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巷名称的来源

作者&投稿:闫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泉州花巷的来源~

呵呵,我住花巷.听说以前一条街都是都是卖花的.印象中,小的时候巷口好几家卖纸花的,呵呵,就是花圈上的那种.现在生活好了,慢慢没有人去做那东东.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95511.html
  这边有一个庄府巷的由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286841.html?si=1
  这是二郎巷的由来。
  http://www.qzweb.com.cn/gb/content/2004-08/21/content_1334573.htm
  花巷由来。

  后城巷来历:
  后城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从原中菜市场(今在建的文庙广场)至宜春新村(兵马司桥巷)。据传,宋代此处乃南门城墙后的一条小巷,故称为后城巷。元代拓建新罗城时,巷随之拓宽,又名后城街。因属旧境铺的三教铺,也曾以三教铺为地名。

  后城古街巷位于涂门街北侧,巷两边古民居鳞次栉比,较著名的有杨宅、黄宅等。其建筑形式分为三类,一类是两进或三进硬山顶(或悬山)带双护厝,第一进为“凹寿”式,第二、三进多带厢房或迥廊,厅后多为花园,或假山。二类是临街为围墙内为天井、二进、三进为硬山顶(或悬山)建筑带双护厝。三类“手巾寮”式,通道与厅、房、后轩、天井等错落组合。巷傍宋罗城城壕沟,上有祖师巷桥、百源桥、清真寺桥、兵马司桥与涂门街相勾连,壕沟上有巨榕参天。小桥、流水、古宅、古榕,相益成趣。


  近年来,后城古街巷在泉州市区旧城改造中,依古建筑形式而重新建筑而成,形成一条古色古香,集旅游观光和购物于一体的古街巷,与涂门街、打锡街、中山中路、清净寺、关岳庙等一起,成为泉州古城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甘棠巷来历:

  “甘棠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西部,从西街至面粉厂大门口。明代天启年间大学士张瑞图因出于对相国李廷机爱民的崇敬,取周朝召伯[召公硕奭(音shì,意为“盛大”)]爱民的故事相比,就引用召伯于甘棠树下审案爱民的典故,命名该巷为“甘棠巷”。民间谐音为甘刀巷,讹称关刀巷。


  “甘棠”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树名,即甘棠树,另一种是指诗篇名,它出自“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因赋此诗。”由此可见,“甘棠”具有“德政”之意思。


  泉州旧城区的“甘棠巷”名称的来历与李相国的“策马三鞭为界建相府”和敬业爱民有关。


  李廷机(公元l 542年一l 6 1 6年)字尔张,号九我,泉州人。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 583年)中榜眼,历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著述有《四书臆说》、 《春秋讲章》、 《大明国史》、 《国朝名臣言行录》等近二十种。明万历年间,相国李廷机要告老返梓时,神宗皇帝十分留恋,皇帝想到李相国在朝为官时,立身廉洁,连相府都不盖,对他非常的敬重。当他离京返乡之时,神宗皇帝特赐他马鞭一支,教他三鞭为界,就地建造相府。何谓“三鞭为界”7就是任其骑着马,随意抽三鞭,纵马驰骋,马跑到什么地方,就以那个地方为界,不管是田园莱地,还是官宅民房、商场作坊,都归其所有。尚若是一个倚权仗势的贪官酷吏,也许会把半个泉州城都占为已有。但李相国不是这种人,他是一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大清官,他不肯随便占百姓的利益,可是圣旨已下,不能忤逆。他骑在马上在泉州城内寻来找去,找来寻去,实在不忍下手抽鞭。最后他来到西街,拐进偏僻的五塔巷,看见有一片荒芜的旷地,才确定下来,于是他拿起马鞭,轻轻地往马背上拍了三下,不一会儿,又紧紧地收住缰绳,结果,马跑不远便停了下来,占地也就不多,他便在该巷与五塔巷之间建了一座不大的相府。


  李相国在家乡期间,为家乡的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极受当时泉州人民的推崇与爱戴。人民称颂他为“楷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好宰相”,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贤相里’’。


  明代天启年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一生高风亮节和廉洁爱民的崇敬,特别是对他一生德政业绩显赫的敬慕,便引早期敬业爱民的典故取该巷名为“甘棠巷’’,一直沿用至今。

  泉州古街巷―――花巷

  泉州市区中山中路左侧(承天巷对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连接许厝埕、新路埕,直通新华路,现在许多人把它统称为“花巷”。

  唐代,泉州子城有四门,南门曰“崇阳”(曾改禄蒸),此巷在其西侧。经历宋、元、明三个朝代,泉州城池不断扩大,这里遂成市井中心。

  这条名闻遐迩的古街巷,任凭岁月的流失,王朝的更替,它依然存在。巷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周边有唐代的崇阳门(南鼓楼),宋代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在此建真济亭,吴真人的女弟子———鄞仙姑的仙姑宫,明弘治已末进士、官至南户部右侍郎顾珀的府第、五代晋江留从效的郡园———留府埕、明代黄徽孕的太仆埕、清代许盛之许厝埕、湖广按察使丁炜的丁厝埕、明代黄凤翔之子兄弟进士的黄门埕、蒋德王景府第———关刀埕及新开马路———新路埕,史称“真济七埕”。

  它们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年代。由于城市的变迁及人世的兴衰,它们大部分已成陈迹,但是富有神秘和迷信色彩的传说和深入人心的民间故事至今还广泛流传下来。

  (一)花巷的沿革

  唐宋时期,泉州刺桐港已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大港,海外商人远涉重洋来到泉州从事商贸活动。当时泉州郡城范围不大,只有城门四座,政府又规定,外夷人居住或通商贸易只能在城外。那时,南门(崇阳门)西并无花巷之名。倒是有一市曹,地点在今西街会通巷南端一带,此地至今仍有一座市曹宫供奉观音,人称市曹妈,其实是过去的圆通巷。

  斯时的市曹是官方设置的,是郡城低级士民聚居的地方,商贾云集于此,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衣摊鞋店、菜市客栈、名点小吃、说唱讲古、书摊、赌摊、卖卜解梦、茶馆酒肆等比比皆是。南宋时一浙江人来此开“龙家”木梳店,远近闻名,斯时有“泉州的木梳、福州的虱篦”之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当时汴京的繁华,泉州市曹一带也可以与之媲美。过去戏剧中,有县官在案桌上拍响惊堂木,大喊:把××押去市曹斩首!说明古代这里还是杀人的地方。

  元代,泉州郡城继续向南扩大,但仍遵宋例,与外国买卖均在城外进行,泉州府志记载:元代“地城要地,莫盛城南关(德济门)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政府严禁在城内从事商贸,崇阳门上有人卓望,下有重兵把守,西侧有官屋,供屯驻军兵居住,他们大部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信奉伊斯兰教,时人就把他们驻扎的地方的小巷叫“蒙古巷”,这是花巷最早的巷名。

  元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政策,把南宋的遗民列为最下等的人———南人。对南人控制极严。为了防止南人反抗,三户人家只能使用一把菜刀并且要供养一名元兵。民族压迫造成江南一带大规模农民起义———红巾起义。统治中原近100年的元政权灭亡了。

  由于元政府对开科取士不重视,泉州士子许多人弃学从商,这是当时泉州对外贸易发达一跃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原因之一。

  元明鼎革后,人们出于民族隔阂和报复心理,此巷不再叫“蒙古巷”,而用闽南语的谐音叫“梦米果巷”又俗称“卖米果巷”,并就巷名编出一段动人的民间故事。

  早时,泉州一知府在睡梦中,梦见他走进一小巷,又进入一老妪家,见她厅堂的桌上放些碗糕在祭祀,知府这时肚子已饿了,就把它吃光,然后回衙署办公,一觉醒来,却是南柯一梦!

  醒后,梦中情景历历在目,于是知府就微服私访,来到梦中的小巷,进入一家民宅,见到的与梦中情景一样,他所吃的碗糕,原来是祭祀她儿子的,经询问,得知老妪的儿子忌辰刚好是他出生之日。知府认为自己是老妪的儿子再来投胎,于是孝思之心油然而生,知府念其孤寡,日后不断在经济上接济她,直到老妪寿终。

  不管此巷是叫“梦米果”或“卖米果”,“蒙古巷”才是它的正名。

  清末民初,泉州扎花手工艺渐渐在此落户,他们以卖熟花为主,供市民婚丧喜庆。

  泉州妇女发式是束发成“髻”,发髻用簪插固定在脑后,髻上有戴花的传统。鲜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而熟花(即人造花)经久耐用,颜色鲜艳,使用方便,深得妇女尝识。

  泉州人过大年时,需用“三牲”、“米果盒”及各种食物来祭祀祖先,在祭品插上春枝、银枝,“春”字在闽南语中是“剩”,意思是“年年有余”,银枝是象征来年能发财致富。遇上婚丧喜庆,妇女的头上也都有戴花的习惯,以示吉祥。因此泉州传统的扎花手工长盛不衰。

  清末民初,由王阿城开设的万盛扎花店在巷中落户,随之有万源、金凤……1924年南鼓楼拆除,蒙古巷拓宽,巷中扎花店多达40多家,成为卖花专业巷。市民要买花就不约而来,蒙古巷名逐渐被人们淡薄了,“花巷”成为新的巷名只不过100年左右。


泉州 刺桐的由来
由来:相传五代时的节度使为了扩建泉州的城廓,曾经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生长得花繁叶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泉州也因此而名闻海内外。因此,刺桐花成为了泉州的一种标志,被定为泉州市花。它的寓意是:红红火火,吉祥富贵,充满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泉州人爱刺桐花,把它作为“瑞木”...

抚松县15643362424: 泉州花巷 - 搜狗百科
祗雄白加: 泉州古街巷―――花巷泉州市区中山中路左侧(承天巷对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连接许厝埕、新路埕,直通新华路,现在许多人把它统称为“花巷”.唐代,泉州子城有四门,南门曰“崇阳”(曾改禄蒸),此巷在其西侧.经历宋...

抚松县15643362424: 了解古巷`` -
祗雄白加: 泉州的古城小巷是福建省最多的! 1后城巷来历: 后城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从原中菜市场(今在建的文庙广场)至宜春新村(兵马司桥巷).据传,宋代此处乃南门城墙后的一条小巷,故称为后城巷.元代拓建新罗城时,巷随之拓宽,...

抚松县15643362424: 泉州的二十四条古巷是什么? -
祗雄白加: 中山路上有:水门巷,金鱼巷,庄府巷,承天巷,花巷,奎霞巷,通政巷,玉犀巷,镇抚巷. 东街和西街路上有:相公巷,金池巷,二郎巷,模范巷,台魁巷,讲武巷,三朝巷,羊公巷,公界巷,公婆巷,南俊巷,孝感巷,桂坛巷,青龙巷.

抚松县15643362424: 泉州有哪些巷 -
祗雄白加: 南俊巷、花巷、庄府巷、九史巷、金刚巷、胭脂巷、花朝巷、桂坛巷、孝感巷、西边巷、玉犀巷......

抚松县15643362424: 泉州的街道名称的由来~~~~~~~~~~~!! -
祗雄白加: 泉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福建历史上,为今福州所用!)隋·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古福州放弃“泉州”名称)隋·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

抚松县15643362424: 泉州著名街巷 -
祗雄白加: 街道:九一路,中山路,东街,温陵路(或着南俊巷 路) 巷子:花巷,庄府巷,水门巷,南俊巷(路),金鱼巷(确实挺出名的)旧馆驿老巷(老前辈都知道)

抚松县15643362424: 泉州深巷茶馆茶馆的位置,听说是个好地方 -
祗雄白加: 我也是泉州的,应该就是泉州古街巷―――花巷 泉州市区中山中路左侧(承天巷对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连接许厝埕、新路埕,直通新华路,现在许多人把它统称为“花巷”.

抚松县15643362424: 泉州金刚巷名称的来源 -
祗雄白加: 泉州有条“金刚巷”,因巷口有座小小的金刚菩萨庙而得名.后来小庙移到隔旁另一条无名小巷去,无名巷即叫“金刚巷”,而原来的“金刚巷”便另称新名叫“惠存巷”(因巷内另有一所“惠存宫”)了.

抚松县15643362424: 泉州的大街小巷如二郎巷还有什么 -
祗雄白加: 有很多啊.在西街中山路那一带.比如花巷、镇抚巷、南俊巷、通政巷、县后巷、裴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