此杨秀清对石达开这个人也是非常佩服的,佩服他的能力和他的胸怀和仁义。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运动的老大是洪秀全,但是为何杨秀清却敢...

隆化县18561358720: 谁能说下太平天国石达开的优点和缺点. -
慎荷红花: 优点是不畏强权,坚持反抗.且此人不参与权利斗争,才导致远走大渡河被湘军所灭. 缺点还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隆化县18561358720: 翼王石达开是一个怎样的人?
慎荷红花: 翼王石达开是诸王中最有远见、最能干的一个,被曾国藩他们认为最厉害的对手

隆化县18561358720: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卓越的将帅吗?他的军事才能是否在太平天国算第一
慎荷红花: 根据史料记载,可以肯定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军事家. 同一方的李秀成、陈玉成,敌对的曾国藩、左宗棠都肯定了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军事领域一哥的地位. 可惜,石达开只明军事,不明政治,造成其悲剧下场!

隆化县18561358720: 石达开的形象是怎样的? -
慎荷红花: 主要成就:地方政绩:安庆易制、经略江西 对湘军:湖口大捷,樟树镇大捷 对楚勇(江忠源):攻克庐州 对绿营;水陆洲大捷,破江南大营 远征: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代表作品: 1. 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训谕、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封号: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

隆化县18561358720: 石达开是什么王,石达开为什么过不了大渡河
慎荷红花: 石达开是什么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他骁勇善战,富有谋略,多次击败清兵的进攻,打得清军落花流水,清兵因此称他为石敢当.他年轻时帮助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

隆化县18561358720: 石达开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慎荷红花: (1831 - 1863)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 广西贵县(今广西贵港市)人.1850年率 1000余人至金田村准备参加起义.后任左军主将,并在永安被封为翼王.1855年在湖口等处大败湘军水师,次年与秦日纲等共破清军江南大营.“天京事变”时,被韦昌辉逼出天京.后回京辅政,因遭洪秀全猜忌,于 1857年5月率20万精兵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军事力量.后转战于闽、浙、川、黔等地:1863年5月在大渡河畔紫打地陷人清军重围,所部被全歼.

隆化县18561358720: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卓越的将帅吗?
慎荷红花: 太平天国最卓越将帅者有三;陈玉成,李秀成, 石达开 .但陈李一个战死一个变节.唯石达开至死不渝,他抱负很明确;反清.若你洪秀全能给我这个机会,我就死心塌地跟着你了.石达开22岁时就亲率部队打的清将向荣连连惨败,曾国藩大败,几度跳江寻死.从而也打出了他的 威望和地位.后来 石达开的离开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那是出于无奈,试想当时处境是你又如何呢?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荣誉和战绩.

隆化县18561358720: 读后感:悲情真英雄—石达开 -
慎荷红花: [读后感:悲情真英雄—石达开] 在我最敬佩的人之中,就有石达开,读后感:悲情真英雄—石达开.这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品格高尚、性格刚毅、高风亮节的大英雄却生不逢时,年仅32岁便悲壮谢幕,令人垂泪感叹. 石达开1831年3月生,...

隆化县18561358720: 石达开在太平天国的突出贡献 -
慎荷红花: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达开莫属.他不仅是一位形象很阳光的大帅哥(时人曾赞其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颇富文韬武略,而且是当时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短暂的人生(卒时年仅32岁)迸发出许多闪光点,照亮了太平天国本来乏善可陈的历史天空.请采纳

隆化县18561358720: 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曾经为一家 -
慎荷红花: 简介: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1857年,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