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秦末第一辩士

作者&投稿:闭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韩非子之《说难》有云: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什么意思?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故而好利者说之以名,好名者说之以利,基本上等于对牛弹琴,不但不能达到游说的目的,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

归根到底,这句话其实就是游说的精髓,虽然不过短短十几个字,然而其中的精义,数千年来,天下辨士如过江之鲫,深刻领会这十几个字的,恐怕就是凤毛麟角。

但很显然,蒯通就是这凤毛麟角当中的一位,他也因此成了秦末第一辩士,为什么这么说?

一:一张嘴就拿下三十余城

蒯通本名蒯彻,汉武帝时,为避刘彻的讳,史家将彻改为通,从此,蒯通之名就流传千古了。

那么,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蒯通是赵地范阳,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定兴县人,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派武信君武臣进攻赵地,武臣自白马津(河南滑县)渡过黄河北上,一路兵锋甚急,

蒯通得到消息后,那颗年轻的心就躁动起来了,躁动起来怎么办?

非常之世当立非常之功,又怎么能老死于户牖之间呢。但这个功该怎么立?

当时,范阳县令徐公,不是什么好鸟?

范阳掌权十多年,对待老百姓特别严苛,老百姓都恨不得杀了他,原本还有秦朝管着,老百姓也不敢怎么胡乱折腾,可现而今,天下大乱,徐公就有点惴惴不安。

他不是笨蛋,知道秦朝长不了,长不了怎么办?

殉难,当秦朝的忠臣?说实话,一来没那个力量,二来也没那个觉悟;既然不能殉难,那就向义军投降,然而,徐公知道,自己手头血债甚多,万一人家秋后算账呢。

就这么患得患失,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蒯通摸透了他的心思,于是立刻求见徐公,曰:

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

听说你就要死了,所以,我特来吊唁,尽管如此,但还是要恭喜你啊,因为我又给你带来生路。

见面毫不客气,出口就危言耸听,比如当年子贡见越王勾践,一句特来吊君,牢牢抓住了徐公的心思。

到了这个份儿上,徐公基本上就要跟着蒯通的思路走了,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了,跟辩士,特别是优秀的辩士打交道,就千万不能让他开口,一旦开口,事情就有点麻烦。

很显然,徐公的麻烦开始了,他就不该问为什么,然而这一问不要紧,蒯通就开始侃侃而谈,大意是:

武信君听说过我的名头,所以派人向我询问凶吉,我打算告诉他,靠打仗攻城略地,绝对是下策中的下策,我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主意,你想不想听听呢 。

我这么一说,武信君是一定想听的,于是我就会说了,范阳县令徐公,天生贪生怕死,因为恐惧将军的威名,早都想向您投降,然而,又担心您秋后算账,故而一直犹豫不决,依我的主意。

你如果好好对他,让他坐着黄轮朱盖,只有诸侯才能享用的车四处巡视,消息传扬出去,别人一定会说,是徐公率先投降取得的富贵。

投降能得到富贵,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了徐公做榜样,还怕赵地不传檄而定吗。

徐公一听,有道理,于是再拜而谢,今后我们一家老小的性命就寄托在先生身上了。

蒯通当然不会辜负他的希望,那是快马加鞭,直奔武臣大帐,军帐里一通忽悠,让武臣看到了点千金买马骨以及高筑黄金台的意思?

看出了意思怎么办?

照办,于是徐公发达了,赵地的官员呢?

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不长,他们本来就心存故国,原先,担心跟义军尿不到一个壶里,但现在,过去就成了自己人,那还犹豫什么?

于是,三十多城投降,武臣彻底平定赵地,开始琢磨起怎么当赵王了。

一张嘴下三十余城,凭的就是对人性的精准把握,蒯通就能有这么厉害。

二:刘邦的如意算盘

毫无疑问,说赵国建立也好,赵国复国也罢,蒯通都是立有大功的,然而,一则武臣胸无大志,不是个什么平定乱世的英雄,二来呢,武臣手下有张耳、陈余,这俩人自恃才高,小觑天下英雄,致使蒯通在他俩手下过得很不愉快,很不愉快怎么办?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于是,蒯通辞官不做,满天下游荡,一直到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奉刘邦之命,偏师远征,经营魏、赵、代、燕、齐等地时,蒯通又找到了可以效命的主子,于是投靠到韩信麾下。

前203年,韩信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定三国,引兵将东击齐,眼看着战事一触即发的时候,齐国方向传来消息,汉王刘邦派说客郦食其游说齐王。

韩信得到消息后,打算停止进军,然而,蒯通却看出其中蹊跷,什么蹊跷?

韩信一路灭魏、破赵、代,降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邦都没什么话说,可为什么偏偏攻齐的时候秘密派出使者,与齐国和谈。

原因无他,不想韩信势力过大而已。

刘邦当时正与项羽对峙,几乎处于拉锯状态,暂时无暇他顾,如果这时候韩信拿下齐地,再加上以前的魏、赵、代、燕,三分天下有其二,将来还不知道谁能当皇上,刘邦再大方,也没有替他人作嫁衣裳的觉悟,没有怎么办?

自然要暗地里插一杠子,稍稍遏制下韩信的发展势头。

刘邦的如意算盘,韩信明白不明白不知道,反正蒯通门儿清,为什么?

都是千年的狐狸,谁玩谁的聊斋,刘邦用的是阴谋,可要说起阴谋,蒯通也是其中高手,于是就很正经的对韩信说了:

汉王派使者游说齐王,告诉你了吗?已经明确下命令不许你进攻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把功劳白白的让给一位儒生,以后让人笑话你百万雄兵还不如人家的三寸不烂之舌吗。

孙子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韩信很自负,很高傲,蒯通就故意刺激他,果然,韩信受不了激,蒯通这么一说,当即勃然大怒,那是立刻发兵。

齐国还以为汉要跟他们和谈,从而撤去全部防卫,可现在韩信突然发兵,那还怎么打,很快就兵败山倒,江山易主,成了韩信的地盘。

三:劝韩信造反

韩信平定齐地后想当个假齐王,古代的假就是代理,他的意思很明白,齐地人心未附,需要一个能力高强的英雄好好管理。

当然,他自己也是有私心的,但这个私心也仅仅是取得功名富贵,事实上,韩信此刻尽管已经三分天下,但绝没有背叛刘邦的意思。

然而,刘邦不满意了?

我在前方与项羽血战,你居然想当什么齐王,这是做臣子的态度吗?

不满意怎么办,勃然大怒,当时就准备对韩信下手,然而,关键时刻,还是张良、陈平提醒了他。

现在的主要敌人是项羽,其余,只要矛盾没公开,就应该先放一放。刘邦很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当时就明白过来,他脑子反应也快,为了掩饰刚才的愤怒,便做出怒其不争的样子对韩信的使者说:

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

之后呢, 就立刻派人给韩信送去符印、节钺。

刘邦身边也不是没韩信的好朋友,这点小动作自然很快传到韩信耳中,传到韩信耳中怎么办?

韩信是没什么反应,但蒯通,结合当年攻齐派出郦食其,就对韩信的处境门儿清了,门儿清怎么办?

项羽也听到风声,派说客武渉游说韩信,言下之意:

现在大王势力过大,已对汉王造成威胁,今后你俩好好相处是不可能的,不能好好相处怎么办?

要么与项王合作,一起打败刘邦,今后平分天下。要么,谁都不帮,居中观望,也能落个三分天下。

武渉说的有没有道理,当然有,但韩信不听,他认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做人不可以没良心。

于是呢,武渉叹息着离开,蒯通呢,觉得武渉说的很有道理,所以决定再努力一把。

他怎么努力?

先后游说两次,第一次,以相面为由,说看韩信的面相,只能到王侯,而且还有危险,可看背面 ,却贵不可言。

这是隐晦的劝韩信谋反,但韩信不听,还顽固的认为: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

蒯通没有办法,只能明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天下通理,如今你势力过大,刘邦早起了疑心,这时候,就别想什么辩白能尽释前嫌,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词而已,你只要活着,就是汉王的心病,所以,为考大王虑,不如刘邦、项羽两不相帮 ,待他们相持不下之际。

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

您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深思熟虑。

一番话不但说出韩信面临的危局,还提出打破危局的方略,事实证明,对当时而言,这是一套非常高明的方略。

然而遗憾的是,韩信还是不听,事已至此,蒯通高明就高明到这里,已经能一眼看穿韩信的将来,看穿怎么办?

出门就装疯卖傻,流落到民间当巫师去了。

四:靠诡辩免死

韩信不肯听蒯通的话,表面上看起来很忠心,然而,为什么平定齐地后索要王爵;迁移到楚地后僭用仪仗,收留项羽麾下大将钟离昧;贬做淮阴侯,带到京城后口出怨言,还秘密教唆陈烯在代地造反。

种种行为,让人对他的忠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心思很难猜测,于是,这份本事就变成危险,刘邦、吕雉当然不能让这种危险继续存在。

遂于前196年,将韩信骗至长乐宫诛杀。

韩信临死之际,终于后悔了,说: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

后悔没听蒯通的话,楚汉相争之际,他要听蒯通的话 ,至于死的这么窝囊吗。

然而 ,世上哪有后悔药,韩信只能带着无尽的懊悔死去,刘邦可一点儿也不想后悔,他后半辈子的努力,就是打算将所有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好让汉家天下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如今听韩信说了个蒯通,那当即出了一身冷汗,怎么把这主儿给忘了,忘了怎么办?

蒯通在齐地当巫,发一封诏书,就把他拘到京城,问了:是你当初劝韩信造反吗。

很显然,这是已经准备杀他了,可刘邦倒霉就倒霉在,你干嘛不抓住就杀,还非要问个为什么,这一问不要紧,杀不了了,为什么?

蒯通说:

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

刘邦一听,是这个理啊 ,他可是以大度闻名的,也就是好名,话说到他那份上也只能好名,蒯通就以名来劝说,言下之意,你若杀我,就向天下证明, 你是个小肚鸡肠的小心眼。

刘邦能落这个名声吗,不能,不能怎么办?

只好把蒯通放掉。

蒯通之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因为特别有名,曹参齐地为相的时候, 聘请为宾客。从此,成了刘邦的忠臣,踏踏实实得帮曹参出主意,将齐地治理的风调雨顺,闲下来的时候,还总结自己的经验,写成《隽永》一书,著书立说,一辈子福寿双全,修身治国平天下样样俱全。

这就是号称秦末第一辩士的蒯通,之所以如此,无非见微知著,随时调整方略而已。

孟子有云:大而化之之谓圣。说的大概就是蒯通这类人吧。

参考资料:汉书


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让刘邦吓得汗毛倒竖惶恐不安?
刘邦一听此话不禁吓出一身冷汗,而后他当即下令捉拿蒯通。这个蒯通,原名蒯彻,范阳人,司马迁编写《史记》时为避汉武帝之讳,改为蒯通。此人是秦末汉初有名的辩士,辩才无双,精通谋略,善于陈说利害,他曾在陈胜命武信君武臣扫荡赵地时,两头劝说武臣和范阳县令徐公,最终化解了一场腥风血雨,使...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节选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从古至今口才好的著名人物
他是与张仪齐名的战国著名辩士。他的两个弟弟苏代、苏厉也是战国时有名的辩士。郦食其(?—前203)。秦汉之际辩士。生年不详。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出身贫家,好读书,为解衣食之忧,作了里监门吏。然性格狂傲,县内豪门都不敢役使,被称为狂生。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将兵过高阳的农军首领数十人,郦食...

韩信的谋士是谁?
蒯通 蒯通,即蒯彻,因为汉朝避武帝之违而改为通。生卒不详,西汉纵横家,汉初范阳人。秦末,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蒯通说服范阳县令徐公投降,使赵王武臣不战而下三十馀城。后来,又劝说韩信夺取齐地, 背离刘邦自立。韩信已死,刘邦诏令齐国抓了蒯通,欲杀之,责问为何教韩信反。蒯彻说:“狗...

史记中的人物有哪些
1、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马上得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帝制王朝。2、秦始皇嬴政。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人物。3、西楚霸王项羽。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4、乐毅。魏将乐羊...

秦朝末年的五大名将是谁?
龙且,秦末名将。生卒年不详,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曾被封为司马。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英布背楚之时,项羽使龙且点兵十万往击之。龙且与英布战,大破之,英布逃离九江归汉。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

刘邦谋士郦食其,靠张巧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结局是被煮成肉汤...
郦食其在秦末汉初时期是一位很著名的辨士,同时也是刘邦手下一名不可或缺的谋士,至于后来被煮成肉汤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因为那时候的交通和通讯都不是很发达,其实当时齐王已经被郦食其所说服了。因为郦食其这个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说他不仅能把坏的说成好的,还能把死人说活,总之是十分...

打下齐国后,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会成功吗?
第二个劝说韩信的人是蒯通。蒯通说:秦末以来,天下大乱已久,百姓困苦不堪,即使圣人也无法改变。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

项羽的手下有哪些名将?
项羽手下五虎将: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 。1,龙且,秦末名将。生卒年不详,项羽同乡自幼与项羽一同长大的龙且,在项家极早,早在项梁时期就是大司马,擅使长大刀,有万夫不挡之勇,一向为项羽倚重与项羽情同手足,当时项羽的阵营中,龙且是除项羽本人外的第一号悍将。秦末楚汉争霸时期...

芝罘区15096957996: 秦朝末年蒯通怎么死的 -
苑琦复方: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芝罘区15096957996: 韩信为何不肯背叛刘邦错失自立山头的机会 -
苑琦复方: 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 韩信要想独立于刘邦自成第三势力,他手下的将领们,甚至他的亲兵这一关就无法通过. 他从刘邦轻易就可以进入他的军营,他的卧室,他不会不感到一旦背离刘邦,会有...

芝罘区15096957996: 御名是皇帝名讳吗? -
苑琦复方: 1,改名.比如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民部改为户部,手下大将李世绩改名为李绩(就是演义中的徐茂功).2,使用通假字.比如宋真宗的名字叫赵恒,在书写“持之以恒”的”恒“字时,可以将”恒“上面的一横去掉,变成”持之以怛“(怛实际读da,但是在避讳的情况下照样读heng),也可以将”恒“再添一笔,照样读heng.

芝罘区15096957996: “鹿出中原,天下共逐之”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
苑琦复方: 史记·卷九十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秦末楚汉相争之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功高盖主,开始受到刘邦的猜忌.韩信的谋臣蒯通曾劝韩信独立称王,与刘邦、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否则,处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最后必将危及自...

芝罘区15096957996: 刘邦的手下们的出身是怎样的? -
苑琦复方: 呵呵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刘邦手下谋臣虎将如云:汉初三杰:功劳最大者当属韩信,淮阴人,年轻时颠沛流离,投靠项羽也就是保安队长,后来在萧何的引荐下帮助刘邦成就大汉霸业,留下一系...

芝罘区15096957996: 固若金汤是什么意思 -
苑琦复方: 【词 目】 固若金汤【发 音】 gù ruò jīn tāng【释 义】 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出 处】 《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示 例】 大沽口的炮台,如能得他允许保护,~.(高阳《胭脂井》)【同 义】 铜墙铁壁、坚如磐石【反 义】 一触即溃、不堪一击【典 故】秦末陈胜起义军冲击秦王朝的统治,陈胜的部将武臣率军攻打越地范阳,蒯通去拜会并劝说范阳县令徐公,徐公放弃守城.蒯通就去拜会武臣,劝武臣妥善安置徐公,这样别的负隅顽抗的固若金汤的城池的守备也会投降,武臣同意他的意见

芝罘区15096957996: 萧何为何要追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 -
苑琦复方: 韩信有才能,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萧何想要他辅助刘邦. 典故: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

芝罘区15096957996: 韩信的下场 - 韩信因为什么事得罪了吕后,后被吕杀害?
苑琦复方: 韩信的被杀,并不是得罪了吕后的结果,虽然不无吕后因韩信语言中得罪过其妹夫樊... 直接决定楚汉之间的胜负,他如取蒯通之言,隔岸观火,时下,就可形成一个刘邦、...

芝罘区15096957996: 固若金汤的同义词 -
苑琦复方: 铜墙铁壁、坚如磐石

芝罘区15096957996: 纵横家是怎样一个学派? -
苑琦复方: “苍生涂涂,天下缭燎,诸子百家,唯我纵横.”数百年来,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每个朝代兴起的背后,都深深的刻着一个相同的名字——鬼谷.因历任掌舵人皆隐居于鬼谷之中,所以被世人称为“鬼谷子”.历任鬼谷掌门人一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