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历史典故

作者&投稿:何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守纪律讲规矩的历史典故~

1、曹操割发代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曹操开始对张绣进行第二次征伐。时正值割麦季节,为严明军纪,曹操一开始就下令军队将士:“凡践踏麦田者一律斩首!”当他看到在经过一片麦地时,将士们个个都小心谨慎,生怕踏倒一棵麦苗,心中十分高兴。
不料一只受惊的斑鸠从麦中飞出,扑撞在曹操的战马身上,战马受惊,蹭地窜入麦田,蹭倒了一片麦子。曹操飞步上前,勒住马缰,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诸葛亮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3、孙武斩宠妃
一天,孙武来到吴国,吴王阖庐久仰他的大名,十分希望能够任用他,想测试孙武的兵阵部署本事,派了一百八十名美貌的嫔妃,交由孙武排兵演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支队伍演练,安排好之后,令鼓手击鼓为令演练军阵,可是嫔妃却完全不当一回事,以为好玩新奇,互相之间乱作一团,嬉笑不止,孙武再三喝止,还是混合在一起相互打闹,完全没有队形。
于是他就命令卫兵将那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吴王坐在阅兵台上看见孙武要杀他最宠爱的妃子,大惊失色,慌忙派人下令阻拦。孙武坚持按军令处置,吴王哑口无言,只好眼睁睁看着孙武将两位爱姬斩首示众了。

4、穰苴斩庄贾
齐景公时,晋国和燕国的军队入侵,齐国的军队节节败退,晏婴向景公推荐田穰苴,认为他文武双全。景公与穰苴谈话后非常满意,决定拜他为大将,请他率领军队去抵御晋国和燕国的军队。穰苴认为他初来会引起官兵的不服气,景公便派出自己宠信的大臣庄贾去担任鉴军。
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训练士兵,请监军正午准时到军营。第二天,穰苴提前来到军营,命令士兵立表下漏,以确定准确的时间。
庄贾素来骄贵,仗着景公的宠信有恃无恐,虽然做了鉴军,但根本就没有把穰苴放在眼里,只管和送行的亲戚朋友大吃大喝。穰苴只好自己集合部队进行训练,直到太阳落山,庄贾才醉醺醺地来到军营。穰苴问他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庄贾满不在乎地说是亲戚朋友留他喝酒,所以来迟。
穰苴问军纪执法官:“将军误期不至,蔑视国纪,该当何罪?”执法官回答:“按军法,当斩首示众。”穰苴叫左右军士把庄贾推出执法。庄贾这才大惊失色,一面连声高叫,一面叫随从赶快向景公禀报,请求赦令。穰苴不由分说,叫军士立即执行。三军将士眼见庄贾血淋淋的头,无不震惊惧服。
5、周总理借书
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北戴河图书馆里读者很少。值班室的电话响起了起来,管理员小王走过去接电话。电话里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小王说有,但这些书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不能外借。电话里回说等会儿到图书馆去看。
雨越下越大。忽然,门口传来了的敲门声。小王开门一看,呆住了,只见周总理撑着伞站在雨中。总理笑眯眯地说:“我到这里看书来啦!”小王激动地说:“总理,您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书我可以给您送去。”
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不,小同志!你做得很对,应该按你们的制度办。”周总理借了书,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认真地看了起来。

2、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2)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一)

清风两袖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忠臣和民族英雄。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其人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当时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宦官王振权势极大,经常以权谋私,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总在进京时献上珠宝白银与当地土特产等。

巡抚于谦却与别人不同,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有位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当下笑着作了首诗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嘲弄:“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心生不满。)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小编解读

后人用“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形容为官者正直、清廉的品行。

《论语》中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于谦能在贪腐成风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因为他有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历史典故(二)

疏广论遗产

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曾聘用疏广做太子的老师。在疏广的精心教导下,太子进步非常快,疏广因此受到汉宣帝的赏识。当他年老退休时,为了表彰其教导太子的卓著成绩,宣帝赐给他黄金20斤,皇太子又赠给他黄金50斤!

衣锦还乡后,疏广置办酒食,请亲戚朋友同享皇帝的恩赐。
有人劝疏广,用这些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说:"我虽然老了,可我还没有糊涂到不念及子孙后代的地步。我早就考虑到,就家里现有的房产、土地,已经足够了。只要儿孙们辛勤劳动,完全可以丰衣足食。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如果用这些赏金再给他们多置办家产,这样做表面是在关心爱护他们,可实际上会使他们坐享其成、养尊处优。”

乡亲邻里、亲戚朋友们听了疏广的言论,对他的观点都心悦诚服。

小编解读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把金钱、名利等看得淡泊一些,就难以有远大的志向。遗财不如遗德。与其给后人留下万贯家财,不如留下自食其力的精神和香如芝兰的美德。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声名狼藉 释义: 声名:名誉。 狼藉:杂乱不堪。 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该成语出自《史记·蒙恬列传》。 典故故事: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

十里长亭历史典故
十里长亭是一个历史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楚汉相争的故事。当时,刘邦与项羽之间正在进行战争,两军相持不下。项羽决定采用策略,派出刘贾前往刘邦的主要军事要塞太原,请求刘邦与他会面,希望能够达成和平或者联合抗秦的协议。于是,刘贾踏上了漫长的...

出自文言文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典故: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例子: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高阳《清宫外史》下册)2. 亘古奇闻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典故: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

水满则溢历史典故
"水满则溢"是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一句成语,意思是水到达一定的容量时就会溢出。这个典故起源于《左传·襄公十一年》的一段记载。据记载,晋国的襄公时期,他经常听取群臣的政务报告,每到报告一项,他都会追问细节,直到了解清楚为止。有一天,襄公听到大臣陆贾奏报:“水满则溢。”于是襄公便问:“...

典故源自历史,春秋战国都“造就”出了哪些典故和谋略?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5、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

助天为虐历史典故
助天为虐是一个历史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故事。传说在汉代,有一位名叫王莽的政治家,他野心勃勃,企图篡夺汉朝的皇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先后制定了许多新政策,包括推行平均地权、改定国号、改姓、改年号等等,试图改变整个社会的格局,并对汉朝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进行削弱。在这个...

平地一声雷历史典故
平地一声雷是一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他在与曹操的战争中处于弱势,被曹操追击得无路可逃的情况下,突然遭遇了一场大雷雨。正当刘备不知所措之际,天空突然出现了一声巨响,雷霆瞬间劈开了一棵大树,刘备见状大喜,立即带领部下趁乱逃脱,并最终成功逃离了曹操的追杀。这个...

镂月裁云历史典故
《镂月裁云》是一部历史典故,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封神演义》中的一个场景。故事中,商朝末年,殷商王宫中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玉石,有人称之为“镂月玉”。这颗玉石天生具有巨大的威力,能够使人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智慧。商朝的太宰尚辛(后被封为殷商太宰)得知了这块玉石的存在,并向商王商汤...

兄弟参商历史典故
兄弟参商是一个典故,出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史记》中的《召公》篇。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晋国国君文公时期。当时,晋国国君文公临终前将国家的政权交给了长子宣公。然而,宣公却心生嫉妒,不愿意接受弟弟重耳继承父亲的位子。于是,宣公打算将弟弟重耳杀害。为了保命,重耳逃亡到周边的国家齐国。在...

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8、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有民间神话传说用“鼠骗猫”的说法来解释这个问题,但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时无猫,猫原产于埃及,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民间传说则由唐三藏从印度带回。所以猫在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十二生肖早就排完成定论了。而且,十二生肖中已经有了老虎这只大猫,所以小猫就不用值班了。9、中国人...

滨江区13096819161: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有哪些? -
集凤祖师:[答案]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

滨江区13096819161: 古代历史故事 20个 . 真实的 -
集凤祖师:[答案] 提问者采纳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

滨江区13096819161: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
集凤祖师: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刘备、关羽、张飞自桃园结义后,虽整天东奔西跑,但因缺少谋士,总觉得恢复汉朝天下无望.后来得徐庶帮助,连打胜仗.徐庶为救母无奈去了曹营.临走推荐了诸葛亮. 一日,刘备带关羽、张飞来到隆...

滨江区13096819161: 古代历史典故 -
集凤祖师: 经典历史典故28则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注释】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滨江区13096819161: 经典的历史典故 -
集凤祖师: 孟母三迁、高山流水、夜郎自大、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惊弓之鸟、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桃园结义、朝秦暮楚……

滨江区13096819161: 古代的典故 -
集凤祖师: 东山再起: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终南捷径:唐卢藏用举进士,隐居终南山中,以翼征召,后果以高士名 被召入仕,时人称...

滨江区13096819161: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有哪些? -
集凤祖师: 好多的.如:荆轲刺秦王 ·· 信陵君救赵 · 纸上谈兵的赵括 ·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 廉颇负荆请罪 · 屈原沉江 · 甘罗十二拜上卿· · 孟尝君与他的门客 · 墨子破云梯 · 范蠡和文种 ·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 孔子周游列国 · 伍子胥过昭关 ...

滨江区13096819161: 有哪些经典的古代故事 -
集凤祖师: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神农尝百草... 寓言故事:愚公移天,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猴子捞月,井底之蛙,画蛇添足... 历史故事:曹冲称象,楚王葬马 ,扁鹊说病 ,悬梁刺股,三顾茅庐,完璧归赵,乐不思蜀,负荆请罪,投笔从戎,毛遂自荐,按图索骥,滥竽充数..

滨江区13096819161: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5个字
集凤祖师: 成语故事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成语故事能有...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5个字1铁杵磨成针【成语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

滨江区13096819161: 10个历史经典故事 -
集凤祖师: 前秦:伍子胥过昭关,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南门立木,触龙说服赵太后.秦汉:鸿门宴,萧何月下追韩信,白马盟.三国两晋:诸葛亮七擒孟获,刘禅乐不思蜀,祖狄北伐.呵呵,你说只要十个就只说到这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