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趣闻,为什么白居易都是深夜且在船上遇见歌女?

作者&投稿:弥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居易的逸闻趣事~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

“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尤其他那首被顾况赞叹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诗中的名句,诗句通俗浅显,但含蕴极为深刻,给全诗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样,生命不衰,成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白居易年幼时聪明智慧无人能比,胸怀十分开阔豪放。他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曾经在袖里藏着一篇文章,去京城投靠担任著作郎的吴人顾况。顾况很能写文章,却生性漂浮轻薄,后辈们写的文章,没有几篇能符合他的心意的。他看了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到门口迎接白居易,用非常隆重的礼节对待他,并且说:“我认为那好文章到我这里就要绝迹了,哪里想得到会得到你这样的人才呢!”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凭着进士的名分去应试,礼部侍郎高郢把他提升到甲科,吏部也判他入围,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皇帝用策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白居易参加的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这一科,他的策试成绩进入第四等,被授予盩厔县慰、集贤校理的官职。
白居易的文章用辞富丽堂皇,对诗歌尤其精通。从他担任秘书省校对的官员起,到他被派往京郊地区为官止,他写的诗歌有几十到上百篇,在诗歌中都包含着讽刺的意思,针砭时政的弊端,弥补政治的缺憾。当时的读书人普遍称道它,而且往往会流传到皇宫里面去。当时的章武皇帝采纳不同的政见,想把国家治理好,渴望听到指责时政的言论,章武二年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翰林做大学士。三年五月,官拜左拾遗。白居易从此以后,每碰到喜欢诗文的人,都不按常规来提拔。想凭他生平所积聚的才学,来报答皇上的再造之恩。
有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献丝织品,替魏徵的子孙买房。白居易进谏言说:“魏徵是陛下先朝的宰相,唐太宗曾经赐给他盖房子的材料,使他建成正规的房子,这房子的规模与装潢与各家各户的宅院尤其不同。他的子孙自己贴进去的钱并不多,现在还要宫里出钱为他们买房,却给了李师道巴结魏家的机会,事情实际上并不恰当。” 宪宗皇帝深切得感受到白居易说得对。
皇上又想授予河东王锷平章的职务,白居易又进谏说:“宰相是陛下重要的辅臣,不是贤良的人不能担当此重任。王锷这个人大肆盘剥老百姓的财物,用它们来散布自己的恩泽,不能让天下的人认为陛下是得到了王锷进贡的财物,而给了他宰相的职位,这样对朝廷是非常不利的。”皇上于是取消了这个念头。
王承宗抗拒皇命,皇上派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想讨伐王承宗,谏官中上表章反对此事的十个中有七八个。白居易和皇上当面谈论这件事,感情和用词都恳切到了极点。不久他又上书请求停止对河北的王承宗用兵,总共几千几百字,都是从一般人口中难以说出的,皇上大部分都接受了。只是对白居易迫切地反对派承璀出兵这件事,皇上很不高兴,他对大臣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提拔了他,把名声和地位都给了他,现在却对我这般无礼,我实在难以忍受。” 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躲避死亡和杀头的风险,事情不分大小,一定要说,是为了报答陛下对他的尽力提拔罢了,并不是信口开河。陛下想要打开冒死说真话的言路,就不应该阻止白居易发言。”皇上说:“你讲的话是对的。”从此以后,只要是白居易提出的意见,大多被皇上采纳。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浔阳江上遇到一位美丽的妇人,被其弹奏的幽怨曲子所打动而作。昔日长安歌女,如今年老色衰,嫁给了商贾,丈夫整日闯荡江湖泛舟商海,常常夜不归宿,此次,又外出经商去了,妇人独自一人在客船上弹奏琵琶,白居易就移动小船,深夜登舟与她饮酒,临别赠诗一首,遂成《琵琶行》。而《夜闻歌者》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途中,夜宿鄂州时,偶遇一妇人,有感而发,此诗应该早于《琵琶行》 。在左迁之后的夜晚与歌女偶遇,刻画了身世凄苦的妇女,描写了幽怨凄美的音乐,背景凄冷,寄予了白居易深深的同情。

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与《夜闻歌者》虽然都是绝唱,其所描写的两位妇人都曾是歌女,尤其鄂州那位女子更是一人独处,丈夫不在家,白居易竟然超越“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制与她们饮酒作乐,这未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长恨歌》是白居易另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它的创作背景是白居易与好友王质夫、陈鸿三人同游“仙游寺”时,谈及杨贵妃,有感而发。与此同时,陈鸿也作《长恨歌传》,在这篇传序里,陈鸿对白居易深夜与歌女独处一室,下了一个定义,陈鸿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故所遇必寄之吟咏,非有意于渔色。”大意是,白居易精于写诗,多用感情所写,所以,他每遇到事情,必然寄托自己的情感而加以吟咏,并不是为了猎取美色。

也就是说,白居易写诗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遇到事情上不一定非要参与其中,文学是允许虚构的,这是白居易深夜登舟与歌女独处最恰当的诠释。



因为白居易要抒发自己的感情,他就虚构深夜在船上遇见歌女的故事,便于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

白居易深夜船上遇歌女,最经典的就是《琵琶行》了,这么做其实是为了表达白居易的情感,事情并不一定真实发生,可能是虚构出来的。

因为白居易经常出去游玩,有的时候就会碰到深夜,但是却没什么意思,所以邀请歌女一同游玩。


揭秘唐代召妓趣闻:白居易与元稹竟然同嫖一妓
为什么说元稹是白居易的嫖友?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是同时代的诗人,当时就有“元白”之称,齐名诗坛,俩人少时相交,关系非同一般;二是趣味相投,对 *** 评判有相同的标准,白居易看中的,元稹往往也会钟情,因此曾闹出同嫖一妓的风流趣话。后面内容更精彩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与在苏州时一样春风...

白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 白色趣闻 “白魔法”是为达成积极的目标所使用的目标,这种魔法旨在帮助他人,对人无害。“白色的谎言”(white lie)代表善意的谎言,或...

关于“林森”的轶事趣闻有哪些?
1、轶事趣闻:鳏居之谜 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简出,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颇多怪癖。在国民党要员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最令人费解的,还是林森鳏居独处的生活方式。他从年轻时起就独往独来,及至当了国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堂堂国府主席,不要说是娶一个夫人,就是娶三个、...

李白的趣闻轶事
原来不但对仗工整,还夸奖、祝愿了南浦人一番。长寿即今重庆长寿县,丰都即今重庆丰都县,丰都被称为鬼门关,迷信的说法,传说人死后都要到鬼门关丰都报到。直到今天,不少当地的青年都拿李白这对联给自己提劲、吹牛:说李白都称赞咱们长寿,死算个球!胡木无话可说,眼睛贼溜溜直打转,看到墙上挂有一...

姓氏趣闻有哪些?
忌姓不婚 ◇唐朝官至三代(武宗、宣宗、懿宗)宰相白敏中,唐太原人。他看中了一位姓候的书生,想招他为婿,他的妻子却说:“此婚不可,我家姓白,他姓侯,人家就会叫我们‘白猴’了。”白敏中一听此话,觉得有理,于是就 算了。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王渊哲译白)梦得夫姓 ◇...

名人的故事(高分哦)!
福楼拜的最后一部小说《布法与白居谢》差一章没有完成,它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姐妹篇。主要描写1848年革命在法国外省引起的反响。布法和白居谢是两个抄写员,白居谢得到巨额遗产后,便同他的莫逆之交布法到乡下定居,两人对农业、化学、地质学、史学、文学等加以研究,然后又逐一摒弃。1848年2月革命消息传到乡间...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民国大师趣闻之(二)
某日,该生在“同和居”宴客。主宾落座后,他忽然听见黄侃在隔壁说话,打听得知黄侃也在此处请客吃饭,就赶紧过去问好,不料黄侃见面就对他大加训斥。该生洗耳恭听良久,见黄侃没有丝毫打住的意思,便心生一计,把饭馆的人叫来,当着黄侃的面交代说:“今天黄先生在这里请客,无论花多少钱都记在我的账上。”黄侃一听,...

要诗人的趣闻轶事,急需,简短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

搜集整理历史名人们的人际交往轶事趣闻,摘录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感言,求...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

关于名人的趣味故事
输多了,他又会怀疑,疑心是故意让给他的,这无异于给他一种严重的侮辱。所以,凡是被段祺瑞邀去对奕的人,便如哑巴吃黄连一般难过,必须预先把全盘计划好。结果只能输给他一两个子,这样才会使段氏觉得愉快。段祺瑞与人对奕总是获胜,又荣获国际名誉七段,便自以为国中无故手了而洋洋得意。偏偏他...

商南县17847358781: 诗人的趣事 -
蹉和糖适: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

商南县17847358781: 白居易的资料 -
蹉和糖适: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商南县17847358781: 夜雪 白居易写的是什么时间下雪 -
蹉和糖适: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商南县17847358781: 白居易的逸闻趣事?最多200字!一 -
蹉和糖适: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

商南县17847358781: 夜雪 白居易 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
蹉和糖适: 角度; 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商南县17847358781: 古代诗歌阅读: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 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诗人是从哪几方面表 -
蹉和糖适: 1、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这三方面来表现“知雪重”.“已讶衾枕冷”,写触觉上的衾枕冷将自己惊醒,一个“讶”字写诗人并未意料到雪重,来表现雪后天气的寒冷;“复见窗户明”,写视觉上的窗外满地积雪反射明亮的月光,;“时...

商南县17847358781: 我对白居易有了更深的了解 -
蹉和糖适: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商南县17847358781: 谁知道白居易的[冬夜]的诗意? -
蹉和糖适: 家里贫穷亲人都走了,身体病了和人结交游玩也只好作罢.眼前没有一个人,独自一人在床上睡着.冷清灯光很暗淡,天黑了.听到窗前簌簌的声音,又下雪了.常年睡在床上,半夜起来端坐在床上没有学习什么都忘了,寂寞陪伴着自己过日子.独自一人寄身尘世,浩然的心都委化了.就这样四年一千三百个日夜过去了. (哎,找不到译文,自己翻译的,仓促间,难免有错误的地方,大意对了,望见谅!)

商南县17847358781: >(白居易)的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 -
蹉和糖适: 题解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