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清算功臣,为何独独张良得到了善终?

作者&投稿:拔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刘邦之所以能够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离不开能人志士的协助,其中张良,韩信,彭越都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刘邦称帝之后,杀害了许多开国功臣,其中就包括韩信和彭越。而张良最终却能够全身而退,得以善终。

在刘邦对开国功臣的清算中,张良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

一是因为张良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让刘邦认为自己并无威胁。

二是因为张良不贪恋权势,不居功自傲。

三是因为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四是因为相比于韩信和萧何,张良对于刘邦并无太大的威胁。

张良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张良被称为“谋圣”,他是刘邦最信任的谋士之一。而他也同样清楚刘邦刘邦建立大业之后,定会清算一批重臣,历史上文仲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伟业之后,两人虽都是开国功臣,但文仲范蠡两人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所以张良处处小心谨慎,只想与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张良不贪恋权势,不居功自傲。

对于功名利禄,张良看得非常淡薄。而他之所以投奔刘邦,辅佐刘邦夺取天下,一是为了推翻暴秦的统治,二是因为想施展自己的一身所学。而当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以后,张良的目标也就实现了,他并不贪恋权势,所以刘邦对他也比较放心。

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

韩王成被项羽灭后,张良投靠了刘邦,开始为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制定了打天下的大政方针。而且张良凭借计谋多次拯救刘邦于水火之中。曾经项羽摆下鸿门宴,想要诛杀刘邦,张良不顾生命危险前往鸿门宴打消项羽疑虑,并拉上项伯作为内应,因此救下刘邦一命。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所以刘邦称帝后也一直善待张良。

相比于韩信和萧何,张良对刘邦对威胁并不大。

在历史上,功高震主一直是皇帝所忌惮的,而刘邦建立汉室王朝以后,韩信、萧何和张良居功至伟,但相比之下,韩信有兵仙之称,统军打仗战无不胜,在军中威望极高。而萧何虽不是武将,但刘邦刚起义时萧何就跟在刘邦身边,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朝中的威信都与刘邦不相上下。而张良则是刘邦身边的谋士,他的威胁远不如韩信和萧何。

所以说张良之所以能得到善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而且他不贪恋权势,面对刘邦对赏赐也极力拒绝,这让刘邦对他非常放心。不仅如此,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不仅帮助刘邦出谋划策,夺取天下,而且多次拯救刘邦于水火之中。相比于功高震主的韩信和萧何,张良一直在刘邦身边扮演谋士的角色,在刘邦看来,张良并无太大的威胁,最终张良以半隐的形式安享晚年。



因为张良比较聪明,那么他懂得面面俱到,所以的话,他才会得以善终,而刘邦他是一个比较直爽的人

是因为张良从小就跟着刘邦。刘邦是非常信任张良的,觉得他不会背叛自己。

张良懂得急流勇退,当时也不是特别的突出,一点都不贪玩,一直都在拒绝刘邦的赏赐。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可为什么没人造反?
因为朱元璋已经收回了所有的兵权,还建立了锦衣卫专门监视那些大臣一言一行,所以他们没有造反的机会。

清朝大功臣多尔衮丰功伟业,为何死后遭君王鞭尸斩首?
到目前为止,多尔衮就是一个实际上的清朝皇帝。顺治7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高度赞扬多尔衮平定中原的一系列功劳,按照皇帝的礼制下葬了他。由于多尔衮刚刚去世,大臣们非常不满,甚至皇帝的抱怨渐渐的暴露了出来。后来开始清算多尔衮,最后朝廷宣布多尔衮的14条罪状。甚至皇帝去除了他的职位,开除了他的宗籍...

刘伯温是能力不足还是淡泊名利 刘伯温为何会甘心屈居李善长之下
而朱元璋本人也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对于进士老爷刘伯温用其才而防其人,同时留其也是为了制衡李善长以免其一家独大。可朱元璋在情感上对刘伯温一点都不亲近,加之刘伯温孤傲高冷的性格让朱元璋认为其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自己,而乡土差异更让朱元璋担忧刘伯温随时会弃自己而离去,所有对刘伯温即用又防,一直不...

古代哪个帝王没有杀过功臣但却惨遭灭族?
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就必须自己独掌朝政,但是为了激励群臣,建国之前封地已经分发。而且自己尚在的时候能驾驭老臣,自己的子孙上位之后就不好说了。更有甚者竟有异己之心,对此更是除之而后快。这已然形成了惯例,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不曾诛杀功臣的皇帝呢?有,而且是唯一一个。开国之初清算功臣最和蔼的...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清算沐英及其后代?他为何要让沐英世代镇守云南?_百度...
1393年,朱元璋的大清洗运动进入高潮。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让后者不仅大开杀戒杀蓝玉,还因此株连涉案的其余数万人。至此,大批明初的勋贵武被基本清理干净。唯有身处云南的沐英是做到独善其身,可谓明朝政坛的不倒常青树。朱元璋的清洗力度 在古代历史上堪称一绝 早在1381年时,朱元璋就因为数次...

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都会把打天下的功臣兄弟赶尽杀绝?
2. 历史现象解析:这主要是因为皇帝在取得政权后,往往担心功臣们功高震主,对皇权构成威胁。因此,为了确保皇权的稳定,皇帝可能会采取措施削弱或消除功臣的权力。3. 具体案例分析:例如,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对许多功臣如韩信、彭越等进行了清算,以确保刘氏家族的统治。同样,明太祖朱元璋也因同样...

鸡鸣三省的青木川,因《一代枭雄》被人们熟知,辅仁中学沿用至今_百度...
押回青木川处决。1982年为其平反,定性为开明绅士,并在青木川立碑。纵观一代枭雄的一生,夺权杀人、种烟违禁,斯士一生是魏辅堂一生两污点。修桥筑堰,重教育人,此邦千载数功臣。我想,这也算是对魏辅唐最恰如其分的评述了。一代枭雄的一生有辉煌,有贡献,一座青木川古镇承载了太多的 历史 。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功臣,为何唯独没杀徐达?
他们是捆绑在一起的。徐达本来就和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又加上是亲家,亲上加亲,朱元璋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亲人下毒手呢?再加上徐达对自己又非常重要,在一些政事上常常帮助自己却从不邀功请赏,都是默默无闻地帮朱元璋,朱元璋都记在心里,所以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却不杀徐达。

同样是大臣拥立成为皇帝,为何汉文帝没有成为傀儡皇帝?
经过一番比较,舍弃了势力最大的齐王家,选择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代王。功臣有求于代王:他们要代王承认政变的合法性,否则将来清算就会身死族灭。代王看准了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待价而沽,到了京城先不接受帝位,功臣希望讨价还价被拒绝,不得以功臣作出妥协,全面服从代王的指示,于是代王变成了汉文帝...

同样是大明功臣,朱元璋为何唯独没杀徐达?
后世的一些史书,就把朱元璋的形象给扭曲,搞得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病,其实朱元璋他心里非常清醒,这些功臣他只会对那些有威胁的人下手,其他的他不会动手。徐达虽然死得很早,但他起码是避免了被事后清算,而他在死后被朱元璋封为王,自己的后人也都因此享福,他们家在这之后一直都是朝中的顶级勋贵...

甘肃省17194019843: 汉初三杰为什么只有张良得以善终 -
战香得普: 不知道楼楼你发现没有,张子房在最后的时候,手上的权利其实很小哦 这就是子房的聪明,他的威望绝不比任何人少,但是他不握实权,所以刘邦就对他没那么小心,吕后也只是在意这号人,而不想对他怎样了 子房真的很聪明,所谓明哲保身就是这样 至于韩信、萧何,他们两个,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大将军,谁对他们不会起歹心,就算刘邦、吕后不把他们怎么样,也有的是想上位的人把他们给弄下台 再有就是,子房对刘邦来说,比较特殊,他可以说是刘邦成就这个伟业的一个很关键的契机,不是韩信、萧何这种感觉,而是张良在神话刘邦,说刘邦是龙的儿子,把他的威望提高了,自然追随他的人就多了,这是一个必要的东西,比才干、后援还重要

甘肃省17194019843: 为什么刘邦杀了一些功臣名将,而刘秀则善待功臣?
战香得普: 大家都说刘邦杀功臣名将,其实是非常冤枉的.我们要摆事实,讲道理,先看看刘邦都杀了哪些功臣.燕王臧荼(造反被杀)原燕王韩广部将,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

甘肃省17194019843: 张良为什么没被刘邦杀掉 -
战香得普: 刘邦得天下后,张良接受了仅象征性的官位爵位,低调做人、修佛研经,不问尘事,终得以寿终正寝 刘邦也仅仅杀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少数几个功臣,并非象朱元璋那样几乎斩尽杀绝

甘肃省17194019843: 刘邦做了皇帝后,张良有了什么? -
战香得普: 张良被封了侯,但没有接受官职.用身体不适为由小病大养、游山玩水、远离政治,目的就是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张良最后得到善终,病死在游历途中,得到厚葬.

甘肃省17194019843: 刘邦的开国元勋中有哪些是得到善终的啊? -
战香得普: 张良

甘肃省17194019843: 张良的归宿是什么
战香得普: 一种说法是张良见刘邦杀害功臣,十分心寒,上朝辞官,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后不知下落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张良是居官善终

甘肃省17194019843: 张良为什么会能够摆脱被刘邦杀掉的命运?
战香得普: 张良不求富贵、善于观察,才能独善其身.

甘肃省17194019843: 为什么刘邦喜欢张良
战香得普: 因为张良足智多谋,有对刘邦忠心,知道分寸,而且欲望不大,不像韩信桀骜不驯,狂妄自大,不知分寸.简单点说就是张良是能完全为刘邦所用的超级人才.

甘肃省17194019843: 张良为何助刘邦?
战香得普: 张良和刘邦有过交往,在自己的主公失败后去投靠刘邦而不是项羽,因为项羽虽然很会带并打仗,但是为人骄傲自大,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刘邦虽然是个地痞无赖,市井流氓,但是很会说话,会笼络人心,并且很会采纳别人的建议,所以张良认为去投靠刘邦能够使自己的才能最大化

甘肃省17194019843: 关于刘邦建立汉朝后对张良与韩信的称赞故事 -
战香得普: 刘邦赞张良、萧何、韩信时说的: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