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到底参没参加过“陈桥兵变”?

作者&投稿:乌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赵光义到底参没参加过“陈桥兵变”~

参加了呀,陈桥兵变实际上就是赵光义、赵普联合义社十兄弟等人进行的有组织有预谋的叛乱

关于记载宋朝历史《宋史.太宗本纪》和《东都.太宗本纪》都是很有权威性的史书,但是在正史里面都没有记载赵匡义参加陈桥兵变这一历史事件。后来赵匡义继承了哥哥赵匡胤的帝位,而陈桥兵变又作为宋朝开国事件,怎么能没有赵匡义的存在,所以最后把赵匡义加了上去。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都是一件很迷的事情,据说是前一天晚上赵匡胤喝酒喝醉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发现自己穿着黄袍,然后就只能“委屈”自己当皇帝了。而这一切都是赵普洞的想法,他看出了赵匡胤的内心想法,于是顺水推舟成全了赵匡胤,而赵匡胤也半推半就的当了宋朝的开国皇帝。

在史书《建隆遗事》中描述的关于赵匡义的句子是:“晋王辈皆惊跃奔马出迎接”,这里面的晋王指的就是赵匡义,从“惊”字也可以看出赵匡义原先是根本不知道的,所以从这一方面也提供了赵匡义的不在场证明。
赵匡义对于赵匡胤来说就没有那么多的闪光点,而赵匡义在前期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战功,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能力。所以赵匡胤在陈桥兵变的时候不和赵匡义商量也是能够理解的,还很有可能不把军事秘密给赵匡义说。

但是最后赵匡义当上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这一下就变了性质,作为赵匡胤的弟弟又是即将要继位的人,如果没有参加陈桥兵变这么重大的事件肯定不会使大臣们臣服的,所以才把赵匡义加了上去。

在宋史中,应该说,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其后代宋高宗赵构是两个最让人“读不懂”的历史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笼罩在他俩的头上,有许多历史的谜团。关于宋高宗赵构,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专门述说,这里,还是先来说说宋太宗赵光义的“那些事儿”。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炅,像历史上许多封建帝王死后都封有庙号一样,赵光义的庙号便是“太宗”。
我们说,在宋太宗的头上,笼罩着许多历史谜团,而第一个谜团,就是赵光义究竟有没有参加过“陈桥兵变”?究竟是不是这次兵变的功臣?这里,不妨称之为太宗的“功勋问题”。
诚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宋朝的“革命”最早是从“陈桥兵变”开始的,虽然和唐朝“晋阳起兵”一样,赵匡胤也是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宋朝的政权相对于唐朝的政权来的显然要容易得多,比两汉以及明朝的政权的取得更是不知要容易多少倍!与这些王朝开国前的血流成河的惨烈征战相比,那宋朝的“陈桥兵变”简直就像是在演戏。
也正是由于政权的取得易如反掌,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北宋其实没有为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
但即便是这样,在太宗朝以后的一些正史中,还是把赵光义描绘成“陈桥兵变”的功臣,说他在整个兵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倒好像倘若没有赵光义的强力主张与推动,“黄袍加身”这一幕就不会上演似的。
然而,对于开国时赵光义的“功勋问题”,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与结论。
就像辩论的双方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一样,在正方即代表正史观点的一方看来,赵光义不仅参加了陈桥驿兵变,而且,还是陈桥兵变集团的核心人物,是这次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如在反映宋代的不少史书中,都对他在整个兵变中的言行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说是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二,身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诏率军出征,时为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也在军中。在行军途中,赵光义与赵普等人一直明里暗里做着策反鼓动工作,为兵变的成功大造舆论,在部队来到距离开封40多里的陈桥驿后的第二天早晨,又与众将士一起闯进赵匡胤的营帐,不容他哥赵匡胤分说,硬是将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肩上。
不仅如此,还有的史书如生活在宋真宗与宋仁宗时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著的重要文献《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一文竟然还说,陈桥兵变时,“市不易肆”,也即士兵入城,秋毫无犯,也完全是赵光义的功劳。说是赵匡胤既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向开封进发,在进城之前,赵光义拦住赵匡胤的马头,叩马而谏:“这次回师开封,将士们如果自恃功高,大肆抢劫,使得老百姓肝脑涂地,那就绝不符合应天顺人的精神!最好是要诸军将领立下严守军纪的誓言,然后前进。”硬是给他哥上了一堂极为生动极为重要的“政治课”。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赵光义真的是很有见识,很有思想,而且也极富有仁爱精神。而按照正史的观点,显然,也正是由于赵光义的“友情提醒”,赵匡胤才与将士们约法三章,确保大军进城秋毫无犯。



王禹偁曾于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他曾参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所以,若是根据直觉判断,敢于直书史事具有“硬骨头精神”的王禹偁在其《建隆遗事》中所言应该说比较真实可信。
对于这些内幕,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宋人不好明说,但是元人敢说。《宋史》是元代修的,所以元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一文里说:实录中“太宗叩马”的那一段话,“后录增入,显是迎合”。袁桷是元代一位著名学者,文章和书法俱佳,年轻时就因“能文”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后来又长期担任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又迁侍讲学士,参与纂修累朝学录。所以,从他的履历看,应该说,袁桷是一位宋史研究的专家。在袁桷看来,宋代许多御用史官在记事中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只不过是为了拍太宗皇帝的“马屁”而已。



赵匡胤对自己的弟弟非常赏识,称赞赵光义很有谋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就有等自己百年之后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想法。
如果照此看来,赵光义的确是宋帝国的开创者与奠基者。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成功“变脸”,几乎在一夜间就由后周殿前都点检变成大宋天子,而且成为一个圣明、仁爱的天子,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自己的“小弟”赵光义与赵普们的鼎力相助。倘若说,赵匡胤是这场政治戏剧的优秀男主角,那么,理所当然,毫无争议,与赵普一样,赵光义则显然也是这场政治戏剧的总策划、总导演、总剧务之一。而且,他所发挥的作用很显然比他的哥哥赵匡胤还要大。
可是,反方的看法却截然相反,认为陈桥兵变,当时赵光义根本就不在现场,所谓的“叩马而谏”等纯粹是子虚乌有,凭空杜撰。
据学者考证,今已亡轶的《太祖实录》有新旧两本,旧本《实录》没有这一情节,而在新本《实录》中,赵光义不仅“叩马进谏”,而且还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与发动者,以此表明,作为宋帝国的草创者或“元勋”,赵光义继承太祖的皇位乃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事情。
然而,据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的宋人邵伯温在其《闻见录》里引证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说,赵光义压根儿就没有参与陈桥兵变,他甚至都没有随大军一起“出征”,当陈桥驿兵变发生的时候,赵光义当时还呆在开封城里陪他的母亲杜氏,一家人正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新年”呐!




大宋赵光义是怎么当上皇帝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

对于“烛影斧声”赵光义杀兄之事质疑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

赵光义是否害死了他的弟弟?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

斧光烛影在那些书里有记录
(杜太)后聪明有智度,每与帝参决大政,犹呼赵普为书记,尝劳抚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尤爱(赵)光义,每出,辄戒之曰:“必与赵书记偕行。”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问帝(太祖)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帝呜咽不能对。(太)后曰:“吾方语汝以...

宋太祖之死千古之谜
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宋朝历代皇帝简介
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宋太宗(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赵炅。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

到底是斧声烛影还是斧影烛声
“斧声烛影”: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 赵匡胤并没有来得及完全统一中国。灭掉南唐之后,赵匡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再一次北征,打算灭掉北汉,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公元976年八月,他以党进、潘美、杨光义为将,分兵三路北伐,沿途屡挫北汉军队。十月底,宋军已经攻到了北汉首都太原城北,眼见北汉可灭...

宋太祖真的是被他弟害死的吗?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

赵匡义的皇位是否发动兵变得来的,赵匡胤的儿子们为何不能继承皇位_百度...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

最上义光的人物研究
永禄3年(1560年),白寿元服,更名为义光。十六岁时的义光已经十分勇猛。有一天半夜,他与父亲共赴温泉后回家,半路碰到了山贼。于是义光拔出太刀,斩杀来敌,击退了山贼。3.家督尽管义光十分骁勇,但是他和父亲的关系却不好。义守宠爱的却是二男中野义时,想立义时为家督。义光到了二十九岁(1575年)的时候,突然...

开封县18299786658: 赵光义的生平? -
吉顺康尔: 宋太宗(939年—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

开封县18299786658: 赵匡胤的弟弟是谁 -
吉顺康尔: 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开封县18299786658: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讲的是什么 -
吉顺康尔: 陈桥兵变据说是赵光义一手策划~当然他老哥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赵光义在他哥当节度使时的身份只是赵匡胤的弟弟,但他确有一肚子的野心,从以后的太祖暴毙,亲征大辽可以看出他的雄心或者野心~但作为哥哥他也不能说什么,当皇帝谁不想啊~别的和上面的教材里的一样了~ 北宋统一就上面的了~很清楚

开封县18299786658: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赵光义的扮演者是谁 -
吉顺康尔: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赵光义的扮演者是邵峰.角色介绍:赵匡胤之弟,宋太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参加陈桥兵变,一心拥护兄长为帝.与赵匡胤一起雪夜访赵普,彻夜畅谈,共同定下了先南后北的平定之策.《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是由北京沃美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完美世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希世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传奇剧[1] ,由高希希执导,陈建斌、殷桃、邵峰、王绘春领衔主演.

开封县18299786658: 宋代皇帝列表怎么办啊?
吉顺康尔: 北宋皇帝庙号、名字、年号及年代表: 1、太祖 赵匡胤: 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 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

开封县18299786658: 对宋太宗的评价 -
吉顺康尔: 比起他的兄长,赵光义显然更加令人不喜欢.赵光义的发家分明是赵匡胤的连带,要不然,这个没多少战功的家伙要爬到开封府尹的位子,这可是件很难的事. 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的阴谋中,貌似很不情愿地被...

开封县18299786658: 宋朝有多少皇帝? -
吉顺康尔: 一共有十八位 太祖赵匡胤 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976) 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 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卧榻情结:未完成的统一心愿 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元年(976)——至道三年(997) 斧声烛影:太宗继位之谜 和战之间...

开封县18299786658: 宋太祖兄终弟及之谜是什么?
吉顺康尔: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将门之后,生逢乱世,年轻时便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流浪的岁月... 史书有记载说,赵匡胤和他的弟弟 赵光义 兄弟俩年幼时被母亲用箩筐担着逃避战乱,...

开封县18299786658: 历史上的“斧光烛影”的背景是什么 -
吉顺康尔: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