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国中,国家的主宰应该是怎样的人?

作者&投稿:咎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理想国的中心是什么~

《理想国》的正义观念与《论语》的“仁人”思想的对比

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根源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而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第一个集大成者是柏拉图。柏拉图的著作主要是对话集,以记录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言行为形式。其中有他的老师的思想也有他自己的思想,据说《理想国》中的思想主要是柏拉图本人的思想。东方哲学思想的根源不能说完全来自孔子,但孔子的仁学思想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论语》不是孔子本人的作品,主要是他的弟子记录他的言行的对话集。其中,有孔子本人的思想也有他弟子的思想,但主要是他本人的思想。二者都是那个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理想国》讨论的中心范畴是“正义”,《论语》教导的做人楷模是“仁人”。我们就以这两本对话集,两种不同的思想追求来简单讨论一下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始分野。

我们首先来研究《理想国》的正义范畴。《理想国》主要是讨论正义的,据说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中正义的思想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讨论的中心概念是正义,并通过所谓真理“助产术”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完整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不完整的定义由格老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提出,完整的定义由苏格拉底归纳得出。在《理想国》第一卷中,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第二,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要讨论的是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这条正义原则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内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
第三,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正义也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和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否则,是不正义的行为。
第四,国家政体有正义的政体,也有不正义的政体。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其余三种是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不过,这些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
第五,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的人生活的好,不正义的人生活的坏。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论语》的中心主题“仁人”吧。《论语》中关于“仁人”的样子是通过教导的方式给出的,也就是由学生提问,孔子解答。孔子以无所不知的智慧者出现。解答的方式不是求得关于仁的知识,而是求得做仁人的标准。在求仁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有:
(一)解答法:如子张问仁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又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二)排除法:如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又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邱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分类分析法:在《论语》中,孔子通过论述“仁”的各种表现“忠”“孝”“悌”“信”“恕”来说明“仁”。如,在《学而》中,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关于忠,如在《八佾》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学而》中,子夏说:“事君,能致其身。”另,孔子说:“与人忠”,“君子……主忠信”。关于孝,孔子又说:“敬而不违,劳而无怨。”“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四)举例法:如在《雍也》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能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另外,孔子实际是以“尧、禹、舜”“伯夷、叔齐”,“颜回”等形象来说明仁人的。
(五)比较法:孔子通过论述“君子”“智者”“贤者”“善人”“清者”“孝者”“忠者”“勇者”“刚者”“好学者”等等来说明他们与“仁人”的不同,同时,也说明了“仁人”的形象的高大。实际上,“仁人”是兼具这些形象的优点的,也就是这些形象的优秀之处的综合。
关于“君子”是《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我们可以通过关于“君子”的论述得到孔子关于“仁人”的综合形象,至于其他形象的论述我们就不再列出。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中论述“君子”的句子说明这一点。在《学而》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在《为政》中说:“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八佾》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里仁》中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比。”“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公冶长》中直接指出子产的“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壅也》里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述而》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泰伯》中曾子也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在《颜渊》中说:“君子不忧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在《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说:“修己以敬”。在《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谋道而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贞而不谅。”在《季氏》中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阳货》中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在《尧曰》中,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综合这些论述,我们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君子”,也清晰地知道了什么是“仁人”甚至“圣人”。同时,我们也可大体知道孔子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仁”是什么了。
当然,《论语》不但树立了“仁人”的形象,而且也说明了行“仁”的办法,主要是“修己”,其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守志不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是:敏于行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三是:学而不厌。“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且说明行“仁”的目的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也有治国方略,也就是“为国以礼”“为政以德”行“仁”政。(1)用“礼”来建立统治秩序。“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2)德主刑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修己”“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等。但总的说来,没有关于国家的具体观念的讨论。
说完了《理想国》、《论语》的大致论证方法以及大致内容,下面我们就应该具体讨论他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了。

在比较之前我们简单讨论一下二者的可比性问题。原则上说,任何两件不同的东西都是可比的,都可以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不同点。当然,比较的结果有没有意义是另一回事。我们说比较《理想国》和《论语》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它可以告诉我们“应不应该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我们究竟应该学点什么?”同时,二者的可比性在于:(1)二者都处于文化源流的地位,二者处于大体相同的时代。(2)二者都影响了本类文化的走向,在本文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属于东西方哲学文化经典是不争的事实。(3)二者都属于对话集,记录了先哲圣人的言行,并且,二者都是当时许多人共同创造的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当时当地公认的优秀文化成果。(4)二者大体上都是集哲学、政论、伦理、道德等一体的著作,尽管观点不同,但还是可以将他们放到一起比较的。总之,二者是完全可以比较的,并且,比较的时候我们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从思维方法上。第二,从内容上。
从二者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上来说,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使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不同。大体上说,《理想国》用的是归谬法来论证它的主题的。也就是先将想到的所有命题列出,然后假定命题正确,用已知的事例或道理,用三段论推理的方法去推出矛盾。从而证明预设的命题的错误之处。这也就是所谓苏哥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这个方法明显与古希腊逻辑学发展比较早有关。因为当苏哥拉底与人辩论或柏拉图写《理想国》时,殴几里德的几何学已经产生,而在论证几何命题时,必须用到相当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果没有相当的逻辑知识,其几何证明简直无法进行。无怪乎有人传说,在柏拉图学园的门廊上写着“不懂几何学,莫进此门”。由此说明《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在有意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的。相比,《论语》的逻辑证明就比较缺乏。当然,你可以说《论语》根本就不是要证明某个命题的真理性的。但是,要知道《论语》的中心是要提倡做人的道理的,要树立“仁人”的伟大形象的。如果其逻辑性太差,根本没有一点理论根据的话就难以令人信服。仔细分析的话,《论语》还是用了一点逻辑上的证明方法的,比如上面介绍的类比法、分类分析法等,但通篇考虑的话,《论语》虽然围绕着一个中心“仁人”,却没有一个有意使用的论证方法。同时,非常明显地是名言警句、形象比喻用的确实不少,然而这些应该说不是严密的论证。因为在逻辑学中,我们知道的一个常识就是:举例法或不完全归纳法是极端不可靠的。
其次,写作的方法也有很大不同。虽然,二者都是以记录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但写作的方法与目的大不相同。《理想国》虽然以记录苏哥拉底的言行为假托,但主要是为了寻求“正义”的真理性。全篇以寻找真理而展开,以求得“正义”的知识为目的。不但贯穿通篇的有一个故事情节,而且有一个逻辑线索,有一个证明真理的过程。所以,《理想国》只是设定了一个场景,一个生活片段,只要说明问题就行了。而《论语》则大不一样,《论语》尽管也想以一个中心来统领全篇,但主要是孔子一生的言行汇集,结构零散,主题不突出。而且,命题或名言警句给出的确实不少,但真正逻辑严密的证明并不多。这样说起来,《论语》就是为了让人信仰而已,如果你信仰了,那么它可以作为你的行为准则,反之,如果你不信仰,那么它就丝毫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它本身无丝毫真理可言;因为,实在说起来,真理应该是过程,应该包含在一步一步的证明过程中。
第三,写作的目的是不同的,设定的视域也就不同。《理想国》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的“正义”知识,其相对来说,客观性较强,它的目光是向外的,就是将“正义”当作可研究的对象来看,来进行客观的分析,找出它的各个构成部分、它的使用范围、它的作用效果、它的目的。《论语》则不同,《论语》的目的主要不是追求真理性的知识,而是教诲人的思想行为,是让人照着“仁人”的样子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道理何在,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论语》就不管了。所以,《论语》内容的主观性是较强的,所以,当它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时,往往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所以,中国几千年对《论语》的学习、对儒学的信仰,除了历史久远渗透在中国人民俗里以外,就是往往被皇权利用,受皇权的支配和提倡。
基于以上思维方法的不同,论证主题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内容也有很大不同。但我们前面已说过这二者在内容上还是有可比性的,因为这两本书的主题大体上都属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研究的范围。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二者内容上的不同吧。
第一,主题不同。应该说这一点非常明显,不用多说,但还是有东西要指出来。就是《理想国》论证的“正义”观念是双重的。既是个人的正义又是国家的正义。尤其,对待国家的正义上,《理想国》将国家当成一个可研究的对象,从而推导出国家的多政体论,这一点要比《论语》视野开阔的多,这说明此时的古希腊已真正有了政治学,并且有了多种政体相互比较优劣的学问,而《论语》则根本就没有涉及政体的问题,甚至诺大的一个中国五千年就只有一种政体形式,那就是皇帝专制。
第二,范围不同。尽管二者都属于伦理学、政治学的著作,但《理想国》更多关注的是政治学和哲学的内容,道德说教相对小一点。《论语》基本上都是道德教条,真正的有启发性的学术论证的内容并不是很多。
第三,《理想国》似乎理性内容多一点,《论语》似乎感性的东西多一点。推理与证明、归纳与演绎本来就是西方人的强项,所以西方人总爱将客观的理性证明发挥到极端,而中国人从原初就不喜欢烦琐的演绎证明,所以,就总爱凭感觉行事,弄好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糊东西。无怪乎《论语》有那么多注本,各自都不一样。
第四,《理想国》的写作还有一个哲学方法的基础,那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论语》的内容很难说利用了那种哲学方法作为指导,也许,人生哲学是它的总指导思想吧。可能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之处:人家追求的是真,我们追求的是善。
关于二者的不同就说这么多吧,下面说说,通过对比这两部经典,我们得出了那些结论:
第一,我们与西方比缺少什么。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那就是科学理性精神。如果我们不将这一课补上或在这一课补上之前谈什么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伟大复兴,人家是不会承认的,我们的趾高气扬也是空的。尤其是目前,我们还远没有学好人家的科学理性或科学技术还远不发达,就妄谈什么复兴中国古代文化,这实在是侈谈。当然,这也不是说西方的什么都是好的,西方缺少一种非神学的人文关怀精神,而这恰是我们有的。
第二,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也给一个确切答案那就是人文关怀的精神。如果我们在没有学会人家的东西的前提下,首先丢掉自己的东西,那叫数典忘祖,不知所归。这样说的话我们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文化,分清楚那点是应该继承的、那点是应该抛弃的。当然这很难,但唯其难我们才应该认真做。
第三,目前我们应持的态度是什么?是融合并跨越中西文化。真正学会西方的科学技术,认真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并且这里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据,是对于我们特定的民族心理来说的:我们发现那些真正懂得中西文化的学者都看出中西文化是完全可以融和在一起的。但这决不是以前的“中体西用”那种模式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还需要仁人志士们共同探索!

《理想国》第四卷。

人的灵魂有三种品质:

1、欲望(典型例子就是干渴和饥饿,每个人的欲望就是得到自己本性所要得到的东西);

2、理性(限制欲望的施展);

3、激情(我们借以发怒的那个东西)。

正义的人使得自己灵魂中的这三种元素井然有序。

在柏拉图看来,既然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善”的理念所统辖的秩序井然的体系,那么掌握了“善”的知识的人(哲学家)也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的主宰。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如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和军人,即培养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保卫者,使他们能够接近于“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永恒真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发展人的善性与理性,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国家应该统一办理教育,以便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柏拉图...

主张建立哲学王统治的国家的人是谁
主张建立哲学王统治的国家的人是柏拉图。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

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题
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柏拉图强调,每个人只能从事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不得任意...

如何理解柏拉图的“理想国”?
治国者,作为哲学家,凭借高尚的道德和无瑕的智慧,凭借对理念的深刻理解,以理性引导国家走向公正。武士们忠诚无畏,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专心生产,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各司其职,和谐共生。在这个理想国中,治国者是哲学家的典范,他们摒弃私产和家庭,以防止私心和邪念的滋生。柏拉图强调教育在理想...

柏拉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善"的理念为原则构建了三等级结构的理想国家,并批判了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弊端.虽然现实政治否定了他的理想,但是理想国的精神价值却是永恒的.我们从他的《理想国》可以看出:1.正义城邦的思想.正义城邦存在的价值是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不是为某一个阶层...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主要问题意识是什么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

如何总结《理想国》柏拉图对四种政制的描述?
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奴隶阶级吗
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国家中执行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

有谁评论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

巢湖市1806781315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怎样的政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
店宙大补: 为了实现公正,柏拉图 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 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 他认为,国家就是个人的放 大,而个人就是国家的缩小.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有3种: 理性、意志和性欲;与之相 适应的有智慧、勇敢和节制.

巢湖市18067813159: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家应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
店宙大补: 主要特征:实行共和政体;内在各种力量平衡;全部社会力量拥护;每个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生活.积极思想:分权制衡;实行法治.

巢湖市18067813159: 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政治理想? -
店宙大补: 由智者,就是哲学家,学者统治国家,武者保卫国家,农民种地,这样一个人人各司其职的社会

巢湖市18067813159: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说的卫士究竟是指的哪些人???
店宙大补: 指的是军人,即辅助统治者.柏拉图的理想国贯彻了严格的社会分工原则,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也应该分为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种等级划分的合理性.认为一个人的灵魂中包括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哲学家最有智慧,代表国家的理性.生产者从事粗鄙的经济活动,代表欲望;而军人处于两者之间,代表着激情.此外,柏拉图根据“四主德”,即一个人的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他认为,军人的美德是勇敢.

巢湖市18067813159: 国度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柏拉图理想中的国度?
店宙大补: 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巢湖市18067813159: 理想国中国家采用什么统治方式 -
店宙大补: 理想国中的统治者是凭借他们的智慧进行统治*******************************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巢湖市1806781315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与这一思想一致的为 -
店宙大补: D试题分析: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把每个人按照智慧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而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指的是: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也是各司其职,故D为正确答案.A、B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礼”的表现,一定要遵守等级关系,排除.“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强调的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手段,故C排除.

巢湖市18067813159: 柏拉图认为国家有三个层面,其中理性所对应的阶层是以下哪一项 -
店宙大补: 答案是统治者

巢湖市18067813159: 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吗 -
店宙大补: 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亚里斯多克勒斯的意思是取名恰当的(well-named),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后来,柏拉图的名...

巢湖市18067813159: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类观点 -
店宙大补: 具我所知,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奴隶不算人,没有任何权利.奴隶主和自由民才有公民权,但他们是分成严格等级的.第一等级是“护国者”,神在铸造他们时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监护国家和处理政事.第二等级是“保国者”,神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白银,他们也是统治者,负责抵御敌人,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供养者”,神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铜和铁,他们是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他们的任务是用产品去供养前两种人.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三种人必须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