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四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特点及代表性国家

作者&投稿:有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述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新特点~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不平衡】

1、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经过大力调整与重建,一些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将战时经济转为平时经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了5%。但是,在这段“黄金时期”过去以后,西方各主要国家都陷入了经济“滞胀”状态,1973—975年、1980—1982年连续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虽摆脱了经济危机,其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各国平均增长率也只有3%。

2、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与欧盟经济好于美国。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明显好于日本、欧盟。日本经济自1993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段时期被日本国民称为“失去了的十年”。

3、经济运行模式不平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微观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与宏观的组织管理机制上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种模式;一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结构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只作智谋的干预,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主义与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的结合,社会对利润的追求与向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企业管理人员的决断与工人参与相结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采取亲市场战略,即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政府在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调控作用突出。另外还有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现有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其研究角度各有侧重:

  第一个角度,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出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依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设计和分类实施。在贫困型农村应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内容的救济型社会保障体系,在温饱型农村应建立基本生活需要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富裕型农村应建立保险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依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在管理体制、实施的突破口、筹资模式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分类实施。是在城镇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还是纳入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抑或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任保平、王艳,2003)

  第二个角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分化和层化,制度设计因层化后对象的性质、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农民已经分化为传统的农民和产业工人,包括各个非农行业。而农民工又可以分为三大块:一部分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他们的职业身份已经完全改变,需要通过制度改革把他融人城市,纳入到市民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部分就是农闲时候出来打工的季节工。他们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相对于已经城市化的人来讲就完全不一样。第三部分是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流动打工者,他们常年流动性地在外务工,其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与前二者有所不同(郑功成,20阻)。而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时,必须考虑现阶段农村人口中不同人群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求,考虑农村人口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一部分农村人口已经在事实上实现了非农化(应该设计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通道),一部分仍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 (其主要依赖土地所提供的保障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还有一部分最为贫困的农村人口(他们最为需要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樊小钢,2004)

  第三个角度,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基础,认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也不应照搬西方模式,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农村家庭保障为主线,以家族成员互助为补充,把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杨复兴、赵万水,2004)

  三、社会保障筹资模式——费税之争

  第一种观点,社会保障税制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难点。社会保障税的作用在于它是社会保障大厦的支柱;实行税制的实质在于促进福利型社会保障向真正社会保险模式转轨;社会保障税率同社会保障筹资模式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税收制度的主要措施是全面开征、合理开征、鼓励开征和保证开征(Z口大松,1997)。这样可以真正体现基础养老金的公平原则,有利于解决当前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危机问题,有利于构建统一、规范、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龚秀全、黄胜开,2002)。

  第二种观点,反对“费改税”。认为社会保障费改税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模式相矛盾。原因是:第一,税收的公用性与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私有性相冲突。第二是税收的不直接偿还性与社会保障的专用性冲突。第三,与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衔接,操作上难以运行(汪泽英,2002)。另外,以开征社会保障税解决收费难和融资问题,将使政府陷入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境地(李绍光,2002)。

  第三种观点,社会保障费改税应当缓行。理由是费改税的目标模糊、制约因素较多、存在较多技术障碍、预期效果尚不确定、与国际上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趋势不吻合(郑功成,2000)。类似的还有认为,由于我国财税制度实行的是分税制,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必须考虑事权与财权的匹配问题,这样可能性只有两个,其一是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计划只能是地方性的,地方政府需要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其二是仍旧存在许多遗留问题的全国性养老保险计划。因此,建立政府我国尚不具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条件(邓子基,2002)。

  第四种观点,采取一种非指定税或准指定税的变通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难以避免我国以前所采用的现收现付式的融资方式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同时也无法保证能确定一个最优税率。而采用变通方式进行融资,即在总财政收入中按照一定的款项,定期划拨进入养老保险专项基金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现收现付制对总储蓄的一部分挤出效应,而且也不妨碍在未来某个合适的时机开征社会保障税。采取这种方法是与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以及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现状相吻合的(成志刚,2002)。

  第五种观点,未来我国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应当是复合式的,收费与收税并非是有你没我、互相取代的关系,没有哪一种筹资方式能够独立满足社会保障巨大的资金需求收费抑或收税与社会保障的模式和项目选择有关。税费各自有其存在的依据,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收费只能是对收税的补充(王怡、刘晶,2004)。

  四、基金运营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措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蔡兴杨,1997)。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投资仍是银行存款、国债和社保定向债券,一小部分投资于企业债券、股市及其他证券市场。在保证了安全性的同时,保值增值成了社保基金管理的面对的难点和挑战,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模式也一直是热点问题之一,涉及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多元化、市场化、管理模式、余融工具选择等多方面问题。几个典型的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养老基金应成为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规模较大,投资趋于长期化,在使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能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不过养老基金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能够承担一定风险的资本规模;二是要以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三是要有专业的基金托管机构;四是养老基金应采取指数化投资政策(程宏业,2001)。

  第二种观点,社会保障基金应投资于开放式基金。这种观点认为,第一,开放式基金是一种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品种。作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工具,它既不能保证投资人一定盈利,也不能保证最低收益,从国外成熟的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来看,投资于开放式基金的做法较为普遍。第二,在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要控制额度,避免发生流动性风险,造成支付困难。第三,由于开放式基金的价格风险,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开放式基金应坚持长期投资的原则,选择收益性基金进行投资(张书源、杜爱平,2001)。

  第三种观点,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是最终选择,但条件尚不成熟。这种观点认为,从理论上讲,一个完全积累制的养老金计划必须成为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才能使其得到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一个稳定和繁荣的资本市场才能使养老金储蓄能够通过这条渠道转化为高效率的投资,并且分享投资的收益进而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维护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率。但是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风险状态,同时也由于没有一个完全积累的养老金基金合法而且无虑地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使它在理论上的作用也无从发挥。如果基金积累制在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中能够继续走下去并且成为一个长期性主要目标的话,那么养老金计划进入资本市场就会是一个迟早都要做出的选择。但基金适合在资本市场中运作的制度体系尚未定型,组织结构尚未形成,运行规则尚不明确(李绍光,2002)。具体到社保基金进入股市的探讨,类似的观点还有,现收现付性质的社保基金不宜匆忙进入股市,因为无论从资本市场还是从社保基金的制度条件上看,社保基金进入股市都不成熟(郑秉文,2003)。

  第四种观点,认为根据我国社保制度的基本特征、目标取向、资金管理和资本市场的现状,我国社会基金应划分为三个性质不同的基金,即储备基金 (全国社保基金)、账户基金(个人账户积累)和统筹基金(社会统筹部分积累)。并成立三个独立的事业法人对其进行投资和管理。对于储备基金,应完全脱离国内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账户基金由中央政府管理和投资;统筹基金实行省级统筹和投资管理(郑秉文,2004)。

  第五种观点,社会保险基金应选择货币市场作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场所。认为社保基金进入货币市场可以增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活跃货币市场的交易;另一方面,还有助于促进货币市场的竞争,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进而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运行效率。社保基金的进入还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社保基金对安全性的特殊要求需要货币市场有良好的秩序和较高的效率,客观上可以推动监管当局提高监管水平。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社保基金产生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是有区别的。货币市场和社保基金的互动对一国金融市场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杨波,2005)。

  五、管理模式——政府作用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特征就在于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运转中的主导地位。政府在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不同,直接决定并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自社会保障改革开始后,管理模式经历了企业分散管理——政府分散管理——政府集中管理这样的过程。在改革初期,关于管理模式的争论大多集中在国家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统一或分块负责的角度。比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这种管理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由现行的多部门管理转变为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田家官,1997)。坚决扭转“五龙治水”条块分割的局面,实行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离、政经分开、行政管理和监督分开,政府管理部门不管经营只管政策和监督检查(冯兰瑞,1994、1996)。关于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中具体充当什么角色,归纳起来有如下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自治管理。认为我国应建立集散结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实行自治管理,不隶属于政府机构。保险机构的最高领导权属于代表大会,雇主和雇员各占一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是集散结合的管理模式根据各项社会保险管理要求上的差异,把共性较强的那部分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把特殊性较突出的若干项目单列,由相关部门进行分散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一体化的保障制度,在职责分明的原则上有利于建立起高效、精干的社会保障管理网络(孙久鹏,1996)。另外,基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项目的不同特点,管理模式应不尽相同。中国社会保险的管理模式应当由政府集权管理向多元合作的自治管理模式转化,成立政府、雇主代表、劳工代表和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险管理委员会(3+1模式),实行自治管理(郑功成,2004)。

  第二种观点,主张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保障模式。认为社会保障体系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各种保障措施,具有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性质,具有一定的财政特征。因此财政主导型应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模式(马蔡琛,1999)。我国的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应以政府主导、直接管理为宜。原因有二,其一从历史文化传统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政府管理体制,政府具有较高的权威力,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认同度也较高,由政府来推行和发展社会保障阻力较少,效率较高;其二从现实国情来看,我国政府规模比较庞大,由政府来负责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实施,成本也较低。在短时期内为适应制度转轨的需要,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于预力度。同时,与政府的主导作用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模式中市场发挥的是补充作用(宋文斌、张强,2004)。这一观点为目前的主流观点。

  第三种观点,混合型管理模式。认为,我国政府应对公共社会保障计划承担全面的直接管理的责任,而对基金制的社会保障计划主要承担外部监管的责任,并对不同社会保障计划进行协调。政府的长期目标应是发展竞争性的社会保障基金,而近期政府应承担公共社会保障计划的主导责任,应通过立法来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面的责任,并建立有效科学可行的资金筹集制度(李绍光,2002)。

  关于政府在社会保障作用国际上还有这样的模式,即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间接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仪式,政府仅作为立法者与监督者。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少有类似观点。

  六、综合评价

  事实上,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到今天,制度框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我国社会保障领域中仍存在大量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和探讨,实践上城镇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也有大量有待建设和完善之处。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仍在争论中尚未确定。总结文献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能够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出发,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以下是由于这个原因,关于框架选择和具体模式选择的文献非常众多。但另一方向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偏重于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忽视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跨学科研究(丁建定,2003)。社会保障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更受到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大部分文献在研究社保模式选择问题上学科角度较单一。

  第二,研究解决实务性问题较多,基础性和理论性问题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建制理念的研究更少。比如,偏重于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构成与基金运营的研究,忽视社会保障中责权关系的研究(丁建定,2003)。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常常会摇摆不定,有时不免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盲目现象。

  第三,“就事论事”(单独研究模式)的单一性研究较多,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较少。比如,关于基金筹集模式,许多文献探讨费应该改税的原因和必要性,但较少有关于我国当前情况下费改税的制约因素、可行性以及如何保证效果等方面的分析。

  第四,注重必要性研究和分析,忽视充分性和可行性论证,理论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分析不够。往往不能充分论证所述观点或对辩驳相反观点,可谓是形成了“百家”而不能形成“争鸣”的局面。

  第五,在介绍国际经验(如基金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筹集模式等方面)的基础上,注重静态研究,忽视动态研究(如制度、模式演进规律及影响因素等);注重在国外普遍性和有效性,未能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国外与国内在制度基础、背景等方面的差别。另外,重视对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现状的研究,忽视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进的研究。

  结合国际关于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主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研究应当侧重以下几个主题方向:第一,我国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有效性分析;第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趋势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与劳动力市场 (城乡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的关系问题。

按其基金的来源与使用原则,可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制度

致分为四种模式:

(一)“投保公助型”:

此种模式又称“投保资助型”、“传统型”、“三方负担型”。这种模式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以现实劳动力及其赡养的直系家属为主体,社会保障内容以社会保险为核心。此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有:

1、建立政府、社会、雇主和个人之间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

2、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即受保障者享受的待遇水平与其劳动期间的收入缴费相联系。

3、国家从法律规定上对保障制度采取强制实施方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运行,从法律上给予保证。

4、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为核心。

5、能较好地协调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间的矛盾。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基本矛盾。“投保公助型”更有利于协调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

采取“投保公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德国、美国、日本等。

(二)“全面福利型”

此种模式又称“人头津贴型”或“国家福利型”。其主要特点是国家对其所有的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多少,工作与否,有无财产,在需要时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津贴。

这种模式起源于英国,英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除英国、瑞典外,挪威、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基本上属于此种模式。此种模式的社会保障资金通常由国家财政承担,在政府征收的所得税中支付。

(三)“自我保障型”

此种模式又称“强制储蓄型”、“完全积累型”“中央公积金型”。其特点是:国家立法强制雇员一方或雇主与雇员双方徼费,建立专款专用的特别基金,以职工个人的名义存入储金局,在职工遭遇规定的风险时,其享受的保障待遇从本人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中支付,死亡后个人账户中的储存金额可发给遗属和法定继承人。

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家。

(四)“国家保险型”

此种模式始于前苏联,并被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其基本特点是社会保障事务全部由国家包办;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保障范围理论上覆盖全体国民;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管理具体事宜。

此种社会保障模式曾造福亿万劳动人民,但因保障水平超越了现实的承载能力,故而发生彻底的变革。

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对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过积极进步效应。全面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长、短处,目的是探寻合理的社会保障发展模式,为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投保公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以社会保险作为整个制度体系的核心和精华。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保障费用由国家,企业(雇主)个人(雇员)三者合理承担。即体现了国家政府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责任,也体现了被保障者(个人)及其雇主应先尽义务,再享受待遇的权利。

(2)使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显性化、数量化、公开化。

(3)保险项目比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生育的后顾之忧,极大地保障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安定。

(4)通过劳动力收入再分配转移较大程度地缩小了贫、富差距。

(5)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较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

(6)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社会保障两大目标。

2、全面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依靠的是高税收政策,税收的加大使一些企业家转向投资国外,从而使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率下降,对外竞争力减弱。过度追求“社会平等”牺牲了必要的“效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3、高福利、高税收,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代际矛盾突出,同时削弱了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

源于新加坡的“自我保障”模式强调的自力更生,自我保障金全部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它采取的是政府法律程序下强制统一的个人储蓄。资源雄厚的公积金制度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避免了代际转嫁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支付危机能较好地刺激劳动力的积极性;公积金还起到了积累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利于政府调控经济和国富民安的积极作用。但此种模式缺乏国民收入再分配和社会成员互助互济功能。

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发展出四种模式,分别是投保公助型、全面福利型、自我保障型和国家保险型。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代表性的国家也不同。
1. 投保公助型:这种模式的社会保障对象以现实劳动力及其赡养的直系家属为主体,社会保障内容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其主要特点包括:建立政府、社会、雇主和个人之间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国家对保障制度采取强制实施方法。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德国、美国、日本等。
2. 全面福利型:这种模式又称“人头津贴型”或“国家福利型”,其主要特点是国家对其所有的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多少,工作与否,有无财产,在需要时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津贴。这种模式起源于英国,除英国、瑞典外,挪威、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基本上属于此种模式。社会保障资金通常由国家财政承担,在政府征收的所得税中支付。
3. 自我保障型:这种模式又称“强制储蓄型”、“完全积累型”或“中央公积金型”,其特点是国家立法强制雇员一方或雇主与雇员双方缴纳基金,建立专款专用的特别基金,以职工个人的名义存入储金局,在职工遭遇规定的风险时,其享受的保障待遇从本人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中支付,死亡后个人账户中的储存金额可发给遗属和法定继承人。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家。
4. 国家保险型:这种模式始于前苏联,并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其基本特点是社会保障事务全部由国家包办;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保障范围理论上覆盖全体国民;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管理具体事宜。
这些模式的特点和代表性国家可能会因时代和政策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建议查询最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关资料以获取最新的信息。

你好。
福利国家型模式:英国;社会保险型模式德国、美国、日本、荷兰、奥地利;强制储蓄型模式:新加坡以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家保障型模式:前苏联
希望帮到你。


贝弗里奇的个人资料?
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 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受英国战后重建委员会主席阿瑟·格林伍德先生委托,出任部际协调委员会主席,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险方案及相关服务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构思设计,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 委员会受命成立后,首先向所有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如何增强经济实力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

我国最早什么时候提出了社会保障税的问题
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产过剩和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通过实施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同时,他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贫困,制定最低工资法,限制工时等主张。战后,罗斯福新政吸收了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

什么是社保均等化
在国际比较分析之后,接着对我国社会保障筹资制度的改革历程及现状特点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若干结论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分析了以缴税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国际比较看,缴税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首要...

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共同特征
阶级矛盾的缓和还来自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教会和民间互助组织外,基本上不存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无产阶级处于贫困化状态,社会也处于不稳定状态。战后,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面介入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领域,普遍建立了一整套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从...

怎样认识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调整
3.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一般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一是混合经济,二是充分就业,三是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福利制度的作用:不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而且是一项重大的经济政策。它使广大劳动...

世界史(战后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多党制和议会民主的实践,主张多元政治,尊重少数派权益。混合经济模式,允许私营经济与国家干预并存,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以瑞典模式为例,北欧诸国如瑞典,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其“人民之家”和“职能社会主义”纲领体现了社会民主与私有经济的平衡。瑞典模式强调阶级合作主义,混合经济体制,全面的社会保...

现代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有影响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主要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法国的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美国的垄断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第一,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原联邦德国从战争的废城中迅速崛起,常常被看作是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奇迹”;而它在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成...

战后德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颁一系列哪些有关维护竞争秩序的法律_百度知 ...
另一方面,在社保领域,和前任一样提倡个人承担责任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来待遇,不提高社保缴费,转而用生态税来填补缺口和提倡环保,以体现其左翼色彩。 综观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诸个阶段,尽管问题不少,但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能位列世界前茅,还是成功的。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坚持“有良心的资本主义”,即以市场经济体制...

简要评析“福利国家”制度?
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西欧社会福利国家出现了深重的危机。福利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依据凯恩斯理论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公正价值观建立起来的一种...

定州市17576647441: 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史及特征是什么 -
梁旭安脑: 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 1、标志 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

定州市17576647441: 二战后西方社会的保障制度有何新发展 -
梁旭安脑:(1)克林顿的社会保障思想.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在他向国会提交的经济报告《美国的前景》中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他认为自己的政策是介于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之间的...

定州市17576647441: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梁旭安脑: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

定州市17576647441: 1、 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标志和特征是什么?
梁旭安脑: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上,以二战为分水岭,战前、战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一是战后公民权利的范围大为扩大,享受现代文明福利生活成为新的权利内容.二是从最初针对少数经济困难的个人实行社会救助,发展到对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均有社会保障,又进一步发展到社会全体成员均有权享受国家给付的各种福利待遇.三是战后开始随着物价、工资波动而调整年金,以保障劳动者和公民不致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准,以保证一切公民都有权分享经济成长的果实.

定州市17576647441: 社会保险的发展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梁旭安脑: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讨论社会保险的历史就不能把社会保险从社会保障中抽出来. 在社会保障的历史上有两个里程碑:一是德国在俾斯麦时期首创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在1935年美国建立全面社会保障制度,并将社会保障制度化,这对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二战是个分水岭.总的来说,二战以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的项目、覆盖率和保障的水平等方面各国可能不同,但是相同的一点是:社会保障只是保证居民拥有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二战以后,社会保障进入到另一个阶段,福利国家纷纷出现,其先锋是英国. 20世纪7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纷纷出现于工业国家.

定州市17576647441: 社会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 -
梁旭安脑: 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保障性.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二是法定性.国家通过立法,确立在全社会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使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三是互济性.社会保险按照社会共担风险原则进行组织,社会保险费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发挥社会保险基金统筹调剂作用,分散用人单位和个人风险.四是福利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和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五是广泛性.社会保险制度覆盖所有职工和城乡广大居民.

定州市17576647441: 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
梁旭安脑: 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国际劳工组织1952年颁布《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划分为①就业保障模式②普遍保障模式③救助性保障模式二,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①社会保险...

定州市17576647441: 保障模式的定义是什么? -
梁旭安脑: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