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作者&投稿:爱新觉罗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就不怕死吗?~


樊於期这个人,之所以能被我们大家记住,主要是因为高一语文课本里的《荆轲刺秦王》一文,内容选自《战国策》。
这篇课文说,公元前233年,秦国将领樊於期,因事触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并被拜燕国大将军,秦王政得知消息后,诛灭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

(樊於期剧照)
公元前227年,秦国挟灭赵之威,陈兵燕国南界,准备顺势一举荡平燕国。燕国举国惊恐,太子丹亦恐惧不已,他托人找来刺客荆轲,要他刺杀秦王政。
荆轲说,没有足够分量信物的话,是不可能得到秦王接见的,那样就无法靠近秦王,实行刺杀了。于是,荆轲提议,用秦王憎恨的樊於期的人头,作为信物,再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贺礼,想必能得到秦王的亲自召见。
太子丹不忍用樊於期人头,作为敲门礼物,叫荆轲想其他的办法。荆轲只得私下去见樊於期,跟他说明情况,樊於期听到后,痛哭流涕的对荆轲说,只要能报父母宗族被杀之仇,便给你人头,于是樊於期自杀而死。

(太子丹剧照)
看到此处,就有很多朋友有疑惑了,樊於期为何会主动献出自己的人头,难道不怕死吗?
下面,笔者想说说自己的个人想法,但不能作为历史事实。
据《史记》记载,樊於期原本是秦国将军,他初次登场是公元前240年,吕不韦要报五国攻秦之仇,准备攻打山东五国的时候,那是大军出征,吕不韦命令长安君成蟜与樊於期率5万人作为后队。
后队这样安排,可能大有深意啊,成蟜与秦王政是兄弟,曾经也是争夺过王位的人,樊於期也是对吕不韦纳妾盗国的行为极度憎恨,这两人被吕不韦安排在后队,足见猫腻。
因此,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里,就有了这样的猜测:
宾客问吕不韦:“成蟜才17岁,又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怎么能让他领军呢?”吕不韦诡异的笑笑回道:“你懂个啥。”

另一边,成蟜因为啥都不懂,就去找樊於期商议军务,注意了,这时候樊於期并没与成蟜商讨军务,反而屏退所以下人,偷偷的对成蟜说:“现在的大王并不是先王骨肉,公子您才是,那吕不韦叫您独自领一军并没好意,若是大军兵败,公子您则被当成替罪羔羊,再以此除掉您,则吕不韦和他儿子吕政就能窃取嬴氏之国了。”
成蟜听后着急,赶忙问樊於期怎么办。
樊於期立马献上想好的计策,写篇檄文,昭告天下,直接曝光吕不韦与王后赵姬有奸情,且秦王政根本不是嬴氏血脉,而是吕不韦的种,号召秦国子民,立即跟随先王嫡子成蟜起兵,诛灭秦王政及吕氏势力。

怎么可能不怕死,当初樊於期为什么叛秦,不就是因为怕死吗?


樊於期是荆轲刺秦王行动的一个关键人物,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刺杀行动,但是也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为当初荆轲刺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接近秦王,要知道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又是六国死敌,其身边的防卫肯定非常严密,一般人是无法轻易接近的。如果不能接近秦王,所谓的刺杀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对于荆轲这样武功本就不怎么厉害的刺客来说,他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面那,单枪匹马闯咸阳,于万军之中取秦王首级,这不现实。

所以,想要刺杀秦王,接近秦王身边是关键。为此,荆轲准备了两件大礼给秦王,一件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一件是樊於期人头。


地图好理解,督亢地区乃是燕国膏腴之地,土地肥沃。献图即代表割地,秦王不费一兵一卒便能拿到这块沃土,自然很乐意,这便给了荆轲藏凶于图,最终图穷匕见的机会。

至于樊於期的人头,表面上看作用其实并不大,无非是一个叛将人头而已,秦王未必能放在眼中,似乎樊於期也不是非死不可。

但是,荆轲在乎的不是樊於期对于秦王的价值,而是想通过杀樊於期这种行为来表明燕国的态度。

谁都知道,樊於期是秦国叛将,燕国收留了他,即代表着燕国站在了秦国的对立面。只要樊於期在燕国一天,双方就会因为樊於期而存在矛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两国实力的差距导致秦国过于强势,就算此时将樊於期赶走,燕国也会因为收留过樊於期而遭到秦国的嫉恨仇视。


有着这么一层关系在,燕国和秦国的外交关系就存在一定的裂痕,荆轲即使是带着地图出使秦国,其得到的待遇也不会很高,甚至于秦王愿不愿意见他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接近秦王了。

然而,如果带上樊於期的人头,至少可以表明燕国愿意归顺的态度。燕国原本和秦国就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当年秦国的远交近攻模式,燕国是重要拉拢对象。也正是因为燕国在背后帮秦国摇旗呐喊,使得三晋无法全力对付秦国。所以,燕国和秦国有着一定的外交基础,如今再解决掉樊於期这个破坏两国关系的刺头,那么双方的外交关系就会回归正常,此时荆轲能够面见秦王的几率也会大上很多。


所以,樊於期非死不可。

有了这么一个前提,再去看樊於期主动献身的行为,那就比较合理了。当时樊於期叛出秦国,面对秦国的通缉和追杀,不得不流亡燕国,寻求庇护。但与此同时,樊於期也变相成为了燕国的阶下囚,或者说筹码。国家之间,利益才是第一位,燕国之所以收留樊於期,不过是因为他有价值。

樊於期作为秦国叛将,当初在秦国也是颇有实力,敢于丞相吕不韦作对,甚至一度怂恿长安君成蟜造反。正是这个缘故,使得樊於期最终选择叛逃。所谓攻打赵国战败,仅仅只是给了政敌对樊於期下手的一个借口。


而这样一个在秦国有着较高地位,而且有过造反经历的人物,对于旨在抵御秦国的燕国来说,无疑是比较有价值的,他所掌握的人脉密幸,都是可以被拿来利用的。但是,价值是需要对比的,在荆轲刺秦的计划中,樊於期的人头显然比他活着的价值更大。

当荆轲找到樊於期的时候,也就说明燕国想要杀他,樊於期自知逃不掉,那倒不如主动一点,还能换个好名声。无论是为亲人报仇的孝行,还是拯救燕国的大义,听起来都非常悲壮,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樊於期真的是孝义之人吗?显然不是的,如果他是个孝子,就不会选择自己叛逃,置家人生死而不顾。因为他这一叛变,自己的家人肯定是要被牵连的。



他也怕死,但是他更想要帮助自己的国家,因此才能够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头颅,这也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因为当时的樊于期跟吕不韦关系非常好,得罪了当时的嬴政,听说要刺杀嬴政,樊于期非常激动,所以献上了自己的头。

樊于期是为了家国大义才献上自己的生命的,他当然怕死,但他心中有更重要的志向,他想要拯救国家,所以才会不惜献上自己的生命才换取国家存活的。


《荆轲刺秦王》全文翻译。
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蒙嘉的话,...

荆轲刺秦王的翻译
”秦王闻之,大喜。乃,设九宾,见燕使者。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拔秦王之...

《荆轲刺秦王》全文翻译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

翻译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译文: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wū,乌)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原文:居有问,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乃以手共搏之”的译文
出自:《荆轲刺秦王》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原文节选: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的文言知识点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4、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历史上刺杀秦始皇是谁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

《史记 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深度解读)
【解读】樊於期的生死观。 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就是为了活命,结果也是死。同样都是死,逃出来又有何用呢?其实是不同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秦国束手就擒,就轻于鸿毛。到燕国为荆轲刺秦王而死,就很有意义,一是为了亲人报仇,二是为知己而死,死得值得。 【解读】燕太子丹...

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有哪些?
荆轲刺秦王好词好句如下 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解释】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资治通鉴秦纪一》荆轲刺秦王一
"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

肥东县15944369138: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丹适八珍: 樊於期这个人,之所以能被我们大家记住,主要是因为高一语文课本里的《荆轲刺秦王》一文,内容选自《战国策》.这篇课文说,公元前233年,秦国将领樊於期,因事...

肥东县15944369138: 秦始皇为什么恨樊於期? -
丹适八珍: 秦始皇恨樊於期的核心原因是樊於期不仅仅是打了败仗,而且还畏罪潜逃,叛国跑到别国当了大将军. 樊於期是秦国叛逃之将领,始皇嬴政对他颇为深厚,可一次讨伐赵国时,被名将李牧所败.樊於期不敢回国,于是逃往燕国,并拜为大将军....

肥东县15944369138: 樊於期为什么叛秦? -
丹适八珍: 樊於期之所以背叛秦国,其一是因为在攻打赵国的时候两次败给赵国的大将李牧,畏罪叛逃燕国,其二,樊於期不仅诬陷秦王嬴政的出身,表示成蟜才是秦庄襄王的嫡子,并且,樊於期是受吕不韦所托,故意唆使成蟜造反的.樊於期,战国末...

肥东县15944369138: 秦王为什么要杀樊於期呢? -
丹适八珍: 秦王没有杀樊於期,樊於期是自己自杀而死的. 樊於期是战国末期的以为将领,本来是秦国的将军,但是因为带领秦兵攻打赵国的时候被赵国将领李牧打败,樊於期害怕秦始皇怪罪自己就潜逃到了燕国,被燕国的太子丹所收留. 在公元前227年...

肥东县15944369138: 怎么评价樊於期 -
丹适八珍: 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褒贬不一. 更多的人感叹樊於期面对生死抉择大义凛然从容赴死,认为其舍生取义值得称道,同时也为荆轲刺秦这部历史大剧增添了悲壮色彩. 百姓有感于樊於期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樊於期死后,樊馆山即因...

肥东县15944369138: 当年自刎献头给荆轲刺杀秦王的樊於期.所出生的鲍墟乡南庄村是在当时的什么国家里面?为什么又去做了秦国将军的?越详细越好,离开后的事情就不用说了. -
丹适八珍: 始皇七年(前238年),吕不韦为报五国攻秦之仇,决定攻打山东五国.派蒙骜同张唐督兵五万伐赵.三日后命令长安君成峤同樊于期率兵五万为后继.秦兵出函谷关后,蒙骜率领前军取路上党径直进攻庆都,驻扎在屯留,作前面秦军的声援....

肥东县15944369138: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要简单扼要 -
丹适八珍: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派他入秦行刺.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荆轲便私见樊於期,将实情相告,樊於期立即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高渐离送别荆轲时所吟唱的诗句.

肥东县15944369138: 荆轲刺秦的动机是什么?
丹适八珍: 引言:公元前227年,秦都咸阳的宫殿内,一个中年男子正瘫坐在王座上,双目无神... 秦王成为山东六国的死敌.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国,荆轲知道,只有杀死秦王,才能减...

肥东县15944369138: 荆柯刺秦,公子献头
丹适八珍: 公子指的是樊於期,他本是秦国将军,后因犯罪逃往燕国,被太子丹收留.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时,荆轲请求以其首级与庶地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知道后,自刎而死. 秦王用黄金千斤,邑万家的重赏捉拿他,荆轲想用他的人头取信于秦王.

肥东县15944369138: 荆轲刺秦王里为了刺秦王他们做了哪些准备 -
丹适八珍: 1、去找樊於期,说明了去行刺秦王需要他的头颅,樊於期为了能让荆轲行刺成功真的自刎了,当时樊於期是秦王悬赏的通缉犯,有了他的头颅便可取秦王的信任2、太子丹还为荆轲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